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说分手
在分开的第一百零一天,在距离他工作地点两千公里的一座城市街头,纯石头切块的路上,雨不停下着。
她的目光穿过清冷的玻璃窗,投射在粗糙的路面上,雨粗鲁地打在积雨上,惊起慌乱的涟漪,一双双匆匆赶路的皮鞋,在上面毫不留情地踩过去。
那儿有一个水坑,一个白领左脚的白高跟鞋鞋跟刚刚踩断了,她端起咖啡抿了一口,一只男人的皮鞋正好踏进水坑,街道却突然骤亮了起来。
她没看得清楚,上帝按下了快门,也许拍地太精彩,云里传来了闷长的喝彩声。
她伸手抚了抚胸脯,刚才那一口呛到了,嗓子里如卡了硬的东西一般。
过了会,她的表情看上去舒服了些,但目光却又突然凝滞在窗外了。
街对面的电话亭里,一对情侣正依偎着。智能手机流行的年代,电话亭早就退出了实用的市场,现在披上的是怀旧的文艺气息。女孩紧紧靠着身后的电话,男孩也拘谨地往后贴着,他们的关系还不够明确。但浓浓的雨幕下,穿过咖啡书店的窗户看过来,拥挤的电话亭里,他们就像紧紧依偎在一起。
雨势渐渐大了起来,电话亭也迷蒙一片了。她终于扭过了头,端起冷的咖啡喝了一口,又因为突然发觉咖啡冷了而皱了皱眉头。
她身前的桌子上是一本打开的 16k 杂志,暖黄色印刷页,纸张偏厚,摸上去会有纹路,仿佛在触摸一棵树的枝干。杂志讲述年轻人的世界,但远不同烂俗的剧情杂志,也许会发生同样的情节,但会更有深度,比起来就像潜入了水下,不仅会陷入一片宁静,连心门也轻轻地被推开了。潜入地够深以后,肺叶会膨胀,会有一种越来越深的压力,从心脏蔓延开去。
无力感,羞耻感,像是梦里憋尿找不到厕所。在一番挣扎后,推离着水下浮了上来。
畅快地大口呼吸,却又有一股悲伤惆怅聚在心里,因为太粘稠而散不开。水面上的世界陌生起来,似乎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是她读这本杂志的第二个月,距离她初次接触这本杂志两年多。两年前,他经常去图书馆读书,他说他在那里学会和孤独相处。那时她只不过与他点头之交,但她注意他已经很久了,他虽然不表现自己,也不发表什么博得眼球的言论,他似乎与自己的世界相处的很好,她能看到他安宁的世界,里面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也许一切只是她的想象。当他在一次结课作业,上讲台有条不紊地说完话后,她就确信自己爱上他了。当她的室友跟她喋喋不休的时候,她发现室友也喜欢他。
一段时间,她常常去图书馆,坐在离他不远却也不近的地方,拿一本 16k 的大杂志遮住自己。她喜欢看他认真的样子,皱起眉头似乎在解决宇宙爆炸的大难题。一次他发现了她,她瞳孔失焦地看了他半天,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她的眼睛像扫描仪一样绕着天花板墙面走了一圈,回到了杂志上。她没敢在看他,却看到了杂志上的文章,平常她不会读杂志,也不读小说,甚至若不是考试,连课本也懒得看,但实际上课本她看得很认真,出于某种责任。直到她看完那篇文章,思绪顺着文章的意义向远方延伸,才突然发现他不在那儿了。
是他来向她打招呼的,他告诉她她思考的时候表情真是前所未见。她问他很糟糕么。他告诉她妙意不能言传之前,她的心快要沉到学校的湖底去了。他说完这话独自沉醉笑意中的样子,让她知道她无意中击中了他的心意。
与他分开的第一个月,她心里空落落的,事实上他们也不是真地分开,他要去那座城市做一个项目,他也会打电话给她。但她的心就空落落的,像被风吹秃了的蒲公英。她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了这家书店,突然想起他前天晚上推荐给她看的书,她找到那本书,结款排队时,发现架子上眼熟的杂志。
她拿起杂志看了一眼,手指间传来熟悉的质感,仿佛摸到了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树。她要了杯咖啡,坐在免费提供的椅子上翻看。等到抬头的时候,天色已变暗。仿佛跳过了一段岁月似的。这一次,她似乎找到了这本杂志的感觉,杂志也像抱枕一样填补了她心中空落落的东西。经历一场潜水,再度浮上来,世界被赋予新生的意义。
读杂志的时候,咖啡店的老板娘会推荐某种咖啡,但当读小说的时候,老板娘又会说另一种咖啡更好喝。她说老板娘真会说话,老板娘是个四川姑娘,她把长长的卷发揽过脸畔,露出秀美的侧脸。“难道你没觉得咖啡和书很配么?”
