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罗心理——每日分享(张鑫)
1月14日分享:你经常说“是的,但是……”吗?嗯,那你可要注意了,这可是我们最经常玩的心理小把戏。以下场景,欢迎对号入座
文字心理游戏
经常说“我知道”的心魔
某公司办公室,午后难得的闲暇时间,几个同事凑在一起聊起天来。此时,大家正在热议楼市。“这个我知道,是这么回事!”小董说着挤到众人中间,“楼市之所以会有升有降,其实是因为……”小董一发话,已经有两个女同事不约而同退出了聊天的人群。“所以说,楼市下一步的走势,还要等年底出台的政策才能最终有所定论。”小董的一番高谈阔论总算收了尾,而此时大家似乎已经没了继续下去的兴致。
“我听说银行最近又要调息了……”一位同事适时地引入了新一轮话题。“对,我也听说……”另一个同事还没来得及插嘴,小董又一把独揽了话语权:“告诉你们吧,这个我知道,其实是这么回事……”几个办公桌离得近的同事很轻松地调转椅背,脚下一蹬,滑旱冰似的“溜”走了。
“哎,对了,你们组里出的那份有关新栏目的策划案怎么样了?”这时候,缩小话题范围,是在午休时间最后的十几分钟里留住尚存“聊兴”之人的最好方式了。“还说呢,总监大人觉得那个策划案在具体实施上……”同样没等这个同事把话说完,小董便再次大放厥词:“不能那么来做吧,依我看,应该这么办……”
全能的背后是无能感
你都知道,那又能怎样?经常说“我知道”的人,在英语里被称做“Mr.Know All”,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全知、全能先生”。而实际上,在“全能”的背后,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深度的“无能感”。“全能”仅仅只是“无能”的一种心理“填充物”,弥补了深层心理中的缺失与无助。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过“心理补偿”理论,他认为幼年时期的个体如果没能获得来自抚养人一方足够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在幻想中树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象,借由这个更加强势的自我去对抗心中的无助感。特别是那些曾在幼年遭受过寄养、抛弃、过继的孩子,他们心中对于被否定、被抛弃的恐惧使他们比别人更需要这样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这个我知道”其实就是在掩饰内心对无能的恐惧。
心中这个强势的“我”,具有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意义,它使一个年幼的个体不至于对生命失去信心,弥补内在的缺失,形成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促使心智的成熟和发展。而同时,它也会引到一个人走向“自我膨胀”,因为早在产生之时,其功能便是以更加超越的方式,无限地填补和满足内在的缺失。而当这种强大的自我成为了心灵的主宰,那它便具有了“魔鬼”特质,会使一个人无限扩张对外在的需求与欲望,直至变得支离破碎……
“是的,但是……”,谁“玩”了谁?
你经常说“是的,但是……”吗?嗯,那你可要注意了,这可是我们最经常玩的心理小把戏。以下场景,欢迎对号入座:
丽丽(非常苦恼的样子):“大家都说你看问题透彻,看我这么苦恼,帮我出出主意吧!”
小谢(略带微笑):“别急,慢慢说,看我能帮上你什么忙?”
丽丽(愁眉苦脸):“我想建立家庭,可一直都没碰到合适的对象,好几年了都这样,怎么办啊?”
小谢:“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呢,这样概率会大些。”
丽丽:“是啊,你说的没错。我努力过,让朋友帮忙介绍,有好多次的相亲,但都没有碰到合适的。”
小谢:“不一定仅限于朋友介绍嘛,为什么不主动点,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呢?”
丽丽:“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这人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想到那些太吵的地方去,何况对陌生人我总觉得有些尴尬。”
小谢:“嗯,在你认识的同事、同学或朋友中发展一下呢?”
丽丽:“对啊,我的一些女朋友就是这样有了男友的,但是……我观察过我的那些单身的同事、同学或朋友,我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
小谢:“哦,这样啊,你也可以考虑在网络上试试看,没准会有机会认识一个你满意的,现在不是有很多征婚交友网站吗?”
丽丽:“我上过那些相关网站,还注册过呢,但是我后来没有兴趣了,原因是我觉得网上的人太不靠谱,我还听说有被骗的呢。”
小谢感到有些受挫:“对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
丽丽:“我想那倒是一种可能的办法,可是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好多骗人的婚托?”
