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电影:戛纳的争议,或许用一部恐怖片就能解释
第69届戛纳电影节已经如期落幕,留下一片争议。
因为评审团认可的影片与此前媒体影评人打出高分的电影实在大相径庭。
遭骂的电影捞到了奖项,热门片却颗粒无收。
被媒体评价为“固步自封、平庸之作”的《我是布莱克》爆冷拿下金棕榈。
多兰凭借《只是世界尽头》得到评审团大奖直接点燃了媒体的愤怒情绪,被嘲讽为“戛纳的亲儿子”。
因为该片场刊得分仅为1.4(满分4分),在主竞赛单元中排名倒数第二,映后还得到不少嘘声,
可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结果,说明这部电影相当于被排在了所有竞赛片中的第二位。
而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执导的《托尼•厄德曼》,放映时引发媒体影评人如潮掌声,
并且拿下了场刊历史记录最高分3.7分,却没有得到一丝褒奖,
其他热门片如《帕特森》《她》就更没有指望了。
左起分别为电影《托尼•厄德曼》 《帕特森》 《她》
巨大争议导致话语权完全不弱于戛纳评委会的法国《电影手册》直接宣称:
一届不错的戛纳主竞赛毁于一群眼瞎的评委。
其实,电影创作者和媒体影评人的出发点本就有段距离,
而从不同视角评价同一部影片,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也不奇怪。
为了说明这一点,
今天我打算给大家推荐一部同样“评价有争议、分歧很巨大”的电影——《它在身后》。
从海报风格来看,不难猜出它是一部恐怖惊悚片。
豆瓣评分6.3,
IMDb也就6.9,
但烂番茄的新鲜度高达97%,据说这个数值一度是100%!
不妨再看几条网友评论:
争议也是巨大。
结合类型和风评来看,这是一部妥妥的cult片。
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富有争议性,低成本制作——
这些都使得观众群体相对小众,但爱本片的粉丝就会被它迷得不行。
这有点类似于刚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的《电锯惊魂》,因另类而不容易一下子就被接受。
现在,《电锯惊魂》已从小众邪典成功进化为大众经典
《它在身后》讲述的故事相当一言难尽。
影片的女主角是个19岁的甜美妹子,名叫Jay,人见人爱。
和新男友愉快地约会后,俩人不出意外地情不自禁…
事后Jay正兀自陶醉,
冷不防刚刚还百般缱绻的男朋友突然凶相毕露。
基于影片开头这段情节的暗示——
观众会以为Jay肯定死了。
然而并没有。
她很快醒了过来,只是被绑在了轮椅上。
接着男朋友出现,在给Jay充分制造心理阴影的同时,
向观众交代出整部影片基于一个脑洞大开的前提——
有一种“鬼”会藉由性关系传播,
“鬼”会一直跟着并坚持攻击被“传染”上的人,直到把这个人杀死。
同时,它还遵循如下粉碎节操的设定:
你没看错,受感染者可以治愈——
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啪啪啪就可以了,“鬼”会转而攻击这“另外一个人”。
所以,居心叵测的男朋友刚才成功把“鬼”甩给了Jay,
自己溜了。
原来他把Jay绑起来不是绑架、没想虐待,就是单纯地怕挨揍。
估计Jay此时的心理活动正应了她之前对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
Jay不像猥琐男友那么无良,没有马上试图把“鬼”传染出去。
但她被吓得够呛,
因为不时看到 “脏东西”以各种形象一步一步慢慢向她走来,死跟着她。
看到Jay无比痛苦、濒临失常,姐姐、闺蜜、初恋、邻居小哥都来帮她。
他们也因亲眼见识到超自然力量,很快相信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是真的。
于是两个异性更是各种主动请缨、侧面暗示,表示愿意把被吓、被追杀的艰巨任务接过来。
所以,电影接下来的情节由两个悬念交织推动——
一是“鬼”究竟会以哪些面目出现,最后女主角会被它杀死吗?
二是女主角究竟会不会为了自己摆脱危险,而选择通过性爱把“鬼”传递给别人?
如果会,她选初恋还是邻居小哥?
