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 |
![]() |
说起国人的围观历史,可真是源远流长。中国人特别喜欢围观,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喜欢瞧一瞧、看一看,也就是俗话说的凑个热闹。
有一个笑话最能说明中国人爱围观的国民性。笑话是这样的:一天,大街上发生了车祸,围了好多人,里三层、外三层,真是人山人海。这时候,有一个小伙子想进去看看啊,人多挤进不去啊。突然灵机一动,边冲边哭喊着说,“哎呦各位,请赶紧让让哎!各位大娘大爷呀,老少爷们啊,姑姑大妈四舅母呀,你们让让啊,我得赶紧进去呀。”
嗯?人群一听,赶紧让个道儿吧。于是,人群哗啦分开了。这个人就冲进了人群之中,跑进了人群围观的那个地方。跑到之后就放声大哭:“哎呦,我的爹呀,你咋走了呀!你留下我和我娘可怎么办啊!”
他这一声声的哭喊,让四周围观的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瞅着他嘀咕,“这人哪儿来的呀?怎么在这儿哭爹呀?”这时候,哭爹的这个人就睁开了眼睛,可眼睛一睁开,哎呦马上傻眼了!为什么?地上躺着的哪里是一个死人啊,分明就是一头死驴。为了看热闹,为了围观,不惜把一头死驴当成自己的爹。
这种围观的事情,在童话中也有过。比如说《皇帝的新装》,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吧!皇帝觉得自己穿上的是好衣服,于是乎就走到大街上,展示给大家看。满城的百姓啊,倾城出动看皇帝穿的新衣服。结果,皇帝哪里穿着什么衣服啦,分明就是光着一个大屁股!你看看,人人都喜欢看热闹,人云亦云。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105岁的杨绛与世长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当日表达如此意愿:“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随着杨绛先生离世,一段署名为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的鸡汤手写文在网络疯转,文字这样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此段百岁感言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跟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了确认,对方说: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据《杨绛全集》责编胡真才透露,杨绛先生生前曾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所以,还请大家停止转发传播这些假借杨绛先生之口的鸡精味十足的文字和照片。
虽然证伪了“杨绛百岁感言”,但是依然挡不住大量的怀念杨绛的微博、朋友圈以讹传讹。甚至还有不少人说,“反正这些话本身是没错的嘛。不管是不是杨绛说的!”由是观之,确有人不分假名之恶,甘愿喝下这歪鸡汤,还有一番甘之若饴的意思。
实际上,要辨别此类真伪,也非不能。如果对杨绛先生的文章读过,一遇到不是她口气的句子,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先生的作品,有高度个性独特的语感,对文字阅读也有高度的敏感。仿佛读《红楼梦》高鹗续篇,一读“便觉天日无光,百般无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难分析出,假名歪鸡汤盛行,更深层次的因素则在于,社会对这类心灵鸡汤式的名言有着“天量”需求。事实上,大多数阅读者并不真正在乎名言出处是否真实,这类名言之所以得以大量转发,根本一点在于心灵鸡汤对任何人具有“无害”性。当下社会压力大,大众心理需要按摩,这是可以理解的刚需。但是除了在网上看看小编发的名人简短的语录,直接去读名人的作品原著,不是更有营养吗?最终还是多读书,提高自己的辨别力,才是硬道理。
钱钟书先生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现在,围绕名人名言,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恰恰不是具体的“鸡蛋”,而是要看是哪只“鸡”下的蛋。仿佛只要是名人所言,某句话就被赋予了天然的正确性。一些人对此现象的一个辩解就是,“反正说的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且不说冒名现象对名人名誉权的侵害,一旦撇开话语背后的具体情境,话语本身的合理性就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一些名人的形象和价值立场就是通过一些被强加的语录来塑造的,这也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名人的真实思想。
说到底,不辨真假,推崇“名言”,都与个体价值和独立人格意识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一个习惯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轻易陷入那些可疑的名人名言中而不自知。这方面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应该有所反思。有人就称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中,可能是虚假名人名言 最大的诞生地。这看似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瑕疵,但其实是思想浅薄和独立思考欠缺的一种体现。
最后,附几段杨绛先生的文字,您品尝一下,跟于丹太太鸡精汤,不是一个味。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