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杨绛
惭愧,也赶个热点,唠叨几句杨绛。
第一,钱杨二人的职业角色本来就很模糊,钱钟书介于文化研究者,作家,和名流之间。杨就更复杂了,翻译家,作家,名媛,钱的遗孀。其实在中国新文化的启蒙时期,这种模糊角色是很有中国的时代特色的。严格来讲,按作品数量和质量,把钱钟书和杨绛与老舍之类的并列,我觉得对老舍先生来说太不公平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用当代,也就是学术界跟文艺界分工已经非常明晰的时代,的要求来衡量钱杨二人的成就,也是很不公平的。作为当代学者,和大众对话甚至说启蒙大众,只是他们职业的延伸,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者,有人这样做,也做得很好,但是是个例;但是对于钱杨那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受过真正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束缚,然而在文化上他们是时代的先行者,就像丰子恺,甚至鲁迅,都担任着对大众的文化启蒙的角色,这跟当代学者的学术研究不是一个概念。
杨老经常被陪绑到民国才女里面,其实才女这个标签,也很模糊,就当是件漂亮衣服吧,但穿无妨。要说琴棋书画就是才,那我觉张家姐妹胜过杨老;要说对大众的影响力,我觉得冰心胜过杨老;要说写作上的创造力,除了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中国现代文学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才女。
杨老的好处是中庸平和,活的长久,一个活到一百多岁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的知识女性,本身就是个传奇,不过呢,她这个传奇被大众媒体渲染太过了,有一些标签,她被动或者主动贴上去的,都经不起深究。比如说淡泊名利吧,这个真的很难说,她要是真正百分之百淡泊名利的话,估计世界上大部分人不会知道杨绛这个名字。她的妹妹翻译的名利场,我觉得挺好的,可是现在除了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有几个人知道杨必这个名字。
李碧华说张爱玲是口古井,深不见底,可以不断地掏出惊喜来。我刻薄一点说,近几年张爱玲这口古井也被掏得太狠了。可是跟张爱玲比起来,杨绛就是条小溪,而早在她仙逝之前,就被掏得底儿朝天了。
第二,那篇借宗璞来踩钱杨二人的,我挺不喜欢的,其中的优越感和《围城》一脉相承,都是那种我比你有文化我就可以瞧不起你的优越感,无非就是小朋友比小红花的心态,五十步笑百步。朋友圈里用杨绛刷屏,总比用coach包包刷屏好吧,大众要是不从众,就不是大众了。话又说回来,文化不是包包,五百美元的coach买回来挎身上就是我的,一套《堂吉诃德》只要上百人民币吧?可是买回来放书架上装设房间可以,装饰心灵就差点了,而哪怕像完成作业一样读了,也未必就是我的了,所以虽然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作为装饰品,文化和包包,到底谁更价廉物美,这个很难说的。
嘲笑朋友圈内刷科比,各种有创意的呆萌,我蛮喜欢的,不过嘲笑朋友圈里刷杨绛的,我觉得很多人也犯了以己度人的毛病,只看过《我们仨》又怎么了?喜欢就刷,高兴就晒,自我标榜跟自我表达之间本来就没有严格界限,而自我表达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吃你们家红烧肉了吗?何必如此义愤填膺呢。
第三:冒充半天文化人,累死我了,汗如雨下。总得说说我眼里的钱杨二老吧。我觉得很多喜欢中文阅读的人都有过对《围城》从崇拜到喜爱到不以为然的经历吧。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围城的,钱钟书的确聪明,有娱乐性,有幽默感,充满了不客气的自嘲,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但是,如果我的孩子阅读现代汉语经典文学,我不会推荐《围城》,至少一开始不要,宁可从鲁迅先生的《社戏》,纪念长妈妈的那几篇开始,到老舍的《骆驼祥子》,到萧红,到沈从文,当然少不了我最爱的汪曾祺,甚至张爱玲的散文。《围城》里面太多似是而非的小聪明,给人感觉油嘴滑舌,不够诚恳,我个人觉得好是好,不过让人没有静穆之感,不是值得欣赏的中文写作的典范。钱钟书在前言里面说《围城》写写停停,似乎写小说就像玩耍,当然没有作者会愿意承认自己的作品没有价值,但是钱跟冯唐很像,的确是那种自负聪明绝顶的人,他们的态度基本就是我玩都比你认真写写得好。我觉得吧,跟他老人家比我就是一枚文盲,他玩票当然比我认真写还写得好,但是世界上的确还有很多即有才华又认真写的人,《围城》比起他们来简直就是游戏之作了。
