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笔
五月底,逼迫自己写(卸)下点东西。
断断续续的思考片段难以形成一个总括的开头,脑子里虽然有各种观念的交融,却还未能形成什么知识结构和稳定的思路,更别提写作了,可能留下的只是一团文字,我大胆借用蒙田的“试笔”一词,作为我写作的形式,也给我心里一点底气。
先说一说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态度的挣扎和定位的摇摆,我姑且记录一下此时此刻的观念。部门处于青黄不接的环节,上头了我充足的机会,当然对应的是很多杂事,我天生排斥很多拘束,讨厌有任何压力的事务,我提醒自己要重视这些麻烦的事情,因为事情完成的好与坏不是完全做给领导看的(当然这会牵扯到领导对你的评价和信任度)。我分析自己的心理倾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能力的不济造成的信心不足,这不是一种我崇尚的健康的观念(心无杂念、了却俗事),而是一种逃避责任,正确的对待方式也许是举重若轻,能承担得起、能放的下。
我慢慢地崇拜起人身上某些方面的能力,比如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一、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不能调和的,在一个团队里,之所以能成事,归因于集体的精神,它是一种会对内心的自由独立是一种妨碍,有时候该理念会形成暴力。二、我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沟通,而团队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辩论、说服,我认为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真正的沟通仅仅存在于两颗内心达到一定丰满程度的人之中。而现在,我想不到自己会怀疑自己曾经的观念,我经历了集体的活动、团队的工作,很难再用过去的观念来说服自己,反而这些成了束缚…在团队的氛围中,在目标的引领下,一个人真的不一样了,我尝试着作一些解读:心理上每个人渴望着得到认可,得到一种良好的社会评价,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下,团队目标的完成给人分外的鼓舞,尤其对于把人生价值评价定位在事业成功的人,自我感知到了一种影响力(影响力是权力的一面),无论所带来的社会实际的“正效应”是大是小,个人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换个生物学的角度,道金斯的观念也能说通,这样的因子,使自身聚集了资源,并促进族群的演进,可以说是很吃香的。从本质上我知道这是一种虚妄,但确实让人乐此不疲,可以说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向。这些能力若能自身及周围的人带来幸福,我觉得在一定程度,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才是。
思想上,接着上文的思路来谈,在这个年龄,我认为重要的是软化观念,一切在脑中业已形成的观念,这样做为的是给新的知识和新的思考留下空间。我相信,一个人越晚形成自己的最终风格、最终理念,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一过程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我常常对一件事,对一个理念形成不一致的思想冲突,有时甚至优柔寡断,难以作一个最终的判断,更不能很好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举几个从最近的阅读中提炼的命题,对于“近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孟德斯鸠观念可以说是社会总的精神决定论,这总的精神又受到地理、人口、民俗等诸多因素影响,托克维尔的社会学观点与他一脉相承,突出因素分析法,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斗争、孔德科学精神的工业社会、再到涂尔干的“社会本位”角度,可以说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如果想要综合在一起,只会矛盾重重... 对于“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长久以来的观念对我是一种强大的阻碍,动员民众赢得独立战争是一个充分条件吗?如果对历史的篡改、对内的杀戮、对教育和思想的控制、对文化的掠夺超过了外来民族,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它还能以“民族主义”为自己辩护。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到底宗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还是社会权威的歪曲形式,又或者是民众发自内心的道德渴求,不同的观点几乎无法交融…对于“科学精神是否可能成为时代的信仰”,牢不可破的科学也遭到了怀疑,对此,我只能借助于图像分析:科学好比是对真实的刻画,每一个点对应一种概念、一种分类方法,而它们是强制被接收的表象(否则即失去普遍意义),社会希望如此,故凡是打上科学印记的,似乎的到了大众更多的承认和信任,在这点上科学和宗教并无本质区别…对于“哲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很可惜,这恐怕是唯一一门连研究对象都没有达成一致就形成“学科”的“科学”)也是众说纷纭,似乎只好跟着时代的潮流走(想不到啊),顺应者如黑格尔、康德,超前者如蒙田、尼采。他狂妄自大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醒了我,我思维的狭隘:思考只体现在阅读中,将他人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碰撞。看来我不是一个有哲学家潜质的人,因为至今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观点,连门槛都够不到。以上是我近期思考的焦点。我追求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框架,至少在人文社科领域,在后半生,专心研究一个领域,这是我的学术梦想,心很大,直感力不从心,但我希望这部分成为我人生的意义。
写这些不是为了记住什么,是要忘记。空空荡荡,这是读书静的前提,也是读书静的结果。我渴求更多寂寞的时间。