心理游戏背后的语言
很显然,丽丽和小谢的对话最后不欢而散,而且两个人事后都觉得很郁闷。小谢之所以郁闷,是因为所有的建议都被挡回来了,以至于最后都有些愤怒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丽丽也一定充满哀叹:“哎,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就知道,你没办法帮到我……”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正常对话,但其实双方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沟通效果。一个人挖空心思给建议,一个人则不断“是的,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游戏”。没错,在心理学上,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把这种模式叫做“心理游戏”。
在关系中玩“心理游戏”,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仔细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其实丽丽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便放出了一个“饵”:“你很厉害的啊,你帮帮我吧!”紧接着,小谢上“钩”了:“我比你厉害,我可以帮助你的。”
然后,小谢开始提议“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叫做“你为什么不……”的心理游戏,和丽丽的“是的……但是……”是一个配套的心理游戏,丽丽并非有意要玩惨小谢,但她的潜意识就是要这样做,引诱别人提建议,再把一个个建议都否决,让对方无可奈何。而小谢上了钩,去给她提建议,结果当然惨不忍睹。不过,小谢的潜意识也没有闲着,甚至有时候可能向别人抱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向她提了那么多建议,这人没救了。”
丽丽虽然在向别人求助,但真正的求助者不是这样的,丽丽的潜台词更像是:我(谦虚提问)好,你(水平太差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不好。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来证明自己的某个隐藏的心理信念,即“总是没有人能帮助我”。热心助人的小谢,虽然看上去很努力地去帮助对方,但实际上,他更像是在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为的是证明“我(因为懂得怎么做)好,你(不懂还不听我的)不好”,他并没真正想要帮助她。
结果到了游戏结束的时候,上钩的“拯救者”成了牺牲品,无奈又生气地发现自己的拯救失败了,求助者则又一次经历“没有人能帮我”的受挫感,实际上,他们都把对方给“玩”了。
文字心理游戏
经常说“我知道”的心魔
某公司办公室,午后难得的闲暇时间,几个同事凑在一起聊起天来。此时,大家正在热议楼市。“这个我知道,是这么回事!”小董说着挤到众人中间,“楼市之所以会有升有降,其实是因为……”小董一发话,已经有两个女同事不约而同退出了聊天的人群。“所以说,楼市下一步的走势,还要等年底出台的政策才能最终有所定论。”小董的一番高谈阔论总算收了尾,而此时大家似乎已经没了继续下去的兴致。
“我听说银行最近又要调息了……”一位同事适时地引入了新一轮话题。“对,我也听说……”另一个同事还没来得及插嘴,小董又一把独揽了话语权:“告诉你们吧,这个我知道,其实是这么回事……”几个办公桌离得近的同事很轻松地调转椅背,脚下一蹬,滑旱冰似的“溜”走了。
“哎,对了,你们组里出的那份有关新栏目的策划案怎么样了?”这时候,缩小话题范围,是在午休时间最后的十几分钟里留住尚存“聊兴”之人的最好方式了。“还说呢,总监大人觉得那个策划案在具体实施上……”同样没等这个同事把话说完,小董便再次大放厥词:“不能那么来做吧,依我看,应该这么办……”
全能的背后是无能感
你都知道,那又能怎样?经常说“我知道”的人,在英语里被称做“Mr.Know All”,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全知、全能先生”。而实际上,在“全能”的背后,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深度的“无能感”。“全能”仅仅只是“无能”的一种心理“填充物”,弥补了深层心理中的缺失与无助。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过“心理补偿”理论,他认为幼年时期的个体如果没能获得来自抚养人一方足够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在幻想中树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象,借由这个更加强势的自我去对抗心中的无助感。特别是那些曾在幼年遭受过寄养、抛弃、过继的孩子,他们心中对于被否定、被抛弃的恐惧使他们比别人更需要这样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这个我知道”其实就是在掩饰内心对无能的恐惧。
心中这个强势的“我”,具有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意义,它使一个年幼的个体不至于对生命失去信心,弥补内在的缺失,形成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促使心智的成熟和发展。而同时,它也会引到一个人走向“自我膨胀”,因为早在产生之时,其功能便是以更加超越的方式,无限地填补和满足内在的缺失。而当这种强大的自我成为了心灵的主宰,那它便具有了“魔鬼”特质,会使一个人无限扩张对外在的需求与欲望,直至变得支离破碎……
“是的,但是……”,谁“玩”了谁?