为了你们的观影乐趣,我就不往下剧透了。还是说说为什么要推荐这部电影吧。
首先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小成本作品,
故事选题、摄影风格、影片节奏都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两年前大获好评的《彗星来的那一夜》。
但是两部片子的大众口碑差了不少,豆瓣分差有2分之多。
可我觉得《它在身后》一点都不差。
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和剪辑上相当有追求,
从中还能看出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个不折不扣的影迷:
开头和中后段有两个360度环摇长镜头,很能制造情绪张力,
加上一个窗外横移长镜头,拍出了德•帕尔玛《凶线》的风范。
写实跟拍青少年的镜头,让我一下想到曾推荐给你们的格斯•范•桑特的《大象》。
转场和节奏甚至让人觉得有库布里克的《闪灵》的风采。
而且,这个画面有没有让你想起《闪灵》里门后喷涌而出的鲜血?
本片故事内容也很不错,不过这是部生来就需要解读的电影。
因为本片从表面看只是部逗比风惊悚片——
女主角跟朋友去找渣男“上门寻仇”的时候自己吓到自己,是这样的:
渣男被“鬼”吓得够呛以至于神经质的小桥段是这样的:
不欣赏这种恶趣味的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估计会是“都什么玩意儿”。
但它其实有深度,充满了隐喻。
最直观的,“鬼”通过性行为传播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是对艾滋病的隐喻。
把影片情节“翻译”一下,会发现影片讲的就是性会导致滥交的人染“病”,
而“病”会长期不断地折磨人,直到人死亡,并带给人无边的恐惧。
所以才会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部“青少年防艾宣传教育片”“大型性安全教育知识大片”,
它用吓人来达到教育大家“性观念还是保守点的好”的目的。
导演虽然恶趣味,却不乏社会责任感。
而“鬼”会以任何形象出现,使得“鬼”也可以被解读为“恐艾”。
如果一个人染上艾滋,无论是身边亲友还是陌生人都可能会“恐艾”——
而他们因恐惧而疏离,必然给感染者带来更多伤害和更深的恐惧,
就像一直要伤害女主角的“鬼”。
所以“鬼”不断变换形象,不仅可能是未曾见过的老太太,也可能是自己的妈妈或闺蜜。
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影片表达主题的方式。
影片开始不久女主角在男友车里的倾诉就将一种迷茫的情绪表达了出来。
从她的话能看出,刚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变化的她,之前遭遇了青春期的性压抑。
因为足够年轻,去哪都无所谓。
自由漫无边际以至于有些虚空,迷茫自然而然就滋生出来。
而在女主角和自己初恋聊天的时候,又透露出他们少年对性懵懂无知时,与性的距离却并不遥远。
上面那段话虽然说得是女主角、姐姐和初恋3个人,却足可以窥见青少年的普遍状态。
直到现在,即使这群青少年身体已经性成熟了,心理却并没有成熟。
女主角的渣男友需要色情杂志,可最爱的却是超级英雄漫画,
最想跟小男孩互换身份,强烈不想长大。
而在电影中,女主角和一群朋友的家长是缺席的。
镜头两次掠过女主角与父母的合影,父亲却从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这暗示着父亲可能离开了她。
邻居小哥、初恋口中也同样只偶尔出现过妈妈而从没提到爸爸。
迷茫又无人指引,这群精力旺盛又百无聊赖的少男少女就开着老爷车四处晃荡。
在海边、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做,歪着躺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无尽的道路和横陈的躯体都强烈传达着女主角和朋友缺乏目标、空落落的状态。
所以,本片在恐怖片的外壳下,实际探索讨论的是青少年对性与成长的迷茫、恐惧。
这样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索菲亚•科波拉的文艺佳作《处女之死》。
