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和我的武术队--自信 自省 自悟 自强
省武术锦标赛已经结束了,没能现场观看大家比赛非常遗憾。虽然在微信里看直播,但依旧可以感受到赛场上那种激情与亢奋。比赛结束了,大家都想赶快放松一下,甩掉连续几个月的紧张与疲倦,然而在千里之外的我却陷入了新的思考,回看两年前写的文章,颇有感触,于是决定把这些思绪捋出来,与各位分享。
竞技武术套路,广受传统武术诟病,尤其是引入“高难美新”的概念之后,愈发进入到炫技的层面。但客观来讲,竞技化的确使其更加接近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三点也是我们在多年的训练中不断追求的,而大家的不懈努力也深深的证明了我们在不断超越自己。我相信,四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是整个生命中,武术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很多人在毕业退役后不再习武,但终究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武者、是一名拼搏的运动员。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能潜心做一件事,是非常不易的,而潜心将这件事做好则更加难能可贵。很多队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眼看着身边的人不断放弃,顶着与老队员实力悬殊的压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其间的酸楚只有自己和队友知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曾尝胜利的喜悦,曾吞失败的泪水。当拥抱金牌的一刻,更多的是对伤病、痛苦的回忆。当空手而归时,更需要的是重塑自信的勇气。
这四年我们不曾在家里度过元宵节,四十度的酷暑,我们还在顶楼场馆训练。晚上更没有一天会在9点前回到宿舍。武术队不同于篮球队,在封闭的场馆里,不为人所知,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没有那么多的喝彩,更没有那么多的比赛,四年训练可能只是在等这一战,甚至明知不可能胜的一战。赛场上有诸多干扰因素,比赛有N种意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竞争对手永远是自己,踏上赛场,我们改变不了对手的实力,更无法祈求自己超长发挥,所谓的偶然,细思之往往都是必然,都是自己平时训练最真实的表现。腾空二起脚永远不会失误,就像一加一永远不会算错,并不是因为简单,而是自己熟的不能再熟了,打心底就坚信自己一定不会失误。但不是不存在真的把一加一算成三的偶然性失误。
武术不止是一项运动,武术队更不是一个社团。在训练中需要不断的超越自己,养成自省的好习惯,培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量变的过程,通过某日一个顿悟,达到一个质变。回顾自己以前的训练视频,你看到的是成长的历程,收获的是自信与改变。忘记自己曾经的成绩,得了第一不代表自己厉害,拿了倒数也不要灰心 丧气,回头看看,成长的经历比这些都宝贵,别让一个名次误导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成长。
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我们嘴里骂着这种体制的时候,脑子却不由自主的认可着这种体制、并不断遵循。当老师给你一种方法的时候,你从不考虑为什么要这样,你只知道自己这么做就对了,即使做错了也懒得思考哪里错了,等着别人指出。即使别人指出了,又会用各种方法搪塞,为自己修饰。反思比我们成绩好的同学,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机械式的跟随,而不是举一反三,不断领悟呢?不要把我习惯了当成借口,当别人提出质疑的时候,要首先自查,而不是急着反驳,当你急着反驳的时候,实际上你根本没有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人可以表里不一,可以口是心非,但要为自己负责,忠于自己。知耻近乎勇,勇敢的面对自己,承认自己都不敢承认的缺点,才是一个优秀运动员、一个勇者的动力和最基本的能力。少羡慕滔滔雄辩的人,多亲近踏踏实实的人。别让所谓的聪明和能力误导了自己。教练总夸我聪明学得快,可大家都不知道,一开始我天天跟在陆再均屁股后面,训练完了再跟着他去启明楼下练,周末或者不训练的时候,我俩和荣哥继续过来练,别人看到的只是一起训练的我们,却未尝看见私底下用功的人。就像大家都在惊讶汪应波的冠军时,却不知,他经常自己在我们的训练房加训,要不是我自己去练,我也不会知道。
当14届毕业生要走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作为男队弹跳最差的会飞的胖子,没人带我,我却要带师弟师妹。于是在他们毕业前,我将刀、棍、剑、长拳、通背拳、九节鞭、24式太极拳全部学完,虽然有些不是我自己的项目,也没教大家多少,但是积累总会不知不觉的影响自己。努力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不是自己失败后安慰自己的良药,赛后每次总结都要认真对待。举一反三,学习的每个阶段,工作的每个阶段,都要学会自我反思,并逐步细化至“每日三省”、每一刻都在“正当下念”。比我们聪明的人很多,比我们努力的人很多,比我们聪明还努力的人也很多,如果既不动脑、也不动手,那我们将永远被抛在后面。事倍功半是愚蠢和懒惰的行为。多动脑,多用心思考,也是勤奋的表现,学会总结思考,逐渐培养领悟的能力。世上无捷径可走,正如“技进乎道”,通过日常系统科学又勤奋的历练,逐步把自己从一个勤奋的人培养成一个有悟性的人,带着这种能力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会举一反三,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数载拼搏,在擂台上见分晓。日积月累,影响人生的每一刻。人生没有终点,更无所谓的成败,我们都在奋斗的路上,愿各位知行合一,无愧初心,带着无限的信心和智慧,不断超越自己。我为大家感到骄傲!
