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一、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深刻显现——薛宝钗心理探美。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丰美”“举止娴雅”的少女。她出生于一个封建皇商家庭,父母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及兄,竟高过十倍。她杂学旁搜,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如果说林黛玉突出的是“才”,那么薛宝钗便是以其“学”而名扬大观园。改“绿玉”为“绿蜡”,并指出这一典故的出处,巧妙地替贾宝玉解脱困境;湘云查楷字,她随口说出其含义,使湘云吵出“庭烟敛夕楷”的佳句。只此两例,足以说明她文学根底之厚。不仅如此,薛宝钗对艺术创作还有深刻的见解。如论诗,提出要“各抒己见”,命意新寄,别开生面,反对随着别人脚踪走去。论画则主张作家要做到胸中有沟壑。在表现手法上,主张虚实相生等等。她不惟在理论上时有妙论,而且在诗词创作上也颇有水平。夺魁海棠诗和螃蟹咏,翻新柳絮词等无一不表现其突出的诗才。在大观园中唯一能媲美的恐怕只有林黛玉了。 然而,薛宝钗并不想(或不敢)纵情肆意呢。宝钗她也曾说过她“平生最不喜欢险韵的分明是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因此,可见她受父亲的宠爱文学的的熏陶,也曾有过一段任性洒脱的生活,但渐渐地“珍重芳姿昼掩门”。恪守封建妇道对自己豪门千金的人格自重而矜持的情感意象,给她那少女的天性,洒脱的诗情笼上了一层薄雾。有才气,但诗情却被压抑着,使她不想也不敢忘情的发挥出来。才学诗情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的规范下颤动着,跳跃着,却无力冲破其藩篱。你瞧,“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一回,宝钗向湘云讲了一篇诗论之后,很自然的转过诗题:“究竟这也不算是什么。筝是什么,这是纺织针凿是你我的本筝。一时闲了,倒是与你我学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然而湘云说出以菊花为题的想法时,宝钗又兴致盎然两人争着拟题。宝钗就是这样看着:既想在诗的国度里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抒发一点女儿家的的情思,并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才气,却又害怕违背封建礼教的规范!在她诗情浓烈之时,她也许无意识的跨出了封建礼教的门槛,一是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时便自然而然迅速的缩回了自己的触角,在黑暗的隅角里向那么纵情抒发自己心灵的女儿们呻吟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淡极使知花更艳”薛宝钗追求的是一种朴素清雅,宁静淡泊的生活方式。虽然她出生在皇商家庭,但她却不爱花儿粉儿,却在家“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髻儿”。她的住处如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只菊花。并两部书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纱帐幔,褥也十分朴素,“似平有一种呤为情色的释迦的情趣;在待人接物上她“非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抄检大观园后,她察言观色,找个借口,及时抽身出来,搬到梨香院与母亲同住,而无意介入贾府的这场风波之中。这种“不介入”退一步的做法,似与老庄哲学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我们联系,她“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这句诗,则可以明显的看出薛宝钗心理轨迹。她的种种举动,全是从保护自己的目的出发,她丝毫不想让自己陷入一种窘境之中,她要维护一个千金小姐的人格!因此说,薛宝钗并不是利欲熏心、逞强好胜的凤姐;但她也非超脱尘埃之外的惜春。她一方面,好像与世无争。但另一方面,她又有强烈的涉世之心。一方面,她好像很清高,有“林下风,标薛媛”之称。