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少年 --浅谈越剧戏迷与新时代越剧持续发展的关系
天上掉下个少年郎
提到传统戏曲—越剧,或许很多人都会摇头,不知所云。但唱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好多人会惊喜地喊道,我听过,原来这就是越剧呀。
越剧电影《红楼梦》引领无数戏迷走进越剧的瑰丽世界,而我与少年的相遇,也如电影中“宝黛初会”的场景,“这个妹妹我是认识的”。只是略微遗憾,这场相识中,没有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四目相对,是两个“腹内草莽”的假须眉。
2013年,某一日,热闹的深圳越剧戏迷群里来了新人,闪出一句,“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现居广州的越剧戏迷......”。夹杂在热情的欢迎语中,我激动地敲下几个字,“欢迎你的加入,我也是河北人......”
第一次见到少年,恰好是我在深圳首次登台演出越剧的日子。没有羞涩,没有隔阂,从广州风尘仆仆而来的少年与我拥抱,谈笑犹如多年的旧友。接下来几次戏迷活动中,低调、内敛的少年逐渐展露才华。学过播音的她,客串主持人,一身干练装束,帅气潇洒;自幼受家庭熏陶,她习练书法至今,《孔雀东南飞 雀盟》一折,那一纸休书,秀气而不失挺拔的笔迹,成为舞台上耀眼的道具;聪慧手巧的少年着迷戏曲化妆,平时甚是留意首席化妆师的手法、技巧,回家对镜练习、揣摩,一来二去,她画的戏曲妆已是登台亮相的水平。渐渐地,少年在广东越迷圈里有了名气,我与她,因着爱好、秉性相近而熟稔。她如往昔唤我老乡,因痴长几岁,又因我们都痴迷越剧坤生行当,我亲切地称她,少年。
南粤之地,不似帝都,北方人少,河北人更是稀罕。对于越剧,由于咬字困难,北方人知之甚少,能喜爱并习唱的越剧戏迷更是少有。少年与我,他乡偶遇,情钟越音,可谓喜上加喜,也足见越剧的魅力。突破方言的阻碍,让两个视铿锵有力的评剧为乡音,时不时用熟悉的北方曲艺--相声插科打诨的北方孩子,有机会展现俊朗、儒雅的一面。
那一日“江南情怀”中送你离去
2014年,乍暖还凉时节,惊闻少年与另一位深圳戏迷妹妹不约而同地去了浙江。很是失落了一阵子,想是以后见面的日子少了,相约一起登台演出的计划恐是难以履行。但辗转间,又替她们高兴,喜欢越剧的女子,不是更应去浙江--这片孕育了越剧的热土--去亲近越剧吗?更何况年轻如她们,最是该勇敢闯荡的年龄。各种滋味于心,遂成《江南情怀》一文。篇幅虽短,寥表壮行之意。
读书时,请好姐妹回家分享父亲的厨艺,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待为亲人,方见情谊深厚。飘落在异乡时,以笔为柬,邀友人入文,字字是相惜,行行为牵挂。这是少年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字,自然不会是最后一次......
小别重逢再握手 共谱新曲咏越秀
2015年的夏日,深圳,又见少年。越发成熟、稳重的她作为鼎煌文化创始人承接了深圳市青年越剧团首场全本剧目《五女拜寿》演出的策划、宣传工作。这一次归来,少年有了新才艺—编辑和摄影。帷幕之后,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化妆、修缮服饰、协助布景,校正字幕.闲暇之时,她会游走在剧场的各个角落拍照、搜集素材。白天是体力工作,傍晚,静下心来,敲打着键盘,为剧团的每一个人量身打造宣传词。从演员、导演到乐师、后勤,无一遗漏,篇篇真挚。
临近演出前,少年邀我和首席摄影师Merrill与她合作,完成最后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制作。我们认真地讨论宣传的方向和侧重点,仔细甄选演出剧照的构图与光线,谨慎地遣词酌句,力求完整而完美地记录民间剧团的演出盛况与艰辛过程。从文字到摄影,我们皆非专业人士,但秉承着对越剧艺术来自幼年的热爱与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结伴自学,希望呈现出较为专业的作品。
又是一年夏天,不知不觉,我和少年一起走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是曾浮萍般漂泊的越剧艺术借由民间越剧团体深深扎根广东的过程,我与少年共同见证并参与其中。越剧戏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上连越剧传人,下系普通观众。她们身体力行,传承越剧艺术,像土壤一样吸纳更多飘零的传统戏曲、古典文化爱好者,形成更为广袤、肥沃的土地。她们更应该是理性的鉴赏者和批评家,从表演、唱腔到剧本编创,保有自己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像雨露一样滋润越剧发展的大地,并能“修枝裁叶”促进越剧传人和从业人员对艺术传承有更高的追求。20世纪,越剧改革,邀请文人参与编导,改善舞美、布景,创立新的唱腔,这些是百年越剧为人津津乐道的掌故;21世纪,新时代的越剧发展,越剧戏迷整体素质的提高,半专业或专业地参与表演、编剧与唱腔/唱词修改,队伍年龄呈阶梯型良性递减,是否可以成为新越剧百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树高千尺不离沃土,土润方可滋养茂林。自然规律如此,艺术传承规律亦如此。
2006年至2016年,越剧诞生,从100年到110年,越剧戏迷,也由观众变成参与者。角色转换中有我与少年的故事,有我们与越剧的故事,也有我们与越剧戏迷的故事......
