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非难寻》
5月初,带着江南烟雨和奔波的风尘,从南浔归来,竟写不出丝毫文字。于她,我仿佛有所亏欠:既曾窥见她的妩媚,却来抒写片言的深情。辗转数日,仿佛下定决心似的,落下笔来。
讲到江南,便想到古镇。讲到古镇,难免又联想到小桥、流水、 油纸扇和乌篷船了。虽不免俗,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特有品味和审美志趣。
从唐诗宋词里面走出,再拜读郁达夫、周作人的散文,低声吟咏戴望舒的《雨巷》,江南古镇如同梦幻般的身影,萦绕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心中。仰慕于她的美丽,我终于在最美丽的季节走进她的怀抱。
然而我却有点失望。从小镇下车,站前颇有些凄惨。街道布局, 市政风情,不是很有滋味。道路是乱糟糟的,更兼站前落满的三轮车和酒店拉客的小商户,随着门外的市井热闹扑面而来。生活气息倒是足足的。我们由站旁的天桥穿过去,看到下面古老的京杭运河,冷清的江面一动不动,令人几乎忘却她千年以前的繁华和喧嚣。
桥名浔溪,过桥便是街市,道路略显狭窄,可过一辆三轮,在此之间,行人和机动车从容相处,倒显古镇的底气和淡定。路旁的果农和菜农,一见便是本处居民,询价问菜,物价不贵,拖延几日,或许不成问题。
有人曾跟我说,惊喜往往在转角之处。穿过人海,走过街衢,无烟雨渲染,无鮮花炫睛,你在安静中梳妆,我是悄悄经过你窗前的过客。蓦然间的逗留,我已沉醉,愿将后半生与你相伴。
在百间楼,商业化程度还不算高,留住的届民,大抵年过半百。 其实不难理解,这里是他们前半生玩耍、学习、吵闹、结婚、生子的所在,想要离开,真的能舍得吗?房屋逐水而建,长约400米,封火山墙、琵琶式山墙、三叠式马头墙,风格独特,极具韵味和美感。更妙的是,它不仅耐看,还具备实用价值,出游经商,汲水洗涤,无一不便。披檐之下,我们走过一道又一道的券门,墙面斑驳,偶有墙体间隊间钻出的爬山虎,吐出嫩绿的新叶。在河边码头漂洗的阿婆,并 不曾在意我们这些观光客,我想他们经历的故事,一定像这些老房子的历史一样厚重。然而当你看着她们,岁月给她们刻上深刻的印记, 却带不走她们的笑容,水波上的阳光,在她们仰手之间,碎成一颗颗亮眼的珍珠。谁说沧海桑田,又有谁说年岁不返?我仿佛看见时间静止的这一刻。如此安静。
但是他们终将落开。房屋临水,潮湿闷热,夏来蚊虫多,冬日不保暖。年轻人已搬去城市居住,留下老人孤守着岁月。摇扇纳凉,洗衣做饭,看溪边落日余晖,携手老伴度过残生。人世间最难得的事物,莫过于笃定和安定的内心。
然而当你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南浔这个小镇并不甘于寂寞。清末民初,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蓽,足以拍出几部电视剧或者写几本厚书。苏浙历来是丝织业的重心。西学东渐,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南浔出产的辑里湖丝远销海外,带来不可估重的财富,使得南浔一度成为江南最富有的小镝,涌现了 以“四大象”为首的巨富世家。如果说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么真正使这个古镇在历史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这几个家族在近代 对于政抬和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四大家虽富,却有别于传统富商。与洋人打交道,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财富,并不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尊重文化和知识,才能薪火相传。受到如此家风和家训的熏陶,才能在近代,涌现出藏书家刘承千,国民党四大元老之张靜江等人。
凭轩眺望,访幽思古,心情可能慷慨,而更多的是对南浔惊艳和欢喜。品茗醉酒,檐雨清脆,锦绣入口,吐哺南浔,七分是柔情,三分是俠气。
或许,多年以后,当我梦回南浔,她未必如此刻的容颜。而如今,我只愿取走一瓢古镇之水,流过白墙黛瓦,流过青石板桥,流过绿柳乌篷,流过丹心汗青。沉淀下的是古镇人文醇厚的底蕴,珍存的是她千年的回忆。待到年老,阳光和煦,我可以打开记忆的瓶盖,对着流年的影子缓缓诉说。
