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绳
端午节扎五彩绳应该好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可能五彩绳不尽相同,但寓意一样。端午节在大同那边发音同丹五节。
我记得小时候农历四月底的时候,我妈就会准备全家人的五彩绳。制作方法很简单,用根筷子插在一颗土豆上,五种颜色鲜艳的细线拧成绳,打个结系在筷子末端。筷子转几圈土豆往空中一悬细线就开始自动打拧。打好的五彩绳绕在线捆上。打五彩线最好选择颜色鲜艳的线,要是选择颜色发冷的线打出来会非常难看。
五彩线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一早上戴,手腕上、脚腕上、肚子上、小时候是能想到的地方都要戴上。中间掉了的话继续补上,一直到五月初十晚上剪掉。我记得有些地方是等五彩绳自己断掉才扔,有的人把彩线硬生生戴成了黑线,到过年的时候还在…大连这边的习俗是遇到下雨天就扔掉,哪怕是刚戴一天。刚来大连时候看雨后积水中一根根五彩线就像蚯蚓一样,并且这边大部分还以红色为主。
端午节还有用萘泡水洗脸的习俗,萘的香味是端午的味道。小时候还记得回老家跟我奶奶到田梗上把萘。
小时候端午节我妈还要包粽子。粽叶用沸水煮好后灌入糯米,撒入三颗蜜枣绑成狗头型。记得有一年我家煮粽子专用蒸锅因为蒸粽子时间长锅底烧裂了……蜜枣粽子应该是最甜的,后来看到白粽蘸糖瞬间刷新我的三观。在外干脆放弃端午吃粽子,中秋的月饼后来也因为口味不习惯也放弃了。过去这么多年我发现我的饮食口味越来越挑剔,不入味的东西几乎不会入口,其实是在回味那个熟悉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好多时候就是饮食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最近一次看到我妈包粽子还是在08年,高考前一天我看完考场回去我妈在客厅包粽子,一个盆里放的糯米,一个盆里放的粽叶,一个盆里放的蜜枣。蜜枣的核都是前一天被我爸去掉收拾干净。包好后一个一个码在蒸锅中,锅底先倒扣一个盘,以防锅底再次烧裂。大概会蒸两个小时,蒸好后晾冷,吃过新鲜后剩下的装在袋子中冷冻在冰箱中,吃的时候一蒸就可以食用。我有段时间不爱吃粽子,因为觉得蜜枣太甜太粘,红枣是有点酸甜。现在想想后悔莫及。
端午节纪念屈原自然少不了门头挂大公鸡剪纸,还有符。剪纸好理解,买一对贴上去。符,简而言之就是彩色纸叠成小方块粘在一块,粘成的造型有点像B2轰炸机。小时候做完作业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客厅跟我妈一起叠符。符的底端会沾上一搓萘,那个样子有点像清朝大臣帽子后的翎。家里有小孩的话,会缝制在孩子穿的背心后。等端午过去,看到哪个同学后背有块五彩色大致可以推断是洗衣服时候没有取符造成的。我现在还记得小外甥在两岁时过端午节,那时候刚刚能自己独立坐起来靠在沙发上,前胸后背缝了两份五彩符。
端午喝雄黄酒和吃鸭蛋的习俗在大同是没有的,不过过节当天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是必不可少的。
在外后,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尤其端午和中秋。好多节日的习俗都快要忘掉,尤其是过节的那些手艺。包粽子、打月饼、捻五彩绳等等吧。
我记得小时候农历四月底的时候,我妈就会准备全家人的五彩绳。制作方法很简单,用根筷子插在一颗土豆上,五种颜色鲜艳的细线拧成绳,打个结系在筷子末端。筷子转几圈土豆往空中一悬细线就开始自动打拧。打好的五彩绳绕在线捆上。打五彩线最好选择颜色鲜艳的线,要是选择颜色发冷的线打出来会非常难看。
五彩线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一早上戴,手腕上、脚腕上、肚子上、小时候是能想到的地方都要戴上。中间掉了的话继续补上,一直到五月初十晚上剪掉。我记得有些地方是等五彩绳自己断掉才扔,有的人把彩线硬生生戴成了黑线,到过年的时候还在…大连这边的习俗是遇到下雨天就扔掉,哪怕是刚戴一天。刚来大连时候看雨后积水中一根根五彩线就像蚯蚓一样,并且这边大部分还以红色为主。
端午节还有用萘泡水洗脸的习俗,萘的香味是端午的味道。小时候还记得回老家跟我奶奶到田梗上把萘。
小时候端午节我妈还要包粽子。粽叶用沸水煮好后灌入糯米,撒入三颗蜜枣绑成狗头型。记得有一年我家煮粽子专用蒸锅因为蒸粽子时间长锅底烧裂了……蜜枣粽子应该是最甜的,后来看到白粽蘸糖瞬间刷新我的三观。在外干脆放弃端午吃粽子,中秋的月饼后来也因为口味不习惯也放弃了。过去这么多年我发现我的饮食口味越来越挑剔,不入味的东西几乎不会入口,其实是在回味那个熟悉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好多时候就是饮食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最近一次看到我妈包粽子还是在08年,高考前一天我看完考场回去我妈在客厅包粽子,一个盆里放的糯米,一个盆里放的粽叶,一个盆里放的蜜枣。蜜枣的核都是前一天被我爸去掉收拾干净。包好后一个一个码在蒸锅中,锅底先倒扣一个盘,以防锅底再次烧裂。大概会蒸两个小时,蒸好后晾冷,吃过新鲜后剩下的装在袋子中冷冻在冰箱中,吃的时候一蒸就可以食用。我有段时间不爱吃粽子,因为觉得蜜枣太甜太粘,红枣是有点酸甜。现在想想后悔莫及。
端午节纪念屈原自然少不了门头挂大公鸡剪纸,还有符。剪纸好理解,买一对贴上去。符,简而言之就是彩色纸叠成小方块粘在一块,粘成的造型有点像B2轰炸机。小时候做完作业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客厅跟我妈一起叠符。符的底端会沾上一搓萘,那个样子有点像清朝大臣帽子后的翎。家里有小孩的话,会缝制在孩子穿的背心后。等端午过去,看到哪个同学后背有块五彩色大致可以推断是洗衣服时候没有取符造成的。我现在还记得小外甥在两岁时过端午节,那时候刚刚能自己独立坐起来靠在沙发上,前胸后背缝了两份五彩符。
端午喝雄黄酒和吃鸭蛋的习俗在大同是没有的,不过过节当天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是必不可少的。
在外后,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淡,尤其端午和中秋。好多节日的习俗都快要忘掉,尤其是过节的那些手艺。包粽子、打月饼、捻五彩绳等等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