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7-10-12 21:00:08)
在高中的时候喜欢看哲学,那时候接触的是马克思辩证唯物哲学,特别是学过那些以后可以应用到解释事物客观现象上。偶然机会让我了解到《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介绍哲学知识的书。出于好奇,到图书馆去借阅。
不过读着读着,我觉得迷惘取代了好奇。似乎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侦探小说的世界里,事实上知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才明白主人公苏菲实际上是席德的父亲为席德写的一本书中的主人公。
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但是结合书中的哲学知识,使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迷惘,或许我们就是苏菲,处于这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透过窗外看风景,而窗外的人透过窗户看我们。大概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以现在的认识水平,我们暂时还无法认清我们的生活,迷惘与混沌。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试图解释生命与生存甚至更深奥的东西,然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去相信也可以不去相信这一点,即使我们所相信的我们的眼前所见,也未必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正如康德的看法:“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就象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未必是全部的宇宙本身,而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也未必是它真实的一面,毕竟错综复杂构成了事物本身,而我们又不得不去思索,因为惟有这样,真相才不会距离我们太遥远。
《苏菲的世界》带给我的是梦一般的世界,是谜一般的世界,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而我们的生命就是谜一般的生命,梦一般的生命。书中的主人公仿佛个梦境进入到另一个梦境,而人的生命似乎也是从一个梦境转到另一个梦境,原以为自己梦醒了,其实不过是又到了另一个混沌的状态。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即使思考也不过是简单想想,然后用老师或是家人给的答案来敷衍,“习惯”使我们缺乏思考。老子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能婴者乎”。开始我只是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否象婴儿一样天真无邪,但是事实上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于婴儿来说是新奇的,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而在社会生活中的我们却因为习惯而扼杀了自己的简单思考。我们能否象婴儿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呢。
我一直都很喜欢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但是说不出原因,现在将上述两个问题和这句话结合,总算明白了,人能够思考是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同样有生命。而人的生命更神秘、奇特。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上死亡的时刻就是他停止思考的时刻,因为思考,人的生命才显得与众不同。人是可以根据固有事物加工再创造的,而事物本身都会有一个产生、生长、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而人却可以在这个过程发挥主观作用,改变很多状况。那么是否人的命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呢,是否真的有命运呢。
在希腊或罗马的古代神话中,人都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换句话说,人们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铭文:“了解自己!”意思是人类绝不可以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希腊有许多故事叙述人们如何逃不出命运的捉弄,比如伊迪帕斯国王的悲剧故事。但是人们却无法改变思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命运由于自己主宰。潘多拉的盒子里剩下的就是希望。
那么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雅典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对知识的渴望上给了我们答案。
苏格拉底,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知道实际上自己所知十分有限,他不断追求真知灼见。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相当懊恼。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坚持学习的人才是真正得到了满足的人。古人说过少年时学习如初升的太阳,老时学习如秉烛夜行,不至于让自己找不到路,学习是无穷无尽的。人们似乎能够思索自己短暂的一生,在这一生之中,人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不谈失去的,因为当人们失去生命时,人已经失去了一切。正如希腊自然派的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和虚空。他认为,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这表示人没有人类并没有不朽的灵魂。
假如人类真的没有不朽的灵魂。雁过留痕,然而在短暂的一生之后,我们能够留下什么呢。人们说我们不可以在生命临界最后的时候说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我们为成功而努力过,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过,那些拼搏过的东西是绚烂的,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而一些认为人生是空虚,不如得过且过的想法是魔鬼的念头。但是当我们真正停止呼吸,停止思考,觉得生命的一刻即将静止的时候,不再有思维,只有沉睡。
那么在这一生之中,人们关注更多的估计就是快乐,苏格拉底,他关心的是人如何能够过着良好的生活,或被解释成:“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如何真正去体味快乐,什么是快乐呢?
