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感动的书,因为作者的“知言”与“走心”,艾朗诺运用独到的角度,具体的案例和通俗的笔调,对北宋士大夫之于文化、审美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动做出了完整的勾勒。我在其中所看到的是像欧阳修对于石刻至死不休的坚持、苏轼对仇池石的别样情怀、米芾对画作的癫狂自得......而艾朗诺说的美的焦虑,在我的体会里,大抵就是,北宋的士大夫们,为美之所在做正名与扩散的努力。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前四章,后两章谈词,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北宋词中的“男性的声音”,也就是男性在情词中的发声,像是晏幾道,周邦彦以词言情,言男女之情,因为这一部分我看的很马虎,也不敢妄谈了,让我重新回到前四章的世界...
欧阳修作为前四章的重要人物线索,戏份很多,也在不断刷新着我对他的认识。固然,欧阳修有试图通过石刻跋尾来宣扬石刻的儒学价值和社会功用,但是在除此之外,有几点真正令人动容,其一,来自于他对于石刻近乎信仰般的坚持,直至他65岁逝世的前一年,收集工作仍在进行,他在与时间马不停蹄地赛跑着,于他而言,他在个人的生命遭遇里,不断地见证死亡,离开,消逝,又在石刻的破碎过程中目睹着历史的湮灭,世俗的显赫是那么容易被历史遗忘与埋没,时间的紧迫感和不可逆性,更加鼓舞着他坚持,坚持,坚持。其二,来自于欧阳修对于石刻铭文的宽容,石刻在他的眼中,更加单纯的是作为一种艺术追求,不管是来自武后的,或是来自他所不喜的佛教,或是默默无名的碑文书写者,他并没有武断的用自己的主观情感做出评价,他的关注点在于历史的美学方面,而非历史的全体,在他心中,铭文的书法价值远远高出了铭文内容。其三,来自于他在审美过程中的时代隔阂感。很有趣的是,唐代尽管才结束数十年,但是在欧阳修的眼里,唐代为“古”,在他收集的大量唐代石刻中,有许多已然残缺,在前朝之时的石刻就已经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并且许多文意已无法捉摸,遑论唐之前的石刻。不过也正是由于石刻,欧阳修才得以更加贴近前人,石刻在欧阳修与前朝艺术审美中所扮演的,其实是一种跨越隔阂感的角色。
如果说,在石刻上展现的欧阳修是为艺术不断追求,不断坚持的,那么写下《归田录》和《六一诗话》的欧阳修则是可爱的,富有生活情趣与雅致的。文人总是严肃正经,他们高雅,谈《诗经》《楚辞》,但是欧阳修却有点点异端,他不那么严肃,他写笔记,写诗歌轶事,写日常,他关注最多的是令他快乐的事情,不过最后也摆脱不了文人式的思考。
下一代文人,书中重点谈及了三位,苏轼,王诜,米芾,主要是讲他们三位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三位个性鲜明,作为同一时代的文人,同样热爱书画收藏,他们彼此不服气hhh。苏轼真的好纠结,一方面,他非常喜欢书画,但是在收藏的过程中他又觉得自己很有罪恶感,作为一位信仰佛教的人,他的世界观让他拒绝“役于外物”,他主张“超然物外”“及物”“交于物”,与物相交,又不因之移情动性,所以他是“超然的占有”,但是,他对于自己那两块石头的固执,真的令人费解,既然是身外之物,王诜要借去赏玩一番,你又何必几次三番的写诗拒绝,苏轼的世界我不能懂啊。相比之下,米芾就显得坦率多了,他喜爱书画,就算不折手段也要得到,是有那么一点奇葩,也难怪当时的人要称他为“米颠”,他是做为一位画家在赏玩画,而苏轼是作为一位文人,不过不管怎样,就像文中说的,“美学意义上的美对于艺术收藏品来说是第一位的,这种美无需遭受质疑或非议”,文中对于苏轼的收藏的思考,也很耐人寻味,“苏轼是对于至高无上美的认识:真正蕴含着大美的是天然的拙朴之物,而非人造之物“,有大美,必然有小美,不过在我有限的审美水平里,看到更多的只是小美罢。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前四章,后两章谈词,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北宋词中的“男性的声音”,也就是男性在情词中的发声,像是晏幾道,周邦彦以词言情,言男女之情,因为这一部分我看的很马虎,也不敢妄谈了,让我重新回到前四章的世界...
