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变成学木乃伊的地方了
在来维也纳之前,如果你让我讲出关于维也纳的三个关键词,我可能会说 莫扎特,金色大厅,和….金色大厅-u- 这种感觉可能跟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 长城,奥运会,和北京烤鸭一个道理,这至少还有三个名词
是啊怪我咯我之前真的是那种意大利和奥地利分不清的人...
维也纳(英:Vienna,德:Wien),是奥地利共和国首都,以及维也纳邦首府,人口172.3万人,占奥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维也纳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欧洲著名的国际都市之一,有“世界战争之都” “到东欧的跳板”和“多瑙河的女神”等的美誉。
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而作为「音乐之都」,也吸引了贝多芬、莫扎特和马勒等众多音乐家,继承了他们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文化遗产,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深受欢迎的旅游城市。
和罗马一样,若说在维也纳玩多久才够,很多人会告诉你玩一个星期也玩不完。所以你可以想象,两天的行程里,阴雨天和拖鞋的组合,我可以在维也纳玩些什么…不过很开心的说,我觉得这趟看到学到还是算挺多的啦,起码可以说出不止两个维也纳的关键词了——艺术史博物馆,美泉宫,圣史蒂芬大教堂,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U^*可爱脸。
那首先逛得很爽的第一站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或KHM),有一个圆满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美术和装饰艺术博物馆之一。和大部分由贵族官邸改造而成的欧洲博物馆不一样的是,这个建筑物本身就是建来当博物馆的。因此博物馆内部装饰华丽,每个展厅都有和与展厅主题相呼应的天花板绘画,其本身就是一件壮观的艺术品。
由于和欧阳早上十点多(十点开馆)就到了,馆内没什么人,我们寄存好了包备好买纪念品的钱租了个audio guide就开始参观。
和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亦或是梵蒂冈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他的内部构造相对较简单。总共三层,第一层是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及近东藏品,第二层是西欧绘画画廊,第三层是金币收藏馆。可是由于馆藏品极其丰富且具有分量,实际上要逛完(粗略地)也要五六个小时。我们一直逛到下午三点,出来时已经是饥肠辘辘头晕目眩满脸煞白。
只对画廊感兴趣的我本来想直接奔二楼,可是欧阳一进入埃及馆整个人兴奋得不行….啊原来她除了宫斗小说解密游戏之外还好这口咯…仔细地逛一下,发现的确还蛮有意思的。
进去的第一个展厅展示了木乃伊制作的发展过程,以及古埃及文物所折射的埃及人的生活和信仰等等。下面贴上一些看到的好玩的东西啦:
古埃及人相信人会有来世,而且为了要在来世继续生活,人死后离开肉身的灵魂需要再次回到肉身。因此他们就发明了木乃伊技术(mummification)来保存尸体,防止腐烂。
木乃伊技术大致如下:先用一种天然磷酸钠将尸体覆盖,再涂以草药、精油和树脂;然后将除了心脏以外的内脏全部取出之后(interred in a canopic jar),身体空洞的内部就用树脂浸泡过的亚麻布和锯屑加以填充,最后再将剖开的肚皮缝上。
至于木乃伊外表呢,为了尽可能让逝者看起来和生前差不多(港真?),尸体被层层叠叠的亚麻布和绷带包裹。最外面一层则用较细的绷带,用装饰性的纹路包紧。再到后来,对死者的头部也进行了越来越精细化的处理,比如用假发(hairpiece)和面具装饰啊,将空洞的瞳孔用人造眼填充上啊等等,总之防腐(embalming)技术是越来越完整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电影里mummy的形象。
而放置在坟墓里面的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棺材(coffin)。Old kingdom时代,逝者被保存在一个长方形石头或木头做的棺材,一般来说棺材的外侧会有一个类似眼睛的标志,其实是人眼和鹰眼(falcon)的结合。古埃及人认为通过这个眼睛,逝者才可以和外界交流。
到了New-kingdom时期,逐渐出现了木乃伊形状的棺材(所以就是一个大的木乃伊盒子里面有一个木乃伊),而且盒子上的雕饰也变得越来越花样多多,最常用的就是Book of the Dead上的故事,比如天神故事啦,心脏称重的过程啦等等。
唉唉关于心脏称重的故事,是古埃及人对于人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的一个诠释,也是神秘的古埃及文化比较为人熟知的故事。在下面这幅横轴(papyrus)中就展现了整个过程。(经典的埃及人侧身像出现啦)。
首先由Anubi将逝者的心脏呈在Osiris面前,再用正义的天秤,将其与羽毛进行称量。如果比羽毛轻,那么心脏就会被鳄鱼吃掉,逝者堕入地狱;如果和羽毛重量相当,那么哦,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你获得永生了。
看了快两个小时的埃及古物和古希腊罗马雕塑之后,是有点审美疲劳了,甚至有点 我到底在干嘛啊的做托福阅读吗的感觉...
