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
想到这名目,是想起绛珠幻化后“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旧事。“蜜青”谐音“秘情”。“情”之一字,恐怕是甜腻太甚烧痛喉咙,只得用“愁”灌洗脾胃肝肠,二者共向相生。
古今读石头(请允许我用“石头记”一名)的普通读者,少有彻彻底底反林拥薛的。反林者,大多鄙夷其优柔寡断、为人刻薄、不近人情。从撂下“什么臭男人带过的”(那是北静王水溶)手串来看,颦儿对两支“别人挑剩了”的珠花报以“真真是林姐儿”式的轻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宝玉问她有什么香时,她反倒用“金玉相配”激他——的确是天下最无情无理、不易近人之人。
然,假如她当真无情无理无心,便不再是生在曹公笔下。有情的人是不被儒家统治下的思想界接受的,理学束缚住了一切人欲,求那天理。因而曹公借一栋红楼,搭建出人世间久抑的情之厦来,自然要不可遏止地拔地而起。颦儿偏是太深情,深至海底而不再生涟漪,只有暗涌撞击礁崖;偏是太专情,高耸入云而遮了云雾罩,她一个人站在至清至明的山顶,睥睨尘世却不得法,全是一片浊雾乌云。她忘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大理了,慧极则早夭,情深而不寿。颦儿太聪慧,福寿双折损。
但石头里说得好,“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所秉也”。石头里是太平盛世,清明灵秀之气溉及四海,则残忍乖僻之气充塞深渊不见天日。此时,当有一丝半缕误泄出来偶遇了清明灵秀之气,两相搏击不消不让,便赋予人身发泄一尽;此时,便有“男女偶乘此气所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于是: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便只携了仁者博情深爱、又带了恶人之乖僻残忍——是有情深,无情也深,应那一句“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颦儿让人看成了无情,宝玉则情深得不近“人”情:“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大概只有中国作家写得了此类奇文。灵秀之气与邪僻之气针锋相斗五千年,斗出一批又一批可悲可叹的怪才佳偶,读来才觉剜心。这深厚土壤是孕育仙葩的异土,怜惜,也绝不可把它们移入盆栽栽种。脱离了无垠天空的星斗不如萤火虫,顽石擦过大气层、燃烧而过才成为愿望星。
反观西方情深,一览无遗、坦坦荡荡。绝非像林黛玉撂下一句“你要说的我早知道了”便去了。不去得到想要的,那么生命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追逐?绝对顺从的结果是沦为庸俗。有压迫就有反抗——还什么眼泪,今生今世你我一哭到底便罢;不能相生相惜,就相忘于江湖。这情来得更明白真实,哪怕是埃莉诺(《理智与情感》)一样的理智、决绝,她也不得不向妹妹坦承“对爱德华的偏袒”,情深得隐忍也不回避。
大片散乱的乌云把颦儿的双眼浸湿,在简爱那片荒原上空掀起暴雨暴风。
不退缩与不得不退缩,是中外文学中一异。对现实的打破读来淋漓甘畅:思嘉用名贵的天鹅绒窗帘做成一套绿礼服去见白船长,简•爱断言“我爱”,“我恨”,“我受苦”。内心的红光照亮了书页。可宝玉一句“你放心”算什么意思呢;最具颠覆意识的《牡丹亭》,柳生掘墓还魂,尚得借石道姑这样的好心肠。优秀的榜样是宝钗,没有谁比她更适合成为一名体面的太太。她才是石头中最成熟、最得当的女儿;曹公宕开一笔写宝黛二人的明澈玲珑时,愈发显得二人稚气十足。她是有智慧且有力的,她的博爱大度惠遍整个贾府,是曹公的情界之中最可取的一种;也是当今最可行其道的一种。
作家往往用人物表现内心。当越受压迫就越强大的内心情感释放到底,便不再是浅薄的儿女心情,转而成为一种反面象征——纷扰的象征。曹公最终把颦儿用“远远的音乐之声”接走了,因为不再相信人世能把自己的颦儿容纳了。他愿自己证不明的纷扰,托付给颦儿帮他。一切烦扰都仅仅源自内心的不静——《石头》里常常谈及禅机。写宝玉因情悟禅,钗黛二人谈彻悟之理时言及六祖慧能。 当年南宗六祖慧能寻师至五祖弘忍。五祖恰好欲求传人,便命请徒弟诸僧各对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五祖弘忍微笑说道。
慧能却摇摇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便把衣钵传他。顿悟并不在于外物过多辅助,而只在于心一念之间的彻悟。说忘情成佛,但佛祖爱博天下苍生,不可能无情。他只是比我们先那么几步,踏进无纷无扰之境。无物之境,绝处无尘。是方干静。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古今中外,诸笔者总是企图用笔下生出的人和事解开心中的纷扰(作家的心总是最乱的),可总是棋差一着。
约束只在心,心结最为难解。颦儿生在曹公笔下,最终连他自己都解不了她的心结。黛玉那时说宝玉只有一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得最好,她笑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二爷怎么敢想颦儿的“干净”最后是怎样得到的呢。完全没有了牵挂之时,自然也就没了挣扎。张爱玲先生“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宁愿叫它干干净净,就让它海棠无香罢了。
