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美食
去广州的时候,吃到了正宗的鸳鸯肠粉。一半牛肉,一半鲜虾,包裹在丝滑软糯的面皮里,浸渍着咸鲜的酱油。其实我很喜欢广式点心,喜欢到去长沙也吃,去上海也吃,去重庆也吃。雅致的茶餐厅很适合一人食,两三好友聚餐也能对着小小的笼屉浅尝辄止,不耽误聊天八卦。我广式点心的启蒙,就是肠粉。而第一次吃肠粉,我的印象却糟糕得不行。
任何学校门口,都会有一条小吃街,我的高中也不例外。那条奇异的马路上,拥挤着十几家各式各样的小吃商贩。即使学校三令五申不准我们吃流动商贩的食物,每到中午,那些冒着热气盛在不可降解饭盒里午餐也都喂饱我们嗷嗷待哺的胃以及青春叛逆的心。传统的北方小食,煎饼、麻辣烫,炸串、烧饼、冷面在竞争激烈的商贩大战中最终一样只留下一家,其他人想赚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很多在我们这个郊区小城从未出现过的食物降临在了校门口。
吃到肠粉的那一天,是一个可以把缩在校服袖子里的手抽出来的暖洋洋的春天。卖肠粉的是两个30多岁的阿姨,因为是新产品,周围挤满了等着尝鲜的同学。一个阿姨负责收钱,另一个从平时用来盛粥的大桶里舀出滑溜溜的肠粉。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蒸肠粉”这种食物,也无法从字面上猜出这到底是什么,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份,拎着泡沫餐盒满怀期待地回到了教室。打开的瞬间大吃一惊,两条软塌塌的不成型的面团泡在黑乎乎的酱油里,我甚至不能确定这盒食物是本来就是这种卖相还是偶然失败了才导致这种恶心的画风。尝试着吃了一勺,烂泥般的口感,就好像煮了太久的面条和着炖了太久的卤子,咸淡味都还在,只是嘴巴里腻成一团。
蒸肠粉真是难吃的东西,我想。
直到后来,我和朋友在北京的一家港式餐厅,怀着极其不安的心情点了他家的金牌推荐菜牛肉肠粉。菜端上来就被惊艳到:整齐的面皮看起来雪白而软糯。上面点缀着几片烫好的油菜,酱油汁淌在盘底,发出淡淡的鲜香气味。尝一口,甚至不用细嚼,肠粉柔滑的质地就能摩挲着口腔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牛肉精瘦不柴,酱汁回甘不腥,我瞬间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啊,原来真正的蒸肠粉是这样的,被骗了呢。
可是那些只吃过校门口小摊的孩子,怕是一辈子要怀有这样的偏见了。如此想来,自己也许也对很多食物抱有错误的理解吧。后来,我开始了旅行,走很远很远的路,去吃那里有名的食物,以及,去见想见的人。
在成都,和师姐坐在宽板凳上,捞起一颗红油辣锅煮过的丸子,蘸了香油小料,辣得大脑一片空白却吃得停不下来。啊,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在长沙,和晶晶顶着绵绵细雨嗦着米粉,扁扁的面条状的米粉,比圆形的更软更挂汤也就更入味。搭配腌过的豇豆角,酸辣开胃。啊,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在上海,和杜杜还有龙哥在豫园附近的老字号用吸管吸灌汤包的汤汁。生怕像语文课本里的蠢人那样烫了嘴,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啜饮,那微烫的鲜就一点点在舌尖辗转。灌汤包的皮不可以吃,知道这个道理,也就一定不会遵守。结果那外表干硬内里浮囊的包子皮嚼在嘴里的时候,还是涌起了诸多后悔之情。呸,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你知道吗?重庆的腊肉炒饭,要有大段的葱叶炝锅,才会远远飘香。你知道吗?青岛的淡啤酒,是盛在塑料袋里,入口却不苦不绵。你知道吗?西安的羊肉泡馍,要自己动手把馍掰碎,边掰边幻想一会儿浓白的肉汤浇在上面。。。
你不知道吧,要怎么知道。这样的事情,即使在电视上看过一百遍,在书上看过一千遍,没有一边在小摊的凳子上晃着腿一边垂涎欲滴地等着食物上桌的焦急,没有满头大汗地穿街走巷最后眼前一亮寻找到私家厨房的欣喜,是无法体会“美食”的意义吧。
找吃的路上总是很辛苦,我妈会说,这些东西,家附近的商业街上都可以吃到,淘宝上都可以买到。可是蒸肠粉的经验告诉我,你要亲自去食物的发祥地吃,才会明白它本来的滋味,才会有属于你和它的故事。找的越辛苦,吃的越香甜。即使不美味,也尝到了真正的答案。这些年来,我都是这样想。因为想吃到全天下的好吃的,所以,要去闯天下啊。
校门口的烤冷面关东煮酸辣粉统统很好吃,可是很久很久以后,我在陌生的城市吃到这些,才知道它们可以更好吃,用料更足,口感丰富。食物不仅仅是校门口那个样子的,尽管它已经不错了。世界不仅仅是家门口那个样子的,尽管它温暖又安全。作为吃货,就不该满足。作为我,就不该留下。
高中的某一天上课读小说:《芒果有时说再见》。埃斯佩朗莎讲家乡的河流,麦田,以及天上流动的云。最后一章,毫无征兆地,她收拾了书本和笔记,准备远远离开。她说镇上的人会一定会惊讶她的做法,会可惜会反对。可是——
