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
在佛龛与青灯之下,丰子恺与弘一法师在纸片上写下许多可以互相搭配的字,揉作纸团,随便抽出两个,竟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缘”字,这便是缘缘堂的由来。这是丰子恺在浙江崇德落成的居所的名字。缘缘堂中有友人送来的题字与画作,又有书香满堂,还有四季景致,日日出入其间,好不快活!只是缘缘堂修建不过五年,日军炮火喧天,驱走了丰子恺一家老小,后又炸毁缘缘堂。缘缘堂的“肉体”死去了,不过此后,每是居留的处所,丰子恺都称之为“缘缘堂”,倘若在漂泊之中,就住在心里的“缘缘堂”中。
缘缘堂的故事很有些诗意味道,只是如今,少有人对自己的居处抱怀此般深情了。我总觉得,“家”既有亲人的形态,也应有承装家人的“容器”的形态,不取决于这容器宽敞何如,华丽何如,只求安稳,求自在,求谙熟。于是也就不难理解陋室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快活,项脊轩可以日日书声琅琅之家族使命庄严,聊斋中可以“画狐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之自如了。我喜爱这容器,它构造神奇,让家人可以聚合又可以独处,而那安全感始终留存,这之中的人们,有亲切快意的交谈,又有同床异梦的自由,是神奇的乐土。
缘缘堂的故事,让我心中宁静,不再有数数然的奔走。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流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还没有愿意驻足的地方。”“家”的那种召唤,是可以层层递进地渗入人的心灵的。久居于海外的人,因那具象的家着实太远,便折中一下,怀念他的祖国,这在显克微支的《灯塔看守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位准备在灯塔上孤老一生的异国军人,被故国的诗歌带回了祖国;久居于另一城市的人,因那具象的家比较遥远,便再次折中,怀念他的故乡,这时的乡人仿佛都成了亲人,登上岳阳楼的游子,似乎愿意将他私密而曲折的艰辛境遇倾吐给故乡的每一个人;再者便是思家了,智慧如丰子恺,将缘缘堂装进心间,一生不再有诀别。这缘缘堂是灵魂的伴侣、载体以及灵魂本身,多么美妙的享受!
文人的雅趣我学不来,未曾给自己的居处起什么名字,可那些灯下读书、写字,在一个逼仄却又广大的世界中或漫步或高飞或肃立或远眺或凝神的体验却都明晰如昨。我也许是自欺,但还是不得不说,这大抵是自由吧,自由不见得是在每一段人生的光阴中都无拘无束,而是在某一刻有这种感受,珍存下来,再次有机会时,还可去探求的安稳。与自己在这居所中的相处,是再美好不过的了。与它心意相通的瞬间,我卸下生命中旁的负累,去单纯的善待这个世界,透过窗子,去体会那自然赐予我的蓝天绿树、白云雨露,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缘缘堂”,神妙的地方!
缘缘堂的故事很有些诗意味道,只是如今,少有人对自己的居处抱怀此般深情了。我总觉得,“家”既有亲人的形态,也应有承装家人的“容器”的形态,不取决于这容器宽敞何如,华丽何如,只求安稳,求自在,求谙熟。于是也就不难理解陋室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快活,项脊轩可以日日书声琅琅之家族使命庄严,聊斋中可以“画狐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之自如了。我喜爱这容器,它构造神奇,让家人可以聚合又可以独处,而那安全感始终留存,这之中的人们,有亲切快意的交谈,又有同床异梦的自由,是神奇的乐土。
缘缘堂的故事,让我心中宁静,不再有数数然的奔走。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流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还没有愿意驻足的地方。”“家”的那种召唤,是可以层层递进地渗入人的心灵的。久居于海外的人,因那具象的家着实太远,便折中一下,怀念他的祖国,这在显克微支的《灯塔看守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位准备在灯塔上孤老一生的异国军人,被故国的诗歌带回了祖国;久居于另一城市的人,因那具象的家比较遥远,便再次折中,怀念他的故乡,这时的乡人仿佛都成了亲人,登上岳阳楼的游子,似乎愿意将他私密而曲折的艰辛境遇倾吐给故乡的每一个人;再者便是思家了,智慧如丰子恺,将缘缘堂装进心间,一生不再有诀别。这缘缘堂是灵魂的伴侣、载体以及灵魂本身,多么美妙的享受!
文人的雅趣我学不来,未曾给自己的居处起什么名字,可那些灯下读书、写字,在一个逼仄却又广大的世界中或漫步或高飞或肃立或远眺或凝神的体验却都明晰如昨。我也许是自欺,但还是不得不说,这大抵是自由吧,自由不见得是在每一段人生的光阴中都无拘无束,而是在某一刻有这种感受,珍存下来,再次有机会时,还可去探求的安稳。与自己在这居所中的相处,是再美好不过的了。与它心意相通的瞬间,我卸下生命中旁的负累,去单纯的善待这个世界,透过窗子,去体会那自然赐予我的蓝天绿树、白云雨露,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缘缘堂”,神妙的地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