赶紧往第二层走。
Cleopetra’s death.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很喜欢这一幅画 。
Cleopetra,西方文明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世称「埃及艳后」。Cleopetra之所以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她是古埃及法老时代的最后一任女王,还有她本身美艳智能的形象和传奇的一生。在大多数的作品描绘中,克丽奥佩脱拉是个超级漂亮的美人,知性又善解人意。想想看,她可是成功征服当时西方世界最有权势的男人凯撒大帝的人啊~~
Cleopatra's nose, had it been shorter or longer, the whole f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been changed.
你问我 我又不是西方人 为什么知道Cleopetra啊….因为我叫Clio啊=-=
每次跟外国人介绍自己,别人听不懂我的名字时只要把Cleopetra搬出来他们就知道了。高中的时候随便在牛津高阶上挑的一个名字没想到可以和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扯上关系。而这也是我和她唯一的共同点=)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就是Cleopetra生命中最后的场景。在古代文献中,屋大维在俘虏了安东尼——Cleopetra的丈夫后,将她囚禁在陵墓中,意欲将她带回罗马,为自己的凯旋式回归增添光彩。然而Cleopetra已有死心,在屋大维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让自己被毒蛇咬了一口,结束了生命。
画中Cleopetra神情淡然沉静,仿佛只是在午后休憩,头上戴着歪斜的皇冠,慵懒地躺倒在座椅上。反倒是身后的女仆显得满面慌张,悲痛不已。
除了因为他画的是Cleopetra,我喜欢这幅画还因为,人物好美... 39岁的埃及艳后居然长得一张徐若瑄一般的不老童颜,而大片的肉色肌肤配以暗红的座椅,女仆身上的绿色袍子和铺在艳后腿上的蓝色缎带也让整幅画面色彩得以平衡。对于要用各种颜色的笔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心神舒坦啊嘿嘿
啊啊 来啦。Caravaggio卡拉瓦桥。
现在一看就能识别出来是科拉瓦乔的作品呢~最好玩的是这一幅,Madonnna of the Rosary.
画中圣母玛当娜在让圣多米尼克将玫瑰分撒给穷苦的人们。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又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是卡拉瓦乔一贯的绘画手法,当然不用赘述,可这幅画的亮点之一——据audioguide说——在于画面下方穷人由于赤脚而变得脏兮兮地脚底板。
将穷人这种肮脏丑陋的特点细致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是卡拉瓦乔绘画中自然主义的体现。这种追求真实的画法,与形式主义虚假的姿态、夸张的人物比例大相径庭。虽然两个脚底板只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对观者而言却具有相当强烈的吸引力。不过在当时,他却被人谴责说是“the Painter of the Dirty Soles”.
