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人的原始身份证--松阳话解读
除了身份证,还有什么能证明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松阳人?
答案就是 松阳话!我把它称为“语言身份证”。
以下是本人这几年对部分松阳话的解读,现在公布出来,期待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松阳话的解读。
松阳话骂人的词汇特别多,这大概与农耕文明时间长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许多骂语、脏话正逐渐退出松阳人的嘴巴。
我对松阳话“绝你个老汤”中的“老汤”百思不得其解。与其相似的一句是“绝你个娘”,“绝你个娘”不好随便骂,一骂,对方说不定会跳起来跟你拼命,因为在松阳人的禁忌习俗中,父母是不能受到别人的漫骂或诅咒的。可是骂“绝你个老汤”就随便多了,对方常常不会生气,还会笑出来,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老汤,而不是老王或老张…..?
原来,它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复辟、卖国,人人唾骂,骂袁世凯没有人不高兴。但是袁世凯姓袁,为什么不骂“绝你个老袁”,而骂“绝你个老汤”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话说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他为了当皇帝,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对外卖国求荣,终于在1913年实现了他的皇帝梦。可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袁世凯为此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那年元宵节,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依旧像往年一样到处都是卖元宵的吆喝声。袁世凯对元宵不怎么了解,所以当他听到有人不断的大声喊到“袁消”“袁消”时,不由怒发冲冠。他把一位赵姓大臣叫来,命令他马上把在街路上大喊“袁消”的人统统抓起来枪毙。大臣知道是误会了,连忙陪笑解释道:“皇上,老百姓是在叫卖‘元宵’,而不是大喊‘袁消’。”袁世凯见大臣竟敢当着他的面说“袁消”,更加气愤,骂道:“不知好歹的混帐东西,你怎么还敢说‘袁消’?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大臣无奈,只好把元宵两字写在纸上,指着它对袁世凯说:“它是正月十五老百姓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在锅里煮好后连汤一起盛在碗里,它圆圆的,甜甜的,因为在元宵这一天食用,所以名字就叫….”大臣吓得再也不敢当着袁世凯的面说“元宵”了。
袁世凯虽然知道是自己误会了,但他做贼心虚,认为“元宵”与“袁消”谐音,很不吉利,必须给它改个名字。改什么名好呢?他心想,既然这东西要带汤吃,又圆圆的,那就叫它“汤圆”吧。于是吩咐大臣道:“传我命令,从今天开始,元宵一律改称汤圆,今后,有谁胆敢再叫元宵,格杀勿论。”袁世凯一声令下,一夜之间,京城所有元宵铺门面上的元宵两字,全都换成了“汤圆”,卖元宵的人也不敢再喊元宵,全都吆喝成了“汤圆”。从此,“汤圆”一词在全国流传开来,并逐渐替代了元宵。
但改名只能是弄巧成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袁世凯的恨意和唾骂。不能当面骂,就背后骂;不能直接骂,就拐弯抹角的骂。于是,一句经典的骂语“绝你个老汤”就诞生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松阳老百姓的首创,但我非常佩服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正义感。
袁世凯仅仅做了80多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袁讨袁浪潮中归天了,不知道“绝你个老汤”这句话还要被松阳人骂多久。
二)老 油 条
徐则林
油条,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松阳百姓也很爱吃。把两股小面条绞扭在一起,放到滚油上一炸,一根肥长黄灿、松脆爽口的油条就做好了。因为油条酷似丝瓜絮,“丝瓜”松阳话叫“天萝”,所以松阳人管油条叫“天萝絮”,非常形象。
西屏镇大街小巷,有很多早点铺兼炸油条,天蒙蒙亮就开工了,那腾腾的热气,四溢的油香,对许多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油条配以豆浆或豆腐花或馄饨等,都是绝好的早点;有的人则买回家配稀饭或切段制汤菜。
记得前几年冬天的早晨,人民大街原寿亮超市对面空地上,很多人都到那里去吃葱饼夹油条,热热儿吃下腹去,寒气尽消,精神顿爽。
油条还有一种经典的吃法就是陷在缸饼里,和缸饼一起吃。我的妻叔更是时常把“缸饼陷天萝絮,吃了弗出世”这句松阳熟语挂在嘴边,让人听了就有想吃的冲动。缸饼陷天萝絮,确实好吃,但由于职业关系,我一吃就喉咙上火,所以虽好吃但又不能多吃。可是每次经过如海超市下首的缸饼店,又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真是难以抗拒其诱惑。
放了很久或是隔夜的油条我们称它为“老油条”。相对于刚炸的油条,老油条显得绵软韧性,口感不佳,但是只要把它重新放入油锅炸一下,就又松脆可口了。
松阳话中的“老油条”很少是针对油条的,“你个老油条!”,大多数是说某人的资格老,又主要指小男孩不听话,不听管教。有时也兼有喜爱的口吻。因为“老油条”本质不坏,只要稍加正确引导,就又变成人见人爱的好货了。
(三)“老公”新解
徐则林
松阳话的“老公”,除了作“丈夫”讲以外,还有一解,就是“公家”的意思。
在对待公和私的态度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的劣根性存在。对待自己的和对待“老公”的,一些人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自己的钱精打细算,能不用就省一个铜板也好,而“老公”的钱,不花白不花,能用多少就尽量用;自家的水、电、电话等,能节约就节约,但是,“老公”的呢?管他那么多干吗?反正又不用自己掏钱。所以,中国单位的用水量、用电量、电话费总是木牢牢的高,而其中有多少是被浪费掉的,就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数字来统计了。
在这方面,不少手中握有大大小小金瓜(南瓜)蒂——公章的“官人”,在对待“老公”的钱包上是最不择手段、最令人发指的。他们不仅仅大肆贪污、而且大肆挥霍“老公”的可用资产。只要有经济掌控权,哪怕是一个小小单位的负责人,就可以三天两头以各种名义大吃大喝,办公室要豪华,出门要体面,各种“机”一个也不能少,还要定期外出参观考察。总之,吃喝嫖赌玩乐游拿,取经加创新,花样百出,不变的就是一切开支全由“老公”报销。
用“老公”来戏说“公家”,真是生动,我真佩服我的松阳老乡的创造能力。
细细一想,“老公”新解出自松阳,也跟松阳的语言环境有关。松阳人常说“嫁老公,就是嫁吃嫁穿”,还有“嫁一嫁,吃腹泻”的说法。
然而,正是这种吃“老公”花“老公”的习俗造成了中国各种腐败的成风,更何况在我国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猪(贪官)养肥了很少挨刀子的,所以,腐败现象就如癌细胞扩散,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直达小小的村级组织,一发不可收拾。
(四)读 日
徐则林
松阳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虽然世界工业文明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但是直到现在松阳人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工业社会当中去。
现代工业社会的时间观念早已是“争分读秒”了,而松阳还停留在“读日”阶段,如:生活读日好起了;年关读日近了;死人读日远(“远”音同“粉”)等等,这真是一个世界奇迹。
松阳话时间概念里不见“天”,只见“日”。如:“一天”叫“一日”,“今天”叫“今日”,“前天”叫“徐日、前日”,“七七四十九天”叫“七七四十九日”, “天数”叫“日数”,“一百天”叫“百日”,“前两天”叫“头两日、先两日” ,“第二天”叫“第二日”,最不可思议的是“下一天”叫“下二日”。
还有“永远”叫“永日”。松阳人除了过年、过节,就是过日,年关只有几日,一年却有360多日,所以松阳人常说“过年好过,过日难过”。
松阳人管时间为日子,称年轻人时间还很多,叫“日子逍遥长”;年纪大的松阳人比较相信迷信,做许多事都要挑吉日,不能在忌日行事,有个说法叫“拣日子”,如结婚、盖房、出殡、出门等,这时就不仅仅是“读日”了,常常要精确到某个时辰,这是松阳人时间观念最强的时候,因为时辰是千万不能耽误的。
松阳有句俗话“灵山拣起的日子”,常常用来嘲笑某人日子挑得不好,如:室外运动会、室外歌舞晚会、出门等应该是天晴最好,但人算不如天算,常常碰到下雨天,于是有人就会用各种口吻说“灵山拣起的日子”。现在许多人搞不清楚它的真正含义,就不管日子挑得好还是不好,一律说成是“灵山拣起的日子”,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而且很风趣。就好象有人夸你这件衣服好时,你说“这是老婆买的”;如果有人说你这件衣服不好时,你也说“这是老婆买的”一样。
今日也许是你的生日,也许是你的结婚纪念日,也许今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今日绝对是个好日子,我们有千万个理由读好每一个今日。
一个人每日都有许多道路要做,今日事请今日毕,不要放到下二日去做,因为明朝又有明朝事;因为太阳一下山,躺在床上眼睛一合,今日这一日就已经给你“读”走了。
五)命
徐则林
松阳人一向比较相信迷信,表现之一就是喜欢算命测字,从盲眼侬(人)算命、佛殿抽签、鸟儿啄命到电脑算命。直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到“盲眼先生”那里去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眼睛光的人给眼睛盲的人骗(明眼人被盲眼人骗)。”
松阳人喜欢讲(说)“命”,谈论“命”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女人嫁了个好老公,男人讨了个好老婆,人们就会羡慕地讲“命好”;某人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发生,人们就会同情地讲“命苦”;如果遭遇车祸、地震或洪灾时,别的人没有逃脱厄运,有一人却奇迹生还,松阳人就会讲这人“命大”;某人嫁了几个丈夫先后都死了,松阳人就会评价这女人“命硬克夫”。
对难以破译的神秘现象、不可预测的以及不可抗拒的运势,松阳人同许多地方的人一样,都归结为“命”。大多数的松阳人认为生死由命,一个人吃多少、赚多少、活几长时间,甚至降生谁家、能否考取功名、能否找到称心的伴侣等等,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取决于你的命盘,看你有没有那个“命”。
“命里有的终会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反映了松阳人随遇而安、自我安慰的宿命论思想比较突出和对不可知事物的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心理。相信命运、相信命盘也透露出在松阳人的生命潜意识里,与古老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有关信息。
安知乐命,知足常乐使大多数松阳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与命运抗争,不敢冒险,只有盲目顺应,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不敢有非分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是有益无害的,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松阳的社会秩序一直都比较祥和安定,而经济却一直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几千年来,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独山还是那座独山,松阴溪还是那条松阴溪。
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已经有许多不相信“命”的松阳人开始走南闯北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了,而独山和松阴溪也在悄悄地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真是令人欣喜的事。
(六)晓 哲
徐则林
松阳话不说“知道”,而说“猜到”、“晓到”“、晓着”和“晓哲”;不说“不知道”,而说“猜弗到”、“晓弗到”、“晓弗着”“、晓弗哲”、“弗晓哲”、“弗哲”。松阳话“哲弗哲”就是知道不知道的意思。
说“猜到”,那是松阳人谦虚的一种表现。“猜到”就是蒙对,带有凑巧和偶然的味道;而“猜弗到”则表示我头脑实在愚笨,虽已费尽心思,却仍然无法得知的意思。无论“猜到”“猜弗到”,都有贬低自己、抬高对方的含义。
晓即知,知即晓,意思不难理解,但松阳人为什么不说“知”而说“晓”呢?
