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是一条沉默的河
2004-09-29
每次走在大栅栏的斜街,我总觉得,在熙攘的市井生活表象之下,似乎有一个暗藏的声音,隐约地向我叙说着什么。有时,它来自那些大杂院的砖缝;有时,它来自地下、那条当年斜街依附的小河的久远河道;更多的时候,它或许仅仅来自于我的想象。每当我试图听清楚它的时候,它总是倏然飘开,消散于斜街的某个转角……
当我在铁树斜街的一间小饭铺里,端起一碗白米粥的时候,傍晚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秋雨。
雨不大,很有些润如酥的意味,只是因为季节的缘故,略带清凉。行人都加快了脚步,然而街对面卖水果的三轮车却还舍不得走,摊主守着一车大枣、苹果和桃子,似乎坚守在那里是他必须扮演的角色——斜街依然热闹如常。
水果摊不远处是清江旅店,几个女学生正唧唧喳喳的在屋檐下躲雨,看打扮像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我猜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可能并不知道,为她们遮挡风雨的这座建筑,百年前曾是老北京唯一的一家女子公共浴室“润身女浴所”。
据说,以前这大栅栏一带的浴室特别密集,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一个,比如有清华池、伟生池、清香园等。当然最出名的,要数京城洗浴业的鼻祖、位于铁树斜街的“一品香”浴室了。七十多岁、住在铁树斜街梅兰芳祖居对面的吴大爷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当年许多在附近做买卖的大人们,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澡堂子。
如果说在老北京,听戏、遛鸟、泡澡堂子是日常生活几大享受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现在生活在斜街的人们而言,去澡堂更多的不是闲情逸致的消遣、而是一种生活必须。在大杂院,家,却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洗浴场所。
吴大爷回忆说,他小的时候每个月都要去洗两、三次澡。而今年纪大了、澡堂子也少了,也学着邻居那样,把一个刷黑的大油桶置于屋顶,用太阳光加热后在家里洗浴。“夏天还挺烫,都不敢白天洗。”老爷子乐呵呵地对我说。此时,我难以猜测在今天这种阴雨天,像吴大爷这样的家庭该如何解决洗澡的问题。
铁树斜街上不仅有最早的澡堂,还有许多古迹、旧址。110年前,梅兰芳就出生在斜街西南段的一座院子里——那时这条街叫做“李铁拐斜街”。
大栅栏地区共有四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斜街,现在的名字分别是: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樱桃斜街。在已有的资料里,只知道明清的时候,杨梅竹斜街和棕树斜街分别叫做“杨媒斜街”和“王寡妇斜街”。我不知道更早的时候,它们都叫什么名字,但我却知道在北京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斜街曾担负着衔接新旧都城的重要功能。
北京建都最早源于850年前的金中都,斜街的位置在当时都城的东部,现在的东、西城区那时还是田陌荒郊。据说在宋朝这里曾有一条河,普通百姓聚居于水边、沿河自发形成了斜街特殊的肌理走向。
金中都毁于战乱后,元大都定位在目今的二环以内,斜街曾是这两个都城之间最繁华的通道。没准我现在饭桌下的宅基,是比故宫还要久远的“文物”呢?
一碗稀饭、一份水饺,4块钱是我在铁树斜街的晚餐。走出饭铺,天色仍未全黑,水果摊主冲我大声吆喝着:“大枣,十块4斤啦!”
一辆送煤的三轮车飞快地与我擦身而过,拐进陕西巷,大概是刚送完煤,回百顺胡同煤厂了。陕西巷因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而知名,但在这种不适合送煤的天气,送煤人的脑子里想到的恐怕不会是那个英雄美人的故事。
这些年,煤气开始时兴,大栅栏地区的煤厂逐渐减少。但蜂窝煤依然是大部分居民的主要燃料,冬天就不用说了,即使时夏天也有不少收入偏低的人家保持着烧煤的习惯。一车煤有四百块,送到钱市胡同要30多元的搬运费,距离近的比如彭兴懋师傅家,需要13元钱。
煤,至少还有人送,煤气就麻烦些。我记得,采访彭师傅的时候,就城市改造对生活的影响,他曾告诉我,“珠市口大街拓宽后,大交通自然是方便了,但我们换煤气要去珠市口大街以南,人行天桥过不了三轮,来回要比以前多绕六、七站地呢。”
对于生活在斜街胡同里的人们而言,社区之间交通“毛细血管”的畅通与否,似乎比“主动脉”对他们的生活有更大的影响。
一座城市的存在,首要功能是服务那些生活于其中的普通百姓。如果说,北京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是一艘有观赏价值的古船;那么,大栅栏斜街这样的普通街巷,则更象一条托载着一切上层建筑和文化的河流。
我望着送煤人背影出神的当口,身后依稀传来水果摊主的叫卖声:“大枣啊……十块6斤了啊……”
