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走到人生边上》
![]() |
九十六岁的杨绛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自省录》是他在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我的《自问自答》是在和我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在斗争中挣扎着写,也不容易。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
这段话虽然虽然看上去轻松俏皮,但我们都能感觉到它的份量,老、病、忙之中的每一项都能压倒拖垮一个人的意志力,使人一事无成,更不用说已九十六岁的高龄,与病和忙交织在一起,而又能写出这样有独特风格的好文章,实在是一件可敬可贵的事情。她将自己的小文章与《自省录》(现在一般都翻译成《沉思录》)相比,是自我解嘲的幽默感,但她的文章也确实有它们特有的风貌也有它们特有的存在价值。
本书的篇幅并不长,它分成了两部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和《注释》两部分篇幅相差不大,实在《注释》完全不可或缺,那是人生回忆的部分,正文部分是一些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两者相得益彰,如影随行。虽然她没说,但我们都知道,《走到人生边上》的书名是与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相呼应的,轻松的笔墨也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钱先生写的更多是世情世态,而杨先生写的更多是心情心态。
已经到了人生的边上,开始思考一些子不语(但并非子不思)的“怪、力、乱、神”也是无可厚非的吧。杨绛先生的这本小书也就是从神和鬼的问题开始说起,然后说到人有灵魂人有个性人有本性,然后在讨论灵如肉如何统一,命与天命如何协调等问题,似乎都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只要是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会觉得这些问题并不简单,而且是会实在的困扰这我们的人生的。如果非要说是唯心主义,那也是心智健全者的唯心主义,比那些彻底得可怕的唯物主义者更加让人可以亲近。选取一些观点分享一下:
“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以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作主的是人,不是命”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了不同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的愈浓烈。”
“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 |
2016年5月25日凌晨1点,杨绛先生在京辞世,享年105岁。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而如今,这最后一人也已离去了。这篇小文就当作我对钱钟书先生一家人的深深怀念。
愿鲜活的人生记忆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沉淀为璀璨的晶钻!
愿历经磨难的思想常新!
愿淬火的灵魂永生!
![]()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杨绛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8月第一版 2008年3月北京第9次印刷
1300 本读过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