原来,“晓”是古代周秦时代楚国的语言。松阳、丽水一带早先一直是越国领地,公元前3世纪,越国为楚国所灭;公元前249年,楚开始管辖越地,在这一带有较强的势力和影响,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影响。现在,丽水各县市还普遍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比如楚人谓中庭为坛,松阳人也称中庭为坛。如:天井坛,晒谷坛,簟坛,坟坛,门口坛,斋坛等。另外,松阳话的“嬉、憨、忌惮”等词也来自楚语。
我原先一直不能肯定“ji”的本字是哪个字,直到有一天看到西汉杨雄编著的方言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现在简称《方言》),才知道原来是“哲学、哲理”的“哲”字。一读,语音完全符合,丝毫不差。
《方言》描写的是周末和秦汉时期的方言材料。在周秦时代,天子常常在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使者”坐着轻便的车子到各地搜集民间方言土语,“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而杨雄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辛勤工作了近30年,终于编集了这部共有十三卷之多的世界上最早的方言巨著。
“哲”字在《方言》卷一中记载得明明白白:“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发现了“哲”字,一连高兴了好几天。但松阳话为什么要说“猜到”,为什么“晓”和“哲”两字可以连用呢?还是不得其解。
于是,我就作了如下猜想:“猜到”可能是古越语说法,楚语和齐宋语都是华夏语,当齐宋先民千里迢迢、辗转迁徙来到松古盆地定居后,两种语言经过长期磨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晓”和“哲”两字就如同夫妻俩或双色圆珠笔的两支笔芯,被捆绑在一起使用了。
七)显 梢
徐则林
我们松阳人把炫耀叫“显梢”,有显山露水的意思。这种炫耀的心理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华贵,显示自己的富有,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自己的才能不可与一般人相提并论。这种品质,对老实本分的松阳人来说,也象物质的浪费一样,是一种精神的奢侈,是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
“财不外露”,“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先烂,出头鸟先挨子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集体无意识,不提倡对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张扬,更不提倡在人前卖弄夸耀,只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而之所以学生年级越高,上课发言的人越少,一个原因就是怕被人说逞能、显梢、不成熟。
现在的社会虽然早已过了平时不敢穿新衣裳儿招摇过市,不敢穿新皮鞋走山路,不敢把小汽车开进自家院子的年代,到了提倡超前消费,提倡张扬个性的时代,但是,人们对于“在公共场合大声打手机”、“打肿脸充胖子”、“干一分事喊九分功”、“戴着粗金项链捡垃圾”等现象还是颇有微词的。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里,那里的人崇尚默默的劳动,崇尚实干,对于一般要在人前显示或者卖弄的事,不但不鼓励,反而会遭到训斥。这种极端推崇谦逊的环境,在很长时间里让我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地收敛,并且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活得更受集体欢迎一些。
现在,我既懂得了“兰在幽谷亦自芳”的道理,也知道了“好酒还须勤吆喝”的理念,可是我仍然不喜欢做“只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松阳话讲“生死个性,定死个秤”,确实很有哲理。
还有一句话叫做“半桶水浪别别”,普遍缺水的人对只有半桶水却又爱显梢的人的正常反应是嫉妒,而对有一桶水的人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到底应该怎样做,每个松阳侬(人)都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八)咥
徐则林
“咥”字,音die,松阳话与“蝴蝶”的“蝶”发音虽然接近,声调却不同,“蝶”发阳入调,调值为2,音同“重叠”的“叠”;“咥”发阴入调,调值为5,音同“跌打损伤”的“跌”。
松阳人言吃,并不说吃,而一律讲“咥”:咥饭,咥粥,牛咥草,大猫咥人,咥饱了,咥排场,咥酒,咥肉,咥菜干精,咥快餐,咥活,咥了弗曾?大咥,小咥,咥弗咥,咥快点,嫌食咥,死咥,咥死白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咥”字,它的历史起码已经超过三千多年了。有《易经》——周人占卜用的卦辞为证:“履虎尾,不咥人。亨”。就是说,人踩了老虎的尾巴,但老虎却没有吃人!有惊无险,是吉卦。
周人的发祥地在西歧,就是现在的陕西渭河一带,周文王当时就生活在那里,从书面语是对口语的提炼和精确的角度讲,这个“咥”字应该是取之于当时的“口语”。
《松阳县志 方言志》把“咥”字写成“啜”字;有的地方也写作“喋”或“口最”,它们都可以表达“吃”的意思,但都没有“咥”字妥切、原始、正宗。
首先,从松阳人把很多zh声母字发成d声母字(如:“猪、竹、桌、筑”字)的现象推断,吃的松阳话的本字应该就是“咥”字。
其次,从松阳很多人的祖先来源于陕西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为什么现在的松阳人和现在的陕西关中扶风一带人一样把吃发成“咥”音。
“咥”字,还有“弗”字,在松阳历经周秦汉唐三千多年而不衰,至尽依然活跃在松阳人的口头上。一方面说明了一些语言生命力的顽强,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朝代如何更替,都无法改变它的传承;同时,也说明了环境和民风对语言传承的影响。正是松阳这块四周都是千米左右山岭的、长期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和忠厚朴实的民风为许多古代汉语文字及语音的保护提供了优良的必要条件。
(九)心 切切 动
徐则林
心切切动,也可以写作“心窃窃动”。切切,普通话解释为:1、声音细小:~~私语。2、暗地里或偷偷地:内心~~自喜。松阳话“心切切动”的“切切”与上面两条解释都相符,因为心动的声音肯定是不大的,而且心动一般人是无法看见的。
心切切动的整体解释应该是:内心受到外来信息的强烈刺激或诱惑,引起也想去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比如:
看到有人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于是自己也忍不住想去碰碰运气;看到有人炒股发了大财,就想跟着去试一把;看到某地风景不错,作为“驴友”也想去亲身体验一下;看到有人上调的上调,高升的高升,自己也终于耐不住寂寞;看到别人写书出书,自己也手痒痒……..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心切切动”。
心切切动还只是停留在心动的层面上,心动毕竟不是行动,所以无论你怎么心动都无妨,比如,想当国家主席,想拥有千万家产,或者想抢银行,想包二奶……..因为它并不会对他人构成威胁。
但是,要想让心动变成现实,就必须付诸行动,不是说“心动不如行动”吗?要知道梨的味道是必须亲口尝一尝的。凡是不违法和不违背道德的事,大家都是鼓励心动化作行动的。
有人经常心动,但很少会付诸行动;有人心动就会立即化作行动,不管道义,甚至不顾法律,铤而走险。
今天,你“心切切动”了吗?
(十)端 午 茶
徐 则 林
端午茶是我县老百姓在端午前几天自己采集、配制的家庭自备中草药。由于各人所采的草药种类、数量、用量不同,味道浓淡、苦涩和功效也不一样。近几年,出现了专门制作、销售袋装端午茶的厂家,味道与销路都还不错。但作为我县的一个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2005年暑假,本人为了提高语言研究的能力和解决一些研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自费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社会语言学暑期讲习班” 三个星期的相关培训。
由于时间比较长,气温高,我又不喜欢喝茶,所以就顺便带去了几盒袋装端午茶,不仅可以自己喝,还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们尝一尝,或许还能提高一下松阳端午茶的知名度呢。结果有的人喝了嫌味太浓,有的则质疑道:这不是茶吧?我笑着解释,这确实不是一般的“茶”,而是一种有保健作用的中草药,我们松阳人把它当茶喝。夏天喝了,可以防暑降温。经我这么一说,很多人都接受了它的味道,有几个人还每天改喝端午茶了。
那么,松阳人为什么要叫“端午茶”,而不叫“端午药”呢?
原来,松阳百姓对许多方面都有忌讳的习俗。如“家讳”,生身父母是不能直呼其名,或随便被人漫骂的。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闹出人命来。
松阳人忌讳“死”字,比如,人死了,一般都不讲“死”,叫“老了”“过辈了”“百年了”“揄山了”“叫弗醒了”等等,很多很多,视当时情景以及与死者的关系而定。我从北京学习回来,晚上在西屏山脚下乘凉,偶尔与高中的老师谈及原松阳一中的潘文山老师,他对我说:“潘老师刚刚被台风吹走了。”我大惑不解,旁边的人马上跟我解释,前几天,这里受到台风的影响,而潘老师正好那几天在医院“过世了”。原来如此。
松阳人也忌讳“生病”。生病了,不讲生病,叫“弗爽快”“弗舒服”“人懒得”“身体热”等。松阳人还忌讳“中药”。抓中药叫“撮茶”,熬中药叫“煎茶”,而吃中药则叫“喝茶”。而且还有众多规矩,如:不送药罐给人家,人家借药罐未还不主动去要回来,有的甚至不要人还;中药方要开单数,吃单数帖;正午时不煎药;喝中药不剩,喝不完则倒掉等。
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松阳几千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科学文化不发达,造成了很多源自迷信思想的禁语,而上述忌讳语就反映了农耕文化禁忌习俗渗入到民间底层语言的一种残留形式。
其次,由于松阳经济不发达,农民不富裕,看病看不起,所以一般的小病小痛,都不上医院,都是自己弄点“茶”,或到草药店买几样“茶”回去煎起来一喝了事。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松阳山间田野中草药特别多,多达几千种,几乎每个中老年松阳人都识得好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所以大多数松阳人都算得上是半个中医生。我也略知二三;我的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对识别中草药却很在行,我们小时侯生病基本上都是她用“苦茶儿”医好的;我的父亲更厉害,他常常替人撮药,还居然看好了不少人的小病大病,让我好生佩服。
与“端午茶”的“茶”意思相同的,还有“集力茶”和“邋遢茶”“伤风茶”的“茶”,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十一)松阳话的人称代词
徐 则 林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丽水市,松阳话是其主要交际语言,使用人口约20万。松阳建制相当早,已经有1800多年了,松阳话形成时间应该更早,许多词汇都是化石级别的。松阳话人称代词就很特别。
松阳话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都有两种叫法,单数一种是双音节的,另一种是单音节的;复数一种是四音节的,另一种是三音节的。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Ⅰ式和Ⅱ式。请看下表:
人称代词 单数 复数
Ⅰ式 Ⅱ式 Ⅰ式 Ⅱ式
第一人称 从俉(从吾) 吾 从吾些侬 吾些侬
第二人称 集尔(集你) 尔 集尔些侬 尔些侬
第三人称 集佢(集渠) 佢 集佢些侬 佢些侬
人称代词分Ⅰ式和Ⅱ式是松阳话的一个特点,虽然吴方言区还有好几个地方也分Ⅰ式和Ⅱ式,如海盐、桐乡等,但是松阳话人称代词的发音有明显不同。
第一人称“从俉”(我)读若普通话“兄嗯”; 第二人称“集尔”(你)读若普通话“习拟”; 第三人称“集佢”(他、她)读若普通话“习给”; 复数后缀“些侬”(这或那些人)发“sæ?5 n ə ŋ13”,读若普通话“塞能”。
无论是Ⅰ式还是Ⅱ式,无论是单数还是复数,都可以独立运用。但是
A、在动词前,在句子开头大多用Ⅰ式。在动词、介词后则Ⅱ式用得更多些。如:
1. 从俉猜弗到。[我不知道]
2. 集佢退休得有廿年了。[他退休都有20年了]
3. 从俉乙下先佝松阳学堂教书。[我现在在松阳学校教书]
4. 集佢喊吾去刈麦嘅。[他叫我去割麦的]
5. 集尔弗了解佢以先嘅道路。[你不了解他以前的事情]
6. 集尔比佢走快些。[你比他走得快]
7. 集尔比吾大两岁生两下。[你比我大两岁左右]
8. 从俉厝搭有三台电脑。[我家里有三台电脑]
9. 从俉眼镜弗曾戴。[我眼镜没有戴]
10. 从俉给佢打了。[我被他打了]
11. 集佢帮吾打了。[他把我打了]
12. 集佢打吾先。[他先打我]
13. 集尔凿吾先。[你先骂我]
14. 从吾些侬兮弗去。[我们不去]
15. 都给佢些侬咥光了。[都给他们吃完了]
16. 集尔些侬都去读书。[你们都去读书]
17. 集尔些侬下二次嫑来了。[你们下次不要来了]
18. 集佢些侬调排尔。[他们作弄你]
B、表示强调所属,在疑问句里,大多使用Ⅰ式。如:
1. 集尔去还是从俉去?[你去还是我去?]
