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大校庆时谈谈兰大
首先这个题目起得就比较矛盾,按照版图分布,一个是中国最东南的大学,一个是最西北的大学;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是黄土高原。为什么这两个学校,要放在一起谈呢?
起因是这样,今天是5.21,浙大的校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学校校庆的各种宣传标语贴满各处,校园吵吵闹闹的,系列活动就开始了,覆盖面会让在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知晓。浙大类似的活动蛮多,例如中气节会送一盒月饼,新年会发放水果卷和用餐卷,这些都是针对每一个在校学生的。 或许是为明年的120周年校庆做纪念,今年的造势格外引人注目。大大的倒计时牌子树立在学校门口,用一句上海人,杭州人老爱说的一种贱贱的表述就是,“不要太招摇”。
而作为在兰大读了四年书,至今思想深处依然认为自己是兰大人,的我,却丝毫不知道兰大的校庆日是什么日子。这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今天要说的问题,无关校庆,而是要说说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
记得当年毕业的时候,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是,我一定不会让我的亲戚家孩子读兰大,因为在学校毕业的时候,最后大家要离开的时候,依然没有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刻薄,官僚,这些都是学校给我们最后的记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的时候,在社交网络上说道,我的大学很美好,我很爱我的大学,但是和兰大没有任何关系,试想,大家是憋了多少的气啊。
反观浙大,在朋友圈里今天有校友发起了一个活动,我捐5万,你捐1千的接力。意思大致为,有钱的捐5万,没钱的捐1千。浙大的校庆通知,在发出不到8个小时之内,阅读量已经10万+,速度令我惊异。
其实这背后,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兰大的食堂,号称全省最大最先进(毕竟985),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的一食堂(我至今记得叫“芝兰苑”),二食堂(“丹桂苑”),直到我毕业,没有勺子!这对于很多从小吃饭要用勺子的南方同学,感觉非常不适应,更不要说不管南北方学生,各位可以想一下,用刚刚吃完酸辣味冷菜的筷子“喝”粥,吃甜点是什么感觉。 学生屡次反映,但是没有一点点效果。 除此之外,食堂的盥洗池经常不出水,几个食堂周围都没有厕所,食堂工作人员态度蛮横,甚至会殴打学生,菜羹回收甚至需要排队等问题,我都早已习惯。直到在浙大读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说完了吃,在说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行,浙大校内班车免费载学校,其实也就那么点路,从宿舍到教学楼,但是就是有班车。校际之间的车,凭证明也是免费的。兰大的校车每天发车次数很有限,而且每次6元。
最后再说说图书馆,兰大的图书馆经常丢东西,钱包,电脑,等等,大一的时候一个同学在图书馆存包处,被人撬开柜子,偷了钱包,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支付宝,钱包丢了真的就寸步难行,去学习派出所报案,警察说,你这只能算“遗失”,不能算“被偷”,当时心中真的一万个草泥马跑过。 原因是,兰大的图书馆门禁从来没有使用过,虽然有门禁,可是从来不用。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以至于图书馆时常会看到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叼着香烟的社会青年。这些你能想象吗?
而且整个图书馆,除了自习室,预览室是不许带借出来的书上去的。而且,完全不许带包,所以常常可以见到兰大的同学们在图书馆抱着一摞习题册,还有水杯,电脑,小心翼翼得走路。因为不许带包。到了浙大我才意识到,原来不让带包,不让带书进去是多蠢的规定。
但是图书馆对各类人的“开放”并不代表学校的开发,在兰大本部的校门口,站着两个警卫一个一个地检查进入人员的“身份证”和“学生证”,是的你没看错,哪怕你是兰大人,没带证件,对不起,打电话吧,叫你同学接你。本部的图书馆也是没有门禁,只不过时不时会有一个大叔兴起是拦住你,用浓浓的兰州话说,“斟(二声)件(三声)”,反正我第一次是没听懂,但是根据情景对话分析,我顺势拿出钱包,做找东西状,然后他就示意我进去了。
而相反的是,浙大的校园是完全开放的,一到周末节假日,校园里的游客绝对要比师生多。但是图书馆,宿舍这些地方,安全措施做得很好。
除此之外的各种,例如学生活动的支持,各种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等,都有很大差别。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学校对学生好,是一件对学校有利的事情,浙大收到的校友捐款数以亿计,而兰大鲜闻。
很多时候,也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拿多少钱出来。例如食堂加勺子,把盥洗室的水修一修,把图书馆的门禁系统开机,毕业的时候学士服给大家早发几套,多发几套,开除几个打学生的食堂工作人员,这些事情,其实不怎么花钱的。
这些些文字也只是发发感慨,我一直把兰大视为母校,希望她能变得更好,就像一个西北的妇女,虽然不及江南女子的温婉与秀丽,但是有自己的踏实,勤奋与朴实,而不是给学生一种冷漠而遥远的感觉。