Blahblahblah. 下午三点出馆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出来之后,幸运地买到了今晚的一场concert门票,由维也纳美泉宫管弦乐团在美泉宫主宫殿内演奏莫扎特与斯特劳斯的作品(而平时他们最多也就在侧宫殿演奏)。恩其实本来就对宫殿不是太感兴趣,这么听了一道,也顺道当做来了一趟美泉宫了。
第二天早上去了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 Cathedral)
以及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
游记不想变太长了就重点讲一下金色大厅咯。
金色大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之一,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都是假的金)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而我最早知道金色大厅不是因为这个直播的新年音乐会或是我的艺术造诣有多高,只是大二在广州大剧院做志愿讲解者,和外国游客聊天时才知道的~ 做了三个月志愿者,我抚摸了无数次大剧院,讲了无数次一模一样的讲解词,来到维也纳当然就想看看别人家的剧院是怎样的啦~就算每天只有一场英文游览向导也要挣扎着去啦。
发现,原来金色大厅只是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的六个音乐厅之一,而这个大楼的外表也十分不起眼。和广州大剧院气派现代形成强烈对比(不过当然啦 出自扎哈哈迪德之手)。
音乐协会大楼由一个叫汉森的建筑师于1870年建成。这个建筑师不懂乐理设计,只是想把它建成一个希腊神庙式的建筑。而且当时还未提倡“声学”这一概念,所以音乐厅内部的设计从声学上来说并不十分标准。
然而不知怎的歪打正着,汉森还是把它做成了一个音乐厅该有的样子。希腊神庙的大小,木材的使用,大厅底部的挖空,还有顶层天花板的各种水晶灯装饰,都让音乐厅内部的声音产生恰到好处的共鸣与回响,使得不论坐在大厅哪个位置的听众都能享受到水平一致的听觉效果。
关于每年在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啊,能参加的人可以说是非富则贵。你可能会说这个时代了哪还有这么明显的阶级观念啊,音乐会票价再贵,咬咬牙吃几个月土总可以买到了吧?啊哈不好意思哦土豪,money并不是万能的呢。
首先门票是以抽彩的方式获得的。好消息是,新年音乐会除了1月1日那一场,还会有31号preview和30号的rehearsal两场,所以一共有三场内容和质量都一模一样的音乐会门票可以买(1500张*3=4500张)。
但是要抽彩的话,需提前一年在官网注册,每人每场限抽两张。且虽然三场加起来共有4500张门票出售,但据官网数据显示,2014年一共有10万个人申请2015年的门票,抽中的几率是4.5%...微乎其微呀。我们的讲解员说她抽了十年了还没抽到,但她会继续抽下去的!
另外,虽然新年音乐会的演奏内容也就是那些协奏乐啊之类的,但普通的事情放到特殊的时间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所以票价会比平时票价高出6、7倍。最便宜的是站票35欧,最贵是1090欧一张。
而如果你是个超级土豪又懒得和普通小市民争来争去,那可以试着去黑市买,大概是市价的5、6倍吧。也就是说要坐在一个好位置,听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要花掉6000欧!(¥42000)
这这这这!简直是春宵一刻值千金都不足形容这一场音乐会的价值。
我…还是回家看春晚吧
游记写到这四千字了,我决定下一篇使用一下complexity managementTAT 麻蛋游记变成科普文了
其实虽然这一趟学到挺多东西哒,可是总体上来说,音乐之都维也纳对我的吸引力唔 还是麻麻呢:9
走在维也纳的街道上,一目望去都是德文,耳边总回响着的奇腔怪调的德文也让人觉得像回到了德国。不管怎样,从非欧元区的波兰和捷克回到欧元区,总是觉得会自在一些。
可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让人没法一抬头就饱览一番街景。寒冷刺骨的飘雨推着我们拢紧身体快步前行。而不管走到哪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钻进室内。
钻进室内逛博物馆呢,又因为总是不忍心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展品,所以最后弄到自己筋疲力尽。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正正经经点着蜡烛的西餐厅,想着点一个德国大猪蹄Schnitzel补补元气,端上来的却是一块豪大大鸡排哭哭。又或者是在室内听古典乐?要不是大厅内灯火通明,我可能会因为渐渐暖和过来但十分疲惫的身体就直接睡去了…
不感兴趣啊,除了客观的天气原因,还有一点是我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大标志——古典乐,其实也没有太大兴趣诶~
不过,比起没有人和,我还是比较愿意没有天时和地利呢。
维也纳留给我的美好,除了地铁上打破gender stereotype的老弱病残标志,在博物馆买到的纪念品,和两条小项链之外,还有和欧阳两个人跌跌撞撞大笑大闹的互相扶持。
两天紧凑的行程,也算是可以可以啦!
是啊怪我咯我之前真的是那种意大利和奥地利分不清的人...
