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双”中国国家馆抢先看
现场报道由有方特约作者李博发自威尼斯。
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即将于5月28号对公众开放。当地时间24日晚上9点刚过,笔者从军火库 Arsenale 场馆离场,远处的晚霞压着海平面,背后的展馆内依旧灯火通明、人影憧憧,为迎接26日仅针对媒体内部开放的预开幕,专题展和国家馆的布展人员仍在全力备战。而在对媒体开幕的前一天,我们得以深入中国馆,抢先一步,一窥布展即将完工的情况。
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9个参展人和机构组成,分别是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主旨,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区域展出。
朱竞翔——斗室
“斗室”源自于为偏远乡村学前教育开发的房屋产品。2015年,朱竞翔与他的团队为甘肃省会宁县偏远乡村设计建造了十座教室。充分整合了气候、结构、家具、建造、维修等的因素,“斗室”帮助公益机构在偏远乡村建立村级学前活动站点,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创新乡村学前教育的理念探索。
无界景观——安住·平民花园
无界景观参与的“平民花园”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片区的杨梅竹斜街66—76号夹道 ,辅导居民通过种植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以景观设计的介入方式,重构邻里间的和谐关系,激活社区的积极性。
左靖——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
乡镇是数量庞大的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架构体系里的末端。跨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开创新的多元文化经济模式,在保证当地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吸收外来资源,适应开发观光旅游,探索乡镇建设的另一种可能。
(建筑师:王红军 甘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和木土工作室)
宋群——与食有关的物
宋群和他的团队,自2006年起一直在收集整理与西安有关的文献与实物。《与食有关的物》,是这个团队的系列“市井生活展”中的一部分。展出以中国北方面食为线索的器具构成,贯穿从田地到饭桌的完整过程,关注并审视“食”与“人”的生活哲学。
马可——无用之土地
马可的“无用”工作室,生产坚持全手工制作,致力于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无用之土地”,折射关于土地与人、清贫与奢侈的思考,马可的设计唤起人们对于土地的的感情,进而回归质朴真实的生活。
润建筑——乡村建造学社
立意于徽州地区的民居,左靖与王灏成立的乡村建造学社,倡导在当今江南地区乡村的新建需求下,改良及传承建造工艺,重塑民居的建造道德,延续民居的精神性空间。参展的“前童木构·榫卯再生”,是融合当代高效生产工艺与东方美学的新式木构作品。
场域建筑——杨梅竹斜街
肇始于地方政府对北京大栅栏文保区的美化工程,场域建筑将原本脏杂差的杨梅竹斜街,活化成为北京最具活力的历史街区。舍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改造思路,场域建筑将杨梅竹斜街作为节点改造的试点,形成节点簇的空间概念。四年过去,连锁反应带来积极的变化,街区复兴,社区活跃。这些持续的影响,将会更深更远。
众建筑——内盒院
众建筑利用特有的预制板材,集成居住功能空间及配件,建立应用于旧城更新的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避免全拆重建,在现状的四合院中植入“房中房”的内盒院,以相对造价低廉提升胡同区域里四合院的居住质量,发展新的模式——居民可自行提升质量改造房屋,参与城市更新。
王路——耒阳市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
2006年,台风摧毁了毛坪村原有小学的校舍。结合基地设计的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应用本土材料,以低造价成本构建出有趣的建筑空间。村民参与到此小学的建造,使得此小学具有了在地的更深含义。
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开幕式时间:2016年5月26日下午 3:00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2016年11月27日
地址:Arsenale-Magazzino delle Cisterne,Castello 2169/F-30122 Venezia,Italy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策展人:梁井宇
参展建筑师及景观建筑师:场域建筑、众建筑、润·建筑、王路、无界景观、朱竞翔
参展艺术家:马可、宋群、左靖
视觉设计:意孔呈像
空间设计:场域建筑 + 无界景观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宣传片
观看地址:http://v.qq.com/page/r/0/h/r0020v0uo5h.html
摄影|李博(除注明外)
编辑|张远博
资料整理|张远博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
军火库 Arsenale 场馆外的晚霞 |