她细细品味,才发觉其中的深意,不禁莞尔一笑。她得知咖啡书店原来是分开的,即便离地很近,在几年前却是两家生意。书店老板常常去咖啡店喝一杯咖啡,并带上一本杂志。而咖啡店老板娘也常去书店找书读。久而久之,两人便在一起聊天了,聊读过的文学作品,聊哪种咖啡更适合读哪本书,两人都发现聊文学比聊生活更有意思。一天,在一次深入聊过以后,咖啡馆便与书店开始了融合之路。
当然,也是后来看到书店老板与一个好看的女子亲密坐在一起喝咖啡时,才问出咖啡店老板娘与书店老板是柏拉图关系。
咖啡店的老板娘也结了婚,老公是一个律师,坐在咖啡馆吧台上的时候拒人万里,有着英俊的面庞,礼帽的微笑,穿昂贵的衬衫,九分裤,一尘不染的皮鞋。老板娘温文尔雅,大方美丽,平易近人,尤其笑的时候,能把人从十万八千里远拽到心里。她不知道如此天差地别世界里的人是如何聚在一起的。但她看得出来,老板娘爱她老公,她的老公也深爱着老板娘,那个拒人千里的律师男人,会陪着老板娘,从周六的早上到晚上。
“你会遇到一个很能聊得来的人,但你也可以有一个很爱的人,那是不一样的。”
老板娘这样说的时候,她不理解,她以为能聊得来的人,一定是她最爱的人。
在一个周六的午后,顾客很多,座位拥挤,她遇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来明白这若不经心的一句话。
一个清爽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在一个小时后突然惊讶地说,你也看这本书啊。她说她没看得进去,男人说他也不怎么看得下这本书,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那本杂志,她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默默读着这本杂志,并有那么多的共鸣可讲。话开了头,竟然牵绊起丝丝缕缕,仿佛一只抽不完的茧,两人越说越多,越聊越相见恨晚。直到离开的时候,她才发觉心里浓浓的不舍。
她按住了心头的跳动之意,男人背起包,她发现男人是一个背包客,男人跟他拜拜,走向夕阳的天际,远去的背影仿佛挖去了心里的一角。血一般的夕阳仿佛将她的世界涂抹地一片惊慌失措。
那个男人,是她人生的过客,却留下永恒的一个下午。有时候她想也许是因为短暂所以遗憾,也许一切关于男人的想象都是错觉。
想到这里,她才惊觉地想起老板娘那句不经意当时也不曾懂的一句话,你会遇到一个很聊得来的人,也会有一个很爱的人,那是不一样的。
这话竟像是在脑海里埋藏了许久的一个炸弹,本以为早已经哑火了,却突如其来地炸起了一场灼热的海啸。
窗外的电闪打断了她的思绪,一个肩膀湿漉漉的男人来到了他的面前,他英俊不是因为他的五官,而是他眼神里的气质,他举手投足的熟悉和得体。是久别一百零一天后的第一眼。
“电影还去不去看了?”他问她。
她笑了笑,搭上他的手,揽住了他的手臂。
他有些疑惑地看向她,她扁了扁嘴,摇了摇头。他似乎明白了,默契地一笑,不再询问。
他们向咖啡店门口走去。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她走路的姿势有点怪,好像问题出在她左脚的那只白色高跟鞋上。
她的目光穿过清冷的玻璃窗,投射在粗糙的路面上,雨粗鲁地打在积雨上,惊起慌乱的涟漪,一双双匆匆赶路的皮鞋,在上面毫不留情地踩过去。
那儿有一个水坑,一个白领左脚的白高跟鞋鞋跟刚刚踩断了,她端起咖啡抿了一口,一只男人的皮鞋正好踏进水坑,街道却突然骤亮了起来。
她没看得清楚,上帝按下了快门,也许拍地太精彩,云里传来了闷长的喝彩声。
她伸手抚了抚胸脯,刚才那一口呛到了,嗓子里如卡了硬的东西一般。