你经常说“是的,但是……”吗?嗯,那你可要注意了,这可是我们最经常玩的心理小把戏。以下场景,欢迎对号入座:
丽丽(非常苦恼的样子):“大家都说你看问题透彻,看我这么苦恼,帮我出出主意吧!”
小谢(略带微笑):“别急,慢慢说,看我能帮上你什么忙?”
丽丽(愁眉苦脸):“我想建立家庭,可一直都没碰到合适的对象,好几年了都这样,怎么办啊?”
小谢:“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呢,这样概率会大些。”
丽丽:“是啊,你说的没错。我努力过,让朋友帮忙介绍,有好多次的相亲,但都没有碰到合适的。”
小谢:“不一定仅限于朋友介绍嘛,为什么不主动点,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呢?”
丽丽:“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这人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想到那些太吵的地方去,何况对陌生人我总觉得有些尴尬。”
小谢:“嗯,在你认识的同事、同学或朋友中发展一下呢?”
丽丽:“对啊,我的一些女朋友就是这样有了男友的,但是……我观察过我的那些单身的同事、同学或朋友,我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
小谢:“哦,这样啊,你也可以考虑在网络上试试看,没准会有机会认识一个你满意的,现在不是有很多征婚交友网站吗?”
丽丽:“我上过那些相关网站,还注册过呢,但是我后来没有兴趣了,原因是我觉得网上的人太不靠谱,我还听说有被骗的呢。”
小谢感到有些受挫:“对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
丽丽:“我想那倒是一种可能的办法,可是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好多骗人的婚托?”
心理游戏背后的语言
很显然,丽丽和小谢的对话最后不欢而散,而且两个人事后都觉得很郁闷。小谢之所以郁闷,是因为所有的建议都被挡回来了,以至于最后都有些愤怒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丽丽也一定充满哀叹:“哎,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就知道,你没办法帮到我……”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正常对话,但其实双方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沟通效果。一个人挖空心思给建议,一个人则不断“是的,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游戏”。没错,在心理学上,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把这种模式叫做“心理游戏”。
在关系中玩“心理游戏”,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仔细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其实丽丽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便放出了一个“饵”:“你很厉害的啊,你帮帮我吧!”紧接着,小谢上“钩”了:“我比你厉害,我可以帮助你的。”
然后,小谢开始提议“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叫做“你为什么不……”的心理游戏,和丽丽的“是的……但是……”是一个配套的心理游戏,丽丽并非有意要玩惨小谢,但她的潜意识就是要这样做,引诱别人提建议,再把一个个建议都否决,让对方无可奈何。而小谢上了钩,去给她提建议,结果当然惨不忍睹。不过,小谢的潜意识也没有闲着,甚至有时候可能向别人抱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向她提了那么多建议,这人没救了。”
丽丽虽然在向别人求助,但真正的求助者不是这样的,丽丽的潜台词更像是:我(谦虚提问)好,你(水平太差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不好。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来证明自己的某个隐藏的心理信念,即“总是没有人能帮助我”。热心助人的小谢,虽然看上去很努力地去帮助对方,但实际上,他更像是在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为的是证明“我(因为懂得怎么做)好,你(不懂还不听我的)不好”,他并没真正想要帮助她。
结果到了游戏结束的时候,上钩的“拯救者”成了牺牲品,无奈又生气地发现自己的拯救失败了,求助者则又一次经历“没有人能帮我”的受挫感,实际上,他们都把对方给“玩”了。
曼荼罗心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沙盘游戏助力,改善校园不良行为 (1人喜欢)
- 给予孩子犯错的权利 (1人喜欢)
- 运用游戏力,巧妙应对孩子发脾气 (1人喜欢)
- 心理咨询与平常朋友聊天有何差别? (1人喜欢)
- 如何培养心理阳光的孩子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