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易学随笔·硕果不食(转)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老老带外孙王板儿二进荣国府,讨得贾母开心,领刘老老见识大观园。众人来到探春的秋爽轩,板儿见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去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给他,说:“玩罢,吃不得的。”太平闲人在这些话后批了四个字:“悉隐微意。”
太平闲人没有把“微意”说出,我不揣谫陋,代为点破一二:这些描写,其实是演“剥复之机”。探春的话,隐有《周易·剥》卦上九之“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数句爻辞。
四十一回,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出场,看到板儿抱着的佛手,便哭着要。两人掉换。板儿觉得,那柚子“又香又圆”,“且可当毬踢着顽”。这里的佛手、柚子与第五回贾元春图谶中的香橼,寓意皆有相同之处。都暗示硕果不食,人心不死,一阳来复,贞下起元。
《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人欲横流,天理既灭,斯文将丧,穷剥极否。《红楼梦》情节,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繁华盛丽而诸芳消磨、凋零颓丧、茫茫白地,也是一个“否”和“剥”的过程。《红楼梦》以《易》理演天运人事,最重剥复泰否之际。
朱熹《周易本义》释云:“一阳在上,剥未尽,而能复生。君子在上,则为众阴所载;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所覆,而无复硕果得舆之象矣。取象既明,而君子小人其占不同,圣人之情,益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有更详细的解释:
圣人作易,本为欲定天下之志,断天下之疑而已,不是要因此说道理也。如人占得这爻,便要人知得这爻之象是吉是凶,吉便为之,凶便不为。然如此,理却自在其中矣。如剥之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其象如此,谓一阳在上,如硕大之果,人不及食,而独留於其上;如君子在上,而小人皆载於下,则是君子之得舆也。然小人虽载君子,而乃欲自下而剥之,则是自剥其庐耳。盖唯君子乃能覆盖小人,小人必赖君子以保其身。今小人欲剥君子,则君子亡,而小人亦无所容其身,如自剥其庐也。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到害得尽後,国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故圣人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 ‘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若人占得此爻,则为君子之所为者必吉,而为小人之所为者必凶矣。其象如此,而理在其中矣。却不是因欲说道理而後说象也。
刘老老二进大观园,其时当八月,于卦为《观》;在此之前的七月,于卦为《否》;此后的九月,于卦为《剥》。朱子《周易本义》释《观》卦卦词云:“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阴仰之。又内顺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为观……此卦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之卦,而卦名系词更取他义,亦扶阳抑阴之义。”《观》之彖词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第四十一回写刘老老把大观园省亲别墅的牌坊当成“玉皇宝殿”,爬下磕头。明演《观》象。而一部《石头记》,以“衔玉而生”的超自然的情节,向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昭示“莫失莫忘”的神圣诫命,亦“神道设教”之意。
《否》之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九五爻词云:“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之“大人”,即《剥》之君子;《否》之“匪人”,即《剥》之“小人”; 《否》之“苞桑”,即《剥》之硕果。对于《红楼梦》,能当“君子”、“硕果”之称、倾否反剥者,为巧姐、板儿,刘老老为之主。至于小人若何三、夏三、贾环辈,当然更繁有其徒(第一一一回,群盗抢掠荣国府,不用飞镖而用瓦片打人,演“小人剥庐”。所以第三十一回,湘云与翠缕论易,“瓦片儿”也有阴阳)。王熙凤机关算尽,残忍刻薄,巧取豪夺,此小人之行,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各奔腾;她对刘老老惜贫怜老,济困扶穷,培植苞桑,有君子之德,终能让巧姐于一百十九回在刘老老策划安排下,“得舆”而脱骖大难。劝善惩恶,因果报应之意,亦寓乎其中。
佛手生于南方,冬季成熟。而刘老老二进荣国府,未出八月(四十一回巧姐生病,才是八月二十五日),何得这时便“娇黄玲珑”,借于几案?且刘老老遍历大观园,未见他人房间有佛手,而独在秋爽轩竟见到数十个。这其实也是第五十二回薛宝琴所谓“生填《易经》”之一证。
探春“生于未世”,亦当否、剥之候,但嫁得周姓贵婿,是又能复者。佛手供在秋爽轩北偏东,正伏羲先天《易》图复卦方位。佛手指点迷津,探春取东皇第一机。佛手四季常绿,而探春为玫瑰花,四季常开,皆能斡旋气运。
怀抱硕果的板儿、巧姐是来复之主。“板”有水令退,木令反,神州春回之意。贾巧姐生于七月七日,其名“以毒攻毒”,应《复》卦卦辞“出入无疾”、“七日来复”之语。刘老老为巧姐定的周姓贵婿十四岁,亦二七之数,两人相合得四七,恰合《后汉书、光武本纪》《赤伏符》、“四七之际火为主”之语。而贾巧姐远祖,有折冲千里之威的胶东候贾复,恰在光武中兴炎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之数。
近代朝鲜学者郑乔先生著《南明纲目》,其自序云:
