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与勺子
评《一个勺子》
当拉条子几次站在商店门口的时候,街上劲爆的《大悲咒》音乐成了这个时代的背景音。信仰被当做可资消遣的消费品,善良也变得一文不值。拉条子,新疆人对拉面的称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和他生活的乡村一样,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没有任何辨识度。作为公民,他有一个简单的名字:“马吉”,但在社会生活中,他被大家称作“拉条子”,剧中所有其他人(除了杨警官),都只有一个简单的称呼,不知道姓甚名谁。这样的状态,近乎于自然状态,懵懂不自知,所有人都在自然地被市井生活裹挟着,进入一种唤醒的功利主义所支配的状态之中去。
拉条子捡到傻子,出于自然的善,他同情傻子,怕他挨饿受寒,给他吃住;出于功利的想法,他怕傻子出事会牵连到他和他老婆,他想要摆脱这样的负担。拉条子的老婆也是跟他一样善良的人,她比起拉条子多出自然的女性的柔弱和害怕,同时也具有母性。这样的两个人,不谙世事,谨小慎微地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努力挣扎。原本他们可以用他们自然的善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可不巧,他们的儿子犯了事情,入狱要关六年。于是有了乡村与城市信息沟通桥梁的小卖店老板的出现,他又将拉条子甩给大头哥,大头哥的那一端是拉条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和资源,可以帮马吉给儿子减刑。一个普通农民与权力的连接要依靠无利不起早的掮客们从中运作,而真正能起作用的却不是拉条子的善良,而是他东拼西凑借来的五万块钱。小市民的精明和市侩,对利益的贪恋追逐和对权力的迷信,将人一层层地码放在在由话语构建起来的体系中。但农民马吉和他妻子是化外之民,拥有自然的善,但缺乏公民应有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然也不至于在儿子入狱后妄图通过行贿来替儿子减刑,在儿子减刑不成以后天真地想要把行贿的钱再要回去,在虚张声势的骗子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手足无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拨接着一拨远道而来的骗子在看到拉条子张贴的失物招领之后来到凋敝偏僻的小村庄。除了第一次夜晚来到的人匆匆离开之外,每次,拉条子和他媳妇都会买烟酒糖茶招待客人,尽乡间待客之道。尽管他们淳朴幼稚不成熟,在利益得失上不计较,但在礼数上丝毫不懈怠,自然而大方,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体面和最有尊严的两个人。第二拨的一男一女两个天津口音的骗子,进门不摘口罩,只有喝水的时候短暂地摘掉口罩,之后又戴上。第三拨两个操唐山口音的青年男子,骑着摩托车呼啸而来,头盔一刻都不曾摘下,甚至走的时候把马吉出去买烟酒的妻子吓得坐在地上尿了裤子。粗野、蛮横、无礼,知道如何虚张声势,知道怎样蒙骗乡下人,但是却掩盖不住内在的空虚无力,甚至对自己说过的话也不能践行。得知自己受骗了的马吉却仍旧在等待骗子的再次造访,并且预谋了一场看上去可笑低能的擒骗计划。尽管他自己缺乏决断,但是他坚信,派出所杨警官能给将他们绳之以法。他所等待的,无非是一个合乎道理的说法。
《一个勺子》里面有一个医学意义上的傻子和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傻子,两者之间有时候却并不是非常严格的分野,因为社会意义上的傻子所具有的精神上的不成熟会在一些压力之下成为被社会大众排除出去的理由,而对于医学意义上的傻子来说,福利院是他们最终老去的场所。尽管拉条子所处的中国农村社会不会把没有监护人的傻子送进福利院,如村长所说,“有吃有喝还不用工作,世上的人都想着进去”,但是他们在所处乡村或城镇的处境,与在福利院(精神病院)这样的地方并无二致。这个社会想要在精神上除掉与大众不相同的异己。只要或多或少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感染,那么这个人就还是“正常”的,而一旦他固执地坚持所有人都并不遵守的价值准则时,就会被视为异己。影片最后,当拉条子明白自己所坚守的一切价值准则在别人眼里都并不重要时,他选择了自我异化,戴上傻子的遮阳帽,最终,拉条子完成了从一个正常人到傻子的自我实现,并完完全全被这个社会异化,被大头哥完全否认存在价值,被街头的孩子群殴。
至此,我们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的解析也可以告一段落。但是社会现实在更大的层面上,提醒着我们,现代化对于传统生活的瓦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和经济生活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精神根基在动摇,在传统中构建起来的一整套礼数和法度,已经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失去作用。但是漂浮于现代生活表面的小市民们并没有成为公民,法律仅仅在最基础的层面以暴力维系着社会秩序的进行,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金钱,仍旧可以腐蚀权力的拥有者,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一场权力与财富关于他人命运的交易。在一个没有德性的社会中,基本的礼法都可以被随意践踏,人也就不会优雅地去行动和思考,甚至恶人都不会有所顾忌地表现出一点点伪善,而是直接而赤裸地将罪恶展现在世人面前。善良的人,单纯而无力,在赤裸裸的恶面前没有丝毫力量,也就不可能去捍卫正义。没有勇气的善良只是自然的善,必须有勇气和决断力,在面对恶时能够予以回击,并捍卫善不被恶腐蚀,这是大义。同情是廉价的,泪水是无用的,只有为社会整体的善和正义能够超越同情,用理性去判断一种行为的价值,并以行动去实现这种价值,这才是高贵的品德,是我们所需要的品德。
