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教育感想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重要的论断:在其现实可能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应用到国家上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与否,与它自身积极建立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抛开一直以来我们对日本固有的偏见,客观来说,日本这个国家自一战之后,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发展速度都让人为之叹服。任何一个事物的兴起都有它的原因,那么日本这个小国寡民的国家究竟是如何迈出封建,走向资本主义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懂得正视自己,看清自己,并为之努力。
长期以来我们都活在天朝大国的假象之中,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弱项,更不愿向先进国家学习,这种现象在明清表现的异常强烈。可能你要说,我们进行努力了呀,洋务运动时期,无数仁人志士都涌入资本建设,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我们兴办大学堂,开办教育,大兴文化。也是,的确是有努力,但这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毕竟只是杯水车薪。旧的封建制度不被推翻,一味沿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内容;只知兴办教育,却不知开放教育,兼容并包。试问这样进行改革又怎会成功?
且看这一时期日本的发展现状。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在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幼芽已破土而出。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频频兴起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严重动摇了幕府的封建制度。与此同时,一部分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家也厕身其间,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反对封建幕府专制统治。从社会发展大的趋势来看,彼时的中国与此时的日本的发展史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统治数年的封建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不同的是日本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并且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空前快速。而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则是步履维艰,封建制度过于强大,难以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纵观日本发展史,起决定作用的莫过于教育。著名经济学家韦椎曾在他发表的一本《教育经济学》中,详细地阐述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英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也曾明确表态,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教育都应该在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上占重要的比重。虽然在短时期内它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现状,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日本究竟是如何抓住教育这个契机进行改革的呢?其实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已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等革新口号,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那时候的日本,不论是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和同一时期的中国相比,实力相当。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明显表现出兼容并蓄、注重改造、为我所用的特点却在一点一点的战胜中国。这也就是为何日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在世界上占有极大的地位。在我看来,日本能够成功跻身于列强之内,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在那个战火纷飞、百姓温饱尚不能保障的情况下,日本全民上下能够节衣缩食,共同开办义务教育,学制长达八年。这个数字在当今看来都是极其惊人的,反观中国,一路风风雨雨,到1980年才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比日本整整落后了一百年。就我个人而言,十分佩服日本当时那种全国一心兴办教育的精神。不论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日本还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日本,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待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都是不断深入发展的。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曾在《教育的力量》这篇论文中坦言:“人的能力,天赋遗传的因素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超过其限度”,又认为“人,学则智,不学则愚,人的智慧取决于教育如何。”他的这一席话,深刻的揭示了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在当时的略显落后的日本就已经有先见之明了。最初破封建制度之后,由新兴资产阶级以及日本政府,他们积极从事文明开化、思想启蒙等活动,并以教育为利器批判封建意识及观念,号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把日本带入文明之林。
纵观日本教育发展史,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直到十九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摆脱了幕府时代的封建教育的束缚,并在明治政府的重任与积极参与下成功地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从而促进日本近代教育学制的基本定型。之后建立的普及义务教育,进而极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从日本的发展史来看,其实更像是一部教育发展史。若干年前日本还是一个蛮夷岛国,然而它却懂得积极向周边国家学习先进武器、制度来改革自身体制。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善于吸取他国现金科学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教育的实际经验,并能很好地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移风易俗地进行改革。正是这种求知的精神促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较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比十九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同特征: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的过渡,教育反映一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发展,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教育实行双轨制,产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育内容逐渐从人文走向科学,等等。同时,十九世纪各国教育发展又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了不同国家教育的民族特色,其中,现代教育理论也孕育在中。
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稀缺》,全书一直在强调这样一个道理,稀缺会俘获大脑,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为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同时稀缺也会带来一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要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它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由个人到国家,这个道理同样有效。日本虽然在教育改革中表现的尤为出色,但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日本教育中过多的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让人为之汗颜。于我看来,正是日本这个国家它缺乏这种传统的爱国文化,它过于急于求成,所以在之后的教育发展中才会特加强调。尽管这种军国主义让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无往不利,取得了经济上、军事上出色的表现。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军国主义严重的限制了日本国民的思维方式。世界上最典型的军国主义莫过于普鲁士德国和日本。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是在学习普鲁士德国军国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了东西方军国主义的特点,故而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军国主义。在这个体制中,天皇是“兵马大元帅”,军队是“皇军”,士兵必须一心一意为天皇卖命。近代日本正是通过这种军国主义思想毒化并控制国民,借此走上对外扩张,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拖入战争,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由此可见,稀缺所带来的弊端对国家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种负面影响可能需要日本政府花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彻底消除。
日本文化的赶超史及其文化的优势趋向特征,很显然,它对我国文化在21世纪里如何弘扬光大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一种封闭的文化系统,一旦其内在的全部潜能发挥到了极限状态,并且达到了对特定环境的完满适应,那么此文化系统就必将趋于稳定。在这种状态下,该系统整体的重新适应就会产生困难。无疑,如何克服我国文化中的自我封闭、墨守成规和夜郎自大等惰性因素,如何将外向开放、随机应变和善于摄取等竞争机制引进到我们的文化系统中来,将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而日本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时是除去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些思想极其血腥的军国主义思想。
在这里借鉴一句李斯特的教育理论,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若干年前日本以它先进的教育思想及其政治制度击败了我们中华民族,而现在我们就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当时日本全民咬紧牙关,万众一心兴办教育的精神,加大对教育支出的投资,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