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夸杨绛的文章想到的
看到一篇热文,叫《杨绛凭什么感动读者》大概是年轻的朋友写的赞美杨绛,说她甘作“钱夫人”,回归到“我们仨”的一个家中,心存一个吃饱穿暖的卑微理想云云。这要结合杨的时代看。
五四的左翼的文学传统,家被抽象为一个封建专制守旧的象征,是巴金的《家》,是娜拉出走的《玩偶之家》,是《青春之歌》林道静要和右派丈夫决裂。新青年们从这种封建守旧之家中出走,接受新的左翼思潮。要抛弃“资产阶级人性论”,要以阶级友爱代替一切旧世界的联系,也包括固有的血缘联系。
文革之中夫妻间互相监视,父子间断绝关系的事情数见不鲜,因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人和人的关系以阶级论。任何私人感情都意味着对党的不忠,都必须让位给阶级友爱。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家都是大宗族,《红楼梦》是宗族,《白鹿原》也是是宗族。此文作者虽然肯定了杨绛怎么一肩膀挑起几个角色,既是朋友又是贤妻还是同道,而实际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杨绛虽然是知识女性,但是嫁入钱家,不免还是要洗手作羹汤,以丈夫孩子为中心,被男权所压迫,这是她的时代所决定的。
家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最小的社会单位。三口之家,所谓核心家庭概念,就是西方的,是现代社会的。因为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个人能占据的资源多了,不需要人身依附。不会像农业社会一般一个宗族抱团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存资源。
杨绛是个10后,她是个新旧交替的人物,牺牲自我,投身家庭,奉献给夫婿虽然是爱其才,但是其中不免也有些内因外因的老旧因素在起作用,她嫁给的依然是个宗族,虽然更多是观念上的——“钱家”。当然这也和杨绛个人性格有关,她比较贤良淑德吧。双高知的例子很多,早的有梁思成林徽因,吴文藻冰心。晚的有汤一介和乐黛云,陈乐明资中筠。或许王小波李银河也算。都和杨绛这样“从夫”的不太一样。
此文嘲讽现在“将家庭贬低为作秀、甜俗、幼稚的氛围”。可是凭什么觉得杨绛的什么“我们仨”就是值得羡慕的家庭方式?独身的就不好么?上过《爸爸去哪儿》作秀的娱乐明星就不好?这是一种媚雅而已。
杨绛喜欢家庭之乐是她的性格使然,以及文革中受到冲击还有一个小港湾可以栖息,文革结束后安然无恙,这个三口之家更是劫后余生般珍贵。当然她的家庭生活很不幸,写家庭往事,其实也带有浓浓的追往怀人性质,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曾看过一个钱杨轶事,说这对夫妻最喜欢在家里说人家八卦。大都是嘲讽谁谁庸俗,谁谁可笑之类的。这种联系夫妻情感的方式很有时代特色。你看冰心嘲讽林徽因的文章,那种尖酸就知道了。这些目无下尘之人,多半如此。不要把这些人神化了,职业身份使然。《浮生六记》沈复般记述闺房之乐,油盐琐碎的文字,所在多有。真喜欢杨绛,除了她那些家庭生活散文,不如看看军功章有她一半的《管锥编》,如能读出什么见解,那才是真本事。
反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走出“家”,尤其是“X二代”们,能走出自己的阶级眼界,走出祖荫泽慧,走出怡然自得的优越感和情调,来看看世界。
五四的左翼的文学传统,家被抽象为一个封建专制守旧的象征,是巴金的《家》,是娜拉出走的《玩偶之家》,是《青春之歌》林道静要和右派丈夫决裂。新青年们从这种封建守旧之家中出走,接受新的左翼思潮。要抛弃“资产阶级人性论”,要以阶级友爱代替一切旧世界的联系,也包括固有的血缘联系。
文革之中夫妻间互相监视,父子间断绝关系的事情数见不鲜,因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人和人的关系以阶级论。任何私人感情都意味着对党的不忠,都必须让位给阶级友爱。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家都是大宗族,《红楼梦》是宗族,《白鹿原》也是是宗族。此文作者虽然肯定了杨绛怎么一肩膀挑起几个角色,既是朋友又是贤妻还是同道,而实际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杨绛虽然是知识女性,但是嫁入钱家,不免还是要洗手作羹汤,以丈夫孩子为中心,被男权所压迫,这是她的时代所决定的。
家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最小的社会单位。三口之家,所谓核心家庭概念,就是西方的,是现代社会的。因为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个人能占据的资源多了,不需要人身依附。不会像农业社会一般一个宗族抱团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存资源。
杨绛是个10后,她是个新旧交替的人物,牺牲自我,投身家庭,奉献给夫婿虽然是爱其才,但是其中不免也有些内因外因的老旧因素在起作用,她嫁给的依然是个宗族,虽然更多是观念上的——“钱家”。当然这也和杨绛个人性格有关,她比较贤良淑德吧。双高知的例子很多,早的有梁思成林徽因,吴文藻冰心。晚的有汤一介和乐黛云,陈乐明资中筠。或许王小波李银河也算。都和杨绛这样“从夫”的不太一样。
此文嘲讽现在“将家庭贬低为作秀、甜俗、幼稚的氛围”。可是凭什么觉得杨绛的什么“我们仨”就是值得羡慕的家庭方式?独身的就不好么?上过《爸爸去哪儿》作秀的娱乐明星就不好?这是一种媚雅而已。
杨绛喜欢家庭之乐是她的性格使然,以及文革中受到冲击还有一个小港湾可以栖息,文革结束后安然无恙,这个三口之家更是劫后余生般珍贵。当然她的家庭生活很不幸,写家庭往事,其实也带有浓浓的追往怀人性质,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曾看过一个钱杨轶事,说这对夫妻最喜欢在家里说人家八卦。大都是嘲讽谁谁庸俗,谁谁可笑之类的。这种联系夫妻情感的方式很有时代特色。你看冰心嘲讽林徽因的文章,那种尖酸就知道了。这些目无下尘之人,多半如此。不要把这些人神化了,职业身份使然。《浮生六记》沈复般记述闺房之乐,油盐琐碎的文字,所在多有。真喜欢杨绛,除了她那些家庭生活散文,不如看看军功章有她一半的《管锥编》,如能读出什么见解,那才是真本事。
反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走出“家”,尤其是“X二代”们,能走出自己的阶级眼界,走出祖荫泽慧,走出怡然自得的优越感和情调,来看看世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