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杨绛先生仙逝,之“偶像的意义在于传承”
(一)
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今天凌晨仙逝了。享年105岁。
我是她的书迷。
想想生命真的很奇妙,一旦涉及到“死”这个字眼,曾经经历那些伤痛的岁月反而变得弥足珍贵。
(二)
你敬仰的喜欢的,那些视作偶像当做榜样的人。活着的时候,与你扯不上半点关系;你们在各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生活圈子里,平行着互不相干。你和他们唯一的交集,只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可能是他写的书,正好就摆放在你左边的床头柜上;他微博里最新更新的那篇文章,你悄悄点击了收藏还转载到了自己的微博里;他出的音乐专辑,每一张都在你的抽屉里,专辑里的每一首歌你全都下载到了手机上喜欢听的音乐的分组里;只要是他出演的电影,相信每一部电影上映你都会捧场邀约上朋友去影院观影、、、、。你对他有着好像花不完的精力一样,有着诸多的喜欢、爱慕、敬仰膜拜。
偶像榜样的力量,也许就是这样。哪怕生活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哪怕你永远够不着他到达的高度,哪怕现实里你从来没见过他,没和他讲过一句话,可在你的世界里他却比很多人都重要、他随时随处都可能影响着你。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这个人,你视作偶像的人,他还活着,还在这世上,是真真的一个人和我们还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你都应该为偶像活着这件事而感到满足和宽慰。
(三)
因为,很多人视作偶像的人,他们都“死了”。
我的偶像“死了”。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你要选择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年轮的人做偶像?在你将他视作偶像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很多年,你为什么要把一个“死了”很多年的人视作最崇敬和钦慕的偶像?
(四)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面对“死”这个字会这么容易就产生悲伤和难过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面对偶像“死了”这件事会感觉如同失去一个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一样不舍得。你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那些说不清甚至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情绪。因为现实里,作为粉丝我们仅仅只有仰慕偶像的资格。所以你不会哭,可是仍然可以被“死了”这两个字狠狠地把心蜇疼。
作为众人的偶像,我们或许倾其一生都不会和他们正面有交集,他们到死也不会知道在万千粉丝当中有这样一个“你“。但是他们诚心的创作,把自己傲人的才华通过作品贡献给平凡大众,所以我们反馈于倾慕的喜欢和敬仰给他们。偶像,他们其实更像是人生路上我们头顶上方的一盏指路明灯。他用他们的影响力,给了我们精神的慰藉和思想的引导,他让我们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获得正确指引,在我们左右摇摆不知如何抉择或者快要放弃时得到无形地鼓励。
或许偶像的意义,早就不关乎于年轮、时空和生死。
可是如果你知道他们“死了”,你仍然会像我一样,有种失去了弥足珍贵的宝物那般痛苦悲伤。因为你知道,从此以后书架上再也不会更新他们的作品,微博上再也读不到他们最新分享的文字,报纸上再也读不到关于他们最新情况的新闻;因为,从他们“死了”的那天起,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文字、他们的动态就全都画上了句号。可能以后,还是会出现大量打着怀恋他们旗号,而发布的各种记录文字或者新闻,然而没有一篇会是关于他们的现在。从此以后,你会更加的珍爱床头柜上的那本书,你会更加小心翼翼的保存那张十多年前他发出的专辑,你会收集百度里关于他所有的影像视频,你的手机屏保电脑屏保放的全是他身前的艺术照,或许你会再重新读他生前写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作为粉丝,我相信你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他生前的作品以此缅怀他纪念他;你会再去看三十年前他演出的电影,你会循环播放89年他唱的那首歌,可是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不可能忘记他们已经“死了”这个事实。
对这个世界而言,无论你怎么去缅怀他们,无论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无论现世还留存多少他们的作品,他们都已经是一个“死人”。而“死”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的字眼,“死了”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愿去碰触的真相。
(五)
当在新闻上看到,“今天凌晨,著名的杨绛先生仙逝了。享年105岁。”我仍然不可抑制的悲伤起来。但是正如新闻报道那样,他终于不用一个人活在世上,去缅怀已经死去的——他生命里最挚爱的两个人。可是,把他作为偶像的我们,这一刻又如何逃得离悲伤呢。我人生里另一个偶像——史铁生,于2010年12月也“死了”。享年59岁。高中学习语文课本上他写的那篇《我与地坛》,那个时候,他分明还活着。《我与地坛》,在当时给了我太多触动,所以竟让我再不敢去拜读他的文学著作。八年过去,我以为他还好好的活着,他的文字曾那么的感动过一个高中生;我以为遥远在北京的他,现在应该还能摇着轮椅去属于他的地坛思考吧。然而,他“死了”。在我们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他就已经“死了”。
(六)
如果,偶像是神那该有多好?他们的才华那么出众,他们的品德那么高尚,他们的人生经历那么传奇,合众人之力赐予他们一个不死之身好不好?可是这个想法,多么荒诞和异想天开。他们是人,也要正常地经历生老病死,经历七情六欲;他们和世界上的所有人一样活着的时候要对抗的命运,承受伤痛和失败,死了也要受人祭奠和怀恋。然而他们又和大多人不一样。他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所以在人生的终点他们能够站在颁奖台上,领取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最佳成就奖。
(七)
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要做两件事:生和死。即使身为偶像也无法例外。可是,普通人的死是真正的“死“,是永远消失,是彻底湮灭。偶像的“死”,我理解为一种告别。因为告别了这个世界,所以失去了人的形态、失去了肉体和呼吸。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却仍然会保留有,他们活着的痕迹和证明。而这样的痕迹和证明,兴许会一代两代三代,甚至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今天凌晨仙逝了。享年105岁。
我是她的书迷。
想想生命真的很奇妙,一旦涉及到“死”这个字眼,曾经经历那些伤痛的岁月反而变得弥足珍贵。
(二)
你敬仰的喜欢的,那些视作偶像当做榜样的人。活着的时候,与你扯不上半点关系;你们在各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生活圈子里,平行着互不相干。你和他们唯一的交集,只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可能是他写的书,正好就摆放在你左边的床头柜上;他微博里最新更新的那篇文章,你悄悄点击了收藏还转载到了自己的微博里;他出的音乐专辑,每一张都在你的抽屉里,专辑里的每一首歌你全都下载到了手机上喜欢听的音乐的分组里;只要是他出演的电影,相信每一部电影上映你都会捧场邀约上朋友去影院观影、、、、。你对他有着好像花不完的精力一样,有着诸多的喜欢、爱慕、敬仰膜拜。
偶像榜样的力量,也许就是这样。哪怕生活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哪怕你永远够不着他到达的高度,哪怕现实里你从来没见过他,没和他讲过一句话,可在你的世界里他却比很多人都重要、他随时随处都可能影响着你。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这个人,你视作偶像的人,他还活着,还在这世上,是真真的一个人和我们还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你都应该为偶像活着这件事而感到满足和宽慰。
(三)
因为,很多人视作偶像的人,他们都“死了”。
我的偶像“死了”。我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你要选择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年轮的人做偶像?在你将他视作偶像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很多年,你为什么要把一个“死了”很多年的人视作最崇敬和钦慕的偶像?
