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让矫情与浮躁成为一种鸡汤文艺 范咪 文
一
“你为什么辞了?”
“外面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朋友托着腮帮子,说:“文青真的是一种病,迷茫旅行人生青春你又有多透悟。”
那是简单的安慰和调侃,却换来文艺青年裸辞的一副修饰。
不知为何青春总能熏陶出迷茫的气味,怎样的不知所措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掌控应该有的气度人生。仔细想想,与你一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未来的世界或许更美,我们能做的事或许会更多。旅行算是一处久违的宣泄,抑或是感情被搁置的出口,随时年轻人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释放更多能量领悟洒脱。
年初,我和女友吵架,为了赶走自己悲伤情绪,标榜自己多么另类,渐渐地文艺病发作。发了篇博客——
爱上一个同性,却发现十年回首亦是云
不知道你遇到过一个女生没有,那个女生成为你记忆中最美好的东西,带不走那份祈祷却一直出现在你的世界,她成为你生命里最不可触碰的花蕊,成为阳光里最有格调的欺骗。我要去看海,带着忧伤越过人际的牢笼,迷茫啊,青春,人生啊,旅途——
大概是说在自己的青春很迷茫,人生很忧伤,要去玩一场旅行领悟修行,看看大海洗掉正在发酵的不幸。丢下受教育的课堂飞奔至十万八千米去蜈支洲岛看海去了,开始打算穷游的结果受不了导游坑骗捆绑式的旅游消费向父母骗了三千元来了个沿海游,一路拍照发微信朋友圈。找了一家满是盆栽画画的地方发日志,艾玛青春升华了,生活老有情调了,爱人不要我了,我还是大海大川,简直泥垢了。美照P来P去,说说这里如何醉人幻梦,青春如何成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挣钱的本事没有,却在无视父母为你的辛勤,花着父母钱来实现自己所谓的旅行,来匹配你升华人生的格调,怕爸妈不让你去,坑了爹娘的血汗钱,未免这励志太感人了吧。出游的理由就是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孤独,我疗伤,我怎么旅行人生。
照照镜子如今这般矫情的,是处在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或是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生物。和女友吵架,你就生不如死了,青春就迷茫了,还扯出人生。二十岁刚出头的姑娘你过完一生了吗?有多少东西你珍惜地看过一眼吗?大西藏圣洁之处就净化出灵魂了,从此青春就没有迷茫忧伤来瞎眼睛了,人生不会有苦难了,那你是遇到的哪位仙人帮你脱离的苦海与红尘。是父母,是没有任何资本的你你瞒骗父母那三千元,才换回一时的艺术熏陶。
可是我们回望自己没有一点人类生存的技能,仅靠一点文章的点击量来逞能梦想,似乎没有那么地理所当然。旅行是应该的,商量下和知心朋友计划下一起出游那才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当恐怖袭击分子把你绑架到东南亚或贩卖到印度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作死。
二
“那人肯定是个gay.”
“真的,艺术家都好这一口。”
“这流氓,这黄段子,这纹身,这抽烟,这饮酒,多文艺啊。”
朋友再次托着腮帮子,说:“文青真的是一种病,流氓纹身抽烟黄段子你又有多能会。”
这些都是表面,内心文艺着呢。不顺心时发泄与就算了,还要告诉身边人这是一种文艺。且不论道德枷锁如何来评判,自我的健康状况的好坏就在骂人说脏话间变得治愈疗伤了,一声酒气烟味就变得摇滚另类了,刺激灵感与灵魂在对话,非要来个烟云缭绕添了意境。在健身房大喘气和看一场球赛呐喊助威,就不文艺了。
或许,是我们对于青春有太多标签。可观赏的事物与能够被阅读的书籍换来的真实感太少,鸡汤越来越浮华,却少了真正能够沉淀年轮,唤起这个社会反思与自我剖析的东西越来越稀有。患有文青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所有人将目光倾注于绚丽闪耀的都市浮华,我们应该想到基层或是更多社交领域更有青春苦涩的异样味道,这不仅仅是市场,而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写作者的良心。抛弃社会浮躁的心态,动笔的时候感觉会艰难,大多是遇到很多专业性问题,抑或是对人生阅历的考量。做文学天分是不够的,责任意识和启迪效果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洗涤过的文学对生活最起码的尊重。很多时候,文艺青年或是写作爱好者做事情断断续续会有倾诉,尊重一样东西最难得就是抛弃倾诉,让你所塑造的东西有历经时间消磨的力气。一个人没有能耐去说教,不搭的东西删除了就是空壳,这堆砌一番又有何用。当所有都沉淀下来的时候,还能闻出起初的味道,那便是成功脱胎换骨的新气象。文艺青年与文学创作者应当期待着,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一个不再无力呻吟的文字世界,依仗浮华运作的商业书海。
这种不健康的负面的情绪不是炫耀的资本。年轻的你正拥有大好时光去赞美艺术,歌颂生活,当你拥有健康的生活和乐观的心态,你才能丰富生活的色彩。一点小挫折就把说这该是青春,一点小跟风就说这是艺术的标志,一点小资痞子劲儿像是文艺过了全世界,那真是够了。
三
“杨绛先生今天过世,你知道吗?”