同样关注不被理解的青少年群体,
《处女之死》批评了父母对权力的滥用、对子女的过度干涉。
《它在身后》则含蓄地提出了父母缺席给青春期少年带来的困扰。
两部电影看似从两个极端不同的角度入手,实际上——殊途同归。
带来的都是迷茫与悲剧。
所以本片有个Jay回身注视的镜头,与《处女之死》里克里斯汀•邓斯特的注视如出一辙。
从这里能看出,导演可是个文艺青年。
除了致敬索菲亚•科波拉,导演还将女主角Jay的闺蜜设定为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
她的化妆镜版电子阅读设备也是够潮。
每次这姑娘读出的《白痴》里的句子也都很贴合情景,暗示着人物的心理或接下来的情节。
制造恐怖气氛,用的则是艾略特的诗——
诗歌放在这里做台词天衣无缝。
而主人公在电视里看的老电影,是罕见的美国苏联合拍片——
1965年上映的《Voyage to the Prehistoric Planet》。
贯穿全片的80年代复古风电子配乐更是完美营造出迷离、忧郁的氛围,大获好评。
可以看出导演将自己的大量个人趣味嵌入到影片中,
但这些并不是为了秀逼格,每一处都是服务于影片本身的。
包括影片拍摄地的选择也是如此。
《它在身后》拍摄于导演的家乡底特律,这个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如今已经凋敝。
选择这里不仅因为导演想为底特律恢复些许荣光,
更因为破败、萧索的街景有利于展现影片压抑、恐怖的气氛,
并且完美融入影像叙事,影响着人物心理。
电影里注视底特律街道的镜头充满感情,有依恋,有伤痛,有惋惜。
“它在身后”,不只是鬼怪在身后,也是底特律在身后。
在这部灰暗的恐怖片里,我看到了导演对一座城市感人至深的爱。
是否认可这些导演个人趣味的嵌入,是影响观众对《它在身后》判断的关键。
如果观看者无视这些细节,或者不认可它们具有推进叙事、营造氛围的作用,
恐怕就会将《它在身后》视为平庸之作。
而理解创作者的“点”并被它们牵动情绪、引发共鸣的观众,自然就会成为导演的知音。
开头我提到的戛纳今年的争议也是这样。
无论被评委还是影评人判定为平庸的影片,
在另外一群人眼里一定有着出类拔萃的优点。
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是相互攻击,争个你死我活,
而是为每部作品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毕竟,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人的电影节,更是广大影迷的电影节。
电影也不仅是电影人的电影,更是普通观众的电影。
回复“它在身后”,就能看到这部电影。
因为评审团认可的影片与此前媒体影评人打出高分的电影实在大相径庭。
遭骂的电影捞到了奖项,热门片却颗粒无收。
被媒体评价为“固步自封、平庸之作”的《我是布莱克》爆冷拿下金棕榈。
![]() |
多兰凭借《只是世界尽头》得到评审团大奖直接点燃了媒体的愤怒情绪,被嘲讽为“戛纳的亲儿子”。
![]() |
因为该片场刊得分仅为1.4(满分4分),在主竞赛单元中排名倒数第二,映后还得到不少嘘声,
可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结果,说明这部电影相当于被排在了所有竞赛片中的第二位。
![]() |
而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执导的《托尼•厄德曼》,放映时引发媒体影评人如潮掌声,
并且拿下了场刊历史记录最高分3.7分,却没有得到一丝褒奖,
其他热门片如《帕特森》《她》就更没有指望了。
![]() |
左起分别为电影《托尼•厄德曼》 《帕特森》 《她》
巨大争议导致话语权完全不弱于戛纳评委会的法国《电影手册》直接宣称:
一届不错的戛纳主竞赛毁于一群眼瞎的评委。
![]() |
其实,电影创作者和媒体影评人的出发点本就有段距离,
而从不同视角评价同一部影片,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也不奇怪。
![]() |
为了说明这一点,
今天我打算给大家推荐一部同样“评价有争议、分歧很巨大”的电影——《它在身后》。
![]() |
从海报风格来看,不难猜出它是一部恐怖惊悚片。
豆瓣评分6.3,
![]() |
IMDb也就6.9,
![]() |
但烂番茄的新鲜度高达97%,据说这个数值一度是100%!
