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无聊”一词的哲学解释
![]() |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亚瑟.叔本华
也许有人会把《等待戈多》这种荒诞派喜剧拿来作例子,将“无聊”说成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这实在是过火了些。不过几年前,在南方一所大学里略显荒芜的草地旁,在无数个发呆的清晨和黄昏,那个不无迷茫的年轻人多半会认同这一点。
虽然“无聊”一词已经存在很久了,然而在形象层面上让它淋漓尽致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学作品,依我看,还得属大卫.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德。主人公霍尔顿·考尔德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正太,他的最大特征就是游手好闲,天底下好像就没有他看得惯的事情,除此之外,他的口头禅我们大家也很熟悉,不是 Fuck this,就是 Fuck that ...... 奇怪的是,我却一点儿也不讨厌这哥们,简直喜欢他喜欢得要死,甚至愿意把他当做是自己人。仔细想想,这应该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不然这本书也不会这么火了嘛。
![]() |
大卫.塞林格 |
说实话,第一次看这书的时候,感觉是不太好的,心理活动其实是酱紫的——Damn it!美帝的小屁孩居然这么调皮,难不成是要上天么!克林顿(时任美国总统)知道吗?当然,不久后克林顿就和莱温斯基闹出了“拉链门”那码子事儿,焦头烂额地应付众议院的弹劾,想必这种事他老人家也就顾不上了。
撇开无聊的大人,我们来聊聊小孩吧。据我观察,“婴儿”这种神奇的物种就极少无聊,整天乐呵呵,一副人畜无害的摸样,闪着无辜的大眼睛四处游荡,人挡萌人,佛挡萌佛。对此我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偶然翻到《西方经济学》,碰到有个概念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定义我就不写了,大致意思就是说“你吃的第一个包子味道肯定比第二个要好”!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魔力么?简而言之,既然是婴儿,年纪普遍比较小,对世界的体验也就有限,所以还来不及厌倦,等到年岁渐长,能走能站,能跑能跳,再来仔细掰一掰如何?估计“无聊”的时间就会慢慢多起来——按之前“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无聊程度的大小与年龄呈反相关嘛。
![]() |
涉及到“工作”这一具体情况,需要考虑职业化,“无聊”这词便多多少少显得不太妥当。所以我灵机一动,明目张胆地用“重复”一词来偷换概念,也便于讨论。平心而论,这两者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很多事情“重复”多了,意义就会显现,而“无聊”再多,也只能是更加无聊。记得“红衣教主”周鸿祎谈过这一话题——有不少年轻的同事觉得工作重复,琐碎,没意思。但我觉得重复里存在价值,关键是你能不能用脑子找到——猛地一听,貌似很有道理,可是这句话由一个 CEO 讲出来你就得掂量掂量。翻翻他的简历才知道,他其实是最讨厌重复的这么号人,基本上不是跳槽,就是一路小跑在跳槽的路上。有人说,他不是也当做 IT 码农,不也也每天重复着搬砖,写代码?这就涉及到你所说的是哪种重复?“写代码”的重复绝非简单重复,这其实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原来一个要用 3 个 for 才能搞定的循环,你用 2 个 for 就解决了,那这种重复不仅有价值,也让重复的人成就感爆棚,心理素质差点的,直接激动得热泪盈眶了也未可知。问题在于,即使是这种高成就感的“重复”,我依然怀疑能否赢得“红衣教主”价值列表里的一席之地。这让我想起了这么句笑话,“为国捐躯是光荣的,只要牺牲的不是我的子女”,卢梭也无不嘲讽地表示过同样的意思:最激进的革命党在执政后也会成为保守党。
![]() |
让.雅克.卢梭 |
讲了这么多,我对于“无聊”也有着自己的观点:
首先,“无聊”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生命状态,所以要勇敢接受其存在。
然后,跳出自身看“无聊”。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无聊的你会变得十分陌生,简直跟宠物没什么两样,你不大认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最后,想要改变、能力却不足,那么痛苦就来了——我怎么就变成一陌生宠物了?怎么破?
哈哈,我又开始调皮了——怎么破,都有型!等你真到了这一步,估计离解决办法也不远了,不妨就再咬着牙在迷宫里继续找找吧,不出大的意外,在“无聊”和“痛苦”之后,你大概率会看到“意义”正在迷宫的出口,向你挥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