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札记 ︳艺术家 . 商人 . 自由职业
艺术家 . 商人 . 自由职业
2016.6.3 10:20 (334/1000)
前几天从广东回上海,刚好路过福州,就在我朋友那歇了一晚。当天晚上我们从八点开始吃晚餐,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才收拾饭桌,期间我们有源源不断的话题聊真的是一刻都没停歇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经历还是思想,都是与我最接近的人。我们彼此渴望交流与分享,在各自的故事与心路历程中寻找一些难得的共鸣。这种谈话对我而言也是另外一种审视自己的方式。
他们是一对夫妻。魏小豆接手家里的茶叶生意,由于自学过心理学,偶尔还会给人做心理咨询。雨薇是一名古筝老师,音乐系科班出身,虽然她的专业素养足以让她应付那些十岁左右的小朋友,但每次看她大大咧咧的样子我总会心生疑问:这样的人真的是古筝老师吗?刚开始在平潭认识他们的时候,我们因为摄影聊到了一块儿,他们跟我分享在台湾拍摄的婚纱照,我给他们普及胶片摄影的知识,就这样成为了朋友。在我去福州找他们之前,他们才刚开了一家结合古筝与茶叶的工作室。小两口现在除了日常生活,连工作也开始腻在了一起。如果你也曾意淫着与自己未来的爱人开一家小店,慵懒相伴渡过余生,那么这可能就是你梦寐以求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是拥有精神自由的人,会踏出这一步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这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这种生活向来不会如你想象中那般理想,很多人和事,你没经历过也不了解的情况下,只能凭表象去做一个片面的判断,再加上傻逼鸡汤对你那颗纯真心灵的灌输,内心才会滋生出这种绝对美好的幻想。好在现实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让绝大多数人也仅仅是憧憬一番罢了。也正是因为这种片面的判断,它能轻易让一群迷茫的人盲目羡慕起另外一群人。我很赞同魏小豆所说的,我们尽量不要在背后想当然地去评判和议论一个你并不十分了解的人的生活,更不要去猜测。因为一个内心定力不足的人,很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在左右着自己的判断。不幸的是,当你条件反射般地把这种环境表象当成真相,将谎言误认为是真理,带来的永远只有焦躁与不满足。雨薇就陷入这样一种境地,她才刚踏入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开始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不是静下心来去享受当下,过好当下。这其实与我们经常吐槽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现象有点相似,总之就是没办法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开来。此外,工作室的不稳定性质也让她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躁情绪。明明已经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但现在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双方都过上了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对于一个女生而言,她需要承担双份的不安。面对这种情况,魏小豆就淡定得多,这个人本身就满脑子智慧,他每时每刻都非常清醒自己在干嘛。
我身边有那么多的银行职员、创业者、公务员......大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从小就被规划好的人生路线,这是社会环境与传统儒家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牢固地根植在人们心中,并且世代相传,陷入了“被上一代统治与统治下一代”的反复循环链条当中。幸运的是,每段独立链条的某个节点,总有一天会有人跳出来将它打破,宣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个体已经不占少数了。总的来说,社会这个“面”无非就是由这些单一的“线”和五彩缤纷的“点”构成的。赫胥黎在他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中用实据重新论证了反乌托邦世界在未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可能会走向大一统,独立的“点”将不复存在,那时候的人类只不过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工具。反乌托邦文学所构建出来的未来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专制统治都要可怕,表面上科技在不断进步,而人类文明却倒退回了被奴役的状态。当然,这类文学更多的可能只是出于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抨击,如扎米亚金的《我们》,矛头就直接指向当时的苏联极权主义。至于人类未来是否真像赫胥黎所分析的那样,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是我们这代人该去考虑的问题。我想表达的是,思想开悟才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所谓的自由也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非常实在,就好像你随手就能触摸得到。如果你对此没有任何感受,我们就把它当成先天性感官缺陷好了,有些与生俱来的基因问题,接受它可能比选择去反抗它要明智得多。所以雨薇与魏小豆这对组合,在我看来就更加难能可贵。就像上面所讲的,我身边有那么多朋友在做着这个做着内个的,却唯独只有这样一对夫妻通过融合各自的学识与技能去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生活。在认识他们之前,我一直觉得,灵魂伴侣才是世间最美好的组合。但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原来智慧与蠢货的结合也是如此有趣。蠢货是生活的调味剂,智慧则扮演舵手的角色,负责为双方的灵魂指引方向。他们既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一起相处的日子也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臭不要脸地讲我其实还是挺羡慕的。
人与人之间若要保持住长期稳定的关系,必定需要一种纽带。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总归会有某样东西把你们捆绑在一起。谈到这点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在我高中玩得特别好的那帮朋友里面,我是最另类的一个,实际上我跟他们已经不处于一个世界了。他们大多是规矩的商人,或者一心想要发点横财的侥幸者。我跟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差甚远,也基本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每次跟他们聚在一起我总能瞬间切换角色,除了头发长了点,其他都跟以前一样。不管大家回归各自生活后都是一幅怎样的面貌,起码在重新聚头的场合下,没有人会感到别扭。“一段共同的经历”就是那个维系我们感情的唯一纽带。而我和魏小豆他们两个其实也不是一类人,但有一点我们是相通的,就是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我们的步调是一致的。步调一致我们才能达到思想上的默契,很多时候,只要随便抛个信号,或者话还没讲完,对方就已经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了。我也跟步调不一致的人交谈过,那种体验就像双方隔着一层反射玻璃,我在玻璃的一头能看清楚她,她在玻璃的另一头却只能看到她自己。我和魏小豆各自分享了自己觉醒的经历,发现也是惊人地相似。我们的结论是:学识的积累,必定是每一个傻逼在探索世界的真相,在不停发问直至最后彻底醒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让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去谈论精神建设,讲出来的必定是一些极其空洞甚至带点虚伪的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你把哲学家那一套放在商人面前,在他们看来可能也是一些特别虚的概念。回到上海的第二天晚上,我在买烟的路上窃喜自己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回顾了以前的经历,对“积累”这两个字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把这段故事取名为“艺术家 商人 自由职业”。