![]() |
不妨再看几条网友评论:
![]() |
争议也是巨大。
结合类型和风评来看,这是一部妥妥的cult片。
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富有争议性,低成本制作——
这些都使得观众群体相对小众,但爱本片的粉丝就会被它迷得不行。
这有点类似于刚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的《电锯惊魂》,因另类而不容易一下子就被接受。
![]() |
现在,《电锯惊魂》已从小众邪典成功进化为大众经典
《它在身后》讲述的故事相当一言难尽。
影片的女主角是个19岁的甜美妹子,名叫Jay,人见人爱。
![]() |
和新男友愉快地约会后,俩人不出意外地情不自禁…
![]() |
事后Jay正兀自陶醉,
![]() |
冷不防刚刚还百般缱绻的男朋友突然凶相毕露。
![]() |
基于影片开头这段情节的暗示——
![]() |
观众会以为Jay肯定死了。
然而并没有。
她很快醒了过来,只是被绑在了轮椅上。
![]() |
接着男朋友出现,在给Jay充分制造心理阴影的同时,
向观众交代出整部影片基于一个脑洞大开的前提——
有一种“鬼”会藉由性关系传播,
“鬼”会一直跟着并坚持攻击被“传染”上的人,直到把这个人杀死。
![]() |
同时,它还遵循如下粉碎节操的设定:
![]() |
你没看错,受感染者可以治愈——
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啪啪啪就可以了,“鬼”会转而攻击这“另外一个人”。
![]() |
所以,居心叵测的男朋友刚才成功把“鬼”甩给了Jay,
自己溜了。
原来他把Jay绑起来不是绑架、没想虐待,就是单纯地怕挨揍。
估计Jay此时的心理活动正应了她之前对男朋友说过的一句话——
![]() |
Jay不像猥琐男友那么无良,没有马上试图把“鬼”传染出去。
但她被吓得够呛,
因为不时看到 “脏东西”以各种形象一步一步慢慢向她走来,死跟着她。
![]() |
看到Jay无比痛苦、濒临失常,姐姐、闺蜜、初恋、邻居小哥都来帮她。
![]() |
他们也因亲眼见识到超自然力量,很快相信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是真的。
![]() |
![]() |
于是两个异性更是各种主动请缨、侧面暗示,表示愿意把被吓、被追杀的艰巨任务接过来。
![]() |
所以,电影接下来的情节由两个悬念交织推动——
一是“鬼”究竟会以哪些面目出现,最后女主角会被它杀死吗?
![]() |
二是女主角究竟会不会为了自己摆脱危险,而选择通过性爱把“鬼”传递给别人?
如果会,她选初恋还是邻居小哥?
![]() |
![]() |
为了你们的观影乐趣,我就不往下剧透了。还是说说为什么要推荐这部电影吧。
首先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小成本作品,
故事选题、摄影风格、影片节奏都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两年前大获好评的《彗星来的那一夜》。
![]() |
但是两部片子的大众口碑差了不少,豆瓣分差有2分之多。
![]() |
可我觉得《它在身后》一点都不差。
这部电影在镜头语言和剪辑上相当有追求,
从中还能看出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是个不折不扣的影迷:
开头和中后段有两个360度环摇长镜头,很能制造情绪张力,
![]() |
加上一个窗外横移长镜头,拍出了德•帕尔玛《凶线》的风范。
![]() |
写实跟拍青少年的镜头,让我一下想到曾推荐给你们的格斯•范•桑特的《大象》。
![]() |
转场和节奏甚至让人觉得有库布里克的《闪灵》的风采。
![]() |
而且,这个画面有没有让你想起《闪灵》里门后喷涌而出的鲜血?
![]() |
本片故事内容也很不错,不过这是部生来就需要解读的电影。
因为本片从表面看只是部逗比风惊悚片——
女主角跟朋友去找渣男“上门寻仇”的时候自己吓到自己,是这样的:
渣男被“鬼”吓得够呛以至于神经质的小桥段是这样的:
![]() |
不欣赏这种恶趣味的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估计会是“都什么玩意儿”。
但它其实有深度,充满了隐喻。
最直观的,“鬼”通过性行为传播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是对艾滋病的隐喻。
把影片情节“翻译”一下,会发现影片讲的就是性会导致滥交的人染“病”,
而“病”会长期不断地折磨人,直到人死亡,并带给人无边的恐惧。
![]() |
所以才会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部“青少年防艾宣传教育片”“大型性安全教育知识大片”,
它用吓人来达到教育大家“性观念还是保守点的好”的目的。
![]() |
导演虽然恶趣味,却不乏社会责任感。
而“鬼”会以任何形象出现,使得“鬼”也可以被解读为“恐艾”。
如果一个人染上艾滋,无论是身边亲友还是陌生人都可能会“恐艾”——
而他们因恐惧而疏离,必然给感染者带来更多伤害和更深的恐惧,
