我们的激情梦想哪去了
![]() |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演讲,主讲者是方励,演讲的题目是《做自己》。在演讲中给我的触动最大的是王励现在60多岁了,仍旧对生活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几十年以来,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太多的事情想去做。而且他的忙碌,不是被迫的,不是非这样做不可,绝不是“赚更多的钱”这样的目标驱使着他,而是他的自主选择,是某种“意义感、价值感、使命感”促使他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他做的事情非常的喜欢。所以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充满充满快乐,充满干劲儿。他每天早上能够迫不及待的从床上爬起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这样的状态,真令人羡慕。
几年之前,我也是如此的。但是现在,我能够感觉到这种曾经充斥体内的感情或说是力量正在明显的流失。生活中种种琐碎的麻烦事情,单位里压抑的办公环境,每日对着电脑做着找不到意义的工作,无一不在消磨着我对生活的热情。当然,我也知道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去挖掘。我的生命属于自己,而我生命的意义也必然需要自己去追求,去挖掘。生命的全部意义都是我赋予给它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社会中大约80%以上的人做着他们不喜欢的工作,他们工作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毕竟,所做的工作恰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而那些想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自己事业的人,大都早早的就放弃了,因为他们的父母、老师们会不止一次的告诉他们,劝诫他们,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的不靠谱,多么的荒谬。而为了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必须变得现实一些,放弃那些不靠谱的梦想。不要被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忽悠了,你有人家的家庭背景么。
我们的激情哪里去了。大约是被扼杀了。我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听话,打从我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起,就会告诉我们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吃。当然,更不能爬到桌子上面去,不要打架。这样的教育会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们被驯化为止。而如果你在毕业的时候还没有丧失掉人作为动物本性之一的激情,那真是难能可贵,但后面还有工作与生活等待考验着你。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领导者喜欢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喜欢温顺和驯服。他们希望所统治的人听话不造反。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父母、老师、亲人、朋友,参加工作后的老板,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希望你是个听话的人、温顺的人。甚至去想想你的竞争对手,无疑也希望你只是一个温顺听话待人宰割的羔羊。
人们喜欢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而稳定不需要激情。你想要稳定的生活吗?稳定的生活有保证,稳定的生活可预测。那么,你想要一个精彩的人生吗?精彩的人生,需要冒险,而且过起来并不容易。你将面对着无数的困难,父母的反对,周遭人差异的目光,以及无法想象的困难,不止一次的绝望,甚至是让你想去自杀的绝望。痛苦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不是几天,也不是几个月,有可能是几年的时间,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在此期间,你会不止一次的后悔,你会想放弃,甚至会崩溃。所以只是想想,未来的那种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感,足以阻止你卖出冒险的第一步。马云成功了,所以他可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这些话只能在成功了之后说。你可知道有多少牛云、朱云、候云死在了创业的沙滩上。
“激情”是一个奢侈的字眼。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激情的人越来越少,只是偶尔在影视剧中见到这样的人物,又或者是人们在演讲台上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激情澎湃的一面。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对周遭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干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干劲儿,干什么事情都有着极大的热情。像是“玩泥巴”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动,没有任何的经济价值,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有价值的回报,更没有人付给我们报酬,但是我们却能够玩的开心不已,乐此不疲。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成长,我们的激情会越来越少。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越不会冲动,越没有激情。我们学会了克制,自然也就没了激情。
但我们总是在寻找激情。那些成功的人和事,还在不断的激励着我们。我们喜欢超级英雄的故事,也希望那样的故事真实的存在。人们不是不想冒险,而是想冒险但又不想承担风险。人们不是不想成功,而是想快速的成功。人们不停的规划梦想,又很快的放弃,在不断地规划和放弃中蹉跎人生,精神麻痹。
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梦想,对大多数而言永远只是遥远的梦想,只是回忆里的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故事。因为他们从不会为自己的梦想设置一个期限,更不会把梦想分解成几个小的可实现的具体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去不断的努力。放弃永远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因为它只需要你躺在沙发上看几集电视剧就能够实现了。比起你的梦想,你更需要的是看几集电视剧而已。你的梦想,还没有几集电视剧重要,甚至没有一个冰激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