但另一方面,她却又浑身散发着铜臭味,欣然参加探春、李纨的理家,并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企图振兴贾府经济,这又何曾是那个“非关己事不开口”的宝钗?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也干掉了几滴眼泪,而她却在一旁劝道:“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尽了主仆之意。”散发着铜臭味的语言令人作呕,这又何曾是那个有“林下风;标薛媛”的宝钗?宝钗就是这样矛盾着,作为一个精明的女子,她洞察着贾府浑浊的现象,她无意介入这场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中去。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明哲保身,以维护自己的人格;然而怀着势利之心的宝钗,却不甘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家族的利益,某种朦胧的期待促使她自觉或者不自觉加入维护贾府世族利益的行列。她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自己。在大观园中,薛宝钗过早地萌发了爱的意识。才华出众哦,风流倜傥的贵族公子贾宝玉对跳荡着春情的宝钗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她胸前挂着的那把沉甸甸的金锁,就是寓意宝玉的象征。金玉姻缘也是她母亲早就告诉她的。所以她毕竟是一个多情的女子,爱的萌发使她偶尔也有忘情失态的地方。“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回,她将宝玉递来的通灵宝玉托于掌中看了又看,而且边看边发言“莫失莫忘仁寿恒昌”念了两遍,然后大有深意地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 薛宝钗的内心世界还有着种种对立的由来。如平素寡言寡语、矜持自重,一旦发怒则凌厉尖刻,机锋过人,追求自己生活的情趣,但又委曲求全,趋炎附势等等。歌德在《浮士德》中写道:“在一个人身上有着两个灵魂,这两个灵魂相互排斥。一个灵魂陷入粗俗的欲望之中,紧缠着现世不肯离去,而另一个灵魂则竭力想超脱出世,朝着先人的极乐世界飞去。”柏拉图也在《斐多篇》中说道:“一个人的灵魂驾驭着的由骏马与驽马组成的马车。骏马以广阔的天空和遥远的彼岸为目标,驽马却要在混沌的大地上匍匐。”曹雪芹正是在宝钗在这个形象上细腻的描写了这两个灵魂,搏斗。骏马与驽马的相持,而且又以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上显示出其形象的整体性和清晰度。 在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中,宝玉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颗心灵的差异。 在大观园中,宝玉有着最为强烈的直接感受人生的禀赋:这个似乎有些怪诞的贵族公子,懒于过问仕道经济,带有明显的叛逆者的特征,而恰恰是这一点得到了黛玉的深切理解。于是他们的爱有了充分的思想基调。黛玉是用全身心爱着宝玉的,她把宝玉当做精神支柱。她的妒忌、尖刻、敏感、猜疑等无不凝聚着爱的真情;在“悲凉之雾,便被华林”(鲁迅语),她孤独自傲的心灵感受一种难以忍受的窒息。在她的生活里,除了爱情能使她爆发出青春的光华之外,还有什么能使她感到慰藉的呢?诗个个泪凝成了黛玉孤高傲世、真率任性的灵魂。而这一切又是那样紧密的与她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同样的宝钗也爱恋着宝玉,这个风流潇洒的贵族公子,无疑在她心上荡漾起了少女特有的温情。但她同样看重宝玉在贾氏家族中得宠爱的地位,和薛氏家族的利益。因此,她极力规劝宝玉着意仕途经济。尽管宝钗温柔厚道,比黛玉另具有一种妩媚风流,也曾使宝玉迷恋过,但在观念上南辕北辙,在他们两人之中划出一道天然的沟壑。林和薛,一个虽然受到了贾府统治者交口称赞,却得不到宝玉真挚的爱。一个得到了爱情,一个获得了形而上的婚姻。 此外,即使在同一性格因素的刻画上,薛宝钗也能显示出她不同的心理层次来。譬如说,同是尊奉封建礼教,贾政表现为“迂腐”,而宝钗却能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中,贾政‘王夫人混显拘泥、呆板,而宝钗显得八面玲珑。同是精明,凤姐精明中露出狠毒,探春精明处显示出严正。而宝钗却精明中显出宽容。同是温柔敦厚,李纨显得古板,尤二姐显得懦弱,袭人显得愚朴,而宝钗却显得灵巧。同是曲意逢迎,凤姐显得洒脱诙谐,而宝钗却缺少幽默。