(四)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面对“死”这个字会这么容易就产生悲伤和难过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面对偶像“死了”这件事会感觉如同失去一个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一样不舍得。你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那些说不清甚至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情绪。因为现实里,作为粉丝我们仅仅只有仰慕偶像的资格。所以你不会哭,可是仍然可以被“死了”这两个字狠狠地把心蜇疼。
作为众人的偶像,我们或许倾其一生都不会和他们正面有交集,他们到死也不会知道在万千粉丝当中有这样一个“你“。但是他们诚心的创作,把自己傲人的才华通过作品贡献给平凡大众,所以我们反馈于倾慕的喜欢和敬仰给他们。偶像,他们其实更像是人生路上我们头顶上方的一盏指路明灯。他用他们的影响力,给了我们精神的慰藉和思想的引导,他让我们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获得正确指引,在我们左右摇摆不知如何抉择或者快要放弃时得到无形地鼓励。
或许偶像的意义,早就不关乎于年轮、时空和生死。
可是如果你知道他们“死了”,你仍然会像我一样,有种失去了弥足珍贵的宝物那般痛苦悲伤。因为你知道,从此以后书架上再也不会更新他们的作品,微博上再也读不到他们最新分享的文字,报纸上再也读不到关于他们最新情况的新闻;因为,从他们“死了”的那天起,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文字、他们的动态就全都画上了句号。可能以后,还是会出现大量打着怀恋他们旗号,而发布的各种记录文字或者新闻,然而没有一篇会是关于他们的现在。从此以后,你会更加的珍爱床头柜上的那本书,你会更加小心翼翼的保存那张十多年前他发出的专辑,你会收集百度里关于他所有的影像视频,你的手机屏保电脑屏保放的全是他身前的艺术照,或许你会再重新读他生前写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作为粉丝,我相信你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他生前的作品以此缅怀他纪念他;你会再去看三十年前他演出的电影,你会循环播放89年他唱的那首歌,可是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不可能忘记他们已经“死了”这个事实。
对这个世界而言,无论你怎么去缅怀他们,无论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无论现世还留存多少他们的作品,他们都已经是一个“死人”。而“死”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的字眼,“死了”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愿去碰触的真相。
(五)
当在新闻上看到,“今天凌晨,著名的杨绛先生仙逝了。享年105岁。”我仍然不可抑制的悲伤起来。但是正如新闻报道那样,他终于不用一个人活在世上,去缅怀已经死去的——他生命里最挚爱的两个人。可是,把他作为偶像的我们,这一刻又如何逃得离悲伤呢。我人生里另一个偶像——史铁生,于2010年12月也“死了”。享年59岁。高中学习语文课本上他写的那篇《我与地坛》,那个时候,他分明还活着。《我与地坛》,在当时给了我太多触动,所以竟让我再不敢去拜读他的文学著作。八年过去,我以为他还好好的活着,他的文字曾那么的感动过一个高中生;我以为遥远在北京的他,现在应该还能摇着轮椅去属于他的地坛思考吧。然而,他“死了”。在我们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他就已经“死了”。
(六)
如果,偶像是神那该有多好?他们的才华那么出众,他们的品德那么高尚,他们的人生经历那么传奇,合众人之力赐予他们一个不死之身好不好?可是这个想法,多么荒诞和异想天开。他们是人,也要正常地经历生老病死,经历七情六欲;他们和世界上的所有人一样活着的时候要对抗的命运,承受伤痛和失败,死了也要受人祭奠和怀恋。然而他们又和大多人不一样。他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所以在人生的终点他们能够站在颁奖台上,领取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最佳成就奖。
(七)
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要做两件事:生和死。即使身为偶像也无法例外。可是,普通人的死是真正的“死“,是永远消失,是彻底湮灭。偶像的“死”,我理解为一种告别。因为告别了这个世界,所以失去了人的形态、失去了肉体和呼吸。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却仍然会保留有,他们活着的痕迹和证明。而这样的痕迹和证明,兴许会一代两代三代,甚至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