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塞尔维亚朋友Uros | 上
<1>
Uros是一位来自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小伙子,生于1989年,目前在中国留学。
我们相识于五年前的暑假。当时我们同为志愿者,前往波兰旧都克拉科夫实习并服务于不同的志愿组织。自实习结束各自回国之后,我和Uros没有再见过面,起初我们还时常会聊聊天,慢慢地便疏于联络起来。
2013年的春天,Uros给我留言说他即将来中国实习,去成都附近的一所学校里教英语。我很是吃了一惊:一是没想到他会来中国,二是没想到他的英文已经进步到可以来教书。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和他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那时候他的英文说得磕磕巴巴,经常是他费劲地表达了一大堆内容,我们周围一圈人仍旧不明其意。
三个月后,Uros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停留了几日,随即前往四川。某天下班后,我接到了Uros打来的电话,我们聊了快一个小时。我着实见证了他英文水平的长足进步,暗自为他感到骄傲。Uros初来乍到,显然遭受了不小的“文化冲击”,忍不住地跟我抱怨:北京的空气太差,四川的气候太潮湿,路上的人都不会说英文,这里吃的东西全是辣的……
小伙子不断重复着“我的天呐”,情绪有点激动。隔着手机屏幕我也可以脑补他那张因为痛苦而扭曲了的脸。我竭尽全力地宽慰他说:过一阵子你就习惯啦!
过去的三年中,我们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是彼此分享旅行计划。他说他最激动的一趟旅程就是回了趟欧洲,来了趟欧洲之旅,从东欧跑到北欧。抵达丹麦时,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这里就是我接下来想要长期生活的地方”。我将婚礼的照片发给他看,他和我说恋爱时的甜蜜以及和女友之间的默契,我偶尔也会谈及工作,他则会说在实习单位的事……
生活的范畴有时候真的变得如此狭隘,除了旅行,恋爱,以及工作,我们往往想不到还能分享什么打上了“生活”标签的事情。
<2>
上个月,Uros联系我,说打算五一过后来上海玩几天,这可是他初次来沪。我说没问题,到时候你就住我家吧。在借宿别人家的问题上,外国人通常不会像同胞们客气地问上一句“会不会不方便?会不会太麻烦你们了?”于是乎,Uros在听罢我的回复之后,说了一句“太棒了”,接着立马欢欢喜喜地去订机票了。
临行前一日,Uros给我发消息:有个悲伤的消息,学校通知我周四开题答辩。他原本买的是周四晚上的回程票,这下只能改签到周三晚上走了。我倒无所谓他多待或者少待一天,我担心的是他还有没有时间准备开题答辩。开题答辩虽然不是一件非常大不了的事,但也不是你花费一两个小时就能理清思路编的出来的。于是爱操心的我又多问了他一句,你确定你当天回去可以搞定答辩吗?Uros信心满满地回复,没问题,你放心吧!
为了防止Uros到时候在机场认不出我和老杨,我将我俩的照片发给了他。这家伙看完照片后说:“你看上去比以前更年轻了!”
我问他:“你的意思是我以前看上去比较老吗?”
“是的!”他不假思索地回复。
很多聊天不能愉快地进行,多半是因为有像Uros这样“毒舌”的人参与其中吧。我默默地看着他发给我的一个调皮的表情,陷入了悲伤的沉思……
<3>
Uros所乘坐的航班的计划到达时间是上午10:45。我和老杨抵达到达口时,Uros已经等了我们一小会儿了。他穿一件毛衣,两个肩膀上各挎一个背包,给了我和老杨一个大大的拥抱。
和五年前一样,Uros还是那么充满活力与热情,喜欢说话,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到处走动。应了Uros的请求,我们乘坐磁悬浮列车离开了机场。坐在车上的Uros显得特别兴奋,像个孩子一样一边四处打量一边和我们聊天,时不时扔出几个关于窗外建筑物的问题。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Uros害羞地说,“其实我现在依然想开火车。“说完他笑了。
一路上,我和Uros几乎承包了所有的话题,老杨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三个人聊着聊着就走到了家。一进家门,我把Uros带去他住的房间。“喏,这就是你这几天的房间了,喜欢吗?”