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即将于5月28号对公众开放。当地时间24日晚上9点刚过,笔者从军火库 Arsenale 场馆离场,远处的晚霞压着海平面,背后的展馆内依旧灯火通明、人影憧憧,为迎接26日仅针对媒体内部开放的预开幕,专题展和国家馆的布展人员仍在全力备战。而在对媒体开幕的前一天,我们得以深入中国馆,抢先一步,一窥布展即将完工的情况。
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9个参展人和机构组成,分别是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主旨,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区域展出。
![]() |
中国馆展览前言 |
![]() |
中国馆室内全景 |
朱竞翔——斗室
“斗室”源自于为偏远乡村学前教育开发的房屋产品。2015年,朱竞翔与他的团队为甘肃省会宁县偏远乡村设计建造了十座教室。充分整合了气候、结构、家具、建造、维修等的因素,“斗室”帮助公益机构在偏远乡村建立村级学前活动站点,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创新乡村学前教育的理念探索。
![]() |
朱竞翔参展作品-斗室-室外(摄影:吴程辉) |
![]() |
朱竞翔参展作品-斗室-室内(摄影:吴程辉) |
无界景观——安住·平民花园
无界景观参与的“平民花园”项目位于北京大栅栏片区的杨梅竹斜街66—76号夹道 ,辅导居民通过种植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以景观设计的介入方式,重构邻里间的和谐关系,激活社区的积极性。
![]() |
![]() |
无界景观参展作品-安住·平民花园 |
左靖——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
乡镇是数量庞大的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架构体系里的末端。跨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开创新的多元文化经济模式,在保证当地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吸收外来资源,适应开发观光旅游,探索乡镇建设的另一种可能。
![]() |
左靖+润·建筑工作室-乡村建造学社第一期-传统木构复兴计划 |
![]() |
左靖展位联展作品-侗族大歌博物馆歌堂 |
(建筑师:王红军 甘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和木土工作室)
宋群——与食有关的物
宋群和他的团队,自2006年起一直在收集整理与西安有关的文献与实物。《与食有关的物》,是这个团队的系列“市井生活展”中的一部分。展出以中国北方面食为线索的器具构成,贯穿从田地到饭桌的完整过程,关注并审视“食”与“人”的生活哲学。
![]() |
宋群参展作品-与食有关的物 |
马可——无用之土地
马可的“无用”工作室,生产坚持全手工制作,致力于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无用之土地”,折射关于土地与人、清贫与奢侈的思考,马可的设计唤起人们对于土地的的感情,进而回归质朴真实的生活。
![]() |
马可参展作品-无用之土地 |
润建筑——乡村建造学社
立意于徽州地区的民居,左靖与王灏成立的乡村建造学社,倡导在当今江南地区乡村的新建需求下,改良及传承建造工艺,重塑民居的建造道德,延续民居的精神性空间。参展的“前童木构·榫卯再生”,是融合当代高效生产工艺与东方美学的新式木构作品。
![]() |
润建筑参展作品-乡村建造学社-前童木构 |
场域建筑——杨梅竹斜街
肇始于地方政府对北京大栅栏文保区的美化工程,场域建筑将原本脏杂差的杨梅竹斜街,活化成为北京最具活力的历史街区。舍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改造思路,场域建筑将杨梅竹斜街作为节点改造的试点,形成节点簇的空间概念。四年过去,连锁反应带来积极的变化,街区复兴,社区活跃。这些持续的影响,将会更深更远。
众建筑——内盒院
众建筑利用特有的预制板材,集成居住功能空间及配件,建立应用于旧城更新的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避免全拆重建,在现状的四合院中植入“房中房”的内盒院,以相对造价低廉提升胡同区域里四合院的居住质量,发展新的模式——居民可自行提升质量改造房屋,参与城市更新。
王路——耒阳市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
2006年,台风摧毁了毛坪村原有小学的校舍。结合基地设计的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应用本土材料,以低造价成本构建出有趣的建筑空间。村民参与到此小学的建造,使得此小学具有了在地的更深含义。
![]() |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
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开幕式时间:2016年5月26日下午 3:00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2016年11月27日
地址:Arsenale-Magazzino delle Cisterne,Castello 2169/F-30122 Venezia,Italy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策展人:梁井宇
参展建筑师及景观建筑师:场域建筑、众建筑、润·建筑、王路、无界景观、朱竞翔
参展艺术家:马可、宋群、左靖
视觉设计:意孔呈像
空间设计:场域建筑 + 无界景观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宣传片
观看地址:http://v.qq.com/page/r/0/h/r0020v0uo5h.html
摄影|李博(除注明外)
编辑|张远博
资料整理|张远博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