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认真的人也许有好结局 From《编舟记》小说读后
![]() |
《编舟记》的电影2,3年前来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但是当时并没有去看。逢豆瓣轰轰烈烈评选年度日本电影的时候我也只是知道而已。挟着强大的口碑着实火过一把,可惜当时《编舟记》这个奇怪的片名只能让我神奇的脑洞联想到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文《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
今年重读三浦紫苑老师的“真幌站前”系列后才激发了补读其他作品的计划。也真巧,《真幌站前》里演神秘邋遢汉的松田龙平也是《编舟记》里那个顶着鸡窝头咬文嚼字的“袖套男”。几度携手,龙平和三浦紫苑也算是缘分,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类型的男人,被他演来全然不在话下。若干年前我对小说《多田便利屋》的评价是这样的:属于中年男人的小清新啊,社会现实版的《银魂》,未来改成午夜日剧或者TV动画会不错吧,虽然对穿插其中的小故事不太感冒,但是对行天这个人物深有好感。
![]() |
三浦紫苑老师的特点在于,笔下的人物非常“立得起来”,比起用通过人物来讲故事,她的小说则是给人一种“因为有这样性格的主角,才能发展出这样的故事啊!”的奇妙感觉。比起形散神不散,慢火熬炖,讲求默默羁绊的日系日常小品《真幌站前》,《编舟记》就真的是一篇主旋律精神异常强烈的小说。目标明确,人物性格千差万别,在故事中各司其职,不断加入团队的伙伴,摇旗呐喊的亲人。编词典,多么沉静如海又潜藏惊涛骇浪的一项热血运动。男主角马缔,名字谐音majime(认真),注定又会是一个三浦精心创造的“奇人”。松田龙平的形象也真的很适合演绎 freak。
小说里一段来自同僚西冈的对马缔的描述激起了我的同理心:“你呀,看起来如此单薄,可灵魂的卡路里却高得吓人。放松点儿吧。否则有一天,你周围的人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过度的期待和要求是一剂毒药。连你自己也会因为得不到回应而精疲力尽,最后因疲惫而放弃。从此不依靠任何人,孤独奋战。”如果说阅读一本小说像爬山一样有上坡有高潮的话,那这段话就是我阅读路上的高潮了。不禁哑然一笑,“灵魂的卡路里”是个什么鬼,好像思维和见识像油腻的脂肪卡在身体的血管里一样。也许这就是传说中想法密度很高的人吧。分明又有点像阿斯伯格患者,因为过于认真,免不了对周围的人也寄予了极高的要求,在社交上则不善斡旋扯皮。对于这样认真的人,免不了有些心疼。但他们在某一专业方面却有着独特的玲珑心。
![]() |
年轻时尚未谈过恋爱的马缔写给心仪少女的情书堆砌了一本正经却又滑稽可笑的词藻,生搬硬套着文言文的句型。明明是个半专业的语言专家却只能干巴巴使用自己的才学,笨拙而不得要领。十几年后读着这封密着情书的晚辈编辑恍然大悟:谁都经历过这种词不达意的尴尬苦涩,正因为如此,才能拥有编纂满载词汇的辞典的热情。心仪的少女最终嫁给了木讷“袖套男”,被问起原因。做厨师的太太回答也很简单:吃到好吃的东西,要如何把味道转化为词汇保存到记忆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专注于编纂辞典的马缔让她领悟到这一点。爱也好心也好,都被词汇赋予了形态。
词汇带来的自由之美不可言喻,正因为有了表达情感的支撑物,最重要的东西被留在心里。这是小说中剔除人物羁绊,匠人的拼搏正能量主线之外,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小说中两代编辑新人与前辈辩驳“爱”的定义,“男与女”的定义是否应该桎梏于传统生殖观念,这一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套不受国家统筹的辞典里为使用者悉心琢磨,换位思考,实乃一种大爱。词汇是万物情感与能量之源,也许恰恰能成为边缘人寻找自我肯定的力量。
我恰恰喜欢日式小说中这种匠人气质的主角,用自己的认真去感染周围或散漫或习惯性自我否定没有自信的人,量变得质变。《大渡海》起航后,看着书中人一步一个脚印凿完一搜船的读者也松了一口气,在钦佩的感情中得到了自我解脱,做个认真的人也许真的有好结局。书名叫《编舟记》不正最妥帖不过,我老早把它误记成《核舟记》,“嘻,技亦灵怪矣哉”,也不算是不搭界。(笑)
-
白井黑子阿尼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28 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