杨绛的《洗澡》我大学里面看的,印象模糊。她的散文断断续续看过,觉得蛮好的,散文很大程度上“主要看气质”,杨绛是书香门第出来的闺秀,从娘家都婆家,熏了一身书香,本身气质在那里,写出来不会太难看。她对家人感情很深,尤其是她的母亲和妹妹,真情流露,还是非常感人的。不过说她自恋真的是不过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她的父亲和“钟书”“精致的淘气”,酸得倒牙。那个时代他们那个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确是“精神贵族”,比起跟她同龄的我的不识字的祖母,肯定是非常“精致”的。可惜随着教育普及生活水平提高,她的优越感在二十一世纪就显得很自恋了,毕竟,出国读书不再是精英,连我不识字的祖母的孙女都出国读书了呀,学历还比她高。
最后一点,一百多岁过世,坎坷寂寞的人生终于画了一个平稳的句号,他们仨终于得以在世界的另一头团聚,对老人家来说是解脱,也是成就。用哀悼二字显得不太合适,看到清华的孩子们点蜡烛“悼念校友”来着,我觉得“悼念”和“校友”两个词都有点牵强,不过还是那句话,人家又没吃我家红烧肉,我也不好多指指点点了。
第一,钱杨二人的职业角色本来就很模糊,钱钟书介于文化研究者,作家,和名流之间。杨就更复杂了,翻译家,作家,名媛,钱的遗孀。其实在中国新文化的启蒙时期,这种模糊角色是很有中国的时代特色的。严格来讲,按作品数量和质量,把钱钟书和杨绛与老舍之类的并列,我觉得对老舍先生来说太不公平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用当代,也就是学术界跟文艺界分工已经非常明晰的时代,的要求来衡量钱杨二人的成就,也是很不公平的。作为当代学者,和大众对话甚至说启蒙大众,只是他们职业的延伸,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学者,有人这样做,也做得很好,但是是个例;但是对于钱杨那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受过真正的科研方法的训练,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束缚,然而在文化上他们是时代的先行者,就像丰子恺,甚至鲁迅,都担任着对大众的文化启蒙的角色,这跟当代学者的学术研究不是一个概念。
杨老经常被陪绑到民国才女里面,其实才女这个标签,也很模糊,就当是件漂亮衣服吧,但穿无妨。要说琴棋书画就是才,那我觉张家姐妹胜过杨老;要说对大众的影响力,我觉得冰心胜过杨老;要说写作上的创造力,除了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中国现代文学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才女。
杨老的好处是中庸平和,活的长久,一个活到一百多岁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的知识女性,本身就是个传奇,不过呢,她这个传奇被大众媒体渲染太过了,有一些标签,她被动或者主动贴上去的,都经不起深究。比如说淡泊名利吧,这个真的很难说,她要是真正百分之百淡泊名利的话,估计世界上大部分人不会知道杨绛这个名字。她的妹妹翻译的名利场,我觉得挺好的,可是现在除了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有几个人知道杨必这个名字。
李碧华说张爱玲是口古井,深不见底,可以不断地掏出惊喜来。我刻薄一点说,近几年张爱玲这口古井也被掏得太狠了。可是跟张爱玲比起来,杨绛就是条小溪,而早在她仙逝之前,就被掏得底儿朝天了。
第二,那篇借宗璞来踩钱杨二人的,我挺不喜欢的,其中的优越感和《围城》一脉相承,都是那种我比你有文化我就可以瞧不起你的优越感,无非就是小朋友比小红花的心态,五十步笑百步。朋友圈里用杨绛刷屏,总比用coach包包刷屏好吧,大众要是不从众,就不是大众了。话又说回来,文化不是包包,五百美元的coach买回来挎身上就是我的,一套《堂吉诃德》只要上百人民币吧?可是买回来放书架上装设房间可以,装饰心灵就差点了,而哪怕像完成作业一样读了,也未必就是我的了,所以虽然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作为装饰品,文化和包包,到底谁更价廉物美,这个很难说的。
嘲笑朋友圈内刷科比,各种有创意的呆萌,我蛮喜欢的,不过嘲笑朋友圈里刷杨绛的,我觉得很多人也犯了以己度人的毛病,只看过《我们仨》又怎么了?喜欢就刷,高兴就晒,自我标榜跟自我表达之间本来就没有严格界限,而自我表达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吃你们家红烧肉了吗?何必如此义愤填膺呢。