![]() |
维也纳(英:Vienna,德:Wien),是奥地利共和国首都,以及维也纳邦首府,人口172.3万人,占奥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维也纳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欧洲著名的国际都市之一,有“世界战争之都” “到东欧的跳板”和“多瑙河的女神”等的美誉。
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代的辉煌为维也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雄伟建筑,而作为「音乐之都」,也吸引了贝多芬、莫扎特和马勒等众多音乐家,继承了他们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文化遗产,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深受欢迎的旅游城市。
和罗马一样,若说在维也纳玩多久才够,很多人会告诉你玩一个星期也玩不完。所以你可以想象,两天的行程里,阴雨天和拖鞋的组合,我可以在维也纳玩些什么…不过很开心的说,我觉得这趟看到学到还是算挺多的啦,起码可以说出不止两个维也纳的关键词了——艺术史博物馆,美泉宫,圣史蒂芬大教堂,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U^*可爱脸。
那首先逛得很爽的第一站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
KMH建筑 |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或KHM),有一个圆满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美术和装饰艺术博物馆之一。和大部分由贵族官邸改造而成的欧洲博物馆不一样的是,这个建筑物本身就是建来当博物馆的。因此博物馆内部装饰华丽,每个展厅都有和与展厅主题相呼应的天花板绘画,其本身就是一件壮观的艺术品。
由于和欧阳早上十点多(十点开馆)就到了,馆内没什么人,我们寄存好了包备好买纪念品的钱租了个audio guide就开始参观。
和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亦或是梵蒂冈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他的内部构造相对较简单。总共三层,第一层是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及近东藏品,第二层是西欧绘画画廊,第三层是金币收藏馆。可是由于馆藏品极其丰富且具有分量,实际上要逛完(粗略地)也要五六个小时。我们一直逛到下午三点,出来时已经是饥肠辘辘头晕目眩满脸煞白。
![]() |
KHM入口 |
只对画廊感兴趣的我本来想直接奔二楼,可是欧阳一进入埃及馆整个人兴奋得不行….啊原来她除了宫斗小说解密游戏之外还好这口咯…仔细地逛一下,发现的确还蛮有意思的。
进去的第一个展厅展示了木乃伊制作的发展过程,以及古埃及文物所折射的埃及人的生活和信仰等等。下面贴上一些看到的好玩的东西啦:
古埃及人相信人会有来世,而且为了要在来世继续生活,人死后离开肉身的灵魂需要再次回到肉身。因此他们就发明了木乃伊技术(mummification)来保存尸体,防止腐烂。
木乃伊技术大致如下:先用一种天然磷酸钠将尸体覆盖,再涂以草药、精油和树脂;然后将除了心脏以外的内脏全部取出之后(interred in a canopic jar),身体空洞的内部就用树脂浸泡过的亚麻布和锯屑加以填充,最后再将剖开的肚皮缝上。
![]() |
至于木乃伊外表呢,为了尽可能让逝者看起来和生前差不多(港真?),尸体被层层叠叠的亚麻布和绷带包裹。最外面一层则用较细的绷带,用装饰性的纹路包紧。再到后来,对死者的头部也进行了越来越精细化的处理,比如用假发(hairpiece)和面具装饰啊,将空洞的瞳孔用人造眼填充上啊等等,总之防腐(embalming)技术是越来越完整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电影里mummy的形象。
![]() |
逝者用来与外界对话的眼 |
而放置在坟墓里面的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棺材(coffin)。Old kingdom时代,逝者被保存在一个长方形石头或木头做的棺材,一般来说棺材的外侧会有一个类似眼睛的标志,其实是人眼和鹰眼(falcon)的结合。古埃及人认为通过这个眼睛,逝者才可以和外界交流。
到了New-kingdom时期,逐渐出现了木乃伊形状的棺材(所以就是一个大的木乃伊盒子里面有一个木乃伊),而且盒子上的雕饰也变得越来越花样多多,最常用的就是Book of the Dead上的故事,比如天神故事啦,心脏称重的过程啦等等。
![]() |
一般埃及画卷上穿白袍的是死者 |
唉唉关于心脏称重的故事,是古埃及人对于人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的一个诠释,也是神秘的古埃及文化比较为人熟知的故事。在下面这幅横轴(papyrus)中就展现了整个过程。(经典的埃及人侧身像出现啦)。
首先由Anubi将逝者的心脏呈在Osiris面前,再用正义的天秤,将其与羽毛进行称量。如果比羽毛轻,那么心脏就会被鳄鱼吃掉,逝者堕入地狱;如果和羽毛重量相当,那么哦,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你获得永生了。
看了快两个小时的埃及古物和古希腊罗马雕塑之后,是有点审美疲劳了,甚至有点 我到底在干嘛啊的做托福阅读吗的感觉...
