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蓑翁,水中半岛
来南京八九年里,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半岛可能不是交情最深的一位,但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朋友。今天恰值周末,我的朋友圈被半岛写的一篇《蓑翁印象》刷屏,这篇关于我的文章有褒有贬,把我的优点缺点都描绘得极为传神。受他这篇文章的启发,我也想投桃报李,写写自己眼中的半岛,以及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故事。有半岛美文在前,我的这篇随笔自然要多花心思,单是标题就想了很长时间,最终定为“船上蓑翁,水中半岛”。此标题意作何解?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虽然从小喜欢文史,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大学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就读。毕业后,虽然一天程序员也没做,但四年计算机的训练,仍然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只平时生活、做事都非常强调计划性,就连写文章,也是一板一眼,层次分明。如果说读大学之前,自己在文学历史方面的阅读还比较多的话,那么四年计算机求学历程过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阅读,就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长期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之下,现在即便再读文学类作品,再接触电影、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往往会从社会、政治层面做“苦大仇深”的解构。
而半岛则明显不同。他大学出身北外泰语专业,尽管学的是外语小语种,但他却对中国文化、文学和历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受他喜爱的董桥、阿城等作家的影响,半岛对于文字,有一种近乎洁癖般的美感追求。在这样的志愿主导下,半岛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一向以美文作家著称。他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有民国闲适派文人的遗风。如果说我的随笔,勉强能算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札记的话,那么半岛的随笔,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前者一本正经,宛如在船上正襟危坐;后者灵动优美,恰似在水中自由翱翔。此为“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一层含义。
跟半岛相识后不久,我就把他邀请到我创建的各个微信群里,一起交流。从年龄上来说,我勉强能算半岛的兄长,作为小弟,理应对兄长给予一定的尊重。但实际上,在我们共同的圈子里,我成天都是被黑、被调侃的对象,而黑我最甚、调侃我最厉害的,就是我的这位半岛贤弟。从年龄上来说,我虚长半岛五岁,自然应该对他的嬉笑怒骂予以包容。而事实上,我对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调侃也是一笑了之。然而人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调侃得不是时候的话,我这位“蓑翁兄”也会跟小弟们拌拌嘴,甚至正如半岛黑我的那样:发发朋友圈吐吐槽。这或许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
话说回来,跟半岛毕竟是同乡,又共同喜欢足球、喜欢阿森纳,喜欢读书、写作,喜欢时不时臧否人事。或许正是由于彼此的共同点太多,才使得我们之间友谊的小船这几年里不知道翻了多少次,然而每一次后来又都能自动翻转过来。生气的时候,恨不得互相拉黑,大吵一架;气消了之后,又继续在众人面前互相调侃,互相恭维。仔细想起来,也只有水和船的比喻,最能形容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了。此为“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二层含义。
跟半岛相识后不久,半岛就在我和宋老师的共同邀请之下,加入了金陵读书理事会。我们理事会有一个小的微信群,由于所有理事都秉承“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线,同时也都热爱阅读人文社科经典书籍,热爱写作,因此我们这个小群的粘性和活跃度非常之高。长期交流沟通之后,发现我跟半岛的为文跟为人,正好呈现出类似八卦图般的各自互补的状态。
我写文章时,往往是直抒胸臆,对于不喜欢和评价不高的人、事和书,会直接予以批评和相对客观的评判;但在平时为人时,则自问还算是一个厚道的人,不只尽量待人友善宽厚,而且对于不同知识背景和阶层的人,都能尽量给予尊重。而半岛的风格刚好跟我相反,在写文章时,俨然一副闲适派文人的形象,透过他的文字,一个有不俗文化涵养、热爱世俗生活的现代文人跃然纸上。而在生活中,半岛兄则一反文章里的温文尔雅,呈现出另外一番形象:他爱憎分明,对于喜欢的人和事,会为之站台,为之褒奖;而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则会直接批评、暗讽,而实在看不下去,或许等待这些人的,就有可能就是被半岛拉黑和屏蔽的命运。