第三:冒充半天文化人,累死我了,汗如雨下。总得说说我眼里的钱杨二老吧。我觉得很多喜欢中文阅读的人都有过对《围城》从崇拜到喜爱到不以为然的经历吧。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围城的,钱钟书的确聪明,有娱乐性,有幽默感,充满了不客气的自嘲,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但是,如果我的孩子阅读现代汉语经典文学,我不会推荐《围城》,至少一开始不要,宁可从鲁迅先生的《社戏》,纪念长妈妈的那几篇开始,到老舍的《骆驼祥子》,到萧红,到沈从文,当然少不了我最爱的汪曾祺,甚至张爱玲的散文。《围城》里面太多似是而非的小聪明,给人感觉油嘴滑舌,不够诚恳,我个人觉得好是好,不过让人没有静穆之感,不是值得欣赏的中文写作的典范。钱钟书在前言里面说《围城》写写停停,似乎写小说就像玩耍,当然没有作者会愿意承认自己的作品没有价值,但是钱跟冯唐很像,的确是那种自负聪明绝顶的人,他们的态度基本就是我玩都比你认真写写得好。我觉得吧,跟他老人家比我就是一枚文盲,他玩票当然比我认真写还写得好,但是世界上的确还有很多即有才华又认真写的人,《围城》比起他们来简直就是游戏之作了。
杨绛的《洗澡》我大学里面看的,印象模糊。她的散文断断续续看过,觉得蛮好的,散文很大程度上“主要看气质”,杨绛是书香门第出来的闺秀,从娘家都婆家,熏了一身书香,本身气质在那里,写出来不会太难看。她对家人感情很深,尤其是她的母亲和妹妹,真情流露,还是非常感人的。不过说她自恋真的是不过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她的父亲和“钟书”“精致的淘气”,酸得倒牙。那个时代他们那个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确是“精神贵族”,比起跟她同龄的我的不识字的祖母,肯定是非常“精致”的。可惜随着教育普及生活水平提高,她的优越感在二十一世纪就显得很自恋了,毕竟,出国读书不再是精英,连我不识字的祖母的孙女都出国读书了呀,学历还比她高。
最后一点,一百多岁过世,坎坷寂寞的人生终于画了一个平稳的句号,他们仨终于得以在世界的另一头团聚,对老人家来说是解脱,也是成就。用哀悼二字显得不太合适,看到清华的孩子们点蜡烛“悼念校友”来着,我觉得“悼念”和“校友”两个词都有点牵强,不过还是那句话,人家又没吃我家红烧肉,我也不好多指指点点了。
-
小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7 09:18:36
-
A deux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27 15:10:03
-
灰鸽试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1 04:06: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30 04:29:20
-
一只在游荡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3 09:06:43
-
小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04 16:43:41
-
澄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01 17:38:48
-
秋小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7 16:39:23
-
多比豆豆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7 11:23:22
-
如沐春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7 10:42:36
-
Pear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7 10:17:50
-
猫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7 06:48:31
夏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完美的分手 (12人喜欢)
- Zac's Heart: A Flash Fiction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