竞技武术套路,广受传统武术诟病,尤其是引入“高难美新”的概念之后,愈发进入到炫技的层面。但客观来讲,竞技化的确使其更加接近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三点也是我们在多年的训练中不断追求的,而大家的不懈努力也深深的证明了我们在不断超越自己。我相信,四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是整个生命中,武术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很多人在毕业退役后不再习武,但终究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武者、是一名拼搏的运动员。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能潜心做一件事,是非常不易的,而潜心将这件事做好则更加难能可贵。很多队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眼看着身边的人不断放弃,顶着与老队员实力悬殊的压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其间的酸楚只有自己和队友知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曾尝胜利的喜悦,曾吞失败的泪水。当拥抱金牌的一刻,更多的是对伤病、痛苦的回忆。当空手而归时,更需要的是重塑自信的勇气。
这四年我们不曾在家里度过元宵节,四十度的酷暑,我们还在顶楼场馆训练。晚上更没有一天会在9点前回到宿舍。武术队不同于篮球队,在封闭的场馆里,不为人所知,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没有那么多的喝彩,更没有那么多的比赛,四年训练可能只是在等这一战,甚至明知不可能胜的一战。赛场上有诸多干扰因素,比赛有N种意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竞争对手永远是自己,踏上赛场,我们改变不了对手的实力,更无法祈求自己超长发挥,所谓的偶然,细思之往往都是必然,都是自己平时训练最真实的表现。腾空二起脚永远不会失误,就像一加一永远不会算错,并不是因为简单,而是自己熟的不能再熟了,打心底就坚信自己一定不会失误。但不是不存在真的把一加一算成三的偶然性失误。
武术不止是一项运动,武术队更不是一个社团。在训练中需要不断的超越自己,养成自省的好习惯,培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量变的过程,通过某日一个顿悟,达到一个质变。回顾自己以前的训练视频,你看到的是成长的历程,收获的是自信与改变。忘记自己曾经的成绩,得了第一不代表自己厉害,拿了倒数也不要灰心 丧气,回头看看,成长的经历比这些都宝贵,别让一个名次误导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成长。
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我们嘴里骂着这种体制的时候,脑子却不由自主的认可着这种体制、并不断遵循。当老师给你一种方法的时候,你从不考虑为什么要这样,你只知道自己这么做就对了,即使做错了也懒得思考哪里错了,等着别人指出。即使别人指出了,又会用各种方法搪塞,为自己修饰。反思比我们成绩好的同学,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机械式的跟随,而不是举一反三,不断领悟呢?不要把我习惯了当成借口,当别人提出质疑的时候,要首先自查,而不是急着反驳,当你急着反驳的时候,实际上你根本没有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人可以表里不一,可以口是心非,但要为自己负责,忠于自己。知耻近乎勇,勇敢的面对自己,承认自己都不敢承认的缺点,才是一个优秀运动员、一个勇者的动力和最基本的能力。少羡慕滔滔雄辩的人,多亲近踏踏实实的人。别让所谓的聪明和能力误导了自己。教练总夸我聪明学得快,可大家都不知道,一开始我天天跟在陆再均屁股后面,训练完了再跟着他去启明楼下练,周末或者不训练的时候,我俩和荣哥继续过来练,别人看到的只是一起训练的我们,却未尝看见私底下用功的人。就像大家都在惊讶汪应波的冠军时,却不知,他经常自己在我们的训练房加训,要不是我自己去练,我也不会知道。
当14届毕业生要走的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作为男队弹跳最差的会飞的胖子,没人带我,我却要带师弟师妹。于是在他们毕业前,我将刀、棍、剑、长拳、通背拳、九节鞭、24式太极拳全部学完,虽然有些不是我自己的项目,也没教大家多少,但是积累总会不知不觉的影响自己。努力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不是自己失败后安慰自己的良药,赛后每次总结都要认真对待。举一反三,学习的每个阶段,工作的每个阶段,都要学会自我反思,并逐步细化至“每日三省”、每一刻都在“正当下念”。比我们聪明的人很多,比我们努力的人很多,比我们聪明还努力的人也很多,如果既不动脑、也不动手,那我们将永远被抛在后面。事倍功半是愚蠢和懒惰的行为。多动脑,多用心思考,也是勤奋的表现,学会总结思考,逐渐培养领悟的能力。世上无捷径可走,正如“技进乎道”,通过日常系统科学又勤奋的历练,逐步把自己从一个勤奋的人培养成一个有悟性的人,带着这种能力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会举一反三,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数载拼搏,在擂台上见分晓。日积月累,影响人生的每一刻。人生没有终点,更无所谓的成败,我们都在奋斗的路上,愿各位知行合一,无愧初心,带着无限的信心和智慧,不断超越自己。我为大家感到骄傲!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