赶紧往第二层走。
Cleopetra’s death.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很喜欢这一幅画 。
Cleopetra,西方文明中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世称「埃及艳后」。Cleopetra之所以家喻户晓,不仅因为她是古埃及法老时代的最后一任女王,还有她本身美艳智能的形象和传奇的一生。在大多数的作品描绘中,克丽奥佩脱拉是个超级漂亮的美人,知性又善解人意。想想看,她可是成功征服当时西方世界最有权势的男人凯撒大帝的人啊~~
![]() |
The Death of Cliopetra. |
Cleopatra's nose, had it been shorter or longer, the whole f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been changed.
你问我 我又不是西方人 为什么知道Cleopetra啊….因为我叫Clio啊=-=
每次跟外国人介绍自己,别人听不懂我的名字时只要把Cleopetra搬出来他们就知道了。高中的时候随便在牛津高阶上挑的一个名字没想到可以和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扯上关系。而这也是我和她唯一的共同点=)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就是Cleopetra生命中最后的场景。在古代文献中,屋大维在俘虏了安东尼——Cleopetra的丈夫后,将她囚禁在陵墓中,意欲将她带回罗马,为自己的凯旋式回归增添光彩。然而Cleopetra已有死心,在屋大维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让自己被毒蛇咬了一口,结束了生命。
画中Cleopetra神情淡然沉静,仿佛只是在午后休憩,头上戴着歪斜的皇冠,慵懒地躺倒在座椅上。反倒是身后的女仆显得满面慌张,悲痛不已。
除了因为他画的是Cleopetra,我喜欢这幅画还因为,人物好美... 39岁的埃及艳后居然长得一张徐若瑄一般的不老童颜,而大片的肉色肌肤配以暗红的座椅,女仆身上的绿色袍子和铺在艳后腿上的蓝色缎带也让整幅画面色彩得以平衡。对于要用各种颜色的笔做笔记的我来说简直是心神舒坦啊嘿嘿
![]() |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
啊啊 来啦。Caravaggio卡拉瓦桥。
现在一看就能识别出来是科拉瓦乔的作品呢~最好玩的是这一幅,Madonnna of the Rosary.
![]() |
Madonna of the Rosary |
画中圣母玛当娜在让圣多米尼克将玫瑰分撒给穷苦的人们。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又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是卡拉瓦乔一贯的绘画手法,当然不用赘述,可这幅画的亮点之一——据audioguide说——在于画面下方穷人由于赤脚而变得脏兮兮地脚底板。
![]() |
小脚丫子 |
将穷人这种肮脏丑陋的特点细致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是卡拉瓦乔绘画中自然主义的体现。这种追求真实的画法,与形式主义虚假的姿态、夸张的人物比例大相径庭。虽然两个脚底板只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对观者而言却具有相当强烈的吸引力。不过在当时,他却被人谴责说是“the Painter of the Dirty Soles”.