曹雪芹就是这样高明的艺术大师,他以其深邃的思想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薛宝钗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这个形象在我们面前显得既模糊又清晰,呈现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最可爱的长处“也许恰恰成为最可悲的短处的根由。”而且同一性格因素在不同的视角往往呈现出双重意义或多种意义。 例如第二十九回中,凤姐邀宝钗去清虚观看戏,宝钗因嫌热而推辞了,而贾母邀她她只得答应着。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很懂事尊重长辈的。她甚至抛开自己的生活情趣,而去屈从长辈的意志,是好是坏我们也许难以判断。但在训斥丫鬟的事情上,我们很难说是美是善了。我们说她是虚伪的,但她的举动难道不是虚伪的封建观念及其它陈腐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 但“人不是一片湖泊,而是道河流。”而且是在草原上的河流,因此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但总是这道河流。那么具体到薛宝钗这个形象上体现其清晰度的这道河流是什么呢? 不难看出薛宝钗这个形象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和之美”。就中国文化的整体来看,中庸或中和的观念源于古人天地正中而重的地理观点。而后又发展成为儒家学派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待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一种理论学说。后来历经后儒的阐释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养成的风格和理论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中庸思想最直接的当数“和”。“和”乃是指和谐。作为做人的标准来说,《尚书早陶漠》列举的九德最为典型。 皋陶曰:“宽而票,亲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拢而毅,简而庸,刚而章,强而义,章阙有唱常,吉哉。” 如何做人,恐怕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但它却束缚了个性的发展。难怪有人说用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可以说中国人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韦伯)。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人却在自觉的追求着这种理想,宝钗就是其中一个。在她的身上,这种中和之美表现为待人稳重平和,礼让,做事追求稳妥细致。想前进不敢越雷池一步,进亦不喜又傲,退不惧不忧,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尊卑严守的等级观念······ 特别是在成熟女性的宝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审美理想,平正而不偏激,宽容忍让而对抗排斥入世而不 退乱世,宿命而不悲观,刚直而又温柔敦厚。 二、一曲《葬花辞》万重悲愤情。 林黛玉,中国文学史和世界艺术长廊上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典型形象之一。 她娇娇弱弱的躯体里跳动着一个无限悲愤而又不屈的灵魂。 黛玉一到荣府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并非胆小,也非自卑,而是出自特有的自尊,唯恐被别人耻笑她去。 她倚人为活,却不婿入不钻营,她不屑于与人争权夺利;当凤姐在说笑以讨贾母欢心,宝钗在劝慰以获王夫人好感,赵姨娘在谋划何时扶正。乌眼鸡们在明争暗斗,那群须眉浊物在追腥逐臭时,她却在大观园的角落里精心陪护自己的花冢,在潇湘馆专注地教鹦鹉背诗。她从来不谈仕途经济,追名逐利。那些混账话,使得宝玉发自内心得赞叹,“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气。”她寄人篱下却不去人膝下,她唯恐别人以“寄人篱”的势利眼光看自己。 有一次,她去怡红院,被晴雯误以而拒之门外,她立即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无家依栖”才受此欺侮。本想发作一番,有自觉没趣,于是眼含着泪,好似捆住之泥塑一般,直到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了。