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钟|印象派
情有独钟,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种感性的情怀。
印象派作品是我的爱。
在接触各色各样的媒体以后,更多的渠道与机会让我有意或无意地去填补艺术修养方面的短缺。不可否认科技媒体发展带来了利益。
印象派是从室内画作走出来的第一次。匠心独运的画家们利用光与色呈现出作品的品质、思想、展现深邃、静谧、祥和。
~~~~~~~~~~~~~~~~~~~
以下大部分的内容来自豆瓣TuDing的一篇整合。作为一个门外汉,能看到豆瓣前辈的一部分分享,实在是感激不已。
~~~~~~~~~~~~~~~~~~~
首先,是光与色对人眼影响作基础认知。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线、辨别色彩,是因为人眼中有三种感受色彩的细胞,分别为黄、绿、红。
而生活的经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主要是因为眼睛也会产生错觉,称之为“侧抑制效应”,通俗的解释就是“亮区周边显得较暗,暗区周边显得更亮”,这是人眼的一种错觉。
好了,不作他言。
其实,任何画派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们都习惯了在室内作画,没有强烈的阳光,只有柔和的室内光,因此长期以来,西方油画的色彩并没有多么的丰富,大多以褐色为主调,彰显古雅。
印象派 画坛变革的开始
一垛麦草,原本是秸秆的颜色,单调,为“固有色”。但实际上,在光线强烈的室外,环境中的各种色彩都在互相影响,比如地面的反光使干草堆底部呈现红色,而草垛上部的背光面又会反射天光,呈现蓝紫色。这种外部环境造成的色彩就叫“环境色”。
环境色,使画面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印象派 之 “补色法”
在这幅画里,能明显地看出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效果,仔细看,会发现原本砖石颜色的地面,竟然是变成了紫色。这乍一看似乎违背常理,但仔细回忆一下,在阳光强烈的午后,我们眼中的树荫似乎真的略带紫色。这是因为黄色和紫色是一对互补色,树荫在阳光的强烈对比下,就会显得发紫。
执拗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 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人。
突破科学的“后印象派”
“点彩派”,由于过于追求科学,显得机械,人们感到不满意了,于是就出现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放弃了对自然“客观描绘”的理念,转而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代表画家包括塞尚、梵高、高更等人。
~~~~~~~~~~~~~~~~~~~
(゜-^*)/无法停止的未完待续。
印象派作品是我的爱。
在接触各色各样的媒体以后,更多的渠道与机会让我有意或无意地去填补艺术修养方面的短缺。不可否认科技媒体发展带来了利益。
印象派是从室内画作走出来的第一次。匠心独运的画家们利用光与色呈现出作品的品质、思想、展现深邃、静谧、祥和。
~~~~~~~~~~~~~~~~~~~
以下大部分的内容来自豆瓣TuDing的一篇整合。作为一个门外汉,能看到豆瓣前辈的一部分分享,实在是感激不已。
~~~~~~~~~~~~~~~~~~~
首先,是光与色对人眼影响作基础认知。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线、辨别色彩,是因为人眼中有三种感受色彩的细胞,分别为黄、绿、红。
而生活的经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主要是因为眼睛也会产生错觉,称之为“侧抑制效应”,通俗的解释就是“亮区周边显得较暗,暗区周边显得更亮”,这是人眼的一种错觉。
![]() |
图两侧中间部分其实颜色一样 |
好了,不作他言。
其实,任何画派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们都习惯了在室内作画,没有强烈的阳光,只有柔和的室内光,因此长期以来,西方油画的色彩并没有多么的丰富,大多以褐色为主调,彰显古雅。
![]() |
达芬奇 《蒙娜丽莎》 |
印象派 画坛变革的开始
![]() |
莫奈 《夏末早晨的干草堆》 |
一垛麦草,原本是秸秆的颜色,单调,为“固有色”。但实际上,在光线强烈的室外,环境中的各种色彩都在互相影响,比如地面的反光使干草堆底部呈现红色,而草垛上部的背光面又会反射天光,呈现蓝紫色。这种外部环境造成的色彩就叫“环境色”。
环境色,使画面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 |
莫奈 《吉维尼杨树林》 |
印象派 之 “补色法”
![]() |
雷诺阿 《煎饼磨坊的舞会》 |
在这幅画里,能明显地看出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效果,仔细看,会发现原本砖石颜色的地面,竟然是变成了紫色。这乍一看似乎违背常理,但仔细回忆一下,在阳光强烈的午后,我们眼中的树荫似乎真的略带紫色。这是因为黄色和紫色是一对互补色,树荫在阳光的强烈对比下,就会显得发紫。
执拗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 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人。
![]() |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
突破科学的“后印象派”
“点彩派”,由于过于追求科学,显得机械,人们感到不满意了,于是就出现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放弃了对自然“客观描绘”的理念,转而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代表画家包括塞尚、梵高、高更等人。
![]() |
塞尚 《玩纸牌的人》 |
![]() |
高更 《两个大溪地妇女》 |
~~~~~~~~~~~~~~~~~~~
(゜-^*)/无法停止的未完待续。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