过了会,她的表情看上去舒服了些,但目光却又突然凝滞在窗外了。
街对面的电话亭里,一对情侣正依偎着。智能手机流行的年代,电话亭早就退出了实用的市场,现在披上的是怀旧的文艺气息。女孩紧紧靠着身后的电话,男孩也拘谨地往后贴着,他们的关系还不够明确。但浓浓的雨幕下,穿过咖啡书店的窗户看过来,拥挤的电话亭里,他们就像紧紧依偎在一起。
雨势渐渐大了起来,电话亭也迷蒙一片了。她终于扭过了头,端起冷的咖啡喝了一口,又因为突然发觉咖啡冷了而皱了皱眉头。
她身前的桌子上是一本打开的 16k 杂志,暖黄色印刷页,纸张偏厚,摸上去会有纹路,仿佛在触摸一棵树的枝干。杂志讲述年轻人的世界,但远不同烂俗的剧情杂志,也许会发生同样的情节,但会更有深度,比起来就像潜入了水下,不仅会陷入一片宁静,连心门也轻轻地被推开了。潜入地够深以后,肺叶会膨胀,会有一种越来越深的压力,从心脏蔓延开去。
无力感,羞耻感,像是梦里憋尿找不到厕所。在一番挣扎后,推离着水下浮了上来。
畅快地大口呼吸,却又有一股悲伤惆怅聚在心里,因为太粘稠而散不开。水面上的世界陌生起来,似乎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是她读这本杂志的第二个月,距离她初次接触这本杂志两年多。两年前,他经常去图书馆读书,他说他在那里学会和孤独相处。那时她只不过与他点头之交,但她注意他已经很久了,他虽然不表现自己,也不发表什么博得眼球的言论,他似乎与自己的世界相处的很好,她能看到他安宁的世界,里面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也许一切只是她的想象。当他在一次结课作业,上讲台有条不紊地说完话后,她就确信自己爱上他了。当她的室友跟她喋喋不休的时候,她发现室友也喜欢他。
一段时间,她常常去图书馆,坐在离他不远却也不近的地方,拿一本 16k 的大杂志遮住自己。她喜欢看他认真的样子,皱起眉头似乎在解决宇宙爆炸的大难题。一次他发现了她,她瞳孔失焦地看了他半天,当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她的眼睛像扫描仪一样绕着天花板墙面走了一圈,回到了杂志上。她没敢在看他,却看到了杂志上的文章,平常她不会读杂志,也不读小说,甚至若不是考试,连课本也懒得看,但实际上课本她看得很认真,出于某种责任。直到她看完那篇文章,思绪顺着文章的意义向远方延伸,才突然发现他不在那儿了。
是他来向她打招呼的,他告诉她她思考的时候表情真是前所未见。她问他很糟糕么。他告诉她妙意不能言传之前,她的心快要沉到学校的湖底去了。他说完这话独自沉醉笑意中的样子,让她知道她无意中击中了他的心意。
与他分开的第一个月,她心里空落落的,事实上他们也不是真地分开,他要去那座城市做一个项目,他也会打电话给她。但她的心就空落落的,像被风吹秃了的蒲公英。她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了这家书店,突然想起他前天晚上推荐给她看的书,她找到那本书,结款排队时,发现架子上眼熟的杂志。
她拿起杂志看了一眼,手指间传来熟悉的质感,仿佛摸到了老家门口的那棵老树。她要了杯咖啡,坐在免费提供的椅子上翻看。等到抬头的时候,天色已变暗。仿佛跳过了一段岁月似的。这一次,她似乎找到了这本杂志的感觉,杂志也像抱枕一样填补了她心中空落落的东西。经历一场潜水,再度浮上来,世界被赋予新生的意义。
读杂志的时候,咖啡店的老板娘会推荐某种咖啡,但当读小说的时候,老板娘又会说另一种咖啡更好喝。她说老板娘真会说话,老板娘是个四川姑娘,她把长长的卷发揽过脸畔,露出秀美的侧脸。“难道你没觉得咖啡和书很配么?”