“哇塞,我喜欢这套家具!等等,让我做一件事。”他一边说一边兴奋地将书包放在地板上。憋足了全身力气,将自己的身体抛向了床上。
我正准备提醒他,家里的床不比酒店的软床,但显然一切都晚了……“有件事情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床都这么硬?”Uros委屈地问我。我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连忙解释说,太软的床对脊椎不好,所以我们习惯买偏硬的床。
“会吗?”Uros显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
有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个人的世界观里却显得很费解甚至荒谬,这真是一件无可奈何又颇有意思的事。
无聊的我后来跑去网上一搜,居然发现有人在知乎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国外的电视剧,发现他们睡的都是好软的床啊,跳上去能上下弹的很厉害,可我从小被告知的都是睡硬的床比较好。所以睡软床是否对脊椎不好? ”
回答空缺,大概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吧。
<4>
把Uros安顿好后,我就去准备午饭了,老杨则在一旁打下手。没过一会儿,老杨的一位校友也如约来家里作客,她便接替了我的角色和Uros畅聊了起来。
整个午餐吃的很愉快,Uros则显得尤其兴奋,天南海北地和我们几个侃着。我倍感欣慰的是Uros一个人几乎把摆在他面前的红烧小排给扫了个精光。如他所说,他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肉食爱好者啊。
午餐结束时已近两点,Uros说想去睡个午觉,起来以后去豫园。这家伙凌晨四点才睡觉,睡了一个小时起来赶不到八点的飞机,此刻已经困得不行了。
Uros这一觉睡了两个多小时,待他起来时已过四点,去豫园肯定是不现实了。Uros不无沮丧地问,那怎么办?我提议去外滩,稍微转一转然后去吃晚餐。“太好了,我想去这家餐厅,据说那里可以吃到我的家乡菜。”说着Uros从手机里找出餐厅名拿给我看。我一搜,离家里有些距离。
我和老杨早已整装待发,但Uros显然没有做好出门的准备。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洗了一个澡,喝了一杯咖啡。就在我和老杨召唤他出门时,Uros忽然如被什么灵感击中了一般,迅速打开电脑,兴奋地说:“等等,我给你们看点东西。”
Uros给我们看的是当年我们在波兰时的照片。他对着那些照片自顾自地讲起了故事,这是谁,那是谁,当时我们在干什么……除此之外,他还给我们看了他在某公司实习时写的“中国城市导览”,里面收录了五十座城市的基本概况。这五十座城市恰好包含了我和老杨的家乡,于是Uros又饶有兴趣地打开了两份报告,津津有味地给我们介绍了起来……
你猜怎么着,等我们出门时,已过六点了。我一边走一边向Uros提议,甭去外滩了,我们先去餐厅吧。他问为什么,我说,大部分餐厅有营业时间。等你逛完外滩再跑去那家餐厅,人家说不定已经打烊了。没想到,我的这一句回答,触发了Uros的一个“怒点”。
Uros满怀愤慨地说:“我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半,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餐厅为什么会有营业时间。在我们国家,随便你什么时候走进餐厅,你都能吃到饭。”
你瞧,我们的对话再一次印证了我先前说的那一句:在你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在其他人眼中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不可理喻的事。
<5>
我们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了Uros推荐的餐厅。餐厅里的环境很温馨,也许是因为当天下大雨的缘故,我们是当时唯一的一桌食客,不过后面又来了两桌客人。
这是一家地中海餐厅,老板是克罗地亚人,长相帅气,彬彬有礼,亲自过来为我们点单。听到Uros用塞尔维亚语直接和老板交流,我以为他们是老乡。Uros说不是,老板是克罗地亚人,但是他们的语言差异非常小,因此可以彼此无障碍地沟通。
我们点了三道主食,包括两道Uros强烈推荐的塞尔维亚传统美食和一份披萨,一份沙拉,各要了一杯果汁。其中一种主食叫Cevapcici,是由混合肉做成的香肠,卖相不佳,但口味甚赞。
披萨一上来,Uros忍不住又开始了点评:“这才是真正的披萨!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会吃到放洋葱或者菠萝的披萨,太奇怪了。”
晚餐结束时,外面的雨依旧没停。我们准备买单走人,老板来收钱时热情地问我们要不要喝咖啡,他乐意送我们一人一杯咖啡。我们欣然接受,于是就着浓浓的咖啡香又小坐了二十分钟。走到门口时,发现雨依然没停,我们问Uros是否还想去外滩。他说好,于是我们前去倒地铁。
雨天的外滩果然人不多,我们沿着江边散步、聊天、拍照、合影。回想起来,这些年中,我每次去外滩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陪朋友。除此之外,我好像都找不到理由去那边走一走。有一次去外滩,已近午夜,我陪着朋友坐在一家餐厅的露天阳台上,望着告别了喧嚣、几乎空无一人的外滩,禁不住感慨于它也有这般静美的模样。
到家时已近十一点,我和老杨都有些疲惫,Uros却依旧精神饱满。三个人坐在沙发上不知怎么热火朝天地聊起了电影,一小时过后,我和Uros分别收获了来自对方的一份推荐清单。过了午夜,我已经困倦到不行,和Uros道了晚安准备去睡觉。
Uros回了句晚安,端着电脑坐回桌前,自言自语道:“我要开始写开题报告了……”
Uros是一位来自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小伙子,生于1989年,目前在中国留学。
我们相识于五年前的暑假。当时我们同为志愿者,前往波兰旧都克拉科夫实习并服务于不同的志愿组织。自实习结束各自回国之后,我和Uros没有再见过面,起初我们还时常会聊聊天,慢慢地便疏于联络起来。
2013年的春天,Uros给我留言说他即将来中国实习,去成都附近的一所学校里教英语。我很是吃了一惊:一是没想到他会来中国,二是没想到他的英文已经进步到可以来教书。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和他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那时候他的英文说得磕磕巴巴,经常是他费劲地表达了一大堆内容,我们周围一圈人仍旧不明其意。
三个月后,Uros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停留了几日,随即前往四川。某天下班后,我接到了Uros打来的电话,我们聊了快一个小时。我着实见证了他英文水平的长足进步,暗自为他感到骄傲。Uros初来乍到,显然遭受了不小的“文化冲击”,忍不住地跟我抱怨:北京的空气太差,四川的气候太潮湿,路上的人都不会说英文,这里吃的东西全是辣的……
小伙子不断重复着“我的天呐”,情绪有点激动。隔着手机屏幕我也可以脑补他那张因为痛苦而扭曲了的脸。我竭尽全力地宽慰他说:过一阵子你就习惯啦!