对于快乐的界定,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这似乎是与人们的需求有着相似的统一性,是更多倾向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更多在于自身满足还是社会满足。而我对于这样的划分,是这样理解的:过着享乐的生活,就是对于自身生活的满足,更多在于满足物质享受,也是快乐的初级阶段;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这应该是大多数人们能够满足的,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更多倾向于精神上的满足,这是快乐的中级阶段;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应该是快乐的高级阶段,此时,人能够完全抛弃自我享受,而更多倾向于自己的信仰,到达人的思维最高境界,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现代人对于快乐一词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人们有着一份追求与信念,正如希望的那样以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过读着读着,我觉得迷惘取代了好奇。似乎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侦探小说的世界里,事实上知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才明白主人公苏菲实际上是席德的父亲为席德写的一本书中的主人公。
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但是结合书中的哲学知识,使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迷惘,或许我们就是苏菲,处于这样的一个位置:我们透过窗外看风景,而窗外的人透过窗户看我们。大概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以现在的认识水平,我们暂时还无法认清我们的生活,迷惘与混沌。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试图解释生命与生存甚至更深奥的东西,然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去相信也可以不去相信这一点,即使我们所相信的我们的眼前所见,也未必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正如康德的看法:“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就象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未必是全部的宇宙本身,而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也未必是它真实的一面,毕竟错综复杂构成了事物本身,而我们又不得不去思索,因为惟有这样,真相才不会距离我们太遥远。
《苏菲的世界》带给我的是梦一般的世界,是谜一般的世界,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而我们的生命就是谜一般的生命,梦一般的生命。书中的主人公仿佛个梦境进入到另一个梦境,而人的生命似乎也是从一个梦境转到另一个梦境,原以为自己梦醒了,其实不过是又到了另一个混沌的状态。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即使思考也不过是简单想想,然后用老师或是家人给的答案来敷衍,“习惯”使我们缺乏思考。老子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能婴者乎”。开始我只是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否象婴儿一样天真无邪,但是事实上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于婴儿来说是新奇的,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而在社会生活中的我们却因为习惯而扼杀了自己的简单思考。我们能否象婴儿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呢。
我一直都很喜欢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但是说不出原因,现在将上述两个问题和这句话结合,总算明白了,人能够思考是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同样有生命。而人的生命更神秘、奇特。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上死亡的时刻就是他停止思考的时刻,因为思考,人的生命才显得与众不同。人是可以根据固有事物加工再创造的,而事物本身都会有一个产生、生长、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而人却可以在这个过程发挥主观作用,改变很多状况。那么是否人的命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呢,是否真的有命运呢。
在希腊或罗马的古代神话中,人都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换句话说,人们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上方有一行著名的铭文:“了解自己!”意思是人类绝不可以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希腊有许多故事叙述人们如何逃不出命运的捉弄,比如伊迪帕斯国王的悲剧故事。但是人们却无法改变思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命运由于自己主宰。潘多拉的盒子里剩下的就是希望。
那么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雅典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对知识的渴望上给了我们答案。
苏格拉底,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知道实际上自己所知十分有限,他不断追求真知灼见。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相当懊恼。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坚持学习的人才是真正得到了满足的人。古人说过少年时学习如初升的太阳,老时学习如秉烛夜行,不至于让自己找不到路,学习是无穷无尽的。人们似乎能够思索自己短暂的一生,在这一生之中,人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不谈失去的,因为当人们失去生命时,人已经失去了一切。正如希腊自然派的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和虚空。他认为,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这表示人没有人类并没有不朽的灵魂。
假如人类真的没有不朽的灵魂。雁过留痕,然而在短暂的一生之后,我们能够留下什么呢。人们说我们不可以在生命临界最后的时候说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我们为成功而努力过,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过,那些拼搏过的东西是绚烂的,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而一些认为人生是空虚,不如得过且过的想法是魔鬼的念头。但是当我们真正停止呼吸,停止思考,觉得生命的一刻即将静止的时候,不再有思维,只有沉睡。
那么在这一生之中,人们关注更多的估计就是快乐,苏格拉底,他关心的是人如何能够过着良好的生活,或被解释成:“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如何真正去体味快乐,什么是快乐呢?
对于快乐的界定,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这似乎是与人们的需求有着相似的统一性,是更多倾向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更多在于自身满足还是社会满足。而我对于这样的划分,是这样理解的:过着享乐的生活,就是对于自身生活的满足,更多在于满足物质享受,也是快乐的初级阶段;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这应该是大多数人们能够满足的,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更多倾向于精神上的满足,这是快乐的中级阶段;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应该是快乐的高级阶段,此时,人能够完全抛弃自我享受,而更多倾向于自己的信仰,到达人的思维最高境界,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现代人对于快乐一词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人们有着一份追求与信念,正如希望的那样以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