这种敏感与猜忌使她时时触到遍布贾府上下的势利眼。她不势力,也容不得势力。因此她常常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尖刻的讥笑那种势力行为,一旦自己嗅出某种势力味便无情地予以揭露,尽管有时事实并非如她所想象的那样:一次薛姨妈将一堆纱假花拖周瑞家的人去送给王夫人的女儿,并嘱她“送林姑娘两枝”。当周瑞家在宝玉房中找到黛玉并笑着说明来意,黛玉并不去接花。她只就宝玉手中的花看了看,便问“这是单送我一个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的呢?”周瑞家道:“各位都有的,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表现“多疑”的小性儿,但也表现了她对趋炎附势之徒和炎凉世态的憎恶。 她清秀的脸庞上没有奴颜。怯弱不胜的身体里无一虚伪。她想说就说,想哭就哭,愿恼疚恼。她讽刺宝钗怨湘云,打趣惜春,揭穿袭人。她甚至敢于唇讥独擅大权的凤辣子,敢于骂权威势重的北静王是“臭男人”。她从不在心里掂量谁可以得罪,谁暂时不要得罪,谁一点也不能得罪。她压根想不到也没考虑过人间还有这个问题存在。在她心里就是口中说的,而口中说的,也往往是别人想到了而不愿说的。她孤傲世却不盛气凌人,她伤人却无心与人结怨,她坦直地揭别人的短,却也能默受紫鹃关于“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的指责。 黛玉聪明睿智,似乎能洞察一切。凤姐的花招,宝钗的用心,王道婆的种瓜乌鸡眼似的诡计及奴才的虫臭,她一眼就能看清。却唯独看不清自己毕露的锋芒会引起什么后果,看不清应当怎样乖巧,才得以趋吉避凶。分清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可以消祸得福。好似她也就不会充分利用外祖母疼爱及别。也许多的有利条件从来也难在贾府辟出一块和亲人的“福地”。这个黛玉可以一个最容易想到自己却最不会多为自己打算的人。是一个只能听从自己的感情意志而最不会答应,哪怕很一般的人情世故的人,是一个捍卫自己、又不肯赖他人之力来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她从来不把外祖母的怜爱当作炫耀的资本。也又因自己独有某些长处而显示盲目的超越,她娇弱的身躯可以被压折断裂,却不会弯曲变形。 黛玉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也是一个少女气质的诗人。她无意以“贞静温淑”的闺训来修身养性,却热衷于一个非女孩子家本分的读书写诗。她的人品决定她的诗品,她的诗显示她的主人、潇湘馆里的这位诗婚。可谓芳香四溢,清气宜人,有着特殊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就连那位起初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贵公子,越到后来心里就越只有“林妹妹”一个人了。因为“妹妹”纯真的心和忠贞的爱,使他得到了升华。他在贾府受到那样多的娇宠,到妹妹面前就会变得十分谦恭。他在别的女孩子面前难免动手动脚,在妹妹面前却显得异常规矩,心中活着这位妹妹。宝玉是鄙夷一切,为了她宝玉干什么也甘心情愿。 但就是这样一个少女,她的深情只能在贾府寂寞地燃烧,她的敏感受不到大观园的阳光和鲜花,却只能感受这“烈火裹油,鲜花着锦”之地的阴冷和霉湿。她尤其对落花敏感。落花不幸她也不幸。杏花的灵魂就是她的灵魂。“落红成诗”宝玉将花瓣兜来,抖入池内。黛玉对他说,“在水里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去的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到。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找有一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进这个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其不干净。”护卫花的洁净,正是护卫自己的洁净。黛玉无意中揭示了这洁净之歌。周围如此污浊,黛玉怎样护卫自己的洁净呢? 一曲《葬花辞》描写了她的万重悲愤情,概括了她一生的痛苦和希望,是血泪的控诉,又是生命的喊叫······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悲苦命运的形象写照。她不是一般的红颜薄命,而是在封建礼教重压下不断折逝的花朵。 她不忍心踏踩落花,也恨无情的燕子的香花去垒窝巢。