她细细品味,才发觉其中的深意,不禁莞尔一笑。她得知咖啡书店原来是分开的,即便离地很近,在几年前却是两家生意。书店老板常常去咖啡店喝一杯咖啡,并带上一本杂志。而咖啡店老板娘也常去书店找书读。久而久之,两人便在一起聊天了,聊读过的文学作品,聊哪种咖啡更适合读哪本书,两人都发现聊文学比聊生活更有意思。一天,在一次深入聊过以后,咖啡馆便与书店开始了融合之路。
当然,也是后来看到书店老板与一个好看的女子亲密坐在一起喝咖啡时,才问出咖啡店老板娘与书店老板是柏拉图关系。
咖啡店的老板娘也结了婚,老公是一个律师,坐在咖啡馆吧台上的时候拒人万里,有着英俊的面庞,礼帽的微笑,穿昂贵的衬衫,九分裤,一尘不染的皮鞋。老板娘温文尔雅,大方美丽,平易近人,尤其笑的时候,能把人从十万八千里远拽到心里。她不知道如此天差地别世界里的人是如何聚在一起的。但她看得出来,老板娘爱她老公,她的老公也深爱着老板娘,那个拒人千里的律师男人,会陪着老板娘,从周六的早上到晚上。
“你会遇到一个很能聊得来的人,但你也可以有一个很爱的人,那是不一样的。”
老板娘这样说的时候,她不理解,她以为能聊得来的人,一定是她最爱的人。
在一个周六的午后,顾客很多,座位拥挤,她遇到了这样一个机会,来明白这若不经心的一句话。
一个清爽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在一个小时后突然惊讶地说,你也看这本书啊。她说她没看得进去,男人说他也不怎么看得下这本书,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那本杂志,她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默默读着这本杂志,并有那么多的共鸣可讲。话开了头,竟然牵绊起丝丝缕缕,仿佛一只抽不完的茧,两人越说越多,越聊越相见恨晚。直到离开的时候,她才发觉心里浓浓的不舍。
她按住了心头的跳动之意,男人背起包,她发现男人是一个背包客,男人跟他拜拜,走向夕阳的天际,远去的背影仿佛挖去了心里的一角。血一般的夕阳仿佛将她的世界涂抹地一片惊慌失措。
那个男人,是她人生的过客,却留下永恒的一个下午。有时候她想也许是因为短暂所以遗憾,也许一切关于男人的想象都是错觉。
想到这里,她才惊觉地想起老板娘那句不经意当时也不曾懂的一句话,你会遇到一个很聊得来的人,也会有一个很爱的人,那是不一样的。
这话竟像是在脑海里埋藏了许久的一个炸弹,本以为早已经哑火了,却突如其来地炸起了一场灼热的海啸。
窗外的电闪打断了她的思绪,一个肩膀湿漉漉的男人来到了他的面前,他英俊不是因为他的五官,而是他眼神里的气质,他举手投足的熟悉和得体。是久别一百零一天后的第一眼。
“电影还去不去看了?”他问她。
她笑了笑,搭上他的手,揽住了他的手臂。
他有些疑惑地看向她,她扁了扁嘴,摇了摇头。他似乎明白了,默契地一笑,不再询问。
他们向咖啡店门口走去。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她走路的姿势有点怪,好像问题出在她左脚的那只白色高跟鞋上。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