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笔记】《不抱怨的世界》
【心理笔记】《不抱怨的世界》
原著作者:威尔·鲍温
备注:双引号内的为原书内容。
>>>>>>>>>>人为什么会抱怨?
这本书做了比较中肯的剖析:“许多人抱怨,是因为想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地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例如情侣、家庭、朋友之间,人们更常抱怨,作者认为这是“人们最大的误会,即: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
作者引用了尼采的一个观点:“每一句抱怨都含有报复的成分(自己受苦时也不让别人好过)。”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抱怨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许多人因为抱怨而聚集在一起,就像抱怨者同盟那样,而这种联盟的形成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这种抱怨,常常都会变成一种“抱怨竞技”,即“抱怨往往都会走向一个方向——更惨的经历”;第二种是“敌对势力发展时,抱怨是一种寻求拥护、反对敌人的方式(如,人们赢得竞选常搞臭对手,让别人不愿投票给他们的对手。”
“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认为自己比被讲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认可。”
总结起来,抱怨总共有五个原因:“1.引起注意;2.推卸责任;3.引起羡慕;4.获得权力;5.为失败找借口。”
>>>>>>>>>>抱怨真的有意义吗?
对于自己本身来说,抱怨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无形中给自己的带来消极的影响。以抱怨自己身体弱来博取利益为例,“抱怨自己的疼痛会让你自己的身体不自觉地寻找疼痛、体验疼痛……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说辞,让你自己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在你的脑海中烙下印记,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
对于原本亲密的人际关系来说,“抱怨会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 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而且,抱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改变对方,还“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样的行为。”
“批评是一种共计,当人们被攻击时,要么奋起反抗,要么回避逃离。”
对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来说,抱怨太多的人,只会让人厌烦、敬而远之,就像“咯吱作响的车轮能得到润滑油滋润,但是如果叫声过大,它就该被换掉了——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自己的不满、怨气?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道理:“关系有两个作用:带来快乐,助人成长。”
“开口说话前,先想想你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比沉默更有意义。”如果希望对方改变做法,那么,不要发泄怒气,而应该客观地陈述问题、分析问题,而“抱怨与非抱怨性陈述,区别在于你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
当我们在贬低别人时,其实是在默许此人往后依然故我。”“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讨论这个人在过去没有做到什么,而是讨论一下你希望他在未来做些什么。”
对交往比较频繁的人,不要指责、抱怨,抱怨只会让人生气、不会促人反省,而往积极方面措辞则既表达出你的意见,又能让对方接受。所以应该“说出你的愿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对于让我们气愤的陌生人,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法,去体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之人”。
为自己设立专门的“抱怨日”,像《不抱怨的世界》中讲的他朋友的故事那样,把每月15号设为自己的抱怨日,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怒气,但是其它时间都要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情上。而实际上,当自己已经投入到美好的事情上时,到了15号哪里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别人向我们抱怨时应该怎么处理?
“让别人不再抱怨的最后方法是转移话题方向。”
别人向你抱怨,也是有意无意地带有目的的,针对以上总结的5种抱怨的目的(具体看上面的内容),分别有五种应对方法:1.“主动关注对方,巧妙打断(如,‘没错,有什么好消息呢?你希望它怎样呢?’”;2.(引导对方去想办法应对而不是找借口逃避)‘假设这事能做到,你会怎么去做呢?;3.因为“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认为自己比被讲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可。”,所以你只要奖抱怨者,夸他/她拥有与被抱怨者缺点相反的优点,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不需要抱怨了,并且你自己要只谈论不在场的人的优点(不要被拖下水);4.请他直接跟对方谈(自己不要卷入跟自己无关的纷扰之中;5.引导对方转移注意力、把目光放在吸取经验教训上,如“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办”。
>>>>>>>>>>不抱怨习惯养成的可行性。
“你的头脑是生产商,而你的嘴巴是消费……如果消费者不再购买生产商提供的东西,那么生产商无疑会重组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当你不再对你认为不对的东西发出抱怨,而是开始表达你的感恩之情或表达你的愿望,你其实就是在逼迫生产商(头脑)开发新产品。”所以,“当我们改变嘴里说出来的语言,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
>>>>>>>>>>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不抱怨的氛围?
首先,应该明白:“你所追求的改变不在别处,相反,改变就在你自身。”
若想把身边的人也变成不抱怨的人,那么,也应明白:“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
设立“不抱怨区域”,在家里特定的地方贴上像禁烟标志那样的禁止抱怨标志,当想抱怨时,转移到非不抱怨区域。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醒对方注意到自己的怒气,二是提醒对方发怒是不好的行为。
>>>>>>>>>>结语
正如作者所说的:“没有人能通过抱怨达到人生的巅峰。”“改变源于不满,但不满只是开端,不是结果。”
原著作者:威尔·鲍温
备注:双引号内的为原书内容。
>>>>>>>>>>人为什么会抱怨?