她寄身贾府,终生感受到的是风刀霜剑的摧残, 她被《西厢记》《牡丹亭》这些辞藻教人满口余香的至情真文弄得“心神动摇”却招来宝钗一顿教训:“我你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正理。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贾母更视其为“邪书”,是铲掉下巴的话,并当众警告:“我们不说这些书”。她被明里暗里中伤王夫人一想到晴雯的眉眼有些象黛玉便一口咬定“好好宝玉教小弟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可见他们视黛玉为反样。面对虚伪残酷黑暗而暂时强大的封建势力,有着某些新思想的黛玉“明媚鲜妍能几时”呢?她渴求阳光和温暖,但却无力揭开那厚厚的乌云。因此她更多的更真切的感受到的是“一朝漂泊难寻觅”的命运。她忧愁想着命运难料的落花,她暗洒的泪珠,变成了这般血痕。她悲情春天“忽至”又要“忽去”时无言,却也不闻美好事物在人间,意留不一定的写字影。她惶惑,不和庭院外的悲歌发自花魂还是鸟鸣。她呼唤,清花魂与鸟魂留下与自己相伴。但丑恶的人世间,哪有共生共存之地呢?你看,鸟无字无言花自羞啊! 现实已使黛玉失望,她只有把心底的希望在渺茫的人世之外,她愿生一双翅膀“随花飞到天尽头”。但天尽头就一定会掩埋落花的香丘吗?她茫然了,还是不如现实一点亲手掬一垺净土,把这风流一时的艳丽埋葬掉吧!把好的青春之爱埋葬掉吧!她为什么要这样你听她说“我因为的是我的心”。 黛玉还说过,“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还是不开的好。花既然不该开而开了,那么质本洁来还洁去。花的资质原本圣洁,那么就让它洁而生,洁而死吧。”从这里我们听见了葬花人心灵的独白。我带着纯真美好的热情来到这人世间。既然追求一无所获,那就让我清清白白地自个儿离开人世吧。故当我离开人世时,决不能让一丝污秽污,我的躯体,我的灵魂。 黛玉这孤洁不驯的气质,临终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她已决意告离人世,凡是她曾经用心灵温暖过的一切,她都要全部带着,逃离这丑恶的世界。她用颤抖的手撕那宝玉题诗的绢帕,那诗帕上曾有她多少温馨的梦。撕不动就投入火盆,让火把它彻底烧掉,连同自己曾经燃烧过的一片痴情她就要离开人世,但她不愿长眠在贾府的土地上。因为那儿早已浸透了她的泪水,因为那儿正响起宝钗出闺的婚乐······这是刽子手阴谋得逞的声音呵!她紧紧地攥住紫鹃的手艰难地说:“娟儿,这我没有亲人,我的身体里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应该说她还是有亲人的,宝玉就是,但她那样多的智慧却无论如何也猜不出“吃人的人会长出一副什么心肝”,反而把生命怨恨集中到唯一的知己身上,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而咽了最后口气。 黛玉死了!像一般花飘落在恶欲横流的黑暗世界里了。 其实她不如落花。落花有她收葬,可谁又来安葬她呢?有的是说她“忒傻气”的责罚,“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似乎早就预感到了自己的归宿将会多么凄惨! 黛玉是人格的强者,可又是生活的弱者。她的思想和曹雪芹的满腔热情使她傲然于世,但“金闺秀阁”的优裙地位和传统观念的重染,又使她摆不脱阶级绳索的羁绊;她有着贵族小姐所共有的劣性,她多愁善感,脆弱体。她鄙弃劳动者,自恃清高,甚至对宝玉的爱情也显示出特有的病态。无穷尽的试探猜忌,数不清的气恼,忧虑伴随着莫名的愁苦嫉妒和喜怒无常。最突出的则是失望,而失望是将行灭之的阶级所特有的那些不了解的原因,瞧不见生活,不能斗争的人所特有的,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表现了不屈的抗争,也特有的曲折和痛苦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但她固有的阶级劣根性又决定了她的无法去破那横车面前的铁障壁的生活的炼狱。本能把她炼成钢,却加速了她的死亡。 埋葬黛玉的时候,终于被埋葬在《葬花吟》,悲凉之雾,也该彻底散尽了。 人们不可忘了昨天,但更应该珍惜今天,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圆圆(高中时代笔记整理后,供你闲阅。)字草见谅。 三、沉重的感慨。 还个不买的价,包不吃亏。 一日去店里,看上一皮包,要价300元,我想它只值150元,就对老板说这皮包样式太老,就说我只给你 70元,料他会自杀,结果他说“好了,拿去。” 呜呼,如何。 圆圆,要学会买东西杀价哦。 但该花的钱,咱也不会太抠的。 妈妈 201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