起因是这样,今天是5.21,浙大的校庆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学校校庆的各种宣传标语贴满各处,校园吵吵闹闹的,系列活动就开始了,覆盖面会让在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知晓。浙大类似的活动蛮多,例如中气节会送一盒月饼,新年会发放水果卷和用餐卷,这些都是针对每一个在校学生的。 或许是为明年的120周年校庆做纪念,今年的造势格外引人注目。大大的倒计时牌子树立在学校门口,用一句上海人,杭州人老爱说的一种贱贱的表述就是,“不要太招摇”。
而作为在兰大读了四年书,至今思想深处依然认为自己是兰大人,的我,却丝毫不知道兰大的校庆日是什么日子。这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今天要说的问题,无关校庆,而是要说说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
记得当年毕业的时候,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是,我一定不会让我的亲戚家孩子读兰大,因为在学校毕业的时候,最后大家要离开的时候,依然没有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刻薄,官僚,这些都是学校给我们最后的记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的时候,在社交网络上说道,我的大学很美好,我很爱我的大学,但是和兰大没有任何关系,试想,大家是憋了多少的气啊。
反观浙大,在朋友圈里今天有校友发起了一个活动,我捐5万,你捐1千的接力。意思大致为,有钱的捐5万,没钱的捐1千。浙大的校庆通知,在发出不到8个小时之内,阅读量已经10万+,速度令我惊异。
其实这背后,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兰大的食堂,号称全省最大最先进(毕竟985),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的一食堂(我至今记得叫“芝兰苑”),二食堂(“丹桂苑”),直到我毕业,没有勺子!这对于很多从小吃饭要用勺子的南方同学,感觉非常不适应,更不要说不管南北方学生,各位可以想一下,用刚刚吃完酸辣味冷菜的筷子“喝”粥,吃甜点是什么感觉。 学生屡次反映,但是没有一点点效果。 除此之外,食堂的盥洗池经常不出水,几个食堂周围都没有厕所,食堂工作人员态度蛮横,甚至会殴打学生,菜羹回收甚至需要排队等问题,我都早已习惯。直到在浙大读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说完了吃,在说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行,浙大校内班车免费载学校,其实也就那么点路,从宿舍到教学楼,但是就是有班车。校际之间的车,凭证明也是免费的。兰大的校车每天发车次数很有限,而且每次6元。
最后再说说图书馆,兰大的图书馆经常丢东西,钱包,电脑,等等,大一的时候一个同学在图书馆存包处,被人撬开柜子,偷了钱包,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支付宝,钱包丢了真的就寸步难行,去学习派出所报案,警察说,你这只能算“遗失”,不能算“被偷”,当时心中真的一万个草泥马跑过。 原因是,兰大的图书馆门禁从来没有使用过,虽然有门禁,可是从来不用。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以至于图书馆时常会看到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叼着香烟的社会青年。这些你能想象吗?
而且整个图书馆,除了自习室,预览室是不许带借出来的书上去的。而且,完全不许带包,所以常常可以见到兰大的同学们在图书馆抱着一摞习题册,还有水杯,电脑,小心翼翼得走路。因为不许带包。到了浙大我才意识到,原来不让带包,不让带书进去是多蠢的规定。
但是图书馆对各类人的“开放”并不代表学校的开发,在兰大本部的校门口,站着两个警卫一个一个地检查进入人员的“身份证”和“学生证”,是的你没看错,哪怕你是兰大人,没带证件,对不起,打电话吧,叫你同学接你。本部的图书馆也是没有门禁,只不过时不时会有一个大叔兴起是拦住你,用浓浓的兰州话说,“斟(二声)件(三声)”,反正我第一次是没听懂,但是根据情景对话分析,我顺势拿出钱包,做找东西状,然后他就示意我进去了。
而相反的是,浙大的校园是完全开放的,一到周末节假日,校园里的游客绝对要比师生多。但是图书馆,宿舍这些地方,安全措施做得很好。
除此之外的各种,例如学生活动的支持,各种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等,都有很大差别。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学校对学生好,是一件对学校有利的事情,浙大收到的校友捐款数以亿计,而兰大鲜闻。
很多时候,也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拿多少钱出来。例如食堂加勺子,把盥洗室的水修一修,把图书馆的门禁系统开机,毕业的时候学士服给大家早发几套,多发几套,开除几个打学生的食堂工作人员,这些事情,其实不怎么花钱的。
这些些文字也只是发发感慨,我一直把兰大视为母校,希望她能变得更好,就像一个西北的妇女,虽然不及江南女子的温婉与秀丽,但是有自己的踏实,勤奋与朴实,而不是给学生一种冷漠而遥远的感觉。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ensoleill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