2. 集尔弗去喊哪侬去?[你不去叫谁去?]
3. 从俉嘅皮夹儿嘞?[我的钱包呢?]
4. 集佢嘅牛帮尔嘅田踏了。[他的牛踩了你的田]
5. 乙支笔好象是从俉嘅。[这支笔好象是我的]
6. 走来望望嚓,乙个牛集尔嘅是否?[过来看看,这头牛是不是你的?]
7. 热头得晒到集尔嘅床杠了。[太阳都晒到你床边了]
8. 猫儿钻到集尔嘅被窠搭去了。[小猫钻进你的被窝里去了]
9. 望弗上尔是集佢嘅损失。[看不上你是他的损失]
10. 集尔些侬嘅书嘞?[你们的书呢?]
Ⅰ式和Ⅱ式的区分对松阳本地人来说是不自觉的,总的情况是:老年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用Ⅰ式的概率多些,年轻人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在许多该用Ⅰ式的地方往往改用了Ⅱ式,因为Ⅱ式与普通话更一致或更接近。
十二)松阳话有几个声调
徐则林
读过书的松阳人都知道,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可以叫做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
有个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普通话的四声:
第一声是阴平,起音高高一路平;
第二声是阳平,由低到高往上升;
第三声是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
第四声是去声,高处降到最低层。
但是,我们大多数松阳人,虽然松阳话说得标标准准,却从来没有去推敲过松阳话到底有几个声调,更不知道它们的调值是多少了。我以前也没有留意过,不过现在基本上弄清楚了,还是让我慢慢道来吧。
松阳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据我推测,绝大多数发的是属于唐朝和宋朝以前的中原古音。
古音有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就是由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里面去了。
松阳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四声,特别是入声。但是,松阳话的声调却有八个之多,是普通话的一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原来,古人还根据声母的清、浊把声调分为阴、阳两调,结果四个声调就变成了八个声调。
松阳话的八个声调是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阳入。它们的调值分别是53、213、24;31、22、13;5、2。这样讲好象太专业,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加深印象。这八个字必须用标准的松阳话来念,它们分别是“东、董、冻;铜、动、洞;七、六”。多读几遍,自然就领会了。
由于松阳话声调种类多,而且两字相连就会产生变调,变化多端,实在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初到松阳的外地人,没有本地人翻译,是很难听懂松阳话的。
附:
松阳话的8个声调
① 阴平 53 东胎丹方仓金音 ② 阳平 31 同台谈条房龙阳
③ 阴上 213 董腿胆纺粉苦草 ④ 阳上 22 动待淡杜理友在
⑤ 阴去 24 冻退旦放镇套印 ⑥ 阳去 13 洞代但定共饭用
⑦ 阴入 5 督德搭吉杀曲益 ⑧ 阳入 2 毒夺达服药敌叶
十三)为什么松阳人说话声音特别大
徐则林
松阳人说话的声音比较大,这是一个不用争辩、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天天说,天天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如果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到外地,这么大的音量,加上这么复杂难懂的语音,就一定会招来许多惊异的目光:这些人是哪个角落来的?他们叽里呱啦说的到底是哪个山头的鸟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松阳话的音量加强了呢?
细细探究起来,原因还真的不少。
首先,松阳话句子末尾的字大都发重音。比如本文第一段的“大、辩、实、讲、听、到、合、地、量、音、光、人、语”,都发重音。不用多举例,我们可以自己到松阳人多的场合去听一听,或者随便选一篇文章用松阳话读一读,就能够心领神会了。
其次,松阳话词的重音也都落在末尾。如“中国、浙江、松阳、西屏、声音、音量、特别、线球、织针、拉链、学堂、广播、电灯、买肉、烧菜、吃饭、拖车、坐车”等等,举不胜举。
第三,普通话的轻声松阳话都发重音。如“粮食、棉花、豆腐、手指头、地主、热头(太阳)、月光(月亮)、东西、哥哥、娃娃、走上来、叫你、阔气、明白、告诉、聪明、打算、打听、称呼、地方、耳朵、学生、活泼、本事、扁担、玻璃”等。
第四,松阳话有大量的儿尾词,但它们跟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儿化音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松阳话里的“儿”不仅自成音节,而且发重音,声音上扬。如“好好儿、活活儿、香香儿、鱼儿、鸭儿、兔儿、桃儿、枣儿、梨儿、小猪儿、小犬儿、小鬼儿、癫侬儿、哑嘴儿、老实侬儿、讨饭乞儿”等等,无一例外。
第五,松阳话语气词不发轻声发重音。例如:去弗去哇?去否?去咯——走罗—— 死去啦 吃好啦
第六,方位词后面表方位的语素和的字短语中的“的”,都不发轻声发重音。如“凳上、床边、空中;我的、上个村的、老师的、学堂的”等。
第六,方位词后面表方位的语素和的字短语中的“的”,都不发轻声发重音。如“凳上、床边、空中;我的、上个村的、老师的、学堂的”等。
第七,一批特殊词汇和句式,重音都在最后。如:“犬牯 菜干 豆腐生、好伭 刁伭 吃死白 吓死白 你走先 吃添 吃碗添”等。
第八,松阳话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十个浊声母,即“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母字。这些声母的字北方话都已经清音化,而松阳话则基本没变。
第九,松阳话还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所有的入声。因为入声字多,松阳人一开口就会嘣出既响亮又短促的入声字来,外地人听了就好象你在跟别人争吵一样。
这么多的原因共同促成了松阳话的声音高亢,让人听了有一股倔强的劲头。其实,这正说明了松阳人注重实干,连说话也实打实,不摆花架子,不像北方话的轻声、儿化那样胡里花哨。
十四)松阳民间故事创作中的“图腾感生”现象
徐则林
所谓“图腾感生”是指原始初民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生育奥秘,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原始初民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与图腾发生神秘接触的机会,就可以感生而怀孕。考察古史记载,有关远古圣处女“图腾感生”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履迹” 感生。即圣处女与图腾身体或其附属物、派生物发生直接、间接的神秘接触而导致受孕。如周人的始祖母姜嫄踩了熊的脚印而受孕生了后稷;华胥也是因为踩了熊的脚印而受孕生了伏羲。
松阳民间故事《金瓜奇缘》里的女主人公因为常常呆咕咕站在金瓜面前发呆,过了一段时间,腹桶大起,最后生下的是一个圆扁扁的怪物——金瓜。
还有松阳一些老年妇女经常交待大姑娘或者新媛妵和担身忌的少妇,叫她们不要随便乱坐,特别是草地和路边的石玄头。什么原因呢?大致含义是,如果乱坐,万一凑巧有蛇类爬过或其他动物经过过,将来就会生出那些东西来。着实让人吓一大跳。
二、“吞物“感生。即圣处女无意中吞食某种图腾物而导致受孕。如大禹的母亲因为吞吃了蛙蟆衣(车前子)的籽,于是受孕生下了禹;商族的先人是因为他的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契。
松阳民间故事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母娘娘”(另一说为“毛洞主”)吞卵生龙的故事。话说有一天,娘娘到溪边洗衣裳,看到水面飘来二粒杏梅大小圆圆的东西,像卵一样,捞起来含在嘴里,一不小心就吞到腹桶里去了。过了些日子,腹桶就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了。最后,竟生下了两个龙儿。
三、“遇异”感生。即圣处女与怪异的事象发生接触或受其干扰而导致受孕。如附宝到祁野,看见闪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下黄帝;庆都生来怪异,常常有黄云覆其上,因观河遇赤龙而感孕,十四月而生尧;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等等。
松阳民间故事里面写叶法善的出生就完全属于这一类型(遇且吞流星,超时怀孕,出生时有祥云绕屋,仙鹤天降),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叶母刘氏讲,有一天正午,天热得人昏昏沉沉,倒到床上就目困去了。朦朦胧胧,只望天上有粒老大老大的流星,向她射来,吓得她嘴巴开得老大老大,这粒流星嗖的一下,射到刘氏嘴里,刘氏吓得慌忙把嘴闭起。想不到,咕嘟一下就把这粒流星吞到腹桶里去了,从此就有了喜。怀胎十五个月头上,这日天气十分好,奇奇怪怪的事一样接牢一样:先是刘氏肚子痛起来,象要临盆。再是五色祥云,绕着屋顶,飘来飘去。又过了一下,一只仙鹤从天而降,站在屋顶上叫了两声。就在这时,房间内小孩落地,哇哇叫了起来。怀胎十五个月的孩子,终于平平安安降生了。满屋奇香,香出十里路。
还有一例就是玉岩杨大嫂因为救了被猎人追捕的穿山甲而先后怀孕生养了三个儿子,而且都成了贡生。
综上所述,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水平极端低下,不知道人类生育原理,于是就把“生育大事”看得非常神秘,将它归之为冥冥之中的某种异物的意志与力量作用与圣处女身上的结果。因为原始社会的人无法破解受孕和生育的神秘之谜,他们就把女性的受孕与她们曾经在某一天吃过什么稀有的东西,或遇到过什么祥瑞的动物,看到过什么罕见的天象,乃至做过什么神奇的梦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认为女性之所以受孕生育,就是这种异物、瑞兽、吉象、幻梦在她们身上作出的结果。是神秘力量在起作用,是某种天意的表现。所以,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的。
松阳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出生与华夏远祖的“图腾感生”竟是如此雷同相似,这种惊人的一致性一方面说明了松阳文明的古老,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松阳文化与华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松阳人的先民基本上来自中原北方,正是他们带来了五帝三王感生的远古逻辑思维,并创造了如此生动的松阳民间故事传说
十五)松阳话“伭”的几种用法
徐则林
壹
