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四川篾匠
传统行当里,许多老手艺人大都本着一种“惜物”的心态去做活儿。这些老行当老手艺,选用拾手可得的材料,依靠寻常廉价的工具,制作出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他们缺少文字记录,没有操作说明。有的就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徒弟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中,去学、去悟。这与我们现代技能式培训教授有着天壤之别。比如我们四川的篾匠。
四川乡下,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都栽种竹子,竹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具都或多或少与竹子有联系:灶台上洗锅用的竹刷把、蒸米饭用的竹筲箕,吃饭用的竹筷子,买菜用的竹篮子,晾晒花生豆子用的竹簸箕,甚至夏天睡觉用的竹凉席、日常休息用的竹躺椅……竹子的用途太过广泛。自然,这些都少不了篾匠的功劳。
手艺精湛的篾匠赵师傅,从16岁开始当篾匠,到现在有50个年头了,农村里常见的烧箕、撮箕、簸箕、箩斗、背篓,他都会编,尤其擅长编簸箕,当地人称赞他编的簸箕周正,活儿细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会,农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赵师傅编的簸箕成了紧俏货,许多篾货商抢上门跟他要货。赵师傅做了几十年的篾匠,那十来年的光景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时期。
编篾货讲究选材。有一说法叫“竹子,要用隔年青”。意思是说,一棵竹子,从第一年发笋子,第二年成长,到第三个年头,砍来用最适合。不嫩不老,韧劲刚刚好,编出来的篾货经久赖用。“阴山的竹子翠,不经用,向阳的竹子柔韧度适中。”、“冬腊月间的竹子不生虫。”这些都是老篾匠们长年累月积攒的经验。
编篾货是一件费时又费事的活儿。比如编一个簸箕,从砍竹子、剖竹子、启篾条、揉篾条、编达达、编箩箩、包边,到最终成品,工序就有8道之多。需用的竹篾条,圈篾、青篾、黄篾、滚篾丝、绑篾丝有5种之多,并且要有粗细厚薄之分,尺寸规格也极其复杂。编制过程中,各种篾条搭配使用,这样编出来的簸箕,不仅美观还防滑赖磨经用。
赵师傅讲,当篾匠得练好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必须样样精通。当然,篾匠的工具也少不了,篾刀最重要,刀要快,重量还要适中,其次方锥、槽锥、钩针、捋篾刀也是篾匠必备的,其他的就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了。
现在,会编篾货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会的基本都是些上了岁数的农村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赚钱,不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了。编篾货这一行,赚得少,不划算。
(注:我在写完这个采访后,看到了一则条消息:极具“禅意”气质的竹正备受推崇,一批倡导自然生态的年青家居设计师们,将它们做成了灯具、沙发、屏风……让其成为了更实用、更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普通的生活物件登上了大雅之堂 。瞧!我们在叹息某些行将消失的事物时,总会发现,这些事物也在发展演变,寻找合适的契机,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华丽丽地呈现。)
![]() |
四川乡下,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都栽种竹子,竹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具都或多或少与竹子有联系:灶台上洗锅用的竹刷把、蒸米饭用的竹筲箕,吃饭用的竹筷子,买菜用的竹篮子,晾晒花生豆子用的竹簸箕,甚至夏天睡觉用的竹凉席、日常休息用的竹躺椅……竹子的用途太过广泛。自然,这些都少不了篾匠的功劳。
手艺精湛的篾匠赵师傅,从16岁开始当篾匠,到现在有50个年头了,农村里常见的烧箕、撮箕、簸箕、箩斗、背篓,他都会编,尤其擅长编簸箕,当地人称赞他编的簸箕周正,活儿细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会,农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赵师傅编的簸箕成了紧俏货,许多篾货商抢上门跟他要货。赵师傅做了几十年的篾匠,那十来年的光景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时期。
编篾货讲究选材。有一说法叫“竹子,要用隔年青”。意思是说,一棵竹子,从第一年发笋子,第二年成长,到第三个年头,砍来用最适合。不嫩不老,韧劲刚刚好,编出来的篾货经久赖用。“阴山的竹子翠,不经用,向阳的竹子柔韧度适中。”、“冬腊月间的竹子不生虫。”这些都是老篾匠们长年累月积攒的经验。
编篾货是一件费时又费事的活儿。比如编一个簸箕,从砍竹子、剖竹子、启篾条、揉篾条、编达达、编箩箩、包边,到最终成品,工序就有8道之多。需用的竹篾条,圈篾、青篾、黄篾、滚篾丝、绑篾丝有5种之多,并且要有粗细厚薄之分,尺寸规格也极其复杂。编制过程中,各种篾条搭配使用,这样编出来的簸箕,不仅美观还防滑赖磨经用。
赵师傅讲,当篾匠得练好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必须样样精通。当然,篾匠的工具也少不了,篾刀最重要,刀要快,重量还要适中,其次方锥、槽锥、钩针、捋篾刀也是篾匠必备的,其他的就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了。
现在,会编篾货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会的基本都是些上了岁数的农村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赚钱,不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了。编篾货这一行,赚得少,不划算。
(注:我在写完这个采访后,看到了一则条消息:极具“禅意”气质的竹正备受推崇,一批倡导自然生态的年青家居设计师们,将它们做成了灯具、沙发、屏风……让其成为了更实用、更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普通的生活物件登上了大雅之堂 。瞧!我们在叹息某些行将消失的事物时,总会发现,这些事物也在发展演变,寻找合适的契机,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华丽丽地呈现。)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