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莘莘学子转变为一个职场工作多年的“潜者”过程中,越发意识到做人是一门很深的艺术,穷极一生也只能是进行时,不可能是完成时。
这段时间拜读了唐明浩的《曾国藩》,感触最深的不是这位大清第一中堂的学识,而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感受到的做人的道理,大柔非柔,至刚非刚。从他因信奉申韩之术处处碰壁而思变,到启用老黄之术的左右逢源,从而登顶人生巅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人的艺术对于成就功业的最大作用。
曾国藩老黄之术的精要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老黄之内。意思是说,处事要圆滑,而内心还是要坚如磐石。曾国荃不愧是曾国藩的亲兄弟,他是将申韩之术贯彻始终的人。所以说有时候机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要是曾国藩不曾遇到陈广敷,遇到后不能虚心接受(善于用人,善于纳谏也是曾国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点后面再说),那么曾国藩后面不可能攻下天京,左宗棠那些人绝对不会配合那么默契,官文这类人肯定还会左右掣肘,那么曾国藩一生成就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可能后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这里说的是大局,但大局是有一个个小局组成的,这些小局也深深印证了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老黄之内这句话。比如曾国荃在天京攻克后,捕获李秀成,硬是不能让这位太平天国最后的将才多说一句话,而曾国藩欺骗利诱,硬是让这位铮铮铁汉真心投降(不过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说明曾国藩骨子里的申韩啊)。
曾国藩的成功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善于识人。学生李鸿章,后面基本上是沿着曾国藩的路子,师夷长技以制夷,兴洋务,某中兴;彭玉麟,不负所望,忠心耿耿,为曾国藩建设湘勇最后一支军事力量---长江水师。但是曾国藩还是容易被名利、情亲所绑架,对身边的兄弟另眼相看,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使得自己屡次陷入不利境地。
还有就是善于纳谏,使得曾国藩屡次得脱险境。后来的得意门生赵烈文也是纳谏中所得。
这段时间拜读了唐明浩的《曾国藩》,感触最深的不是这位大清第一中堂的学识,而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感受到的做人的道理,大柔非柔,至刚非刚。从他因信奉申韩之术处处碰壁而思变,到启用老黄之术的左右逢源,从而登顶人生巅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人的艺术对于成就功业的最大作用。
曾国藩老黄之术的精要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老黄之内。意思是说,处事要圆滑,而内心还是要坚如磐石。曾国荃不愧是曾国藩的亲兄弟,他是将申韩之术贯彻始终的人。所以说有时候机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要是曾国藩不曾遇到陈广敷,遇到后不能虚心接受(善于用人,善于纳谏也是曾国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点后面再说),那么曾国藩后面不可能攻下天京,左宗棠那些人绝对不会配合那么默契,官文这类人肯定还会左右掣肘,那么曾国藩一生成就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可能后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这里说的是大局,但大局是有一个个小局组成的,这些小局也深深印证了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老黄之内这句话。比如曾国荃在天京攻克后,捕获李秀成,硬是不能让这位太平天国最后的将才多说一句话,而曾国藩欺骗利诱,硬是让这位铮铮铁汉真心投降(不过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说明曾国藩骨子里的申韩啊)。
曾国藩的成功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善于识人。学生李鸿章,后面基本上是沿着曾国藩的路子,师夷长技以制夷,兴洋务,某中兴;彭玉麟,不负所望,忠心耿耿,为曾国藩建设湘勇最后一支军事力量---长江水师。但是曾国藩还是容易被名利、情亲所绑架,对身边的兄弟另眼相看,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使得自己屡次陷入不利境地。
还有就是善于纳谏,使得曾国藩屡次得脱险境。后来的得意门生赵烈文也是纳谏中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