欧阳修作为前四章的重要人物线索,戏份很多,也在不断刷新着我对他的认识。固然,欧阳修有试图通过石刻跋尾来宣扬石刻的儒学价值和社会功用,但是在除此之外,有几点真正令人动容,其一,来自于他对于石刻近乎信仰般的坚持,直至他65岁逝世的前一年,收集工作仍在进行,他在与时间马不停蹄地赛跑着,于他而言,他在个人的生命遭遇里,不断地见证死亡,离开,消逝,又在石刻的破碎过程中目睹着历史的湮灭,世俗的显赫是那么容易被历史遗忘与埋没,时间的紧迫感和不可逆性,更加鼓舞着他坚持,坚持,坚持。其二,来自于欧阳修对于石刻铭文的宽容,石刻在他的眼中,更加单纯的是作为一种艺术追求,不管是来自武后的,或是来自他所不喜的佛教,或是默默无名的碑文书写者,他并没有武断的用自己的主观情感做出评价,他的关注点在于历史的美学方面,而非历史的全体,在他心中,铭文的书法价值远远高出了铭文内容。其三,来自于他在审美过程中的时代隔阂感。很有趣的是,唐代尽管才结束数十年,但是在欧阳修的眼里,唐代为“古”,在他收集的大量唐代石刻中,有许多已然残缺,在前朝之时的石刻就已经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并且许多文意已无法捉摸,遑论唐之前的石刻。不过也正是由于石刻,欧阳修才得以更加贴近前人,石刻在欧阳修与前朝艺术审美中所扮演的,其实是一种跨越隔阂感的角色。
如果说,在石刻上展现的欧阳修是为艺术不断追求,不断坚持的,那么写下《归田录》和《六一诗话》的欧阳修则是可爱的,富有生活情趣与雅致的。文人总是严肃正经,他们高雅,谈《诗经》《楚辞》,但是欧阳修却有点点异端,他不那么严肃,他写笔记,写诗歌轶事,写日常,他关注最多的是令他快乐的事情,不过最后也摆脱不了文人式的思考。
下一代文人,书中重点谈及了三位,苏轼,王诜,米芾,主要是讲他们三位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三位个性鲜明,作为同一时代的文人,同样热爱书画收藏,他们彼此不服气hhh。苏轼真的好纠结,一方面,他非常喜欢书画,但是在收藏的过程中他又觉得自己很有罪恶感,作为一位信仰佛教的人,他的世界观让他拒绝“役于外物”,他主张“超然物外”“及物”“交于物”,与物相交,又不因之移情动性,所以他是“超然的占有”,但是,他对于自己那两块石头的固执,真的令人费解,既然是身外之物,王诜要借去赏玩一番,你又何必几次三番的写诗拒绝,苏轼的世界我不能懂啊。相比之下,米芾就显得坦率多了,他喜爱书画,就算不折手段也要得到,是有那么一点奇葩,也难怪当时的人要称他为“米颠”,他是做为一位画家在赏玩画,而苏轼是作为一位文人,不过不管怎样,就像文中说的,“美学意义上的美对于艺术收藏品来说是第一位的,这种美无需遭受质疑或非议”,文中对于苏轼的收藏的思考,也很耐人寻味,“苏轼是对于至高无上美的认识:真正蕴含着大美的是天然的拙朴之物,而非人造之物“,有大美,必然有小美,不过在我有限的审美水平里,看到更多的只是小美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