所谓情嘛,只是个比较难解的结;可惜连这块石头也没把它砸碎看透。你我只在尘中,自行拂拭,只是躲开比灌愁海上雾还浓的PM2.5,有些难。
古今读石头(请允许我用“石头记”一名)的普通读者,少有彻彻底底反林拥薛的。反林者,大多鄙夷其优柔寡断、为人刻薄、不近人情。从撂下“什么臭男人带过的”(那是北静王水溶)手串来看,颦儿对两支“别人挑剩了”的珠花报以“真真是林姐儿”式的轻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宝玉问她有什么香时,她反倒用“金玉相配”激他——的确是天下最无情无理、不易近人之人。
然,假如她当真无情无理无心,便不再是生在曹公笔下。有情的人是不被儒家统治下的思想界接受的,理学束缚住了一切人欲,求那天理。因而曹公借一栋红楼,搭建出人世间久抑的情之厦来,自然要不可遏止地拔地而起。颦儿偏是太深情,深至海底而不再生涟漪,只有暗涌撞击礁崖;偏是太专情,高耸入云而遮了云雾罩,她一个人站在至清至明的山顶,睥睨尘世却不得法,全是一片浊雾乌云。她忘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大理了,慧极则早夭,情深而不寿。颦儿太聪慧,福寿双折损。
但石头里说得好,“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所秉也”。石头里是太平盛世,清明灵秀之气溉及四海,则残忍乖僻之气充塞深渊不见天日。此时,当有一丝半缕误泄出来偶遇了清明灵秀之气,两相搏击不消不让,便赋予人身发泄一尽;此时,便有“男女偶乘此气所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于是: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便只携了仁者博情深爱、又带了恶人之乖僻残忍——是有情深,无情也深,应那一句“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颦儿让人看成了无情,宝玉则情深得不近“人”情:“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大概只有中国作家写得了此类奇文。灵秀之气与邪僻之气针锋相斗五千年,斗出一批又一批可悲可叹的怪才佳偶,读来才觉剜心。这深厚土壤是孕育仙葩的异土,怜惜,也绝不可把它们移入盆栽栽种。脱离了无垠天空的星斗不如萤火虫,顽石擦过大气层、燃烧而过才成为愿望星。
反观西方情深,一览无遗、坦坦荡荡。绝非像林黛玉撂下一句“你要说的我早知道了”便去了。不去得到想要的,那么生命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追逐?绝对顺从的结果是沦为庸俗。有压迫就有反抗——还什么眼泪,今生今世你我一哭到底便罢;不能相生相惜,就相忘于江湖。这情来得更明白真实,哪怕是埃莉诺(《理智与情感》)一样的理智、决绝,她也不得不向妹妹坦承“对爱德华的偏袒”,情深得隐忍也不回避。
大片散乱的乌云把颦儿的双眼浸湿,在简爱那片荒原上空掀起暴雨暴风。
不退缩与不得不退缩,是中外文学中一异。对现实的打破读来淋漓甘畅:思嘉用名贵的天鹅绒窗帘做成一套绿礼服去见白船长,简•爱断言“我爱”,“我恨”,“我受苦”。内心的红光照亮了书页。可宝玉一句“你放心”算什么意思呢;最具颠覆意识的《牡丹亭》,柳生掘墓还魂,尚得借石道姑这样的好心肠。优秀的榜样是宝钗,没有谁比她更适合成为一名体面的太太。她才是石头中最成熟、最得当的女儿;曹公宕开一笔写宝黛二人的明澈玲珑时,愈发显得二人稚气十足。她是有智慧且有力的,她的博爱大度惠遍整个贾府,是曹公的情界之中最可取的一种;也是当今最可行其道的一种。
作家往往用人物表现内心。当越受压迫就越强大的内心情感释放到底,便不再是浅薄的儿女心情,转而成为一种反面象征——纷扰的象征。曹公最终把颦儿用“远远的音乐之声”接走了,因为不再相信人世能把自己的颦儿容纳了。他愿自己证不明的纷扰,托付给颦儿帮他。一切烦扰都仅仅源自内心的不静——《石头》里常常谈及禅机。写宝玉因情悟禅,钗黛二人谈彻悟之理时言及六祖慧能。 当年南宗六祖慧能寻师至五祖弘忍。五祖恰好欲求传人,便命请徒弟诸僧各对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五祖弘忍微笑说道。
慧能却摇摇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便把衣钵传他。顿悟并不在于外物过多辅助,而只在于心一念之间的彻悟。说忘情成佛,但佛祖爱博天下苍生,不可能无情。他只是比我们先那么几步,踏进无纷无扰之境。无物之境,绝处无尘。是方干静。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古今中外,诸笔者总是企图用笔下生出的人和事解开心中的纷扰(作家的心总是最乱的),可总是棋差一着。
约束只在心,心结最为难解。颦儿生在曹公笔下,最终连他自己都解不了她的心结。黛玉那时说宝玉只有一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得最好,她笑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二爷怎么敢想颦儿的“干净”最后是怎样得到的呢。完全没有了牵挂之时,自然也就没了挣扎。张爱玲先生“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宁愿叫它干干净净,就让它海棠无香罢了。
所谓情嘛,只是个比较难解的结;可惜连这块石头也没把它砸碎看透。你我只在尘中,自行拂拭,只是躲开比灌愁海上雾还浓的PM2.5,有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