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先生||“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
下午正在看内科书的时候看到了杨绛先生去世的新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句话猛然地扎在了心口,痛。一时无法平静,只好默默的合上内科书。这一刻我无法再做一个医治人身的医生了,不然我定要让先生再吐出一口气,再笑着对我说一句“我双手炙烤这生命之火取暖。”
我看到的先生的第一本书是《我们仨》,初中语文课老师每个月都有推荐书籍要我们去看,会在两星期一次的品读课上分享大家的读后感。当时我并没有选这本书,因为年纪小总觉得这样的名字很没有味道。一个男生选了这本上去念了读后感,《我们仨》。他是个平日很热闹的男生,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如此柔和的语气,最后他念了我们仨的最后一段: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心一颤,不知生活里竟有如此好听的句子,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个男生念完的时候眼睛湿润了,他说他看到那儿的时候确实流泪了。后来我坐在座位上拼命鼓掌,为他,也为先生。
我想,有机会我也定是要去看看他们仨的故事的。
《我们仨》本是先生女儿钱瑗想要完成的,可惜还没来得及就去世了。于是先生顺着女儿的念想慢慢得把他们仨的故事讲完了。这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故事,三个相爱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让人欢喜的。
先生的笔触很是平实温和,描述的也不过是平常人家中最平常稀松的故事,不过往往打动人心的便是当你在所有的平凡年岁里,寻得了其中最不平凡的深情。
先生的性格很是开阔与洒脱的,印象很深的是文革期间,她与钱钟书先生不管经历什么不堪的事,也总能彼此相互取笑着,撑着走完了那段岁月。
所以我们很幸运,在文革时我们虽失去了那样多中国文人的身体,却没有失去先生如此般文人的精神。
很多时候看来,先生难免是孤独的。毕竟两个深爱的人都先她而去了。但是以先生的性格和她对他们二人的爱来说,先生亦是不孤独的,毕竟在曾经他们仨都在时,他们珍惜并且活着自己想活着,所以他们走了以后她依然保留他们给予的最珍贵的回忆和爱。
我想,从来没有哪一种死亡是来得如先生这般洒脱还有美好的。虽然这在叙事故事中这代表了一种结束和叹惋,但是对于先生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和重聚。这是结束的开始,但是我不能说这是开始的结束。
现在这段话终于可以改一改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我们终于又团聚了。”
先生再见。珍重。
附《新民晚报》:
杨绛先生说给青年人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
下午正在看内科书的时候看到了杨绛先生去世的新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句话猛然地扎在了心口,痛。一时无法平静,只好默默的合上内科书。这一刻我无法再做一个医治人身的医生了,不然我定要让先生再吐出一口气,再笑着对我说一句“我双手炙烤这生命之火取暖。”
我看到的先生的第一本书是《我们仨》,初中语文课老师每个月都有推荐书籍要我们去看,会在两星期一次的品读课上分享大家的读后感。当时我并没有选这本书,因为年纪小总觉得这样的名字很没有味道。一个男生选了这本上去念了读后感,《我们仨》。他是个平日很热闹的男生,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如此柔和的语气,最后他念了我们仨的最后一段: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心一颤,不知生活里竟有如此好听的句子,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个男生念完的时候眼睛湿润了,他说他看到那儿的时候确实流泪了。后来我坐在座位上拼命鼓掌,为他,也为先生。
我想,有机会我也定是要去看看他们仨的故事的。
《我们仨》本是先生女儿钱瑗想要完成的,可惜还没来得及就去世了。于是先生顺着女儿的念想慢慢得把他们仨的故事讲完了。这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故事,三个相爱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让人欢喜的。
先生的笔触很是平实温和,描述的也不过是平常人家中最平常稀松的故事,不过往往打动人心的便是当你在所有的平凡年岁里,寻得了其中最不平凡的深情。
先生的性格很是开阔与洒脱的,印象很深的是文革期间,她与钱钟书先生不管经历什么不堪的事,也总能彼此相互取笑着,撑着走完了那段岁月。
所以我们很幸运,在文革时我们虽失去了那样多中国文人的身体,却没有失去先生如此般文人的精神。
很多时候看来,先生难免是孤独的。毕竟两个深爱的人都先她而去了。但是以先生的性格和她对他们二人的爱来说,先生亦是不孤独的,毕竟在曾经他们仨都在时,他们珍惜并且活着自己想活着,所以他们走了以后她依然保留他们给予的最珍贵的回忆和爱。
我想,从来没有哪一种死亡是来得如先生这般洒脱还有美好的。虽然这在叙事故事中这代表了一种结束和叹惋,但是对于先生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和重聚。这是结束的开始,但是我不能说这是开始的结束。
现在这段话终于可以改一改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我们终于又团聚了。”
先生再见。珍重。
附《新民晚报》:
杨绛先生说给青年人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