“真的,哪本书最著名?”
“是那本《我们仨》.”
“快去码字。机会来了。上次没来得及动笔写葛存壮,这老头就过世了。”
“哎,等等,杨绛是女的——”
“爱情写诗,卖点文采酿点鸡汤谁不会。”
青春写作者往往看到的文艺,把它换作一次矫情的愉悦,抑或是制造性的成功。文学跟市场无关可是出书却一直被市场绑架,过度地模式化和定型化,且不说给予时代多少沉淀感,对于年轻文艺创作者自身而言,并丝毫启迪与建树。很多年迈资深的文艺创作者和写作人善于瞄准市场,而不是去引导年轻文青的文学品位。
这就让,文学本身的价值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利益效应。操控的模式,走向了极度狭隘的体验过程。技巧性的出书宣传无可厚非,在不了解写作对象和文化类型上做剖析研究,浪费的何止是几张稿纸。一次没有发自内心的文学创作大可不必,把别人的真实人生,当做一次文学产品的制造,再写出如何矫情的鸡汤,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你为什么辞了?”
“外面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朋友托着腮帮子,说:“文青真的是一种病,迷茫旅行人生青春你又有多透悟。”
那是简单的安慰和调侃,却换来文艺青年裸辞的一副修饰。
不知为何青春总能熏陶出迷茫的气味,怎样的不知所措该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掌控应该有的气度人生。仔细想想,与你一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未来的世界或许更美,我们能做的事或许会更多。旅行算是一处久违的宣泄,抑或是感情被搁置的出口,随时年轻人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释放更多能量领悟洒脱。
年初,我和女友吵架,为了赶走自己悲伤情绪,标榜自己多么另类,渐渐地文艺病发作。发了篇博客——
爱上一个同性,却发现十年回首亦是云
不知道你遇到过一个女生没有,那个女生成为你记忆中最美好的东西,带不走那份祈祷却一直出现在你的世界,她成为你生命里最不可触碰的花蕊,成为阳光里最有格调的欺骗。我要去看海,带着忧伤越过人际的牢笼,迷茫啊,青春,人生啊,旅途——
大概是说在自己的青春很迷茫,人生很忧伤,要去玩一场旅行领悟修行,看看大海洗掉正在发酵的不幸。丢下受教育的课堂飞奔至十万八千米去蜈支洲岛看海去了,开始打算穷游的结果受不了导游坑骗捆绑式的旅游消费向父母骗了三千元来了个沿海游,一路拍照发微信朋友圈。找了一家满是盆栽画画的地方发日志,艾玛青春升华了,生活老有情调了,爱人不要我了,我还是大海大川,简直泥垢了。美照P来P去,说说这里如何醉人幻梦,青春如何成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挣钱的本事没有,却在无视父母为你的辛勤,花着父母钱来实现自己所谓的旅行,来匹配你升华人生的格调,怕爸妈不让你去,坑了爹娘的血汗钱,未免这励志太感人了吧。出游的理由就是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孤独,我疗伤,我怎么旅行人生。
照照镜子如今这般矫情的,是处在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或是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生物。和女友吵架,你就生不如死了,青春就迷茫了,还扯出人生。二十岁刚出头的姑娘你过完一生了吗?有多少东西你珍惜地看过一眼吗?大西藏圣洁之处就净化出灵魂了,从此青春就没有迷茫忧伤来瞎眼睛了,人生不会有苦难了,那你是遇到的哪位仙人帮你脱离的苦海与红尘。是父母,是没有任何资本的你你瞒骗父母那三千元,才换回一时的艺术熏陶。
可是我们回望自己没有一点人类生存的技能,仅靠一点文章的点击量来逞能梦想,似乎没有那么地理所当然。旅行是应该的,商量下和知心朋友计划下一起出游那才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当恐怖袭击分子把你绑架到东南亚或贩卖到印度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作死。
二
“那人肯定是个gay.”