这本书做了比较中肯的剖析:“许多人抱怨,是因为想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地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例如情侣、家庭、朋友之间,人们更常抱怨,作者认为这是“人们最大的误会,即: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
作者引用了尼采的一个观点:“每一句抱怨都含有报复的成分(自己受苦时也不让别人好过)。”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抱怨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许多人因为抱怨而聚集在一起,就像抱怨者同盟那样,而这种联盟的形成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这种抱怨,常常都会变成一种“抱怨竞技”,即“抱怨往往都会走向一个方向——更惨的经历”;第二种是“敌对势力发展时,抱怨是一种寻求拥护、反对敌人的方式(如,人们赢得竞选常搞臭对手,让别人不愿投票给他们的对手。”
“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认为自己比被讲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认可。”
总结起来,抱怨总共有五个原因:“1.引起注意;2.推卸责任;3.引起羡慕;4.获得权力;5.为失败找借口。”
>>>>>>>>>>抱怨真的有意义吗?
对于自己本身来说,抱怨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无形中给自己的带来消极的影响。以抱怨自己身体弱来博取利益为例,“抱怨自己的疼痛会让你自己的身体不自觉地寻找疼痛、体验疼痛……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说辞,让你自己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在你的脑海中烙下印记,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
对于原本亲密的人际关系来说,“抱怨会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 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而且,抱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改变对方,还“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样的行为。”
“批评是一种共计,当人们被攻击时,要么奋起反抗,要么回避逃离。”
对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来说,抱怨太多的人,只会让人厌烦、敬而远之,就像“咯吱作响的车轮能得到润滑油滋润,但是如果叫声过大,它就该被换掉了——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自己的不满、怨气?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道理:“关系有两个作用:带来快乐,助人成长。”
“开口说话前,先想想你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比沉默更有意义。”如果希望对方改变做法,那么,不要发泄怒气,而应该客观地陈述问题、分析问题,而“抱怨与非抱怨性陈述,区别在于你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
当我们在贬低别人时,其实是在默许此人往后依然故我。”“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讨论这个人在过去没有做到什么,而是讨论一下你希望他在未来做些什么。”
对交往比较频繁的人,不要指责、抱怨,抱怨只会让人生气、不会促人反省,而往积极方面措辞则既表达出你的意见,又能让对方接受。所以应该“说出你的愿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对于让我们气愤的陌生人,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法,去体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伤害者自己也是受伤之人”。
为自己设立专门的“抱怨日”,像《不抱怨的世界》中讲的他朋友的故事那样,把每月15号设为自己的抱怨日,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怒气,但是其它时间都要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情上。而实际上,当自己已经投入到美好的事情上时,到了15号哪里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别人向我们抱怨时应该怎么处理?
“让别人不再抱怨的最后方法是转移话题方向。”
别人向你抱怨,也是有意无意地带有目的的,针对以上总结的5种抱怨的目的(具体看上面的内容),分别有五种应对方法:1.“主动关注对方,巧妙打断(如,‘没错,有什么好消息呢?你希望它怎样呢?’”;2.(引导对方去想办法应对而不是找借口逃避)‘假设这事能做到,你会怎么去做呢?;3.因为“讲闲话的潜台词就是认为自己比被讲的人优越,并希望别人对此表示可。”,所以你只要奖抱怨者,夸他/她拥有与被抱怨者缺点相反的优点,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不需要抱怨了,并且你自己要只谈论不在场的人的优点(不要被拖下水);4.请他直接跟对方谈(自己不要卷入跟自己无关的纷扰之中;5.引导对方转移注意力、把目光放在吸取经验教训上,如“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办”。
>>>>>>>>>>不抱怨习惯养成的可行性。
“你的头脑是生产商,而你的嘴巴是消费……如果消费者不再购买生产商提供的东西,那么生产商无疑会重组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当你不再对你认为不对的东西发出抱怨,而是开始表达你的感恩之情或表达你的愿望,你其实就是在逼迫生产商(头脑)开发新产品。”所以,“当我们改变嘴里说出来的语言,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
>>>>>>>>>>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不抱怨的氛围?
首先,应该明白:“你所追求的改变不在别处,相反,改变就在你自身。”
若想把身边的人也变成不抱怨的人,那么,也应明白:“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
设立“不抱怨区域”,在家里特定的地方贴上像禁烟标志那样的禁止抱怨标志,当想抱怨时,转移到非不抱怨区域。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醒对方注意到自己的怒气,二是提醒对方发怒是不好的行为。
>>>>>>>>>>结语
正如作者所说的:“没有人能通过抱怨达到人生的巅峰。”“改变源于不满,但不满只是开端,不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