“伭”,音同“显”,念xiăn。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普通话的“很…”或“…得很”。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这个字,不知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用“伭”字来表示“很”的,但是,在《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可以查到。《广韵》 胡田切 平先 匣 《说文 人部》:“伭,很也。”元戴侗〈古书故〉卷八:“今人以忿恨不可解为伭。”
松阳话“伭”的使用频率很高,松阳话表示程度“很”时都用“伭”字表示。例如:
刁伭 鬼伭 脱伭 憨伭 顽伭 重伭 硬伭 酸伭 甜伭 苦伭 辣伭 咸伭 淡伭 富伭 有伭 少伭 悔伭 恨伭 气伭 躁伭 高伭 长伭 热伭 暖伭 饱伭 香伭 色伭 忖伭 吓伭 懈伭 早伭 厉伭 靳伭 小气伭 死相伭 大老伭 勤力伭 杀心伭 难过伭 难当伭 爽快伭 卵样伭 了事伭 用功伭 本领伭 铭功伭 奇特伭 花头伭 讨厌伭 无用伭 罪过伭 佳嫡伭 价明伭 做大伭 难为情伭 上台盘伭
“伭”的位置都在短语和句子的末尾,都用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的后面作补语,也有称做状语后置的,也说得通,但不能用在形容词前作状语,与普通话“很”的位置刚好相反。例如:
好伭——很好(好得很)
多伭——很多(多得很)
密伭——很密(密得很)
聪明伭——很聪明(聪明得很)
净洁伭——很干净(干净得很)
邋遢伭——很肮脏(肮脏得很)
贰
松阳话“伭”字句的第一种结构是:名词或动词+形容词+伭
㈠名词+形容词+伭
① 米白伭-- -- 米很白
② 鱼儿活伭---- 鱼很活
③ 油条老伭 ---- 油条很老
④ 钞票多伭--- - 钱很多
⑤ 头发乌伭 ---- 头发很黑
⑥ 窟嘴尖伭---- 说话很刻薄
⑦ 脚手摸伭 ---- 动作很慢
⑧ 腹疼伭 ---- 肚子很痛
⑨ 口燥伭---- 喉咙很干燥
㈡动词+形容词+伭
① (佢)走快伭---- 他走得很快
② (模特猫步)走好伭 ---- 模特猫步走得很好
③ (你)生好伭---- 你长得很漂亮
④ (小侬儿)吃摸伭---- 小孩吃得很慢
⑤ (我今日)吃爽伭---- 我今天吃得很爽快
⑥ (纸鹞)飞高伭---- 风筝飞得很高
叁
松阳话“伭”字句的第二种结构是:名词或动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㈠名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① 乙种米细粒伭---- 这种米很小颗
② 鱼儿大粒伭---- 鱼很大尾
③ 油条小根伭---- 油条很小根
④ 钞票大张伭---- 钱很大张
⑤ 鸡蛋小个伭---- 鸡蛋很小个
⑥ 耳朵大只伭---- 耳朵很大只
⑦ 豆腐大作伭---- 豆腐很大板
⑧ 饭大碗伭---- 饭很大碗
⑨ 被大床伭---- 被子很大床
⑩ 车大辆伭---- 车子很大辆
⑪ 书大本伭---- 书很大本
⑫ 刀大把伭 ----刀很大把
⑬ 学生大班伭---- 学生班级很大
㈡动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① (个头)生小络伭---- 身材生得很小巧
② (柴)背大头伭---- 柴背得很大捆
③ (田)犁大丘伭---- 田犁的单位面积很大
④ (佢)走大步伭---- 他走的步伐很大
⑤ (谷)担大担伭---- 谷挑得很大挑
⑥ (苹果)啮大餐伭---- 苹果咬得很大口
⑦ (尿)拉大泡伭 ----尿拉得很大泡
以上(一)式和(二)式其实是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两种句式,(一)式“伭”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做它的补语;(二)式“伭”修饰前面的“形量短语”,做“形量短语”的补语,而“形量短语”+“伭”又整个做前面动词的补语。
“伭”后缀,语气比较重,含义变化多,真正含义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领会,如:
[对不起,因为本文未发表,以下内容200字暂略,以防被剽窃]
十六)松阳话有几个声母
徐则林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一共是22个,它们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 而《广韵》有35个。《广韵》是一部研究和反映宋唐以前古人如何发音的音韵书。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简化的一个重要的突出原因就是全浊声母的清音化。《广韵》35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10个,即“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到了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然而,松阳话却一个都没变,仍发浊声母。所以,松阳话的声母数接近《广韵》。
松阳话有34个声母,零声母在内。
(很抱歉,由于国际音标一般电脑无法显示,以下内容不得不省略)
(十七)松阳话有几个韵母
徐则林
普通话有35个韵母。
松阳话有59个韵母,包括18个入声韵母和自成音节的3个零韵母。
(正文国际音标无法显示,略)
(十八)松阳话头后缀词(多用于名词)
1. 身体部位
心头 鼻头 额角头 颔庞头 手指头 脚趾头 脚前头 脚骨头 拳头 肩夹头
2. 方位
上头 下头 内头 外头 前头 后头 火穹头 厨头 风撑头 上横头 这头 那头 田头 坟头 水井头 地头 路头 角落头 桥头 山头 水头 埠头 村头 墙头
3. 地名
瓦窑头 踏埠头 洋坑埠头 航埠头 河头 界首(头) 岱头 小岭头 大岭头 黄岭头 净水岭头 叶川头 上连头 坳头 勘头 西沿头 周(黄、金、李、吴、王、何、丁、潘、张……)山头
4. 时间
天光头 乌阴头 暝(夜)间头 两午头
5. 钱币
一角头 五角头 一块头 两块头 五块头 十块头 一百块头
6. 其他
锄头 针头 枕头 行头 姘头 贼骨头 辣骨头 轻骨头 花头 顺头 正倒头 硬骨头 篙头 热头 老头 大头 小头 搭头 甜头 猪头 榫头 车头 平头 贼头 彩头 菜头 噱头 苦头 火头 柴头 寨头 谷头 麦头 起头 气头 木头 石头 零头小鬼头
十九)松阳话没有翘舌音(一)
部分Zh ch sh 发d 音,保存古“端”母和古“定”母的读法(即古无舌上)。
(一) Zh发d
猪zhu—duo头 毛竹zhu—dv(竹儿) 建筑zhu—dv 竺zhu—dv
布帐zhang\—diang/ 欠账zhang\—diang/ 一张zhang—diang/纸
桌zhuo—dv凳 卓zhuo—dv 摘zhai—do茶
啄zhuo—dou木鸟 一幢zhuang—dong厝
庄zhuang—diong家 (做庄) 打桩zhuang—doing\
砧zhen—din/板
(二) ch发d
胡须茬cha—dve\ 穿chuan—dai衣裳 牲畜chu—duo
白痴chi—die 吃chi—die饭 长chang—dan短(长大)
(三) sh发d
石shi—don头 哨shao子—diao儿
(二十)松阳话儿字词(儿尾词 儿后缀词)
1. 名词后缀
(1) 动物:
雕儿(鸟) 唧唧儿(麻雀) 八八儿(八哥) 刈刈儿 (燕子) 咕咕儿 鸽儿(鸽子) 鸭儿(鸭子) 兔儿(兔子) 鹅儿(鹅) 蚕儿(蚕宝宝) 虾儿(虾) 鱼儿(鱼) 猫儿(猫) 豹儿(豹子) 山魈儿 猴狲儿(猴子) 蚊虫丝儿(蚊子) 蛙蟆臀儿(蝌蚪) 水鬼儿(水鬼) 蚶壳儿 黄鼠狼儿 跳麂儿 猪骨儿 猪瘴打儿 火烫儿 粪缸虫儿
(2) 植物
竹儿 桃儿 李儿 梨儿 枣儿 桔(橘)儿 梅儿 蒲儿
臭夹儿 山落苏儿 米草儿 嫩菜儿 蕻头儿 毛桃儿
(3) 物品
瓶儿 夹儿 皮夹儿 刈儿 凿儿 刨儿 锥儿 黑板擦儿 酒盏儿 哨儿 粥瓢儿 木勺儿 鞋刷儿 珠儿 老鼠磕儿 锡钿儿 拖车儿 钵斗儿 八八笼儿 狭锄儿 尿挈儿 月光佛儿 耕 儿 竹桠叉儿 布裤头儿 苍蝇拍儿 后门儿 耳朵索儿 洋油皂头儿 箱笼角儿 柴杆儿 枪别儿 碟儿 坐车儿 汤圆儿 瘦肉儿 壮肉儿 方格儿 阴洞天儿 石头子儿 热头豁儿
(4) 称谓
大姨儿 小姨儿 姑夫儿 孙儿 双生儿 后生儿 小伙儿 男儿 新客儿 小叔儿 大伯儿 卒儿 兵儿 乌人儿 癜人儿 小人儿 讨饭乞儿 哑嘴儿 畲客人儿 小流氓儿 头儿 密吸夹儿 小凳儿 小碗儿 小雨伞儿 小绞剪儿 小锥锄儿 小菜篮儿 小衣裳儿 小纽子儿 小灯笼儿 小风撑儿 小鞋儿 小刀儿 存折儿 样子儿 人事儿 苦茶儿 角落头儿 小犬儿 小鸡儿 小鸭儿 小猪儿 小轭儿 小番茄儿 半截猪儿
(5) 人名
火土儿 火旺儿 根水儿 西安儿 树儿
(6) 地名
小坑儿 坳头儿 下了儿 小佛儿 内南坑儿
(7) 时间
四月八儿 去年儿 今年儿 盲年儿 乌阴边儿
2. 动词后缀
(1)相争儿 相打儿 游水儿 钻水底儿 假做儿 假死儿 抽龙儿 赤脚儿 赤板膊儿 赤窟臀儿 诈得假儿 遮躲猫儿 烧吃儿 好适得儿
(2)望望儿 搞搞儿 走走儿 讲讲儿 坐坐儿 嬉嬉儿
3. 重叠形容词后缀
慢慢儿 光光儿 松松儿 好好儿 轻轻儿 瘪瘪儿 冻冻儿 滩滩儿 尖尖儿 新新儿 凉凉儿 硬硬儿 轮轮儿 油油儿 乌乌儿 白白儿 紫紫儿 烂烂儿 蓝蓝儿 花花儿 壮壮儿 瘦瘦儿 矮矮儿 咸咸儿 淡淡儿 香香儿 黄黄儿 平平儿 阔阔儿 狭狭儿 薄薄儿 细细儿 搭搭儿 粉粉儿 嫩嫩儿 胖胖儿 弯弯儿 湿湿儿 空空儿 实实儿 方方儿 粘粘儿 妖妖儿 糊糊儿 饱饱儿 酸酸儿 甜甜儿 辣辣儿 明明儿 静静儿 扁扁儿 爽爽儿 小小儿 文文儿 小小心心儿
研究:
1. 松阳话中有如此多的儿后缀词,可以肯定地说,它与北方方言有很大的渊源。
2. 松阳话中的儿后缀词与北方方言的儿化词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区别:北方方言儿化词的儿已经弱化,不再成为一个音节,少数成音节的则念轻声;松阳话儿后缀词的儿不弱化,自成音节,更不念轻声。所以,可以把它说成是“儿字词(短语)”、“儿尾词”、“儿后缀词”,而不能说它是儿化词。
3. 松阳话儿后缀词儿的发音为鼻音n,不念轻声,95%以上发阴去调(24中升),相当于普通话阳平(35);重叠动词儿后缀发阴平调(53高降),相当于普通话阴平(55);如:走走儿,动动儿,摸摸儿……。极少数发阳平(31低降),相当于普通话去声(51)。如:缚袋儿,小洋芋儿,赖学儿,静静儿,近近儿,暖暖儿……。
4. 松阳话中的“**儿”和“**儿的”,前者是对主语的描述,后者是对主语状况的强调,一般有下文。如:车“空空儿”表示车上无人就坐的状态,车“空空儿的”则强调车上座位很空,别挤,大家都有的坐。
5. 部分词加“儿”与不加“儿”,意思不同,但一般有关联。如:耕绳儿、坐车儿、拖车儿、火烫儿、哑嘴儿、刈儿、刨儿、锥儿、凿儿……
答案就是 松阳话!我把它称为“语言身份证”。
以下是本人这几年对部分松阳话的解读,现在公布出来,期待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松阳话的解读。
松阳话骂人的词汇特别多,这大概与农耕文明时间长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许多骂语、脏话正逐渐退出松阳人的嘴巴。
我对松阳话“绝你个老汤”中的“老汤”百思不得其解。与其相似的一句是“绝你个娘”,“绝你个娘”不好随便骂,一骂,对方说不定会跳起来跟你拼命,因为在松阳人的禁忌习俗中,父母是不能受到别人的漫骂或诅咒的。可是骂“绝你个老汤”就随便多了,对方常常不会生气,还会笑出来,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老汤,而不是老王或老张…..?