每次走在大栅栏的斜街,我总觉得,在熙攘的市井生活表象之下,似乎有一个暗藏的声音,隐约地向我叙说着什么。有时,它来自那些大杂院的砖缝;有时,它来自地下、那条当年斜街依附的小河的久远河道;更多的时候,它或许仅仅来自于我的想象。每当我试图听清楚它的时候,它总是倏然飘开,消散于斜街的某个转角……
![]() |
当我在铁树斜街的一间小饭铺里,端起一碗白米粥的时候,傍晚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秋雨。
雨不大,很有些润如酥的意味,只是因为季节的缘故,略带清凉。行人都加快了脚步,然而街对面卖水果的三轮车却还舍不得走,摊主守着一车大枣、苹果和桃子,似乎坚守在那里是他必须扮演的角色——斜街依然热闹如常。
水果摊不远处是清江旅店,几个女学生正唧唧喳喳的在屋檐下躲雨,看打扮像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我猜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可能并不知道,为她们遮挡风雨的这座建筑,百年前曾是老北京唯一的一家女子公共浴室“润身女浴所”。
据说,以前这大栅栏一带的浴室特别密集,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一个,比如有清华池、伟生池、清香园等。当然最出名的,要数京城洗浴业的鼻祖、位于铁树斜街的“一品香”浴室了。七十多岁、住在铁树斜街梅兰芳祖居对面的吴大爷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当年许多在附近做买卖的大人们,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澡堂子。
如果说在老北京,听戏、遛鸟、泡澡堂子是日常生活几大享受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现在生活在斜街的人们而言,去澡堂更多的不是闲情逸致的消遣、而是一种生活必须。在大杂院,家,却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洗浴场所。
吴大爷回忆说,他小的时候每个月都要去洗两、三次澡。而今年纪大了、澡堂子也少了,也学着邻居那样,把一个刷黑的大油桶置于屋顶,用太阳光加热后在家里洗浴。“夏天还挺烫,都不敢白天洗。”老爷子乐呵呵地对我说。此时,我难以猜测在今天这种阴雨天,像吴大爷这样的家庭该如何解决洗澡的问题。
铁树斜街上不仅有最早的澡堂,还有许多古迹、旧址。110年前,梅兰芳就出生在斜街西南段的一座院子里——那时这条街叫做“李铁拐斜街”。
大栅栏地区共有四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斜街,现在的名字分别是: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樱桃斜街。在已有的资料里,只知道明清的时候,杨梅竹斜街和棕树斜街分别叫做“杨媒斜街”和“王寡妇斜街”。我不知道更早的时候,它们都叫什么名字,但我却知道在北京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斜街曾担负着衔接新旧都城的重要功能。
北京建都最早源于850年前的金中都,斜街的位置在当时都城的东部,现在的东、西城区那时还是田陌荒郊。据说在宋朝这里曾有一条河,普通百姓聚居于水边、沿河自发形成了斜街特殊的肌理走向。
金中都毁于战乱后,元大都定位在目今的二环以内,斜街曾是这两个都城之间最繁华的通道。没准我现在饭桌下的宅基,是比故宫还要久远的“文物”呢?
一碗稀饭、一份水饺,4块钱是我在铁树斜街的晚餐。走出饭铺,天色仍未全黑,水果摊主冲我大声吆喝着:“大枣,十块4斤啦!”
一辆送煤的三轮车飞快地与我擦身而过,拐进陕西巷,大概是刚送完煤,回百顺胡同煤厂了。陕西巷因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而知名,但在这种不适合送煤的天气,送煤人的脑子里想到的恐怕不会是那个英雄美人的故事。
这些年,煤气开始时兴,大栅栏地区的煤厂逐渐减少。但蜂窝煤依然是大部分居民的主要燃料,冬天就不用说了,即使时夏天也有不少收入偏低的人家保持着烧煤的习惯。一车煤有四百块,送到钱市胡同要30多元的搬运费,距离近的比如彭兴懋师傅家,需要13元钱。
煤,至少还有人送,煤气就麻烦些。我记得,采访彭师傅的时候,就城市改造对生活的影响,他曾告诉我,“珠市口大街拓宽后,大交通自然是方便了,但我们换煤气要去珠市口大街以南,人行天桥过不了三轮,来回要比以前多绕六、七站地呢。”
对于生活在斜街胡同里的人们而言,社区之间交通“毛细血管”的畅通与否,似乎比“主动脉”对他们的生活有更大的影响。
一座城市的存在,首要功能是服务那些生活于其中的普通百姓。如果说,北京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是一艘有观赏价值的古船;那么,大栅栏斜街这样的普通街巷,则更象一条托载着一切上层建筑和文化的河流。
我望着送煤人背影出神的当口,身后依稀传来水果摊主的叫卖声:“大枣啊……十块6斤了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