Blahblahblah. 下午三点出馆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出来之后,幸运地买到了今晚的一场concert门票,由维也纳美泉宫管弦乐团在美泉宫主宫殿内演奏莫扎特与斯特劳斯的作品(而平时他们最多也就在侧宫殿演奏)。恩其实本来就对宫殿不是太感兴趣,这么听了一道,也顺道当做来了一趟美泉宫了。
![]() |
维也纳橙园 |
第二天早上去了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 Cathedral)
![]() |
维也纳地标~我就是不放全景图 |
以及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
![]() |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潢比圣史蒂芬更华丽 |
游记不想变太长了就重点讲一下金色大厅咯。
金色大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之一,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每年随着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都是假的金)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 |
外墙贴上的演奏会宣传 |
而我最早知道金色大厅不是因为这个直播的新年音乐会或是我的艺术造诣有多高,只是大二在广州大剧院做志愿讲解者,和外国游客聊天时才知道的~ 做了三个月志愿者,我抚摸了无数次大剧院,讲了无数次一模一样的讲解词,来到维也纳当然就想看看别人家的剧院是怎样的啦~就算每天只有一场英文游览向导也要挣扎着去啦。
发现,原来金色大厅只是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的六个音乐厅之一,而这个大楼的外表也十分不起眼。和广州大剧院气派现代形成强烈对比(不过当然啦 出自扎哈哈迪德之手)。
![]() |
音乐协会大楼外表 真的很普通啊有没有 |
音乐协会大楼由一个叫汉森的建筑师于1870年建成。这个建筑师不懂乐理设计,只是想把它建成一个希腊神庙式的建筑。而且当时还未提倡“声学”这一概念,所以音乐厅内部的设计从声学上来说并不十分标准。
然而不知怎的歪打正着,汉森还是把它做成了一个音乐厅该有的样子。希腊神庙的大小,木材的使用,大厅底部的挖空,还有顶层天花板的各种水晶灯装饰,都让音乐厅内部的声音产生恰到好处的共鸣与回响,使得不论坐在大厅哪个位置的听众都能享受到水平一致的听觉效果。
![]() |
金色大厅 |
关于每年在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啊,能参加的人可以说是非富则贵。你可能会说这个时代了哪还有这么明显的阶级观念啊,音乐会票价再贵,咬咬牙吃几个月土总可以买到了吧?啊哈不好意思哦土豪,money并不是万能的呢。
首先门票是以抽彩的方式获得的。好消息是,新年音乐会除了1月1日那一场,还会有31号preview和30号的rehearsal两场,所以一共有三场内容和质量都一模一样的音乐会门票可以买(1500张*3=4500张)。
但是要抽彩的话,需提前一年在官网注册,每人每场限抽两张。且虽然三场加起来共有4500张门票出售,但据官网数据显示,2014年一共有10万个人申请2015年的门票,抽中的几率是4.5%...微乎其微呀。我们的讲解员说她抽了十年了还没抽到,但她会继续抽下去的!
另外,虽然新年音乐会的演奏内容也就是那些协奏乐啊之类的,但普通的事情放到特殊的时间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所以票价会比平时票价高出6、7倍。最便宜的是站票35欧,最贵是1090欧一张。
而如果你是个超级土豪又懒得和普通小市民争来争去,那可以试着去黑市买,大概是市价的5、6倍吧。也就是说要坐在一个好位置,听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要花掉6000欧!(¥42000)
这这这这!简直是春宵一刻值千金都不足形容这一场音乐会的价值。
我…还是回家看春晚吧
游记写到这四千字了,我决定下一篇使用一下complexity managementTAT 麻蛋游记变成科普文了
![]() |
第三个抱婴者是男性! |
其实虽然这一趟学到挺多东西哒,可是总体上来说,音乐之都维也纳对我的吸引力唔 还是麻麻呢:9
走在维也纳的街道上,一目望去都是德文,耳边总回响着的奇腔怪调的德文也让人觉得像回到了德国。不管怎样,从非欧元区的波兰和捷克回到欧元区,总是觉得会自在一些。
可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让人没法一抬头就饱览一番街景。寒冷刺骨的飘雨推着我们拢紧身体快步前行。而不管走到哪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钻进室内。
![]() |
施华洛世奇旗舰店啊 |
钻进室内逛博物馆呢,又因为总是不忍心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展品,所以最后弄到自己筋疲力尽。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正正经经点着蜡烛的西餐厅,想着点一个德国大猪蹄Schnitzel补补元气,端上来的却是一块豪大大鸡排哭哭。又或者是在室内听古典乐?要不是大厅内灯火通明,我可能会因为渐渐暖和过来但十分疲惫的身体就直接睡去了…
不感兴趣啊,除了客观的天气原因,还有一点是我对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大标志——古典乐,其实也没有太大兴趣诶~
![]() |
不过,比起没有人和,我还是比较愿意没有天时和地利呢。
维也纳留给我的美好,除了地铁上打破gender stereotype的老弱病残标志,在博物馆买到的纪念品,和两条小项链之外,还有和欧阳两个人跌跌撞撞大笑大闹的互相扶持。
两天紧凑的行程,也算是可以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