“真的,艺术家都好这一口。”
“这流氓,这黄段子,这纹身,这抽烟,这饮酒,多文艺啊。”
朋友再次托着腮帮子,说:“文青真的是一种病,流氓纹身抽烟黄段子你又有多能会。”
这些都是表面,内心文艺着呢。不顺心时发泄与就算了,还要告诉身边人这是一种文艺。且不论道德枷锁如何来评判,自我的健康状况的好坏就在骂人说脏话间变得治愈疗伤了,一声酒气烟味就变得摇滚另类了,刺激灵感与灵魂在对话,非要来个烟云缭绕添了意境。在健身房大喘气和看一场球赛呐喊助威,就不文艺了。
或许,是我们对于青春有太多标签。可观赏的事物与能够被阅读的书籍换来的真实感太少,鸡汤越来越浮华,却少了真正能够沉淀年轮,唤起这个社会反思与自我剖析的东西越来越稀有。患有文青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所有人将目光倾注于绚丽闪耀的都市浮华,我们应该想到基层或是更多社交领域更有青春苦涩的异样味道,这不仅仅是市场,而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写作者的良心。抛弃社会浮躁的心态,动笔的时候感觉会艰难,大多是遇到很多专业性问题,抑或是对人生阅历的考量。做文学天分是不够的,责任意识和启迪效果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洗涤过的文学对生活最起码的尊重。很多时候,文艺青年或是写作爱好者做事情断断续续会有倾诉,尊重一样东西最难得就是抛弃倾诉,让你所塑造的东西有历经时间消磨的力气。一个人没有能耐去说教,不搭的东西删除了就是空壳,这堆砌一番又有何用。当所有都沉淀下来的时候,还能闻出起初的味道,那便是成功脱胎换骨的新气象。文艺青年与文学创作者应当期待着,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一个不再无力呻吟的文字世界,依仗浮华运作的商业书海。
这种不健康的负面的情绪不是炫耀的资本。年轻的你正拥有大好时光去赞美艺术,歌颂生活,当你拥有健康的生活和乐观的心态,你才能丰富生活的色彩。一点小挫折就把说这该是青春,一点小跟风就说这是艺术的标志,一点小资痞子劲儿像是文艺过了全世界,那真是够了。
三
“杨绛先生今天过世,你知道吗?”
“真的,哪本书最著名?”
“是那本《我们仨》.”
“快去码字。机会来了。上次没来得及动笔写葛存壮,这老头就过世了。”
“哎,等等,杨绛是女的——”
“爱情写诗,卖点文采酿点鸡汤谁不会。”
青春写作者往往看到的文艺,把它换作一次矫情的愉悦,抑或是制造性的成功。文学跟市场无关可是出书却一直被市场绑架,过度地模式化和定型化,且不说给予时代多少沉淀感,对于年轻文艺创作者自身而言,并丝毫启迪与建树。很多年迈资深的文艺创作者和写作人善于瞄准市场,而不是去引导年轻文青的文学品位。
这就让,文学本身的价值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利益效应。操控的模式,走向了极度狭隘的体验过程。技巧性的出书宣传无可厚非,在不了解写作对象和文化类型上做剖析研究,浪费的何止是几张稿纸。一次没有发自内心的文学创作大可不必,把别人的真实人生,当做一次文学产品的制造,再写出如何矫情的鸡汤,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