过去的三年中,我们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是彼此分享旅行计划。他说他最激动的一趟旅程就是回了趟欧洲,来了趟欧洲之旅,从东欧跑到北欧。抵达丹麦时,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这里就是我接下来想要长期生活的地方”。我将婚礼的照片发给他看,他和我说恋爱时的甜蜜以及和女友之间的默契,我偶尔也会谈及工作,他则会说在实习单位的事……
生活的范畴有时候真的变得如此狭隘,除了旅行,恋爱,以及工作,我们往往想不到还能分享什么打上了“生活”标签的事情。
<2>
上个月,Uros联系我,说打算五一过后来上海玩几天,这可是他初次来沪。我说没问题,到时候你就住我家吧。在借宿别人家的问题上,外国人通常不会像同胞们客气地问上一句“会不会不方便?会不会太麻烦你们了?”于是乎,Uros在听罢我的回复之后,说了一句“太棒了”,接着立马欢欢喜喜地去订机票了。
临行前一日,Uros给我发消息:有个悲伤的消息,学校通知我周四开题答辩。他原本买的是周四晚上的回程票,这下只能改签到周三晚上走了。我倒无所谓他多待或者少待一天,我担心的是他还有没有时间准备开题答辩。开题答辩虽然不是一件非常大不了的事,但也不是你花费一两个小时就能理清思路编的出来的。于是爱操心的我又多问了他一句,你确定你当天回去可以搞定答辩吗?Uros信心满满地回复,没问题,你放心吧!
为了防止Uros到时候在机场认不出我和老杨,我将我俩的照片发给了他。这家伙看完照片后说:“你看上去比以前更年轻了!”
我问他:“你的意思是我以前看上去比较老吗?”
“是的!”他不假思索地回复。
很多聊天不能愉快地进行,多半是因为有像Uros这样“毒舌”的人参与其中吧。我默默地看着他发给我的一个调皮的表情,陷入了悲伤的沉思……
<3>
Uros所乘坐的航班的计划到达时间是上午10:45。我和老杨抵达到达口时,Uros已经等了我们一小会儿了。他穿一件毛衣,两个肩膀上各挎一个背包,给了我和老杨一个大大的拥抱。
和五年前一样,Uros还是那么充满活力与热情,喜欢说话,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到处走动。应了Uros的请求,我们乘坐磁悬浮列车离开了机场。坐在车上的Uros显得特别兴奋,像个孩子一样一边四处打量一边和我们聊天,时不时扔出几个关于窗外建筑物的问题。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Uros害羞地说,“其实我现在依然想开火车。“说完他笑了。
一路上,我和Uros几乎承包了所有的话题,老杨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三个人聊着聊着就走到了家。一进家门,我把Uros带去他住的房间。“喏,这就是你这几天的房间了,喜欢吗?”