原来,它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复辟、卖国,人人唾骂,骂袁世凯没有人不高兴。但是袁世凯姓袁,为什么不骂“绝你个老袁”,而骂“绝你个老汤”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话说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他为了当皇帝,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对外卖国求荣,终于在1913年实现了他的皇帝梦。可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袁世凯为此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那年元宵节,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依旧像往年一样到处都是卖元宵的吆喝声。袁世凯对元宵不怎么了解,所以当他听到有人不断的大声喊到“袁消”“袁消”时,不由怒发冲冠。他把一位赵姓大臣叫来,命令他马上把在街路上大喊“袁消”的人统统抓起来枪毙。大臣知道是误会了,连忙陪笑解释道:“皇上,老百姓是在叫卖‘元宵’,而不是大喊‘袁消’。”袁世凯见大臣竟敢当着他的面说“袁消”,更加气愤,骂道:“不知好歹的混帐东西,你怎么还敢说‘袁消’?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大臣无奈,只好把元宵两字写在纸上,指着它对袁世凯说:“它是正月十五老百姓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在锅里煮好后连汤一起盛在碗里,它圆圆的,甜甜的,因为在元宵这一天食用,所以名字就叫….”大臣吓得再也不敢当着袁世凯的面说“元宵”了。
袁世凯虽然知道是自己误会了,但他做贼心虚,认为“元宵”与“袁消”谐音,很不吉利,必须给它改个名字。改什么名好呢?他心想,既然这东西要带汤吃,又圆圆的,那就叫它“汤圆”吧。于是吩咐大臣道:“传我命令,从今天开始,元宵一律改称汤圆,今后,有谁胆敢再叫元宵,格杀勿论。”袁世凯一声令下,一夜之间,京城所有元宵铺门面上的元宵两字,全都换成了“汤圆”,卖元宵的人也不敢再喊元宵,全都吆喝成了“汤圆”。从此,“汤圆”一词在全国流传开来,并逐渐替代了元宵。
但改名只能是弄巧成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袁世凯的恨意和唾骂。不能当面骂,就背后骂;不能直接骂,就拐弯抹角的骂。于是,一句经典的骂语“绝你个老汤”就诞生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松阳老百姓的首创,但我非常佩服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正义感。
袁世凯仅仅做了80多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袁讨袁浪潮中归天了,不知道“绝你个老汤”这句话还要被松阳人骂多久。
二)老 油 条
徐则林
油条,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松阳百姓也很爱吃。把两股小面条绞扭在一起,放到滚油上一炸,一根肥长黄灿、松脆爽口的油条就做好了。因为油条酷似丝瓜絮,“丝瓜”松阳话叫“天萝”,所以松阳人管油条叫“天萝絮”,非常形象。
西屏镇大街小巷,有很多早点铺兼炸油条,天蒙蒙亮就开工了,那腾腾的热气,四溢的油香,对许多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油条配以豆浆或豆腐花或馄饨等,都是绝好的早点;有的人则买回家配稀饭或切段制汤菜。
记得前几年冬天的早晨,人民大街原寿亮超市对面空地上,很多人都到那里去吃葱饼夹油条,热热儿吃下腹去,寒气尽消,精神顿爽。
油条还有一种经典的吃法就是陷在缸饼里,和缸饼一起吃。我的妻叔更是时常把“缸饼陷天萝絮,吃了弗出世”这句松阳熟语挂在嘴边,让人听了就有想吃的冲动。缸饼陷天萝絮,确实好吃,但由于职业关系,我一吃就喉咙上火,所以虽好吃但又不能多吃。可是每次经过如海超市下首的缸饼店,又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真是难以抗拒其诱惑。
放了很久或是隔夜的油条我们称它为“老油条”。相对于刚炸的油条,老油条显得绵软韧性,口感不佳,但是只要把它重新放入油锅炸一下,就又松脆可口了。
松阳话中的“老油条”很少是针对油条的,“你个老油条!”,大多数是说某人的资格老,又主要指小男孩不听话,不听管教。有时也兼有喜爱的口吻。因为“老油条”本质不坏,只要稍加正确引导,就又变成人见人爱的好货了。
(三)“老公”新解
徐则林
松阳话的“老公”,除了作“丈夫”讲以外,还有一解,就是“公家”的意思。
在对待公和私的态度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的劣根性存在。对待自己的和对待“老公”的,一些人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自己的钱精打细算,能不用就省一个铜板也好,而“老公”的钱,不花白不花,能用多少就尽量用;自家的水、电、电话等,能节约就节约,但是,“老公”的呢?管他那么多干吗?反正又不用自己掏钱。所以,中国单位的用水量、用电量、电话费总是木牢牢的高,而其中有多少是被浪费掉的,就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数字来统计了。
在这方面,不少手中握有大大小小金瓜(南瓜)蒂——公章的“官人”,在对待“老公”的钱包上是最不择手段、最令人发指的。他们不仅仅大肆贪污、而且大肆挥霍“老公”的可用资产。只要有经济掌控权,哪怕是一个小小单位的负责人,就可以三天两头以各种名义大吃大喝,办公室要豪华,出门要体面,各种“机”一个也不能少,还要定期外出参观考察。总之,吃喝嫖赌玩乐游拿,取经加创新,花样百出,不变的就是一切开支全由“老公”报销。
用“老公”来戏说“公家”,真是生动,我真佩服我的松阳老乡的创造能力。
细细一想,“老公”新解出自松阳,也跟松阳的语言环境有关。松阳人常说“嫁老公,就是嫁吃嫁穿”,还有“嫁一嫁,吃腹泻”的说法。
然而,正是这种吃“老公”花“老公”的习俗造成了中国各种腐败的成风,更何况在我国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猪(贪官)养肥了很少挨刀子的,所以,腐败现象就如癌细胞扩散,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直达小小的村级组织,一发不可收拾。
(四)读 日
徐则林
松阳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虽然世界工业文明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但是直到现在松阳人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工业社会当中去。
现代工业社会的时间观念早已是“争分读秒”了,而松阳还停留在“读日”阶段,如:生活读日好起了;年关读日近了;死人读日远(“远”音同“粉”)等等,这真是一个世界奇迹。
松阳话时间概念里不见“天”,只见“日”。如:“一天”叫“一日”,“今天”叫“今日”,“前天”叫“徐日、前日”,“七七四十九天”叫“七七四十九日”, “天数”叫“日数”,“一百天”叫“百日”,“前两天”叫“头两日、先两日” ,“第二天”叫“第二日”,最不可思议的是“下一天”叫“下二日”。
还有“永远”叫“永日”。松阳人除了过年、过节,就是过日,年关只有几日,一年却有360多日,所以松阳人常说“过年好过,过日难过”。
松阳人管时间为日子,称年轻人时间还很多,叫“日子逍遥长”;年纪大的松阳人比较相信迷信,做许多事都要挑吉日,不能在忌日行事,有个说法叫“拣日子”,如结婚、盖房、出殡、出门等,这时就不仅仅是“读日”了,常常要精确到某个时辰,这是松阳人时间观念最强的时候,因为时辰是千万不能耽误的。
松阳有句俗话“灵山拣起的日子”,常常用来嘲笑某人日子挑得不好,如:室外运动会、室外歌舞晚会、出门等应该是天晴最好,但人算不如天算,常常碰到下雨天,于是有人就会用各种口吻说“灵山拣起的日子”。现在许多人搞不清楚它的真正含义,就不管日子挑得好还是不好,一律说成是“灵山拣起的日子”,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而且很风趣。就好象有人夸你这件衣服好时,你说“这是老婆买的”;如果有人说你这件衣服不好时,你也说“这是老婆买的”一样。
今日也许是你的生日,也许是你的结婚纪念日,也许今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今日绝对是个好日子,我们有千万个理由读好每一个今日。
一个人每日都有许多道路要做,今日事请今日毕,不要放到下二日去做,因为明朝又有明朝事;因为太阳一下山,躺在床上眼睛一合,今日这一日就已经给你“读”走了。
五)命
徐则林
松阳人一向比较相信迷信,表现之一就是喜欢算命测字,从盲眼侬(人)算命、佛殿抽签、鸟儿啄命到电脑算命。直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到“盲眼先生”那里去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眼睛光的人给眼睛盲的人骗(明眼人被盲眼人骗)。”
松阳人喜欢讲(说)“命”,谈论“命”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女人嫁了个好老公,男人讨了个好老婆,人们就会羡慕地讲“命好”;某人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发生,人们就会同情地讲“命苦”;如果遭遇车祸、地震或洪灾时,别的人没有逃脱厄运,有一人却奇迹生还,松阳人就会讲这人“命大”;某人嫁了几个丈夫先后都死了,松阳人就会评价这女人“命硬克夫”。
对难以破译的神秘现象、不可预测的以及不可抗拒的运势,松阳人同许多地方的人一样,都归结为“命”。大多数的松阳人认为生死由命,一个人吃多少、赚多少、活几长时间,甚至降生谁家、能否考取功名、能否找到称心的伴侣等等,都是命中注定的,一切取决于你的命盘,看你有没有那个“命”。
“命里有的终会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反映了松阳人随遇而安、自我安慰的宿命论思想比较突出和对不可知事物的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心理。相信命运、相信命盘也透露出在松阳人的生命潜意识里,与古老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有关信息。
安知乐命,知足常乐使大多数松阳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与命运抗争,不敢冒险,只有盲目顺应,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不敢有非分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是有益无害的,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松阳的社会秩序一直都比较祥和安定,而经济却一直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几千年来,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独山还是那座独山,松阴溪还是那条松阴溪。
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已经有许多不相信“命”的松阳人开始走南闯北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了,而独山和松阴溪也在悄悄地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真是令人欣喜的事。
(六)晓 哲
徐则林
松阳话不说“知道”,而说“猜到”、“晓到”“、晓着”和“晓哲”;不说“不知道”,而说“猜弗到”、“晓弗到”、“晓弗着”“、晓弗哲”、“弗晓哲”、“弗哲”。松阳话“哲弗哲”就是知道不知道的意思。
说“猜到”,那是松阳人谦虚的一种表现。“猜到”就是蒙对,带有凑巧和偶然的味道;而“猜弗到”则表示我头脑实在愚笨,虽已费尽心思,却仍然无法得知的意思。无论“猜到”“猜弗到”,都有贬低自己、抬高对方的含义。
晓即知,知即晓,意思不难理解,但松阳人为什么不说“知”而说“晓”呢?