当拉条子几次站在商店门口的时候,街上劲爆的《大悲咒》音乐成了这个时代的背景音。信仰被当做可资消遣的消费品,善良也变得一文不值。拉条子,新疆人对拉面的称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和他生活的乡村一样,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没有任何辨识度。作为公民,他有一个简单的名字:“马吉”,但在社会生活中,他被大家称作“拉条子”,剧中所有其他人(除了杨警官),都只有一个简单的称呼,不知道姓甚名谁。这样的状态,近乎于自然状态,懵懂不自知,所有人都在自然地被市井生活裹挟着,进入一种唤醒的功利主义所支配的状态之中去。
拉条子捡到傻子,出于自然的善,他同情傻子,怕他挨饿受寒,给他吃住;出于功利的想法,他怕傻子出事会牵连到他和他老婆,他想要摆脱这样的负担。拉条子的老婆也是跟他一样善良的人,她比起拉条子多出自然的女性的柔弱和害怕,同时也具有母性。这样的两个人,不谙世事,谨小慎微地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努力挣扎。原本他们可以用他们自然的善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可不巧,他们的儿子犯了事情,入狱要关六年。于是有了乡村与城市信息沟通桥梁的小卖店老板的出现,他又将拉条子甩给大头哥,大头哥的那一端是拉条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和资源,可以帮马吉给儿子减刑。一个普通农民与权力的连接要依靠无利不起早的掮客们从中运作,而真正能起作用的却不是拉条子的善良,而是他东拼西凑借来的五万块钱。小市民的精明和市侩,对利益的贪恋追逐和对权力的迷信,将人一层层地码放在在由话语构建起来的体系中。但农民马吉和他妻子是化外之民,拥有自然的善,但缺乏公民应有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然也不至于在儿子入狱后妄图通过行贿来替儿子减刑,在儿子减刑不成以后天真地想要把行贿的钱再要回去,在虚张声势的骗子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手足无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拨接着一拨远道而来的骗子在看到拉条子张贴的失物招领之后来到凋敝偏僻的小村庄。除了第一次夜晚来到的人匆匆离开之外,每次,拉条子和他媳妇都会买烟酒糖茶招待客人,尽乡间待客之道。尽管他们淳朴幼稚不成熟,在利益得失上不计较,但在礼数上丝毫不懈怠,自然而大方,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体面和最有尊严的两个人。第二拨的一男一女两个天津口音的骗子,进门不摘口罩,只有喝水的时候短暂地摘掉口罩,之后又戴上。第三拨两个操唐山口音的青年男子,骑着摩托车呼啸而来,头盔一刻都不曾摘下,甚至走的时候把马吉出去买烟酒的妻子吓得坐在地上尿了裤子。粗野、蛮横、无礼,知道如何虚张声势,知道怎样蒙骗乡下人,但是却掩盖不住内在的空虚无力,甚至对自己说过的话也不能践行。得知自己受骗了的马吉却仍旧在等待骗子的再次造访,并且预谋了一场看上去可笑低能的擒骗计划。尽管他自己缺乏决断,但是他坚信,派出所杨警官能给将他们绳之以法。他所等待的,无非是一个合乎道理的说法。
《一个勺子》里面有一个医学意义上的傻子和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傻子,两者之间有时候却并不是非常严格的分野,因为社会意义上的傻子所具有的精神上的不成熟会在一些压力之下成为被社会大众排除出去的理由,而对于医学意义上的傻子来说,福利院是他们最终老去的场所。尽管拉条子所处的中国农村社会不会把没有监护人的傻子送进福利院,如村长所说,“有吃有喝还不用工作,世上的人都想着进去”,但是他们在所处乡村或城镇的处境,与在福利院(精神病院)这样的地方并无二致。这个社会想要在精神上除掉与大众不相同的异己。只要或多或少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感染,那么这个人就还是“正常”的,而一旦他固执地坚持所有人都并不遵守的价值准则时,就会被视为异己。影片最后,当拉条子明白自己所坚守的一切价值准则在别人眼里都并不重要时,他选择了自我异化,戴上傻子的遮阳帽,最终,拉条子完成了从一个正常人到傻子的自我实现,并完完全全被这个社会异化,被大头哥完全否认存在价值,被街头的孩子群殴。
至此,我们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的解析也可以告一段落。但是社会现实在更大的层面上,提醒着我们,现代化对于传统生活的瓦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和经济生活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精神根基在动摇,在传统中构建起来的一整套礼数和法度,已经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失去作用。但是漂浮于现代生活表面的小市民们并没有成为公民,法律仅仅在最基础的层面以暴力维系着社会秩序的进行,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金钱,仍旧可以腐蚀权力的拥有者,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一场权力与财富关于他人命运的交易。在一个没有德性的社会中,基本的礼法都可以被随意践踏,人也就不会优雅地去行动和思考,甚至恶人都不会有所顾忌地表现出一点点伪善,而是直接而赤裸地将罪恶展现在世人面前。善良的人,单纯而无力,在赤裸裸的恶面前没有丝毫力量,也就不可能去捍卫正义。没有勇气的善良只是自然的善,必须有勇气和决断力,在面对恶时能够予以回击,并捍卫善不被恶腐蚀,这是大义。同情是廉价的,泪水是无用的,只有为社会整体的善和正义能够超越同情,用理性去判断一种行为的价值,并以行动去实现这种价值,这才是高贵的品德,是我们所需要的品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