之于为文,我在船上,坐而论道,半岛在水中,闲适优雅;之于做人,我在船上,笑迎诸友,半岛在水中,以柔制刚。这或许是“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三层含义。
就此搁笔。
2016.5.28晚作于竹林斋
我虽然从小喜欢文史,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大学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就读。毕业后,虽然一天程序员也没做,但四年计算机的训练,仍然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只平时生活、做事都非常强调计划性,就连写文章,也是一板一眼,层次分明。如果说读大学之前,自己在文学历史方面的阅读还比较多的话,那么四年计算机求学历程过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阅读,就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长期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之下,现在即便再读文学类作品,再接触电影、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往往会从社会、政治层面做“苦大仇深”的解构。
而半岛则明显不同。他大学出身北外泰语专业,尽管学的是外语小语种,但他却对中国文化、文学和历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受他喜爱的董桥、阿城等作家的影响,半岛对于文字,有一种近乎洁癖般的美感追求。在这样的志愿主导下,半岛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一向以美文作家著称。他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有民国闲适派文人的遗风。如果说我的随笔,勉强能算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札记的话,那么半岛的随笔,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前者一本正经,宛如在船上正襟危坐;后者灵动优美,恰似在水中自由翱翔。此为“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一层含义。
跟半岛相识后不久,我就把他邀请到我创建的各个微信群里,一起交流。从年龄上来说,我勉强能算半岛的兄长,作为小弟,理应对兄长给予一定的尊重。但实际上,在我们共同的圈子里,我成天都是被黑、被调侃的对象,而黑我最甚、调侃我最厉害的,就是我的这位半岛贤弟。从年龄上来说,我虚长半岛五岁,自然应该对他的嬉笑怒骂予以包容。而事实上,我对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调侃也是一笑了之。然而人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调侃得不是时候的话,我这位“蓑翁兄”也会跟小弟们拌拌嘴,甚至正如半岛黑我的那样:发发朋友圈吐吐槽。这或许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
话说回来,跟半岛毕竟是同乡,又共同喜欢足球、喜欢阿森纳,喜欢读书、写作,喜欢时不时臧否人事。或许正是由于彼此的共同点太多,才使得我们之间友谊的小船这几年里不知道翻了多少次,然而每一次后来又都能自动翻转过来。生气的时候,恨不得互相拉黑,大吵一架;气消了之后,又继续在众人面前互相调侃,互相恭维。仔细想起来,也只有水和船的比喻,最能形容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了。此为“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二层含义。
跟半岛相识后不久,半岛就在我和宋老师的共同邀请之下,加入了金陵读书理事会。我们理事会有一个小的微信群,由于所有理事都秉承“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线,同时也都热爱阅读人文社科经典书籍,热爱写作,因此我们这个小群的粘性和活跃度非常之高。长期交流沟通之后,发现我跟半岛的为文跟为人,正好呈现出类似八卦图般的各自互补的状态。
我写文章时,往往是直抒胸臆,对于不喜欢和评价不高的人、事和书,会直接予以批评和相对客观的评判;但在平时为人时,则自问还算是一个厚道的人,不只尽量待人友善宽厚,而且对于不同知识背景和阶层的人,都能尽量给予尊重。而半岛的风格刚好跟我相反,在写文章时,俨然一副闲适派文人的形象,透过他的文字,一个有不俗文化涵养、热爱世俗生活的现代文人跃然纸上。而在生活中,半岛兄则一反文章里的温文尔雅,呈现出另外一番形象:他爱憎分明,对于喜欢的人和事,会为之站台,为之褒奖;而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则会直接批评、暗讽,而实在看不下去,或许等待这些人的,就有可能就是被半岛拉黑和屏蔽的命运。
之于为文,我在船上,坐而论道,半岛在水中,闲适优雅;之于做人,我在船上,笑迎诸友,半岛在水中,以柔制刚。这或许是“船上蓑翁,水中半岛”之第三层含义。
就此搁笔。
2016.5.28晚作于竹林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2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