原来,“晓”是古代周秦时代楚国的语言。松阳、丽水一带早先一直是越国领地,公元前3世纪,越国为楚国所灭;公元前249年,楚开始管辖越地,在这一带有较强的势力和影响,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影响。现在,丽水各县市还普遍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比如楚人谓中庭为坛,松阳人也称中庭为坛。如:天井坛,晒谷坛,簟坛,坟坛,门口坛,斋坛等。另外,松阳话的“嬉、憨、忌惮”等词也来自楚语。
我原先一直不能肯定“ji”的本字是哪个字,直到有一天看到西汉杨雄编著的方言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现在简称《方言》),才知道原来是“哲学、哲理”的“哲”字。一读,语音完全符合,丝毫不差。
《方言》描写的是周末和秦汉时期的方言材料。在周秦时代,天子常常在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使者”坐着轻便的车子到各地搜集民间方言土语,“还奏籍之,藏于秘室”。而杨雄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辛勤工作了近30年,终于编集了这部共有十三卷之多的世界上最早的方言巨著。
“哲”字在《方言》卷一中记载得明明白白:“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发现了“哲”字,一连高兴了好几天。但松阳话为什么要说“猜到”,为什么“晓”和“哲”两字可以连用呢?还是不得其解。
于是,我就作了如下猜想:“猜到”可能是古越语说法,楚语和齐宋语都是华夏语,当齐宋先民千里迢迢、辗转迁徙来到松古盆地定居后,两种语言经过长期磨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晓”和“哲”两字就如同夫妻俩或双色圆珠笔的两支笔芯,被捆绑在一起使用了。
七)显 梢
徐则林
我们松阳人把炫耀叫“显梢”,有显山露水的意思。这种炫耀的心理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华贵,显示自己的富有,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自己的才能不可与一般人相提并论。这种品质,对老实本分的松阳人来说,也象物质的浪费一样,是一种精神的奢侈,是没有市场,不受欢迎的。
“财不外露”,“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先烂,出头鸟先挨子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集体无意识,不提倡对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张扬,更不提倡在人前卖弄夸耀,只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而之所以学生年级越高,上课发言的人越少,一个原因就是怕被人说逞能、显梢、不成熟。
现在的社会虽然早已过了平时不敢穿新衣裳儿招摇过市,不敢穿新皮鞋走山路,不敢把小汽车开进自家院子的年代,到了提倡超前消费,提倡张扬个性的时代,但是,人们对于“在公共场合大声打手机”、“打肿脸充胖子”、“干一分事喊九分功”、“戴着粗金项链捡垃圾”等现象还是颇有微词的。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里,那里的人崇尚默默的劳动,崇尚实干,对于一般要在人前显示或者卖弄的事,不但不鼓励,反而会遭到训斥。这种极端推崇谦逊的环境,在很长时间里让我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地收敛,并且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活得更受集体欢迎一些。
现在,我既懂得了“兰在幽谷亦自芳”的道理,也知道了“好酒还须勤吆喝”的理念,可是我仍然不喜欢做“只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松阳话讲“生死个性,定死个秤”,确实很有哲理。
还有一句话叫做“半桶水浪别别”,普遍缺水的人对只有半桶水却又爱显梢的人的正常反应是嫉妒,而对有一桶水的人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到底应该怎样做,每个松阳侬(人)都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八)咥
徐则林
“咥”字,音die,松阳话与“蝴蝶”的“蝶”发音虽然接近,声调却不同,“蝶”发阳入调,调值为2,音同“重叠”的“叠”;“咥”发阴入调,调值为5,音同“跌打损伤”的“跌”。
松阳人言吃,并不说吃,而一律讲“咥”:咥饭,咥粥,牛咥草,大猫咥人,咥饱了,咥排场,咥酒,咥肉,咥菜干精,咥快餐,咥活,咥了弗曾?大咥,小咥,咥弗咥,咥快点,嫌食咥,死咥,咥死白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咥”字,它的历史起码已经超过三千多年了。有《易经》——周人占卜用的卦辞为证:“履虎尾,不咥人。亨”。就是说,人踩了老虎的尾巴,但老虎却没有吃人!有惊无险,是吉卦。
周人的发祥地在西歧,就是现在的陕西渭河一带,周文王当时就生活在那里,从书面语是对口语的提炼和精确的角度讲,这个“咥”字应该是取之于当时的“口语”。
《松阳县志 方言志》把“咥”字写成“啜”字;有的地方也写作“喋”或“口最”,它们都可以表达“吃”的意思,但都没有“咥”字妥切、原始、正宗。
首先,从松阳人把很多zh声母字发成d声母字(如:“猪、竹、桌、筑”字)的现象推断,吃的松阳话的本字应该就是“咥”字。
其次,从松阳很多人的祖先来源于陕西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为什么现在的松阳人和现在的陕西关中扶风一带人一样把吃发成“咥”音。
“咥”字,还有“弗”字,在松阳历经周秦汉唐三千多年而不衰,至尽依然活跃在松阳人的口头上。一方面说明了一些语言生命力的顽强,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朝代如何更替,都无法改变它的传承;同时,也说明了环境和民风对语言传承的影响。正是松阳这块四周都是千米左右山岭的、长期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和忠厚朴实的民风为许多古代汉语文字及语音的保护提供了优良的必要条件。
(九)心 切切 动
徐则林
心切切动,也可以写作“心窃窃动”。切切,普通话解释为:1、声音细小:~~私语。2、暗地里或偷偷地:内心~~自喜。松阳话“心切切动”的“切切”与上面两条解释都相符,因为心动的声音肯定是不大的,而且心动一般人是无法看见的。
心切切动的整体解释应该是:内心受到外来信息的强烈刺激或诱惑,引起也想去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比如:
看到有人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于是自己也忍不住想去碰碰运气;看到有人炒股发了大财,就想跟着去试一把;看到某地风景不错,作为“驴友”也想去亲身体验一下;看到有人上调的上调,高升的高升,自己也终于耐不住寂寞;看到别人写书出书,自己也手痒痒……..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心切切动”。
心切切动还只是停留在心动的层面上,心动毕竟不是行动,所以无论你怎么心动都无妨,比如,想当国家主席,想拥有千万家产,或者想抢银行,想包二奶……..因为它并不会对他人构成威胁。
但是,要想让心动变成现实,就必须付诸行动,不是说“心动不如行动”吗?要知道梨的味道是必须亲口尝一尝的。凡是不违法和不违背道德的事,大家都是鼓励心动化作行动的。
有人经常心动,但很少会付诸行动;有人心动就会立即化作行动,不管道义,甚至不顾法律,铤而走险。
今天,你“心切切动”了吗?
(十)端 午 茶
徐 则 林
端午茶是我县老百姓在端午前几天自己采集、配制的家庭自备中草药。由于各人所采的草药种类、数量、用量不同,味道浓淡、苦涩和功效也不一样。近几年,出现了专门制作、销售袋装端午茶的厂家,味道与销路都还不错。但作为我县的一个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2005年暑假,本人为了提高语言研究的能力和解决一些研究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自费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社会语言学暑期讲习班” 三个星期的相关培训。
由于时间比较长,气温高,我又不喜欢喝茶,所以就顺便带去了几盒袋装端午茶,不仅可以自己喝,还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们尝一尝,或许还能提高一下松阳端午茶的知名度呢。结果有的人喝了嫌味太浓,有的则质疑道:这不是茶吧?我笑着解释,这确实不是一般的“茶”,而是一种有保健作用的中草药,我们松阳人把它当茶喝。夏天喝了,可以防暑降温。经我这么一说,很多人都接受了它的味道,有几个人还每天改喝端午茶了。
那么,松阳人为什么要叫“端午茶”,而不叫“端午药”呢?
原来,松阳百姓对许多方面都有忌讳的习俗。如“家讳”,生身父母是不能直呼其名,或随便被人漫骂的。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闹出人命来。
松阳人忌讳“死”字,比如,人死了,一般都不讲“死”,叫“老了”“过辈了”“百年了”“揄山了”“叫弗醒了”等等,很多很多,视当时情景以及与死者的关系而定。我从北京学习回来,晚上在西屏山脚下乘凉,偶尔与高中的老师谈及原松阳一中的潘文山老师,他对我说:“潘老师刚刚被台风吹走了。”我大惑不解,旁边的人马上跟我解释,前几天,这里受到台风的影响,而潘老师正好那几天在医院“过世了”。原来如此。
松阳人也忌讳“生病”。生病了,不讲生病,叫“弗爽快”“弗舒服”“人懒得”“身体热”等。松阳人还忌讳“中药”。抓中药叫“撮茶”,熬中药叫“煎茶”,而吃中药则叫“喝茶”。而且还有众多规矩,如:不送药罐给人家,人家借药罐未还不主动去要回来,有的甚至不要人还;中药方要开单数,吃单数帖;正午时不煎药;喝中药不剩,喝不完则倒掉等。
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松阳几千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科学文化不发达,造成了很多源自迷信思想的禁语,而上述忌讳语就反映了农耕文化禁忌习俗渗入到民间底层语言的一种残留形式。
其次,由于松阳经济不发达,农民不富裕,看病看不起,所以一般的小病小痛,都不上医院,都是自己弄点“茶”,或到草药店买几样“茶”回去煎起来一喝了事。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松阳山间田野中草药特别多,多达几千种,几乎每个中老年松阳人都识得好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所以大多数松阳人都算得上是半个中医生。我也略知二三;我的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对识别中草药却很在行,我们小时侯生病基本上都是她用“苦茶儿”医好的;我的父亲更厉害,他常常替人撮药,还居然看好了不少人的小病大病,让我好生佩服。
与“端午茶”的“茶”意思相同的,还有“集力茶”和“邋遢茶”“伤风茶”的“茶”,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十一)松阳话的人称代词
徐 则 林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丽水市,松阳话是其主要交际语言,使用人口约20万。松阳建制相当早,已经有1800多年了,松阳话形成时间应该更早,许多词汇都是化石级别的。松阳话人称代词就很特别。
松阳话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都有两种叫法,单数一种是双音节的,另一种是单音节的;复数一种是四音节的,另一种是三音节的。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Ⅰ式和Ⅱ式。请看下表:
人称代词 单数 复数
Ⅰ式 Ⅱ式 Ⅰ式 Ⅱ式
第一人称 从俉(从吾) 吾 从吾些侬 吾些侬
第二人称 集尔(集你) 尔 集尔些侬 尔些侬
第三人称 集佢(集渠) 佢 集佢些侬 佢些侬
人称代词分Ⅰ式和Ⅱ式是松阳话的一个特点,虽然吴方言区还有好几个地方也分Ⅰ式和Ⅱ式,如海盐、桐乡等,但是松阳话人称代词的发音有明显不同。
第一人称“从俉”(我)读若普通话“兄嗯”; 第二人称“集尔”(你)读若普通话“习拟”; 第三人称“集佢”(他、她)读若普通话“习给”; 复数后缀“些侬”(这或那些人)发“sæ?5 n ə ŋ13”,读若普通话“塞能”。
无论是Ⅰ式还是Ⅱ式,无论是单数还是复数,都可以独立运用。但是
A、在动词前,在句子开头大多用Ⅰ式。在动词、介词后则Ⅱ式用得更多些。如:
1. 从俉猜弗到。[我不知道]
2. 集佢退休得有廿年了。[他退休都有20年了]
3. 从俉乙下先佝松阳学堂教书。[我现在在松阳学校教书]
4. 集佢喊吾去刈麦嘅。[他叫我去割麦的]
5. 集尔弗了解佢以先嘅道路。[你不了解他以前的事情]
6. 集尔比佢走快些。[你比他走得快]
7. 集尔比吾大两岁生两下。[你比我大两岁左右]
8. 从俉厝搭有三台电脑。[我家里有三台电脑]
9. 从俉眼镜弗曾戴。[我眼镜没有戴]
10. 从俉给佢打了。[我被他打了]
11. 集佢帮吾打了。[他把我打了]
12. 集佢打吾先。[他先打我]
13. 集尔凿吾先。[你先骂我]
14. 从吾些侬兮弗去。[我们不去]
15. 都给佢些侬咥光了。[都给他们吃完了]
16. 集尔些侬都去读书。[你们都去读书]
17. 集尔些侬下二次嫑来了。[你们下次不要来了]
18. 集佢些侬调排尔。[他们作弄你]
B、表示强调所属,在疑问句里,大多使用Ⅰ式。如:
1. 集尔去还是从俉去?[你去还是我去?]