《大易》扶阳而抑阴,《春秋》尊华而攘夷。以为阴胜阳刚则天道衰,夷乱华夏则人道灭矣。呜呼!环顾今日之宇宙,可谓十月之纯阴,而爱新觉罗氏以女真之遗种,窃据支那之全幅,冠履倒置,腥秽弥满,殆三百年所,而上九之硕果,则我东士礼乐文物惟在焉!……要之闽浙之朝迁暮,九月之阳也;滇黔以后,则十月之阳也。支那七日之复,抑亦有其日矣。
盼望炎汉光复,结束“首崇满洲”的民族压迫,是人心所向。而真正的“硕果”,是“莫失莫忘”、良知不昧的人心。
太平闲人没有把“微意”说出,我不揣谫陋,代为点破一二:这些描写,其实是演“剥复之机”。探春的话,隐有《周易·剥》卦上九之“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数句爻辞。
四十一回,巧姐抱着一个大柚子出场,看到板儿抱着的佛手,便哭着要。两人掉换。板儿觉得,那柚子“又香又圆”,“且可当毬踢着顽”。这里的佛手、柚子与第五回贾元春图谶中的香橼,寓意皆有相同之处。都暗示硕果不食,人心不死,一阳来复,贞下起元。
《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人欲横流,天理既灭,斯文将丧,穷剥极否。《红楼梦》情节,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繁华盛丽而诸芳消磨、凋零颓丧、茫茫白地,也是一个“否”和“剥”的过程。《红楼梦》以《易》理演天运人事,最重剥复泰否之际。
朱熹《周易本义》释云:“一阳在上,剥未尽,而能复生。君子在上,则为众阴所载;小人居之,则剥极于上,自失所覆,而无复硕果得舆之象矣。取象既明,而君子小人其占不同,圣人之情,益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有更详细的解释:
圣人作易,本为欲定天下之志,断天下之疑而已,不是要因此说道理也。如人占得这爻,便要人知得这爻之象是吉是凶,吉便为之,凶便不为。然如此,理却自在其中矣。如剥之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其象如此,谓一阳在上,如硕大之果,人不及食,而独留於其上;如君子在上,而小人皆载於下,则是君子之得舆也。然小人虽载君子,而乃欲自下而剥之,则是自剥其庐耳。盖唯君子乃能覆盖小人,小人必赖君子以保其身。今小人欲剥君子,则君子亡,而小人亦无所容其身,如自剥其庐也。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到害得尽後,国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故圣人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 ‘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若人占得此爻,则为君子之所为者必吉,而为小人之所为者必凶矣。其象如此,而理在其中矣。却不是因欲说道理而後说象也。
刘老老二进大观园,其时当八月,于卦为《观》;在此之前的七月,于卦为《否》;此后的九月,于卦为《剥》。朱子《周易本义》释《观》卦卦词云:“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阴仰之。又内顺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为观……此卦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之卦,而卦名系词更取他义,亦扶阳抑阴之义。”《观》之彖词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第四十一回写刘老老把大观园省亲别墅的牌坊当成“玉皇宝殿”,爬下磕头。明演《观》象。而一部《石头记》,以“衔玉而生”的超自然的情节,向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昭示“莫失莫忘”的神圣诫命,亦“神道设教”之意。
《否》之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九五爻词云:“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之“大人”,即《剥》之君子;《否》之“匪人”,即《剥》之“小人”; 《否》之“苞桑”,即《剥》之硕果。对于《红楼梦》,能当“君子”、“硕果”之称、倾否反剥者,为巧姐、板儿,刘老老为之主。至于小人若何三、夏三、贾环辈,当然更繁有其徒(第一一一回,群盗抢掠荣国府,不用飞镖而用瓦片打人,演“小人剥庐”。所以第三十一回,湘云与翠缕论易,“瓦片儿”也有阴阳)。王熙凤机关算尽,残忍刻薄,巧取豪夺,此小人之行,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各奔腾;她对刘老老惜贫怜老,济困扶穷,培植苞桑,有君子之德,终能让巧姐于一百十九回在刘老老策划安排下,“得舆”而脱骖大难。劝善惩恶,因果报应之意,亦寓乎其中。
佛手生于南方,冬季成熟。而刘老老二进荣国府,未出八月(四十一回巧姐生病,才是八月二十五日),何得这时便“娇黄玲珑”,借于几案?且刘老老遍历大观园,未见他人房间有佛手,而独在秋爽轩竟见到数十个。这其实也是第五十二回薛宝琴所谓“生填《易经》”之一证。
探春“生于未世”,亦当否、剥之候,但嫁得周姓贵婿,是又能复者。佛手供在秋爽轩北偏东,正伏羲先天《易》图复卦方位。佛手指点迷津,探春取东皇第一机。佛手四季常绿,而探春为玫瑰花,四季常开,皆能斡旋气运。
怀抱硕果的板儿、巧姐是来复之主。“板”有水令退,木令反,神州春回之意。贾巧姐生于七月七日,其名“以毒攻毒”,应《复》卦卦辞“出入无疾”、“七日来复”之语。刘老老为巧姐定的周姓贵婿十四岁,亦二七之数,两人相合得四七,恰合《后汉书、光武本纪》《赤伏符》、“四七之际火为主”之语。而贾巧姐远祖,有折冲千里之威的胶东候贾复,恰在光武中兴炎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之数。
近代朝鲜学者郑乔先生著《南明纲目》,其自序云:
《大易》扶阳而抑阴,《春秋》尊华而攘夷。以为阴胜阳刚则天道衰,夷乱华夏则人道灭矣。呜呼!环顾今日之宇宙,可谓十月之纯阴,而爱新觉罗氏以女真之遗种,窃据支那之全幅,冠履倒置,腥秽弥满,殆三百年所,而上九之硕果,则我东士礼乐文物惟在焉!……要之闽浙之朝迁暮,九月之阳也;滇黔以后,则十月之阳也。支那七日之复,抑亦有其日矣。
盼望炎汉光复,结束“首崇满洲”的民族压迫,是人心所向。而真正的“硕果”,是“莫失莫忘”、良知不昧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