讲到江南,便想到古镇。讲到古镇,难免又联想到小桥、流水、 油纸扇和乌篷船了。虽不免俗,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特有品味和审美志趣。
从唐诗宋词里面走出,再拜读郁达夫、周作人的散文,低声吟咏戴望舒的《雨巷》,江南古镇如同梦幻般的身影,萦绕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心中。仰慕于她的美丽,我终于在最美丽的季节走进她的怀抱。
然而我却有点失望。从小镇下车,站前颇有些凄惨。街道布局, 市政风情,不是很有滋味。道路是乱糟糟的,更兼站前落满的三轮车和酒店拉客的小商户,随着门外的市井热闹扑面而来。生活气息倒是足足的。我们由站旁的天桥穿过去,看到下面古老的京杭运河,冷清的江面一动不动,令人几乎忘却她千年以前的繁华和喧嚣。
桥名浔溪,过桥便是街市,道路略显狭窄,可过一辆三轮,在此之间,行人和机动车从容相处,倒显古镇的底气和淡定。路旁的果农和菜农,一见便是本处居民,询价问菜,物价不贵,拖延几日,或许不成问题。
有人曾跟我说,惊喜往往在转角之处。穿过人海,走过街衢,无烟雨渲染,无鮮花炫睛,你在安静中梳妆,我是悄悄经过你窗前的过客。蓦然间的逗留,我已沉醉,愿将后半生与你相伴。
在百间楼,商业化程度还不算高,留住的届民,大抵年过半百。 其实不难理解,这里是他们前半生玩耍、学习、吵闹、结婚、生子的所在,想要离开,真的能舍得吗?房屋逐水而建,长约400米,封火山墙、琵琶式山墙、三叠式马头墙,风格独特,极具韵味和美感。更妙的是,它不仅耐看,还具备实用价值,出游经商,汲水洗涤,无一不便。披檐之下,我们走过一道又一道的券门,墙面斑驳,偶有墙体间隊间钻出的爬山虎,吐出嫩绿的新叶。在河边码头漂洗的阿婆,并 不曾在意我们这些观光客,我想他们经历的故事,一定像这些老房子的历史一样厚重。然而当你看着她们,岁月给她们刻上深刻的印记, 却带不走她们的笑容,水波上的阳光,在她们仰手之间,碎成一颗颗亮眼的珍珠。谁说沧海桑田,又有谁说年岁不返?我仿佛看见时间静止的这一刻。如此安静。
但是他们终将落开。房屋临水,潮湿闷热,夏来蚊虫多,冬日不保暖。年轻人已搬去城市居住,留下老人孤守着岁月。摇扇纳凉,洗衣做饭,看溪边落日余晖,携手老伴度过残生。人世间最难得的事物,莫过于笃定和安定的内心。
然而当你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南浔这个小镇并不甘于寂寞。清末民初,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蓽,足以拍出几部电视剧或者写几本厚书。苏浙历来是丝织业的重心。西学东渐,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南浔出产的辑里湖丝远销海外,带来不可估重的财富,使得南浔一度成为江南最富有的小镝,涌现了 以“四大象”为首的巨富世家。如果说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么真正使这个古镇在历史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这几个家族在近代 对于政抬和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四大家虽富,却有别于传统富商。与洋人打交道,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财富,并不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尊重文化和知识,才能薪火相传。受到如此家风和家训的熏陶,才能在近代,涌现出藏书家刘承千,国民党四大元老之张靜江等人。
凭轩眺望,访幽思古,心情可能慷慨,而更多的是对南浔惊艳和欢喜。品茗醉酒,檐雨清脆,锦绣入口,吐哺南浔,七分是柔情,三分是俠气。
或许,多年以后,当我梦回南浔,她未必如此刻的容颜。而如今,我只愿取走一瓢古镇之水,流过白墙黛瓦,流过青石板桥,流过绿柳乌篷,流过丹心汗青。沉淀下的是古镇人文醇厚的底蕴,珍存的是她千年的回忆。待到年老,阳光和煦,我可以打开记忆的瓶盖,对着流年的影子缓缓诉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