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相信,至少所有的缅怀都出于敬意
![]() |
杨绛先生去世了,在昨日凌晨。
昨天中午午休结束,网络上关于她去世的消息就已经是铺天盖地了。一时间,朋友圈和空间被缅怀杨绛先生的文字和图片刷屏,关注的大大小小的公众号也不甘示弱,一篇篇文章发布出来后,马上又被一次次的转发,昨天许多人大概只做了三件事:写缅怀杨绛先生的文字,看缅怀杨绛先生的文字,和给这些文字写评论。
105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首部直接由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的译本;她写的《我们仨》再版百万册;她与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种悼念,大抵应不算为过。
【我们为何悼念】
初中时,语文课本里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那是我第一次读她的文章。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她是谁,对那篇文章也没有过多的感受。
高中的时候,渐渐开始多看一些书,也渐渐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那个时候知道了钱锺书的妻子是杨绛,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故事,知道了钱锺书表示赞同的那段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的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民国时期那么多段文人感情史,唯有这段令我动容。
![]() |
钱锺书一家 |
然而,真正读到杨绛先生的书,是在高三了。一模过后,压力太大,每天面对着大量习题,却没有想要做的念头。这个时候,班上女生带来一本《我们仨》,便借来读一下,结果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被书中的真挚而厚重的情感所打动,被杨绛先生的才气和豁达的心态所折服。
之后还草草读了《洗澡》,但感触并不如《我们仨》多,再后也就没再读过别的文章了。
得知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的时候,一时间,唤醒了我对于她的所有的记忆。原谅我是个不怎么看新闻的人,对于前些日子一些关于杨绛先生的谣传竟一概不知,所以这个消息对于我而言,太过突然,也太过震撼。我不能控制自己不感到悲伤和唏嘘。我想,悼念的大多数人应与我一样,有读过她的文章,了解些许故事,虽然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亦不会时时刻刻想到她,但突然听闻,也难免情难自已。再翻翻旧书,想想旧事,不禁眼眶潮湿,写句话发张图,悼念缅怀先生,应是情理之中。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有些简洁,有些略有浮夸,但心情应所差无几。我们不是文人雅士,亦不是名人大家,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难道就没有资格去缅怀一个曾经感动和影响过我们的人吗?若有人问起我为何缅怀,我大概也只能回答:“我的缅怀出于敬意。”因为缅怀只是内心情感的流露,除此之外,我再也给不出其他任何一个理由。
【跟风的“缅怀”不全是在消费】
我身边的人,完全不了解、不认识杨绛先生却还跟风缅怀悼念的,还真的是没有。
但是新闻底下评论的网民,想想也可以知道,跟风的应该绝不在少数。传闻中因称呼杨绛为“先生”而不知道她性别就跟风悼念的,肯定也是存在的。我不觉得奇怪,这种事也并非是头遭了。
换个角度想,似乎也能些许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汶川地震、塘沽爆炸的时候,我们似乎也会第一时间悼念、祈福,实际上我们对情况一无所知,只靠短短的几句新闻来获取信息。先生去世,新闻发布出来,许多人从只言片语中也只知道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作家、翻译家、戏剧家,一生致力于文学,虽从前从未了解过她,但也出于敬意进行悼念。这本无错,只是有部分人不懂装懂的夸张表现闹出笑话令人反感,才会有“廉价的跟风缅怀”这种评论。
诚然,媒体所说的“廉价缅怀”很有现实意义。表面上,大家对杨绛先生去世感到痛心,几日后风头一过,大家立刻淡忘,跟风缅怀的人嘴上表示了哀悼,却仍旧不会去读读她的作品——过世后作品仍能流芳百世,这才是一个文学家最希望看到的吧。更有甚者,拿对先生的缅怀来附庸风雅,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这种缅怀,杨绛先生不需要,许多人也不想见到,但似乎也不能强制性的抨击。斯人已逝,不缅怀悼念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不在意,缅怀悼念也并非都是了解在意的,但至少极大部分是出于善意。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而这种“跟风”,似乎也有据可循。
部分人不懂装懂的附庸风雅,的确是对杨绛先生去世的“消费”,因为这一举动本身造成的笑话,是对逝去的人的不敬。然而,单纯的“跟风”缅怀,虽不应提倡但不至诋毁,因为出于敬意和善意的缅怀,同样也应当得到尊敬。
【恶意的揣测是最大的不敬】
![]() |
![]() |
![]() |
![]() |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的文字和她晚年给年轻人的九句话,在昨天每个人的悼念里几乎都出现了。翻来覆去的那么几句话,看多了,也自然感到没有意义。所以在缅怀过后,许多媒体又纷纷转移阵地,把矛头指向了所谓“廉价悼念”的普通民众;而许多评论人则也指责官方媒体第一时间抢新闻,完全不顾杨绛先生生前所说的“不愿成新闻”的意愿。
这番争论,令人心寒。
杨绛先生曾叮嘱,火化后再发讣告,然而去世短短几个小时,就遭到媒体曝光,瞬间成为了头条新闻。杨绛先生的离去一点也不安静,很嘈杂,这点大概大家都有感触。
有人提起高仓健去世,遵循他的遗愿,消息一直被保密的很好,他安静离世,没受打扰。然而到了中国,人人都想着抢新闻,偏偏连逝者最基本的要求都置之不理。这种揣测多了,渐渐就带上了恶意,怕是再接下去,就要开始质疑起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了吧。
中国的网民,太可怕。可怕在于他们永远把自己放在制高点上。倘若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如她所愿很晚才放出,怕是又会有大批人指责媒体漠不关心令人心寒吧。总之,他们总是在理。
正如媒体恶意揣测大家的缅怀悼念是在消费,许多人也同样是恶意地指责媒体以为追求抢新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对大家的悼念嗤之以鼻,指责他们明明不够了解却还跟风作秀,言下之意,大约是在说只有自己才认真研究过杨绛先生其人,有资格进行缅怀和悼念。这种自信让人哑口无言。
我想,杨绛先生所想要的安静、不受打扰、不成新闻,指的大概不是朋友圈里的“国葬”吧。毕竟,普通人的三言两语,一番真心,掀不起多大的波浪。媒体和评论人之间的互相抨击、口诛笔伐,才是真正利用先生的去世搞新闻,也真真正正的将逝去的先生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种恶意,才是最大的不敬。
我愿相信,至少所有的缅怀都出于敬意。所以,或许真的会有一天世人都不再提起杨绛,但当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回忆起她的文字,她的故事,记得曾经心底的敬重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