断断续续的思考片段难以形成一个总括的开头,脑子里虽然有各种观念的交融,却还未能形成什么知识结构和稳定的思路,更别提写作了,可能留下的只是一团文字,我大胆借用蒙田的“试笔”一词,作为我写作的形式,也给我心里一点底气。
先说一说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态度的挣扎和定位的摇摆,我姑且记录一下此时此刻的观念。部门处于青黄不接的环节,上头了我充足的机会,当然对应的是很多杂事,我天生排斥很多拘束,讨厌有任何压力的事务,我提醒自己要重视这些麻烦的事情,因为事情完成的好与坏不是完全做给领导看的(当然这会牵扯到领导对你的评价和信任度)。我分析自己的心理倾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能力的不济造成的信心不足,这不是一种我崇尚的健康的观念(心无杂念、了却俗事),而是一种逃避责任,正确的对待方式也许是举重若轻,能承担得起、能放的下。
我慢慢地崇拜起人身上某些方面的能力,比如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一、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不能调和的,在一个团队里,之所以能成事,归因于集体的精神,它是一种会对内心的自由独立是一种妨碍,有时候该理念会形成暴力。二、我怀疑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沟通,而团队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辩论、说服,我认为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真正的沟通仅仅存在于两颗内心达到一定丰满程度的人之中。而现在,我想不到自己会怀疑自己曾经的观念,我经历了集体的活动、团队的工作,很难再用过去的观念来说服自己,反而这些成了束缚…在团队的氛围中,在目标的引领下,一个人真的不一样了,我尝试着作一些解读:心理上每个人渴望着得到认可,得到一种良好的社会评价,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下,团队目标的完成给人分外的鼓舞,尤其对于把人生价值评价定位在事业成功的人,自我感知到了一种影响力(影响力是权力的一面),无论所带来的社会实际的“正效应”是大是小,个人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换个生物学的角度,道金斯的观念也能说通,这样的因子,使自身聚集了资源,并促进族群的演进,可以说是很吃香的。从本质上我知道这是一种虚妄,但确实让人乐此不疲,可以说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向。这些能力若能自身及周围的人带来幸福,我觉得在一定程度,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才是。
思想上,接着上文的思路来谈,在这个年龄,我认为重要的是软化观念,一切在脑中业已形成的观念,这样做为的是给新的知识和新的思考留下空间。我相信,一个人越晚形成自己的最终风格、最终理念,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一过程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我常常对一件事,对一个理念形成不一致的思想冲突,有时甚至优柔寡断,难以作一个最终的判断,更不能很好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举几个从最近的阅读中提炼的命题,对于“近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孟德斯鸠观念可以说是社会总的精神决定论,这总的精神又受到地理、人口、民俗等诸多因素影响,托克维尔的社会学观点与他一脉相承,突出因素分析法,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级斗争、孔德科学精神的工业社会、再到涂尔干的“社会本位”角度,可以说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如果想要综合在一起,只会矛盾重重... 对于“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长久以来的观念对我是一种强大的阻碍,动员民众赢得独立战争是一个充分条件吗?如果对历史的篡改、对内的杀戮、对教育和思想的控制、对文化的掠夺超过了外来民族,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它还能以“民族主义”为自己辩护。对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到底宗教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还是社会权威的歪曲形式,又或者是民众发自内心的道德渴求,不同的观点几乎无法交融…对于“科学精神是否可能成为时代的信仰”,牢不可破的科学也遭到了怀疑,对此,我只能借助于图像分析:科学好比是对真实的刻画,每一个点对应一种概念、一种分类方法,而它们是强制被接收的表象(否则即失去普遍意义),社会希望如此,故凡是打上科学印记的,似乎的到了大众更多的承认和信任,在这点上科学和宗教并无本质区别…对于“哲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很可惜,这恐怕是唯一一门连研究对象都没有达成一致就形成“学科”的“科学”)也是众说纷纭,似乎只好跟着时代的潮流走(想不到啊),顺应者如黑格尔、康德,超前者如蒙田、尼采。他狂妄自大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醒了我,我思维的狭隘:思考只体现在阅读中,将他人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碰撞。看来我不是一个有哲学家潜质的人,因为至今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观点,连门槛都够不到。以上是我近期思考的焦点。我追求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框架,至少在人文社科领域,在后半生,专心研究一个领域,这是我的学术梦想,心很大,直感力不从心,但我希望这部分成为我人生的意义。
写这些不是为了记住什么,是要忘记。空空荡荡,这是读书静的前提,也是读书静的结果。我渴求更多寂寞的时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