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答,随便说说
前两天我跟武宁老师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将来知识在大众中的分享方式一定会发生一场革命:
传统的、依靠图书分享知识的方式方式是“学科式”的、“整体式”的。
所谓“学科式”就是说,比如我想了解秦始皇和刘邦的关系,首先我得判断这是属于什么学科的问题,比如是历史,再细分这是哪一类历史问题,比如秦汉历史常识。然后我再去买这个历史时期的书,可能一本还不够,我得买本讲秦朝的,再买本讲汉朝的,再买本讲郡县制的,买本讲秦代社会生活的,得把这些书都看了,才能解决问题。
所谓“整体式”的,就是说图书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我要想了解得清楚点儿,基本要读掉大半才行,否则很可能掌握不到我想要的知识。
而未来的知识分享方式,应该是“以需求为中心的”,和“碎片化”的。
所谓“是“以需求为中心”就是说,当我想要了解秦始皇和刘邦的关系,那么我就通过某种方式(在搜索引擎里搜索或者在app里提问),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而不用考虑我这问题涉及什么学科,涉及什么知识。
所谓“碎片化”的大家都好理解了,就是维基,就是微博,就是现在所有的社交产品的样子。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的知识分享产品,如维基,满足了碎片化的要求,但是还不能满足“以需求为中心”,维基就是典型的“以学科为中心”。
一些社科类的畅销书,如“知道这些知识可以不生病”,满足了“以需求为中心”,但不够碎片化。而且文史类知识也没法用图书的方式碎片化。
讨论到这里我就狂兴奋啦,我说妈呀,我这是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点了呀,我这已经掌握了时代大潮的秘密了呀,我是越聊越兴奋,简直想立刻撸袖子就干个app出来,“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然后武宁老师冷冷的说:你说的不就是知乎么。
我就_(:3」∠)_了。
但我想了想,现在的知乎和分答还都有问题。知乎的答案筛选机制有问题,所有的用户投票没有加权,最后只能变成庸众的狂欢,现在的高票答案往往是,要么搞笑,要么立场受欢迎,要么有美女照片,最次是图多文字多图表多。然而知识的分享必须是精英化的。否则知识的质量和筛选效率都会变得极低。现在的知乎已经倾向于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论坛了。
再说分答。分答的设计超级聪明,不火没天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消费粉丝忠诚度”的应用,而不是真正的分享知识。60秒很难回答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用户收听一段回答,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出于对偶像的信任和好奇,而不是对回答内容真正有需求。而信任和好奇是会被消耗光的,只要不是影视明星的那种坚定粉丝,掏了一阵钱,听了一阵帮助不大的回答,恐怕就不会再有耐心继续玩下去。而只要没有人围观,提问和回答的热情也会降低。最后,很可能会变成少数明星偶像持续火热,其他专业用户热度很差的情况。可能就变成一个付费粉丝版的微博。或许改成允许长文字答案,同时文字答案的十分之一免费显示会好一点?
总而言之吧,一番胡想之后,我认识到两个现实:
1,我的创业梦破灭了。
2,我写过的那些社科书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就像报纸被微博淘汰一样。
总之好凄惨……
传统的、依靠图书分享知识的方式方式是“学科式”的、“整体式”的。
所谓“学科式”就是说,比如我想了解秦始皇和刘邦的关系,首先我得判断这是属于什么学科的问题,比如是历史,再细分这是哪一类历史问题,比如秦汉历史常识。然后我再去买这个历史时期的书,可能一本还不够,我得买本讲秦朝的,再买本讲汉朝的,再买本讲郡县制的,买本讲秦代社会生活的,得把这些书都看了,才能解决问题。
所谓“整体式”的,就是说图书都是厚厚的一大本,我要想了解得清楚点儿,基本要读掉大半才行,否则很可能掌握不到我想要的知识。
而未来的知识分享方式,应该是“以需求为中心的”,和“碎片化”的。
所谓“是“以需求为中心”就是说,当我想要了解秦始皇和刘邦的关系,那么我就通过某种方式(在搜索引擎里搜索或者在app里提问),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而不用考虑我这问题涉及什么学科,涉及什么知识。
所谓“碎片化”的大家都好理解了,就是维基,就是微博,就是现在所有的社交产品的样子。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的知识分享产品,如维基,满足了碎片化的要求,但是还不能满足“以需求为中心”,维基就是典型的“以学科为中心”。
一些社科类的畅销书,如“知道这些知识可以不生病”,满足了“以需求为中心”,但不够碎片化。而且文史类知识也没法用图书的方式碎片化。
讨论到这里我就狂兴奋啦,我说妈呀,我这是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点了呀,我这已经掌握了时代大潮的秘密了呀,我是越聊越兴奋,简直想立刻撸袖子就干个app出来,“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然后武宁老师冷冷的说:你说的不就是知乎么。
我就_(:3」∠)_了。
但我想了想,现在的知乎和分答还都有问题。知乎的答案筛选机制有问题,所有的用户投票没有加权,最后只能变成庸众的狂欢,现在的高票答案往往是,要么搞笑,要么立场受欢迎,要么有美女照片,最次是图多文字多图表多。然而知识的分享必须是精英化的。否则知识的质量和筛选效率都会变得极低。现在的知乎已经倾向于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论坛了。
再说分答。分答的设计超级聪明,不火没天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消费粉丝忠诚度”的应用,而不是真正的分享知识。60秒很难回答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用户收听一段回答,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出于对偶像的信任和好奇,而不是对回答内容真正有需求。而信任和好奇是会被消耗光的,只要不是影视明星的那种坚定粉丝,掏了一阵钱,听了一阵帮助不大的回答,恐怕就不会再有耐心继续玩下去。而只要没有人围观,提问和回答的热情也会降低。最后,很可能会变成少数明星偶像持续火热,其他专业用户热度很差的情况。可能就变成一个付费粉丝版的微博。或许改成允许长文字答案,同时文字答案的十分之一免费显示会好一点?
总而言之吧,一番胡想之后,我认识到两个现实:
1,我的创业梦破灭了。
2,我写过的那些社科书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就像报纸被微博淘汰一样。
总之好凄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