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江乡笔记(二): 土地长出的智慧
在一次游龙湖古寨时,不经意间看到一个木门上画着一团扇书法作品,红底黑字,上书“莫虑前途远,开航便顺风”,笔意稳健而不乏敦厚,有如春风铺面而来,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随缘大度的开解。于是我更加相信,乡野其实隐含着某种智慧,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智慧。
这次行走鲲江乡,出入于祠堂家庙,抬头颔首,听闻之间,也频频遇见这种教化和智慧。
闻说在旧时,鲲江乡郑氏在正月初五丁头送飞凤进大宗祠,乡民便一边吟诵诗句《送飞凤》,崇敬尊严,声声铿锵——“凤鸟于飞祖德长,礼法在兹家庙香。忠孝廉节传孙子,福寿康宁永绵延。”用潮音念来,入韵而朗朗上口。可以想到宗祠的教化束之以礼法,用忠孝廉节教化子孙,而求祖宗佑之以“福寿康宁”。至于正月廿二日送平安灯进大宗祠,又另有诗句:“平安福寿灯,送入祖祠庭。子孙千千万,科甲喜连登。”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一句“科甲喜连登”,虽是农耕立世,也寄望着诗礼传家。于是,文化便不会被压在“常为生活计”之外,这片土地从内心渴望文明的教化,文化的洗礼。
郑少思先生的鲲江文集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清末:
引:
村中有“至娄小书斋”,门联曰:
三弯六曲难成屋
四直五横不似楼
据说主人原拟建楼房,因地处大宗祠旁,被认为伤及大宗祠风水,乡绅大老,群起反对,只好建平房。取名“至娄”,联意尽显。所谓“三弯”、“六曲”、“四直”、“五横”暗指乡里各房态度。四房人丁少,无甚意见,被认为“直”,五房人丁多,反对激烈,被认为“横”。后人请人另撰联最终改作:
至人有容心常泰
娄唾自干德可师
(典出唐宰相娄师德“唾面自干”故事。)
小书斋主人为何人已经无从考究,但是透过书斋名及两联,足见其人的风骨和智慧。至娄至娄,大概自勉得至人之境,在圣贤之上。《黄帝内经》所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娄”大概是取“楼”不成而去木。主人绝非池鱼,颇具风骨,在无奈之下,作此联直抒胸臆,将忿懑、无奈之意倾吐,又不乏调侃、自嘲之广阔,真至人也。后人更取娄师德“唾面自干”典故入联,高风亮节、垂范后人。
又有子生公肖像联:子不在多而在好,生非为己乃为人。此冠首联句几近天成,通俗易懂。这在崇尚“多子多福”而往往因生计迫紧而疏于栽培的乡村,无疑是极具先验性和现代性的。又有“笑庐”联:“老有新居堪自笑,人怀旧谊荫斯庐”,此联足见一个得到侨助的老叟的怡然之乐,所有感激畅快的心情,付之一笑字,春风荡漾。
走过红门楼,我们都感觉新奇,郑大哥介绍典故。旧时有一知府为治乱而烧乡。红门楼主人因家有皇戚,能免于此祸,又要掩人耳目,特将自家门楼刷红,表示已经为火烧过,火止于此家。此乃高人也。
于是我想到,这乡野中的子民,是一群汉子,更是一群才子!
写于乙未岁末
这次行走鲲江乡,出入于祠堂家庙,抬头颔首,听闻之间,也频频遇见这种教化和智慧。
闻说在旧时,鲲江乡郑氏在正月初五丁头送飞凤进大宗祠,乡民便一边吟诵诗句《送飞凤》,崇敬尊严,声声铿锵——“凤鸟于飞祖德长,礼法在兹家庙香。忠孝廉节传孙子,福寿康宁永绵延。”用潮音念来,入韵而朗朗上口。可以想到宗祠的教化束之以礼法,用忠孝廉节教化子孙,而求祖宗佑之以“福寿康宁”。至于正月廿二日送平安灯进大宗祠,又另有诗句:“平安福寿灯,送入祖祠庭。子孙千千万,科甲喜连登。”最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一句“科甲喜连登”,虽是农耕立世,也寄望着诗礼传家。于是,文化便不会被压在“常为生活计”之外,这片土地从内心渴望文明的教化,文化的洗礼。
郑少思先生的鲲江文集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发生在清末:
引:
村中有“至娄小书斋”,门联曰:
三弯六曲难成屋
四直五横不似楼
据说主人原拟建楼房,因地处大宗祠旁,被认为伤及大宗祠风水,乡绅大老,群起反对,只好建平房。取名“至娄”,联意尽显。所谓“三弯”、“六曲”、“四直”、“五横”暗指乡里各房态度。四房人丁少,无甚意见,被认为“直”,五房人丁多,反对激烈,被认为“横”。后人请人另撰联最终改作:
至人有容心常泰
娄唾自干德可师
(典出唐宰相娄师德“唾面自干”故事。)
小书斋主人为何人已经无从考究,但是透过书斋名及两联,足见其人的风骨和智慧。至娄至娄,大概自勉得至人之境,在圣贤之上。《黄帝内经》所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娄”大概是取“楼”不成而去木。主人绝非池鱼,颇具风骨,在无奈之下,作此联直抒胸臆,将忿懑、无奈之意倾吐,又不乏调侃、自嘲之广阔,真至人也。后人更取娄师德“唾面自干”典故入联,高风亮节、垂范后人。
又有子生公肖像联:子不在多而在好,生非为己乃为人。此冠首联句几近天成,通俗易懂。这在崇尚“多子多福”而往往因生计迫紧而疏于栽培的乡村,无疑是极具先验性和现代性的。又有“笑庐”联:“老有新居堪自笑,人怀旧谊荫斯庐”,此联足见一个得到侨助的老叟的怡然之乐,所有感激畅快的心情,付之一笑字,春风荡漾。
走过红门楼,我们都感觉新奇,郑大哥介绍典故。旧时有一知府为治乱而烧乡。红门楼主人因家有皇戚,能免于此祸,又要掩人耳目,特将自家门楼刷红,表示已经为火烧过,火止于此家。此乃高人也。
于是我想到,这乡野中的子民,是一群汉子,更是一群才子!
写于乙未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