就像一直要伤害女主角的“鬼”。
所以“鬼”不断变换形象,不仅可能是未曾见过的老太太,也可能是自己的妈妈或闺蜜。
![]() |
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影片表达主题的方式。
影片开始不久女主角在男友车里的倾诉就将一种迷茫的情绪表达了出来。
从她的话能看出,刚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变化的她,之前遭遇了青春期的性压抑。
因为足够年轻,去哪都无所谓。
自由漫无边际以至于有些虚空,迷茫自然而然就滋生出来。
![]() |
而在女主角和自己初恋聊天的时候,又透露出他们少年对性懵懂无知时,与性的距离却并不遥远。
![]() |
上面那段话虽然说得是女主角、姐姐和初恋3个人,却足可以窥见青少年的普遍状态。
直到现在,即使这群青少年身体已经性成熟了,心理却并没有成熟。
女主角的渣男友需要色情杂志,可最爱的却是超级英雄漫画,
![]() |
![]() |
最想跟小男孩互换身份,强烈不想长大。
![]() |
而在电影中,女主角和一群朋友的家长是缺席的。
镜头两次掠过女主角与父母的合影,父亲却从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 |
![]() |
这暗示着父亲可能离开了她。
邻居小哥、初恋口中也同样只偶尔出现过妈妈而从没提到爸爸。
迷茫又无人指引,这群精力旺盛又百无聊赖的少男少女就开着老爷车四处晃荡。
![]() |
在海边、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做,歪着躺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 |
无尽的道路和横陈的躯体都强烈传达着女主角和朋友缺乏目标、空落落的状态。
所以,本片在恐怖片的外壳下,实际探索讨论的是青少年对性与成长的迷茫、恐惧。
这样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索菲亚•科波拉的文艺佳作《处女之死》。
![]() |
同样关注不被理解的青少年群体,
《处女之死》批评了父母对权力的滥用、对子女的过度干涉。
《它在身后》则含蓄地提出了父母缺席给青春期少年带来的困扰。
两部电影看似从两个极端不同的角度入手,实际上——殊途同归。
带来的都是迷茫与悲剧。
所以本片有个Jay回身注视的镜头,与《处女之死》里克里斯汀•邓斯特的注视如出一辙。
![]() |
从这里能看出,导演可是个文艺青年。
除了致敬索菲亚•科波拉,导演还将女主角Jay的闺蜜设定为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
![]() |
她的化妆镜版电子阅读设备也是够潮。
![]() |
每次这姑娘读出的《白痴》里的句子也都很贴合情景,暗示着人物的心理或接下来的情节。
![]() |
制造恐怖气氛,用的则是艾略特的诗——
![]() |
诗歌放在这里做台词天衣无缝。
![]() |
而主人公在电视里看的老电影,是罕见的美国苏联合拍片——
1965年上映的《Voyage to the Prehistoric Planet》。
![]() |
贯穿全片的80年代复古风电子配乐更是完美营造出迷离、忧郁的氛围,大获好评。
可以看出导演将自己的大量个人趣味嵌入到影片中,
但这些并不是为了秀逼格,每一处都是服务于影片本身的。
包括影片拍摄地的选择也是如此。
《它在身后》拍摄于导演的家乡底特律,这个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如今已经凋敝。
![]() |
选择这里不仅因为导演想为底特律恢复些许荣光,
更因为破败、萧索的街景有利于展现影片压抑、恐怖的气氛,
![]() |
并且完美融入影像叙事,影响着人物心理。
![]() |
![]() |
电影里注视底特律街道的镜头充满感情,有依恋,有伤痛,有惋惜。
![]() |
“它在身后”,不只是鬼怪在身后,也是底特律在身后。
在这部灰暗的恐怖片里,我看到了导演对一座城市感人至深的爱。
是否认可这些导演个人趣味的嵌入,是影响观众对《它在身后》判断的关键。
如果观看者无视这些细节,或者不认可它们具有推进叙事、营造氛围的作用,
恐怕就会将《它在身后》视为平庸之作。
而理解创作者的“点”并被它们牵动情绪、引发共鸣的观众,自然就会成为导演的知音。
![]() |
开头我提到的戛纳今年的争议也是这样。
无论被评委还是影评人判定为平庸的影片,
在另外一群人眼里一定有着出类拔萃的优点。
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是相互攻击,争个你死我活,
而是为每部作品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 |
![]() |
毕竟,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人的电影节,更是广大影迷的电影节。
电影也不仅是电影人的电影,更是普通观众的电影。
回复“它在身后”,就能看到这部电影。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