2. 集尔弗去喊哪侬去?[你不去叫谁去?]
3. 从俉嘅皮夹儿嘞?[我的钱包呢?]
4. 集佢嘅牛帮尔嘅田踏了。[他的牛踩了你的田]
5. 乙支笔好象是从俉嘅。[这支笔好象是我的]
6. 走来望望嚓,乙个牛集尔嘅是否?[过来看看,这头牛是不是你的?]
7. 热头得晒到集尔嘅床杠了。[太阳都晒到你床边了]
8. 猫儿钻到集尔嘅被窠搭去了。[小猫钻进你的被窝里去了]
9. 望弗上尔是集佢嘅损失。[看不上你是他的损失]
10. 集尔些侬嘅书嘞?[你们的书呢?]
Ⅰ式和Ⅱ式的区分对松阳本地人来说是不自觉的,总的情况是:老年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用Ⅰ式的概率多些,年轻人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在许多该用Ⅰ式的地方往往改用了Ⅱ式,因为Ⅱ式与普通话更一致或更接近。
十二)松阳话有几个声调
徐则林
读过书的松阳人都知道,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可以叫做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它们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
有个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普通话的四声:
第一声是阴平,起音高高一路平;
第二声是阳平,由低到高往上升;
第三声是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
第四声是去声,高处降到最低层。
但是,我们大多数松阳人,虽然松阳话说得标标准准,却从来没有去推敲过松阳话到底有几个声调,更不知道它们的调值是多少了。我以前也没有留意过,不过现在基本上弄清楚了,还是让我慢慢道来吧。
松阳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据我推测,绝大多数发的是属于唐朝和宋朝以前的中原古音。
古音有四声,叫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就是由古代四声演变而来的,有两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里面去了。
松阳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四声,特别是入声。但是,松阳话的声调却有八个之多,是普通话的一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
原来,古人还根据声母的清、浊把声调分为阴、阳两调,结果四个声调就变成了八个声调。
松阳话的八个声调是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阳入。它们的调值分别是53、213、24;31、22、13;5、2。这样讲好象太专业,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加深印象。这八个字必须用标准的松阳话来念,它们分别是“东、董、冻;铜、动、洞;七、六”。多读几遍,自然就领会了。
由于松阳话声调种类多,而且两字相连就会产生变调,变化多端,实在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初到松阳的外地人,没有本地人翻译,是很难听懂松阳话的。
附:
松阳话的8个声调
① 阴平 53 东胎丹方仓金音 ② 阳平 31 同台谈条房龙阳
③ 阴上 213 董腿胆纺粉苦草 ④ 阳上 22 动待淡杜理友在
⑤ 阴去 24 冻退旦放镇套印 ⑥ 阳去 13 洞代但定共饭用
⑦ 阴入 5 督德搭吉杀曲益 ⑧ 阳入 2 毒夺达服药敌叶
十三)为什么松阳人说话声音特别大
徐则林
松阳人说话的声音比较大,这是一个不用争辩、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天天说,天天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如果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到外地,这么大的音量,加上这么复杂难懂的语音,就一定会招来许多惊异的目光:这些人是哪个角落来的?他们叽里呱啦说的到底是哪个山头的鸟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松阳话的音量加强了呢?
细细探究起来,原因还真的不少。
首先,松阳话句子末尾的字大都发重音。比如本文第一段的“大、辩、实、讲、听、到、合、地、量、音、光、人、语”,都发重音。不用多举例,我们可以自己到松阳人多的场合去听一听,或者随便选一篇文章用松阳话读一读,就能够心领神会了。
其次,松阳话词的重音也都落在末尾。如“中国、浙江、松阳、西屏、声音、音量、特别、线球、织针、拉链、学堂、广播、电灯、买肉、烧菜、吃饭、拖车、坐车”等等,举不胜举。
第三,普通话的轻声松阳话都发重音。如“粮食、棉花、豆腐、手指头、地主、热头(太阳)、月光(月亮)、东西、哥哥、娃娃、走上来、叫你、阔气、明白、告诉、聪明、打算、打听、称呼、地方、耳朵、学生、活泼、本事、扁担、玻璃”等。
第四,松阳话有大量的儿尾词,但它们跟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儿化音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松阳话里的“儿”不仅自成音节,而且发重音,声音上扬。如“好好儿、活活儿、香香儿、鱼儿、鸭儿、兔儿、桃儿、枣儿、梨儿、小猪儿、小犬儿、小鬼儿、癫侬儿、哑嘴儿、老实侬儿、讨饭乞儿”等等,无一例外。
第五,松阳话语气词不发轻声发重音。例如:去弗去哇?去否?去咯——走罗—— 死去啦 吃好啦
第六,方位词后面表方位的语素和的字短语中的“的”,都不发轻声发重音。如“凳上、床边、空中;我的、上个村的、老师的、学堂的”等。
第六,方位词后面表方位的语素和的字短语中的“的”,都不发轻声发重音。如“凳上、床边、空中;我的、上个村的、老师的、学堂的”等。
第七,一批特殊词汇和句式,重音都在最后。如:“犬牯 菜干 豆腐生、好伭 刁伭 吃死白 吓死白 你走先 吃添 吃碗添”等。
第八,松阳话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十个浊声母,即“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母字。这些声母的字北方话都已经清音化,而松阳话则基本没变。
第九,松阳话还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所有的入声。因为入声字多,松阳人一开口就会嘣出既响亮又短促的入声字来,外地人听了就好象你在跟别人争吵一样。
这么多的原因共同促成了松阳话的声音高亢,让人听了有一股倔强的劲头。其实,这正说明了松阳人注重实干,连说话也实打实,不摆花架子,不像北方话的轻声、儿化那样胡里花哨。
十四)松阳民间故事创作中的“图腾感生”现象
徐则林
所谓“图腾感生”是指原始初民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生育奥秘,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原始初民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与图腾发生神秘接触的机会,就可以感生而怀孕。考察古史记载,有关远古圣处女“图腾感生”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履迹” 感生。即圣处女与图腾身体或其附属物、派生物发生直接、间接的神秘接触而导致受孕。如周人的始祖母姜嫄踩了熊的脚印而受孕生了后稷;华胥也是因为踩了熊的脚印而受孕生了伏羲。
松阳民间故事《金瓜奇缘》里的女主人公因为常常呆咕咕站在金瓜面前发呆,过了一段时间,腹桶大起,最后生下的是一个圆扁扁的怪物——金瓜。
还有松阳一些老年妇女经常交待大姑娘或者新媛妵和担身忌的少妇,叫她们不要随便乱坐,特别是草地和路边的石玄头。什么原因呢?大致含义是,如果乱坐,万一凑巧有蛇类爬过或其他动物经过过,将来就会生出那些东西来。着实让人吓一大跳。
二、“吞物“感生。即圣处女无意中吞食某种图腾物而导致受孕。如大禹的母亲因为吞吃了蛙蟆衣(车前子)的籽,于是受孕生下了禹;商族的先人是因为他的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契。
松阳民间故事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龙母娘娘”(另一说为“毛洞主”)吞卵生龙的故事。话说有一天,娘娘到溪边洗衣裳,看到水面飘来二粒杏梅大小圆圆的东西,像卵一样,捞起来含在嘴里,一不小心就吞到腹桶里去了。过了些日子,腹桶就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了。最后,竟生下了两个龙儿。
三、“遇异”感生。即圣处女与怪异的事象发生接触或受其干扰而导致受孕。如附宝到祁野,看见闪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下黄帝;庆都生来怪异,常常有黄云覆其上,因观河遇赤龙而感孕,十四月而生尧;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等等。
松阳民间故事里面写叶法善的出生就完全属于这一类型(遇且吞流星,超时怀孕,出生时有祥云绕屋,仙鹤天降),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叶母刘氏讲,有一天正午,天热得人昏昏沉沉,倒到床上就目困去了。朦朦胧胧,只望天上有粒老大老大的流星,向她射来,吓得她嘴巴开得老大老大,这粒流星嗖的一下,射到刘氏嘴里,刘氏吓得慌忙把嘴闭起。想不到,咕嘟一下就把这粒流星吞到腹桶里去了,从此就有了喜。怀胎十五个月头上,这日天气十分好,奇奇怪怪的事一样接牢一样:先是刘氏肚子痛起来,象要临盆。再是五色祥云,绕着屋顶,飘来飘去。又过了一下,一只仙鹤从天而降,站在屋顶上叫了两声。就在这时,房间内小孩落地,哇哇叫了起来。怀胎十五个月的孩子,终于平平安安降生了。满屋奇香,香出十里路。
还有一例就是玉岩杨大嫂因为救了被猎人追捕的穿山甲而先后怀孕生养了三个儿子,而且都成了贡生。
综上所述,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水平极端低下,不知道人类生育原理,于是就把“生育大事”看得非常神秘,将它归之为冥冥之中的某种异物的意志与力量作用与圣处女身上的结果。因为原始社会的人无法破解受孕和生育的神秘之谜,他们就把女性的受孕与她们曾经在某一天吃过什么稀有的东西,或遇到过什么祥瑞的动物,看到过什么罕见的天象,乃至做过什么神奇的梦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认为女性之所以受孕生育,就是这种异物、瑞兽、吉象、幻梦在她们身上作出的结果。是神秘力量在起作用,是某种天意的表现。所以,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的。
松阳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出生与华夏远祖的“图腾感生”竟是如此雷同相似,这种惊人的一致性一方面说明了松阳文明的古老,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松阳文化与华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松阳人的先民基本上来自中原北方,正是他们带来了五帝三王感生的远古逻辑思维,并创造了如此生动的松阳民间故事传说
