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
![]() |
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一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
因而,它最终能够以生命更美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
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和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
这从来都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
鼓励我们努力去觉察生命中的一切,
心灵因细腻而伟大。
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即兴的色彩,
在充满情谊与信任的氛围中,
褪去聒噪,还教育以朴素的面貌。
二
杜威活到九十多岁时,慨叹教育是一门神秘的艺术。
父母的称谓,首先意味着一种责任。
因为只有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才成为孩子的父母,如果没有孩子,无论年龄多大,都不能算为人父母。
一旦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终其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改变。
所以,选择做父母,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古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过来可以说,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这个“师”里面,包含养育、教诲、帮助、指导、成全等责任。
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格局中,对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父母、怎样才能当好父母、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优秀的父母,关注得都不够,或者说父母“专职化”程度都不高。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把三种职业称为不可能的职业,其中一种是教师。
这里不可能的意思是,这个职业很难说你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尽善尽美。
因为任何一个人,他都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替别人说话,一个人认识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要那么具体去帮助一个你可能并不太熟悉的人。
而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又是如此之大,个体自身的变化又是如此之微妙与复杂,所以,知己难,知人更难。
而为人父母的这个“师”的职业就更难了。但既已为人父母,就必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任教师。
三
面对着这个孩子,面对着这个每一天的孩子,我们遇到的挑战都是新鲜的,都是一次性的。
这需要我们既有智慧又要善于借鉴别人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了父母,做了家长,就要成为一个学习者。
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的规律;
针对这个孩子的问题,去思考相应的对策。
我们自己长大成人的经验,往往也是很难照搬过来,放在孩子身上的;甚至很难说,比如像我们上一代人,生了很多孩子,对养育孩子就更有经验。
有时我们出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怠慢一些事一些人,我们也能为自己找到一些理由或托词,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误了一个孩子的某一个重要教育阶段和契机,很可能就影响到他长远的发展,甚至是终身幸福。
我们作为个体,即使在事业上取得很多成就,但只要我们有了孩子,我们的角色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责任也发生了变化,养育孩子、成全孩子发展的中心工作,就须臾不能被遗忘、被漠视和放弃。虽然孩子的成功不见得是我们成功的证明,也不是说我们的成功需要用孩子的成功来体现。
只是,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成全。
为人父母,担负着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生命传承的责任,我们对“这个人”负责,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
而能否教育好孩子,父母的责任一定大过其他任何机构与个人。
四
起始处的教育最重要。这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零到六岁的教育,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种“印刻”式的作用,父母耐心的启迪、示范,手把手的教导,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就像马卡连柯说的:“你在这个阶段把孩子教育好了,他以后成长就不会那么费力”。
另一方面,起始处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当错误初犯或刚刚发生之时,及时恰当的教育最为有效。要想在起始处的教育获得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既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教育的秘诀所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学家兹泰妮研究发现,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小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较不会抽烟、喝酒、打架、吸毒、提早性行为。
著名电影导演基耶夫斯基也认为,一个人的未来几乎是由餐桌上提醒我们的“那只手”所决定的。
可以说,比“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成长的用心与尽力。
不是有空时才“教育”,更不是生气时才想起“教育”,而任何孩子的“成长失败”往往也是与儿童期的家庭教育问题有关。
五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
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
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
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
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
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其实也是带着一颗童心上课的。
赤诚、清澈的心灵仿佛天然拥有。
人为什么对童年有那么深刻的印象?
因为在我们一生中,童年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阶段,我们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不断回到童年中去汲取力量。
我们的很多经历变成我们性格的重要组成要素,变成我们生命的源泉。
池田大作曾经说,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
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
不忙着“做研究”,不忙着什么都往教育上扯,
正如玛•奥利佛说的,“我在世界上行走,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人唯有参与到人的全部生活,才逐渐获得真实的存在。
教育所能成全的就是人参与到生活的能力和热情,
教育以它充满人性与期待的方式,不断地使生命的本质得到肯定,从而肯定了每个生命的意义。
原文链接请点击
用鲜活的想象力
有吸收力的心灵
跟随孩子 成长脚步
发现生命 更多可能
用好奇 开启传奇
将未来 变成现实
给孩子原创人生 给自己别样可能
把握成长本质 倡导成长DIY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公众号:向孩子学习 ID:XiangHaiZIXueXi
新浪微博关注:@向孩子学习
欢迎一起参与,共同成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