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里的人
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意思是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能生存。在研究怎么适应环境的之前,我想还是先来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三字经里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一出生的时候,性情是向善的。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来自两种不同的视角。举个例子,孩子在饥饿的情况下看到父母手里的食物,便会伸手去夺。“性善”论认为,这是人自然心里反应,孩子去夺,说明孩子不会装,只是在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性恶”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反应,在那么小的孩子里,还不懂的什么叫孝敬。两种理论,我也难论谁对谁错,这个取决于读者本身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角”问题。当我们去看待或者评论一件东西,会受到视角的影响。比如,站在山底仰视高山,觉得大山很高,站在山顶俯瞰高山,会觉得山很矮。同样,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看待环境也会取决于“视角”。
人在社会中生存,恰好像在圈子里的人,会觉得圈子很大,难以逾越,这是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所以环境决定人的视角,决定人去如何看待周围环境。达尔文就是站在圈子里的人告诉大家圈子究竟什么样。我们同样也是圈子里的人。
现在人们或多或少想站在圈子外面去认识这个圈子,然而尝试很多次终究徒劳无获,为什么,因为你本身就是这个圈子的组成部分,你无法逾越。你说这个圈子好也罢,说这个圈子坏也罢,圈子都会笑着跟你说:“好与坏的是非标准都是我教你的,你现在拿来评论我,呵呵。”
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圈子,或者认识圈子,这种人是傻瓜。圈子到底如何,其实取决于圈子本身,再次提到上文中的例子,高山不会因为你在山底或者山脚而改变,你说山高也罢,矮也罢,都是徒劳。一个人不行,人多了却可以。人是圈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圈子到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以要像改变圈子,先改变人,要想认识圈子,先认识人。
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有思想。至于所谓的是非标准,最开始的圈子里是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的。慢慢的人们在改变,才有法律和道德准则。这也成就了如今的法制社会。法律是圈子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人的发展决定圈子的发展。
现在人们在追求一个和谐的世界。我觉得先要从人本身做起。人和谐则世界和谐。而如今人本身却颠倒了过来,觉得世界和谐则人和谐。圈子和谐则人和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如之前所说,妄图站在圈子外看人,却忘了自己属于这个圈子,最终徒劳无获。
所以要想建立和谐圈子,先要有和谐的人。那么有人又要问,怎么才能建立和谐的人,我只想说:去问圈子吧!
中国古代的三字经里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一出生的时候,性情是向善的。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来自两种不同的视角。举个例子,孩子在饥饿的情况下看到父母手里的食物,便会伸手去夺。“性善”论认为,这是人自然心里反应,孩子去夺,说明孩子不会装,只是在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性恶”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反应,在那么小的孩子里,还不懂的什么叫孝敬。两种理论,我也难论谁对谁错,这个取决于读者本身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角”问题。当我们去看待或者评论一件东西,会受到视角的影响。比如,站在山底仰视高山,觉得大山很高,站在山顶俯瞰高山,会觉得山很矮。同样,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看待环境也会取决于“视角”。
人在社会中生存,恰好像在圈子里的人,会觉得圈子很大,难以逾越,这是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所以环境决定人的视角,决定人去如何看待周围环境。达尔文就是站在圈子里的人告诉大家圈子究竟什么样。我们同样也是圈子里的人。
现在人们或多或少想站在圈子外面去认识这个圈子,然而尝试很多次终究徒劳无获,为什么,因为你本身就是这个圈子的组成部分,你无法逾越。你说这个圈子好也罢,说这个圈子坏也罢,圈子都会笑着跟你说:“好与坏的是非标准都是我教你的,你现在拿来评论我,呵呵。”
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圈子,或者认识圈子,这种人是傻瓜。圈子到底如何,其实取决于圈子本身,再次提到上文中的例子,高山不会因为你在山底或者山脚而改变,你说山高也罢,矮也罢,都是徒劳。一个人不行,人多了却可以。人是圈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圈子到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所以要像改变圈子,先改变人,要想认识圈子,先认识人。
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有思想。至于所谓的是非标准,最开始的圈子里是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的。慢慢的人们在改变,才有法律和道德准则。这也成就了如今的法制社会。法律是圈子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人的发展决定圈子的发展。
现在人们在追求一个和谐的世界。我觉得先要从人本身做起。人和谐则世界和谐。而如今人本身却颠倒了过来,觉得世界和谐则人和谐。圈子和谐则人和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如之前所说,妄图站在圈子外看人,却忘了自己属于这个圈子,最终徒劳无获。
所以要想建立和谐圈子,先要有和谐的人。那么有人又要问,怎么才能建立和谐的人,我只想说:去问圈子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