“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走吧,走吧。
任何学校门口,都会有一条小吃街,我的高中也不例外。那条奇异的马路上,拥挤着十几家各式各样的小吃商贩。即使学校三令五申不准我们吃流动商贩的食物,每到中午,那些冒着热气盛在不可降解饭盒里午餐也都喂饱我们嗷嗷待哺的胃以及青春叛逆的心。传统的北方小食,煎饼、麻辣烫,炸串、烧饼、冷面在竞争激烈的商贩大战中最终一样只留下一家,其他人想赚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很多在我们这个郊区小城从未出现过的食物降临在了校门口。
吃到肠粉的那一天,是一个可以把缩在校服袖子里的手抽出来的暖洋洋的春天。卖肠粉的是两个30多岁的阿姨,因为是新产品,周围挤满了等着尝鲜的同学。一个阿姨负责收钱,另一个从平时用来盛粥的大桶里舀出滑溜溜的肠粉。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蒸肠粉”这种食物,也无法从字面上猜出这到底是什么,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份,拎着泡沫餐盒满怀期待地回到了教室。打开的瞬间大吃一惊,两条软塌塌的不成型的面团泡在黑乎乎的酱油里,我甚至不能确定这盒食物是本来就是这种卖相还是偶然失败了才导致这种恶心的画风。尝试着吃了一勺,烂泥般的口感,就好像煮了太久的面条和着炖了太久的卤子,咸淡味都还在,只是嘴巴里腻成一团。
蒸肠粉真是难吃的东西,我想。
直到后来,我和朋友在北京的一家港式餐厅,怀着极其不安的心情点了他家的金牌推荐菜牛肉肠粉。菜端上来就被惊艳到:整齐的面皮看起来雪白而软糯。上面点缀着几片烫好的油菜,酱油汁淌在盘底,发出淡淡的鲜香气味。尝一口,甚至不用细嚼,肠粉柔滑的质地就能摩挲着口腔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牛肉精瘦不柴,酱汁回甘不腥,我瞬间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啊,原来真正的蒸肠粉是这样的,被骗了呢。
可是那些只吃过校门口小摊的孩子,怕是一辈子要怀有这样的偏见了。如此想来,自己也许也对很多食物抱有错误的理解吧。后来,我开始了旅行,走很远很远的路,去吃那里有名的食物,以及,去见想见的人。
在成都,和师姐坐在宽板凳上,捞起一颗红油辣锅煮过的丸子,蘸了香油小料,辣得大脑一片空白却吃得停不下来。啊,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在长沙,和晶晶顶着绵绵细雨嗦着米粉,扁扁的面条状的米粉,比圆形的更软更挂汤也就更入味。搭配腌过的豇豆角,酸辣开胃。啊,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在上海,和杜杜还有龙哥在豫园附近的老字号用吸管吸灌汤包的汤汁。生怕像语文课本里的蠢人那样烫了嘴,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啜饮,那微烫的鲜就一点点在舌尖辗转。灌汤包的皮不可以吃,知道这个道理,也就一定不会遵守。结果那外表干硬内里浮囊的包子皮嚼在嘴里的时候,还是涌起了诸多后悔之情。呸,原来是这样的味道。
你知道吗?重庆的腊肉炒饭,要有大段的葱叶炝锅,才会远远飘香。你知道吗?青岛的淡啤酒,是盛在塑料袋里,入口却不苦不绵。你知道吗?西安的羊肉泡馍,要自己动手把馍掰碎,边掰边幻想一会儿浓白的肉汤浇在上面。。。
你不知道吧,要怎么知道。这样的事情,即使在电视上看过一百遍,在书上看过一千遍,没有一边在小摊的凳子上晃着腿一边垂涎欲滴地等着食物上桌的焦急,没有满头大汗地穿街走巷最后眼前一亮寻找到私家厨房的欣喜,是无法体会“美食”的意义吧。
找吃的路上总是很辛苦,我妈会说,这些东西,家附近的商业街上都可以吃到,淘宝上都可以买到。可是蒸肠粉的经验告诉我,你要亲自去食物的发祥地吃,才会明白它本来的滋味,才会有属于你和它的故事。找的越辛苦,吃的越香甜。即使不美味,也尝到了真正的答案。这些年来,我都是这样想。因为想吃到全天下的好吃的,所以,要去闯天下啊。
校门口的烤冷面关东煮酸辣粉统统很好吃,可是很久很久以后,我在陌生的城市吃到这些,才知道它们可以更好吃,用料更足,口感丰富。食物不仅仅是校门口那个样子的,尽管它已经不错了。世界不仅仅是家门口那个样子的,尽管它温暖又安全。作为吃货,就不该满足。作为我,就不该留下。
高中的某一天上课读小说:《芒果有时说再见》。埃斯佩朗莎讲家乡的河流,麦田,以及天上流动的云。最后一章,毫无征兆地,她收拾了书本和笔记,准备远远离开。她说镇上的人会一定会惊讶她的做法,会可惜会反对。可是——
“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走吧,走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