提到传统戏曲—越剧,或许很多人都会摇头,不知所云。但唱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好多人会惊喜地喊道,我听过,原来这就是越剧呀。
越剧电影《红楼梦》引领无数戏迷走进越剧的瑰丽世界,而我与少年的相遇,也如电影中“宝黛初会”的场景,“这个妹妹我是认识的”。只是略微遗憾,这场相识中,没有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四目相对,是两个“腹内草莽”的假须眉。
2013年,某一日,热闹的深圳越剧戏迷群里来了新人,闪出一句,“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现居广州的越剧戏迷......”。夹杂在热情的欢迎语中,我激动地敲下几个字,“欢迎你的加入,我也是河北人......”
第一次见到少年,恰好是我在深圳首次登台演出越剧的日子。没有羞涩,没有隔阂,从广州风尘仆仆而来的少年与我拥抱,谈笑犹如多年的旧友。接下来几次戏迷活动中,低调、内敛的少年逐渐展露才华。学过播音的她,客串主持人,一身干练装束,帅气潇洒;自幼受家庭熏陶,她习练书法至今,《孔雀东南飞 雀盟》一折,那一纸休书,秀气而不失挺拔的笔迹,成为舞台上耀眼的道具;聪慧手巧的少年着迷戏曲化妆,平时甚是留意首席化妆师的手法、技巧,回家对镜练习、揣摩,一来二去,她画的戏曲妆已是登台亮相的水平。渐渐地,少年在广东越迷圈里有了名气,我与她,因着爱好、秉性相近而熟稔。她如往昔唤我老乡,因痴长几岁,又因我们都痴迷越剧坤生行当,我亲切地称她,少年。
南粤之地,不似帝都,北方人少,河北人更是稀罕。对于越剧,由于咬字困难,北方人知之甚少,能喜爱并习唱的越剧戏迷更是少有。少年与我,他乡偶遇,情钟越音,可谓喜上加喜,也足见越剧的魅力。突破方言的阻碍,让两个视铿锵有力的评剧为乡音,时不时用熟悉的北方曲艺--相声插科打诨的北方孩子,有机会展现俊朗、儒雅的一面。
那一日“江南情怀”中送你离去
2014年,乍暖还凉时节,惊闻少年与另一位深圳戏迷妹妹不约而同地去了浙江。很是失落了一阵子,想是以后见面的日子少了,相约一起登台演出的计划恐是难以履行。但辗转间,又替她们高兴,喜欢越剧的女子,不是更应去浙江--这片孕育了越剧的热土--去亲近越剧吗?更何况年轻如她们,最是该勇敢闯荡的年龄。各种滋味于心,遂成《江南情怀》一文。篇幅虽短,寥表壮行之意。
读书时,请好姐妹回家分享父亲的厨艺,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待为亲人,方见情谊深厚。飘落在异乡时,以笔为柬,邀友人入文,字字是相惜,行行为牵挂。这是少年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字,自然不会是最后一次......
小别重逢再握手 共谱新曲咏越秀
2015年的夏日,深圳,又见少年。越发成熟、稳重的她作为鼎煌文化创始人承接了深圳市青年越剧团首场全本剧目《五女拜寿》演出的策划、宣传工作。这一次归来,少年有了新才艺—编辑和摄影。帷幕之后,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化妆、修缮服饰、协助布景,校正字幕.闲暇之时,她会游走在剧场的各个角落拍照、搜集素材。白天是体力工作,傍晚,静下心来,敲打着键盘,为剧团的每一个人量身打造宣传词。从演员、导演到乐师、后勤,无一遗漏,篇篇真挚。
临近演出前,少年邀我和首席摄影师Merrill与她合作,完成最后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制作。我们认真地讨论宣传的方向和侧重点,仔细甄选演出剧照的构图与光线,谨慎地遣词酌句,力求完整而完美地记录民间剧团的演出盛况与艰辛过程。从文字到摄影,我们皆非专业人士,但秉承着对越剧艺术来自幼年的热爱与发自内心的敬畏,我们结伴自学,希望呈现出较为专业的作品。
又是一年夏天,不知不觉,我和少年一起走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是曾浮萍般漂泊的越剧艺术借由民间越剧团体深深扎根广东的过程,我与少年共同见证并参与其中。越剧戏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上连越剧传人,下系普通观众。她们身体力行,传承越剧艺术,像土壤一样吸纳更多飘零的传统戏曲、古典文化爱好者,形成更为广袤、肥沃的土地。她们更应该是理性的鉴赏者和批评家,从表演、唱腔到剧本编创,保有自己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像雨露一样滋润越剧发展的大地,并能“修枝裁叶”促进越剧传人和从业人员对艺术传承有更高的追求。20世纪,越剧改革,邀请文人参与编导,改善舞美、布景,创立新的唱腔,这些是百年越剧为人津津乐道的掌故;21世纪,新时代的越剧发展,越剧戏迷整体素质的提高,半专业或专业地参与表演、编剧与唱腔/唱词修改,队伍年龄呈阶梯型良性递减,是否可以成为新越剧百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树高千尺不离沃土,土润方可滋养茂林。自然规律如此,艺术传承规律亦如此。
2006年至2016年,越剧诞生,从100年到110年,越剧戏迷,也由观众变成参与者。角色转换中有我与少年的故事,有我们与越剧的故事,也有我们与越剧戏迷的故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