十五)松阳话“伭”的几种用法
徐则林
壹
“伭”,音同“显”,念xiăn。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普通话的“很…”或“…得很”。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这个字,不知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用“伭”字来表示“很”的,但是,在《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可以查到。《广韵》 胡田切 平先 匣 《说文 人部》:“伭,很也。”元戴侗〈古书故〉卷八:“今人以忿恨不可解为伭。”
松阳话“伭”的使用频率很高,松阳话表示程度“很”时都用“伭”字表示。例如:
刁伭 鬼伭 脱伭 憨伭 顽伭 重伭 硬伭 酸伭 甜伭 苦伭 辣伭 咸伭 淡伭 富伭 有伭 少伭 悔伭 恨伭 气伭 躁伭 高伭 长伭 热伭 暖伭 饱伭 香伭 色伭 忖伭 吓伭 懈伭 早伭 厉伭 靳伭 小气伭 死相伭 大老伭 勤力伭 杀心伭 难过伭 难当伭 爽快伭 卵样伭 了事伭 用功伭 本领伭 铭功伭 奇特伭 花头伭 讨厌伭 无用伭 罪过伭 佳嫡伭 价明伭 做大伭 难为情伭 上台盘伭
“伭”的位置都在短语和句子的末尾,都用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的后面作补语,也有称做状语后置的,也说得通,但不能用在形容词前作状语,与普通话“很”的位置刚好相反。例如:
好伭——很好(好得很)
多伭——很多(多得很)
密伭——很密(密得很)
聪明伭——很聪明(聪明得很)
净洁伭——很干净(干净得很)
邋遢伭——很肮脏(肮脏得很)
贰
松阳话“伭”字句的第一种结构是:名词或动词+形容词+伭
㈠名词+形容词+伭
① 米白伭-- -- 米很白
② 鱼儿活伭---- 鱼很活
③ 油条老伭 ---- 油条很老
④ 钞票多伭--- - 钱很多
⑤ 头发乌伭 ---- 头发很黑
⑥ 窟嘴尖伭---- 说话很刻薄
⑦ 脚手摸伭 ---- 动作很慢
⑧ 腹疼伭 ---- 肚子很痛
⑨ 口燥伭---- 喉咙很干燥
㈡动词+形容词+伭
① (佢)走快伭---- 他走得很快
② (模特猫步)走好伭 ---- 模特猫步走得很好
③ (你)生好伭---- 你长得很漂亮
④ (小侬儿)吃摸伭---- 小孩吃得很慢
⑤ (我今日)吃爽伭---- 我今天吃得很爽快
⑥ (纸鹞)飞高伭---- 风筝飞得很高
叁
松阳话“伭”字句的第二种结构是:名词或动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㈠名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① 乙种米细粒伭---- 这种米很小颗
② 鱼儿大粒伭---- 鱼很大尾
③ 油条小根伭---- 油条很小根
④ 钞票大张伭---- 钱很大张
⑤ 鸡蛋小个伭---- 鸡蛋很小个
⑥ 耳朵大只伭---- 耳朵很大只
⑦ 豆腐大作伭---- 豆腐很大板
⑧ 饭大碗伭---- 饭很大碗
⑨ 被大床伭---- 被子很大床
⑩ 车大辆伭---- 车子很大辆
⑪ 书大本伭---- 书很大本
⑫ 刀大把伭 ----刀很大把
⑬ 学生大班伭---- 学生班级很大
㈡动词+表示大小细的形容词+量词+伭
① (个头)生小络伭---- 身材生得很小巧
② (柴)背大头伭---- 柴背得很大捆
③ (田)犁大丘伭---- 田犁的单位面积很大
④ (佢)走大步伭---- 他走的步伐很大
⑤ (谷)担大担伭---- 谷挑得很大挑
⑥ (苹果)啮大餐伭---- 苹果咬得很大口
⑦ (尿)拉大泡伭 ----尿拉得很大泡
以上(一)式和(二)式其实是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两种句式,(一)式“伭”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做它的补语;(二)式“伭”修饰前面的“形量短语”,做“形量短语”的补语,而“形量短语”+“伭”又整个做前面动词的补语。
“伭”后缀,语气比较重,含义变化多,真正含义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领会,如:
[对不起,因为本文未发表,以下内容200字暂略,以防被剽窃]
十六)松阳话有几个声母
徐则林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一共是22个,它们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 而《广韵》有35个。《广韵》是一部研究和反映宋唐以前古人如何发音的音韵书。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简化的一个重要的突出原因就是全浊声母的清音化。《广韵》35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10个,即“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到了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然而,松阳话却一个都没变,仍发浊声母。所以,松阳话的声母数接近《广韵》。
松阳话有34个声母,零声母在内。
(很抱歉,由于国际音标一般电脑无法显示,以下内容不得不省略)
(十七)松阳话有几个韵母
徐则林
普通话有35个韵母。
松阳话有59个韵母,包括18个入声韵母和自成音节的3个零韵母。
(正文国际音标无法显示,略)
(十八)松阳话头后缀词(多用于名词)
1. 身体部位
心头 鼻头 额角头 颔庞头 手指头 脚趾头 脚前头 脚骨头 拳头 肩夹头
2. 方位
上头 下头 内头 外头 前头 后头 火穹头 厨头 风撑头 上横头 这头 那头 田头 坟头 水井头 地头 路头 角落头 桥头 山头 水头 埠头 村头 墙头
3. 地名
瓦窑头 踏埠头 洋坑埠头 航埠头 河头 界首(头) 岱头 小岭头 大岭头 黄岭头 净水岭头 叶川头 上连头 坳头 勘头 西沿头 周(黄、金、李、吴、王、何、丁、潘、张……)山头
4. 时间
天光头 乌阴头 暝(夜)间头 两午头
5. 钱币
一角头 五角头 一块头 两块头 五块头 十块头 一百块头
6. 其他
锄头 针头 枕头 行头 姘头 贼骨头 辣骨头 轻骨头 花头 顺头 正倒头 硬骨头 篙头 热头 老头 大头 小头 搭头 甜头 猪头 榫头 车头 平头 贼头 彩头 菜头 噱头 苦头 火头 柴头 寨头 谷头 麦头 起头 气头 木头 石头 零头小鬼头
十九)松阳话没有翘舌音(一)
部分Zh ch sh 发d 音,保存古“端”母和古“定”母的读法(即古无舌上)。
(一) Zh发d
猪zhu—duo头 毛竹zhu—dv(竹儿) 建筑zhu—dv 竺zhu—dv
布帐zhang\—diang/ 欠账zhang\—diang/ 一张zhang—diang/纸
桌zhuo—dv凳 卓zhuo—dv 摘zhai—do茶
啄zhuo—dou木鸟 一幢zhuang—dong厝
庄zhuang—diong家 (做庄) 打桩zhuang—doing\
砧zhen—din/板
(二) ch发d
胡须茬cha—dve\ 穿chuan—dai衣裳 牲畜chu—duo
白痴chi—die 吃chi—die饭 长chang—dan短(长大)
(三) sh发d
石shi—don头 哨shao子—diao儿
(二十)松阳话儿字词(儿尾词 儿后缀词)
1. 名词后缀
(1) 动物:
雕儿(鸟) 唧唧儿(麻雀) 八八儿(八哥) 刈刈儿 (燕子) 咕咕儿 鸽儿(鸽子) 鸭儿(鸭子) 兔儿(兔子) 鹅儿(鹅) 蚕儿(蚕宝宝) 虾儿(虾) 鱼儿(鱼) 猫儿(猫) 豹儿(豹子) 山魈儿 猴狲儿(猴子) 蚊虫丝儿(蚊子) 蛙蟆臀儿(蝌蚪) 水鬼儿(水鬼) 蚶壳儿 黄鼠狼儿 跳麂儿 猪骨儿 猪瘴打儿 火烫儿 粪缸虫儿
(2) 植物
竹儿 桃儿 李儿 梨儿 枣儿 桔(橘)儿 梅儿 蒲儿
臭夹儿 山落苏儿 米草儿 嫩菜儿 蕻头儿 毛桃儿
(3) 物品
瓶儿 夹儿 皮夹儿 刈儿 凿儿 刨儿 锥儿 黑板擦儿 酒盏儿 哨儿 粥瓢儿 木勺儿 鞋刷儿 珠儿 老鼠磕儿 锡钿儿 拖车儿 钵斗儿 八八笼儿 狭锄儿 尿挈儿 月光佛儿 耕 儿 竹桠叉儿 布裤头儿 苍蝇拍儿 后门儿 耳朵索儿 洋油皂头儿 箱笼角儿 柴杆儿 枪别儿 碟儿 坐车儿 汤圆儿 瘦肉儿 壮肉儿 方格儿 阴洞天儿 石头子儿 热头豁儿
(4) 称谓
大姨儿 小姨儿 姑夫儿 孙儿 双生儿 后生儿 小伙儿 男儿 新客儿 小叔儿 大伯儿 卒儿 兵儿 乌人儿 癜人儿 小人儿 讨饭乞儿 哑嘴儿 畲客人儿 小流氓儿 头儿 密吸夹儿 小凳儿 小碗儿 小雨伞儿 小绞剪儿 小锥锄儿 小菜篮儿 小衣裳儿 小纽子儿 小灯笼儿 小风撑儿 小鞋儿 小刀儿 存折儿 样子儿 人事儿 苦茶儿 角落头儿 小犬儿 小鸡儿 小鸭儿 小猪儿 小轭儿 小番茄儿 半截猪儿
(5) 人名
火土儿 火旺儿 根水儿 西安儿 树儿
(6) 地名
小坑儿 坳头儿 下了儿 小佛儿 内南坑儿
(7) 时间
四月八儿 去年儿 今年儿 盲年儿 乌阴边儿
2. 动词后缀
(1)相争儿 相打儿 游水儿 钻水底儿 假做儿 假死儿 抽龙儿 赤脚儿 赤板膊儿 赤窟臀儿 诈得假儿 遮躲猫儿 烧吃儿 好适得儿
(2)望望儿 搞搞儿 走走儿 讲讲儿 坐坐儿 嬉嬉儿
3. 重叠形容词后缀
慢慢儿 光光儿 松松儿 好好儿 轻轻儿 瘪瘪儿 冻冻儿 滩滩儿 尖尖儿 新新儿 凉凉儿 硬硬儿 轮轮儿 油油儿 乌乌儿 白白儿 紫紫儿 烂烂儿 蓝蓝儿 花花儿 壮壮儿 瘦瘦儿 矮矮儿 咸咸儿 淡淡儿 香香儿 黄黄儿 平平儿 阔阔儿 狭狭儿 薄薄儿 细细儿 搭搭儿 粉粉儿 嫩嫩儿 胖胖儿 弯弯儿 湿湿儿 空空儿 实实儿 方方儿 粘粘儿 妖妖儿 糊糊儿 饱饱儿 酸酸儿 甜甜儿 辣辣儿 明明儿 静静儿 扁扁儿 爽爽儿 小小儿 文文儿 小小心心儿
研究:
1. 松阳话中有如此多的儿后缀词,可以肯定地说,它与北方方言有很大的渊源。
2. 松阳话中的儿后缀词与北方方言的儿化词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区别:北方方言儿化词的儿已经弱化,不再成为一个音节,少数成音节的则念轻声;松阳话儿后缀词的儿不弱化,自成音节,更不念轻声。所以,可以把它说成是“儿字词(短语)”、“儿尾词”、“儿后缀词”,而不能说它是儿化词。
3. 松阳话儿后缀词儿的发音为鼻音n,不念轻声,95%以上发阴去调(24中升),相当于普通话阳平(35);重叠动词儿后缀发阴平调(53高降),相当于普通话阴平(55);如:走走儿,动动儿,摸摸儿……。极少数发阳平(31低降),相当于普通话去声(51)。如:缚袋儿,小洋芋儿,赖学儿,静静儿,近近儿,暖暖儿……。
4. 松阳话中的“**儿”和“**儿的”,前者是对主语的描述,后者是对主语状况的强调,一般有下文。如:车“空空儿”表示车上无人就坐的状态,车“空空儿的”则强调车上座位很空,别挤,大家都有的坐。
5. 部分词加“儿”与不加“儿”,意思不同,但一般有关联。如:耕绳儿、坐车儿、拖车儿、火烫儿、哑嘴儿、刈儿、刨儿、锥儿、凿儿……
-
豆友H1uMDiXz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4 13:34:28
-
天凉好个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4 17:43:04
-
往事并不如烟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2-04 20:31:02
-
燎原赤松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10 13: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