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对豆腐干的好事儿
(原创于2016-05-30)
上海人喜欢吃百叶。打成结或者包上肉,都是上海菜里常见的角色。
你问什么是百叶?百叶是一种豆制品,就是北方人熟悉的豆腐皮,赣皖地区居民熟悉的千张。苏浙沪地区的人们把它称为百叶。这就好比过年时节流行的那个段子:上海写字楼里的Lucy、Mike和Tom各自回家过年,变成了翠花、大柱和铁蛋。其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但这不同的叫法,也多少体现了中国南北方人民的性格差异。北方人直接爽快,豆腐被压成了薄薄的一层皮,那就叫豆腐皮嘛。南方人婉约文艺,因豆腐皮出品时形薄如纸,千百张叠在一起,于是取名百叶或千张。
走进上海大街小巷的点心店,几乎在家家的点心牌子上都能看到“单档”和“双档”这两种传统的上海吃食。“单档”和“双档”说穿了,就是面筋百叶包汤。单档里有一只面筋、一只百叶包,双档里有两只面筋、两只百叶包,此外的粉丝算是标配。汤底一般是用猪骨或鸡架熬制的高汤,面筋里塞有猪肉糜,百叶也一层一层地紧紧裹着肉馅。一口咬下去,牙齿刺破百叶,肉馅里的汁水即刻涌出,在口腔里蔓延开来。像吃汤包一般吸一吸肉汁,然后慢慢咀嚼紧实的肉馅和百叶,再喝一口高汤,鲜啊!
既然这么好吃,为什么不做“三档”“四档”“十八档”,只“小气”地给一两个呢?吃过几次之后,我总结出的原因是:吃多了容易腻。百叶包和面筋浸泡在肉汤里,里面又裹着肉丸子,连粉丝也因为吸满了肉汁而肉味十足,吃多了能不腻吗?吃美食也和做很多事情一样,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好。
我从小在北方长大,印象中吃豆腐皮之类的豆制品可没这么细致。豆腐皮切丝和青椒一起炒、和肉丝一起炒、和大白菜一起炖,做法简单,但美味不减。不过要说豆制品里我最爱吃的,还得数冻豆腐。
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自家种大白菜的舅舅都会拉一小卡车的大白菜来。看着楼道里堆积如小山般的大白菜,我知道爸爸又要开始做冻豆腐了。寒假的早上,在楼下的人声中醒来。趴在窗户上看,是爸爸在和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大叔聊天。心里一阵喜悦。因为这意味着我马上就能吃到冻豆腐炖白菜啦。爸爸提着热气腾腾的豆腐回来,等放凉后就把豆腐挂到窗外,任北方的寒冷空气和刀子风“折磨”鲜嫩的白豆腐。差不多一天后,打开窗户把豆腐取回家,此时的豆腐硬邦邦的,被小小的冰渣包裹着,里面充满了网络状的小孔。冻豆腐完成了!但我们对豆腐的折磨远没有结束。下一步就是“下开水锅”。把大白菜和猪肉、粉条一起炖,用酱油上色的汤汁在大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这时把切成块的冻豆腐推下去,任滚烫的汤汁涌入它多孔的身体。盖上锅盖儿,让它们你死我活地打一通。看时间差不多了,掀开盖子,只见冻豆腐已经筋疲力尽,软绵绵地靠在锅边喘息。一筷子把它捞起来放进嘴里。冻豆腐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但只发出“噗叽”一声,就丧命于我的利牙之间。
这就是我每个冬天都会对豆腐干的好事儿。你也一定干过类似的事情吧?别狡辩!我已经无数次看见你把冻豆腐推进滚烫的火锅里啦!