“哇塞,我喜欢这套家具!等等,让我做一件事。”他一边说一边兴奋地将书包放在地板上。憋足了全身力气,将自己的身体抛向了床上。
我正准备提醒他,家里的床不比酒店的软床,但显然一切都晚了……“有件事情我非常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床都这么硬?”Uros委屈地问我。我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连忙解释说,太软的床对脊椎不好,所以我们习惯买偏硬的床。
“会吗?”Uros显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
有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个人的世界观里却显得很费解甚至荒谬,这真是一件无可奈何又颇有意思的事。
无聊的我后来跑去网上一搜,居然发现有人在知乎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国外的电视剧,发现他们睡的都是好软的床啊,跳上去能上下弹的很厉害,可我从小被告知的都是睡硬的床比较好。所以睡软床是否对脊椎不好? ”
回答空缺,大概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吧。
<4>
把Uros安顿好后,我就去准备午饭了,老杨则在一旁打下手。没过一会儿,老杨的一位校友也如约来家里作客,她便接替了我的角色和Uros畅聊了起来。
整个午餐吃的很愉快,Uros则显得尤其兴奋,天南海北地和我们几个侃着。我倍感欣慰的是Uros一个人几乎把摆在他面前的红烧小排给扫了个精光。如他所说,他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肉食爱好者啊。
午餐结束时已近两点,Uros说想去睡个午觉,起来以后去豫园。这家伙凌晨四点才睡觉,睡了一个小时起来赶不到八点的飞机,此刻已经困得不行了。
Uros这一觉睡了两个多小时,待他起来时已过四点,去豫园肯定是不现实了。Uros不无沮丧地问,那怎么办?我提议去外滩,稍微转一转然后去吃晚餐。“太好了,我想去这家餐厅,据说那里可以吃到我的家乡菜。”说着Uros从手机里找出餐厅名拿给我看。我一搜,离家里有些距离。
我和老杨早已整装待发,但Uros显然没有做好出门的准备。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洗了一个澡,喝了一杯咖啡。就在我和老杨召唤他出门时,Uros忽然如被什么灵感击中了一般,迅速打开电脑,兴奋地说:“等等,我给你们看点东西。”
Uros给我们看的是当年我们在波兰时的照片。他对着那些照片自顾自地讲起了故事,这是谁,那是谁,当时我们在干什么……除此之外,他还给我们看了他在某公司实习时写的“中国城市导览”,里面收录了五十座城市的基本概况。这五十座城市恰好包含了我和老杨的家乡,于是Uros又饶有兴趣地打开了两份报告,津津有味地给我们介绍了起来……
你猜怎么着,等我们出门时,已过六点了。我一边走一边向Uros提议,甭去外滩了,我们先去餐厅吧。他问为什么,我说,大部分餐厅有营业时间。等你逛完外滩再跑去那家餐厅,人家说不定已经打烊了。没想到,我的这一句回答,触发了Uros的一个“怒点”。
Uros满怀愤慨地说:“我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半,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餐厅为什么会有营业时间。在我们国家,随便你什么时候走进餐厅,你都能吃到饭。”
你瞧,我们的对话再一次印证了我先前说的那一句:在你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在其他人眼中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不可理喻的事。
<5>
我们按照地图的指引找到了Uros推荐的餐厅。餐厅里的环境很温馨,也许是因为当天下大雨的缘故,我们是当时唯一的一桌食客,不过后面又来了两桌客人。
这是一家地中海餐厅,老板是克罗地亚人,长相帅气,彬彬有礼,亲自过来为我们点单。听到Uros用塞尔维亚语直接和老板交流,我以为他们是老乡。Uros说不是,老板是克罗地亚人,但是他们的语言差异非常小,因此可以彼此无障碍地沟通。
我们点了三道主食,包括两道Uros强烈推荐的塞尔维亚传统美食和一份披萨,一份沙拉,各要了一杯果汁。其中一种主食叫Cevapcici,是由混合肉做成的香肠,卖相不佳,但口味甚赞。
披萨一上来,Uros忍不住又开始了点评:“这才是真正的披萨!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会吃到放洋葱或者菠萝的披萨,太奇怪了。”
晚餐结束时,外面的雨依旧没停。我们准备买单走人,老板来收钱时热情地问我们要不要喝咖啡,他乐意送我们一人一杯咖啡。我们欣然接受,于是就着浓浓的咖啡香又小坐了二十分钟。走到门口时,发现雨依然没停,我们问Uros是否还想去外滩。他说好,于是我们前去倒地铁。
雨天的外滩果然人不多,我们沿着江边散步、聊天、拍照、合影。回想起来,这些年中,我每次去外滩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陪朋友。除此之外,我好像都找不到理由去那边走一走。有一次去外滩,已近午夜,我陪着朋友坐在一家餐厅的露天阳台上,望着告别了喧嚣、几乎空无一人的外滩,禁不住感慨于它也有这般静美的模样。
到家时已近十一点,我和老杨都有些疲惫,Uros却依旧精神饱满。三个人坐在沙发上不知怎么热火朝天地聊起了电影,一小时过后,我和Uros分别收获了来自对方的一份推荐清单。过了午夜,我已经困倦到不行,和Uros道了晚安准备去睡觉。
Uros回了句晚安,端着电脑坐回桌前,自言自语道:“我要开始写开题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