其实在上面的这些美食中,豆腐充当的多是媒介作用。或被用来吸收汤汁,或被用来裹挟肉糜,豆腐的味道已经被其他食物的味道代替。但因为豆制品本身营养丰富,多孔,易入味儿,所以大多数人都爱吃豆腐。
原来要想让人喜欢是如此的简单:自身有特色,又乐于吸收他人之长,即可。
上海人喜欢吃百叶。打成结或者包上肉,都是上海菜里常见的角色。
你问什么是百叶?百叶是一种豆制品,就是北方人熟悉的豆腐皮,赣皖地区居民熟悉的千张。苏浙沪地区的人们把它称为百叶。这就好比过年时节流行的那个段子:上海写字楼里的Lucy、Mike和Tom各自回家过年,变成了翠花、大柱和铁蛋。其实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但这不同的叫法,也多少体现了中国南北方人民的性格差异。北方人直接爽快,豆腐被压成了薄薄的一层皮,那就叫豆腐皮嘛。南方人婉约文艺,因豆腐皮出品时形薄如纸,千百张叠在一起,于是取名百叶或千张。
走进上海大街小巷的点心店,几乎在家家的点心牌子上都能看到“单档”和“双档”这两种传统的上海吃食。“单档”和“双档”说穿了,就是面筋百叶包汤。单档里有一只面筋、一只百叶包,双档里有两只面筋、两只百叶包,此外的粉丝算是标配。汤底一般是用猪骨或鸡架熬制的高汤,面筋里塞有猪肉糜,百叶也一层一层地紧紧裹着肉馅。一口咬下去,牙齿刺破百叶,肉馅里的汁水即刻涌出,在口腔里蔓延开来。像吃汤包一般吸一吸肉汁,然后慢慢咀嚼紧实的肉馅和百叶,再喝一口高汤,鲜啊!
既然这么好吃,为什么不做“三档”“四档”“十八档”,只“小气”地给一两个呢?吃过几次之后,我总结出的原因是:吃多了容易腻。百叶包和面筋浸泡在肉汤里,里面又裹着肉丸子,连粉丝也因为吸满了肉汁而肉味十足,吃多了能不腻吗?吃美食也和做很多事情一样,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好。
我从小在北方长大,印象中吃豆腐皮之类的豆制品可没这么细致。豆腐皮切丝和青椒一起炒、和肉丝一起炒、和大白菜一起炖,做法简单,但美味不减。不过要说豆制品里我最爱吃的,还得数冻豆腐。
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自家种大白菜的舅舅都会拉一小卡车的大白菜来。看着楼道里堆积如小山般的大白菜,我知道爸爸又要开始做冻豆腐了。寒假的早上,在楼下的人声中醒来。趴在窗户上看,是爸爸在和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大叔聊天。心里一阵喜悦。因为这意味着我马上就能吃到冻豆腐炖白菜啦。爸爸提着热气腾腾的豆腐回来,等放凉后就把豆腐挂到窗外,任北方的寒冷空气和刀子风“折磨”鲜嫩的白豆腐。差不多一天后,打开窗户把豆腐取回家,此时的豆腐硬邦邦的,被小小的冰渣包裹着,里面充满了网络状的小孔。冻豆腐完成了!但我们对豆腐的折磨远没有结束。下一步就是“下开水锅”。把大白菜和猪肉、粉条一起炖,用酱油上色的汤汁在大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这时把切成块的冻豆腐推下去,任滚烫的汤汁涌入它多孔的身体。盖上锅盖儿,让它们你死我活地打一通。看时间差不多了,掀开盖子,只见冻豆腐已经筋疲力尽,软绵绵地靠在锅边喘息。一筷子把它捞起来放进嘴里。冻豆腐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但只发出“噗叽”一声,就丧命于我的利牙之间。
这就是我每个冬天都会对豆腐干的好事儿。你也一定干过类似的事情吧?别狡辩!我已经无数次看见你把冻豆腐推进滚烫的火锅里啦!
其实在上面的这些美食中,豆腐充当的多是媒介作用。或被用来吸收汤汁,或被用来裹挟肉糜,豆腐的味道已经被其他食物的味道代替。但因为豆制品本身营养丰富,多孔,易入味儿,所以大多数人都爱吃豆腐。
原来要想让人喜欢是如此的简单:自身有特色,又乐于吸收他人之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