我在大四实习期间就决定在自己老家开一间影像工作室。在那种小地方,我对自己掌握的技术十分自信,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我确实拥有了足够的胆量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去做这样一件事。那时候真叫创业,因为当时还交往着一姑娘,所以一心只想着赚钱,“为了我们的未来而打拼”成为了我脑海中的唯一信念。由于异地,我面对的是感情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当时还是个傻逼,我的不成熟与低情商让我没办法处理好这些关系,现实条件的种种不可能也让人看不到结果。分手之后我低迷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厌倦商业,我一定程度上把这些情感上的伤害怪罪于对物质的贪婪追逐。但本质上我还是一名商人,我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对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不上心。我对金钱的态度,从主观追求转变成了客观接受。平时有活就干,没活就看书,在迷失自己的焦躁情绪下不断地想通过书籍与电影寻找到生活的答案,还有所谓人生的意义,我依然记得当时启蒙我的第一本书叫《赖声川的创意学》。
“为了我成为一个艺术家吧”
她是第一个改变我的女人,在觉醒的漫长过程中,她是把我引向光明的那一个。我还记得她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为了我成为一个艺术家吧”。这句话其实主观上我并不在意,完全没放在心上,但它之后就好像一直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隔一段时间就会毫无征兆地冒出来,而我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偶尔想起”,依然没太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我内心最深层次的愿望。当我一心只想到未来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去成为一名商人,不管我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必须努力去学习商人的那一套来为自己谋利。但实践证明我确实非常反感,每个人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可能很难察觉,但对讨厌的东西反应却异常强烈。所以后来当我决定舍弃狗屁的未来,只是着眼于当下时,我发现我的内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股渴望创作的力量,并且是极其纯粹的,不被任何欲望所污染,那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所谓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感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可能一贫如洗,但我依然觉得一身轻松。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商人可言,自由职业可能是最佳的呈现方式,它既淡化了商人的属性,同时也能更加随心地掌控自己。时隔半年,当我重新转型为一个独立自由的Motion Designer,所幸还不是太糟糕,洋洋得意之余也十分肯定这几年学识积累的重要性。但不管怎样,我的性质终究是不稳定的,可能我现在还能怡然自得地敲打着文字,没准过几天就吃不上饭了。那又怎样呢对吧,反正死不了。
“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去坐一天牢”
—《卡门》
还有,知道吗,我也终将是一个要成为艺术家的人啊臭傻逼!
------------------------------------------------------------------------
[ The Hippie Trip Is Happening ]
[ 腐糜的一个. 残废的一个 ]
2016.6.3 10:20 (334/1000)
前几天从广东回上海,刚好路过福州,就在我朋友那歇了一晚。当天晚上我们从八点开始吃晚餐,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才收拾饭桌,期间我们有源源不断的话题聊真的是一刻都没停歇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经历还是思想,都是与我最接近的人。我们彼此渴望交流与分享,在各自的故事与心路历程中寻找一些难得的共鸣。这种谈话对我而言也是另外一种审视自己的方式。
他们是一对夫妻。魏小豆接手家里的茶叶生意,由于自学过心理学,偶尔还会给人做心理咨询。雨薇是一名古筝老师,音乐系科班出身,虽然她的专业素养足以让她应付那些十岁左右的小朋友,但每次看她大大咧咧的样子我总会心生疑问:这样的人真的是古筝老师吗?刚开始在平潭认识他们的时候,我们因为摄影聊到了一块儿,他们跟我分享在台湾拍摄的婚纱照,我给他们普及胶片摄影的知识,就这样成为了朋友。在我去福州找他们之前,他们才刚开了一家结合古筝与茶叶的工作室。小两口现在除了日常生活,连工作也开始腻在了一起。如果你也曾意淫着与自己未来的爱人开一家小店,慵懒相伴渡过余生,那么这可能就是你梦寐以求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是拥有精神自由的人,会踏出这一步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这是迟早的事情。
![]() |
但是这种生活向来不会如你想象中那般理想,很多人和事,你没经历过也不了解的情况下,只能凭表象去做一个片面的判断,再加上傻逼鸡汤对你那颗纯真心灵的灌输,内心才会滋生出这种绝对美好的幻想。好在现实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让绝大多数人也仅仅是憧憬一番罢了。也正是因为这种片面的判断,它能轻易让一群迷茫的人盲目羡慕起另外一群人。我很赞同魏小豆所说的,我们尽量不要在背后想当然地去评判和议论一个你并不十分了解的人的生活,更不要去猜测。因为一个内心定力不足的人,很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在左右着自己的判断。不幸的是,当你条件反射般地把这种环境表象当成真相,将谎言误认为是真理,带来的永远只有焦躁与不满足。雨薇就陷入这样一种境地,她才刚踏入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开始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不是静下心来去享受当下,过好当下。这其实与我们经常吐槽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现象有点相似,总之就是没办法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开来。此外,工作室的不稳定性质也让她缺乏安全感,产生焦躁情绪。明明已经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但现在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双方都过上了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对于一个女生而言,她需要承担双份的不安。面对这种情况,魏小豆就淡定得多,这个人本身就满脑子智慧,他每时每刻都非常清醒自己在干嘛。
我身边有那么多的银行职员、创业者、公务员......大家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从小就被规划好的人生路线,这是社会环境与传统儒家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牢固地根植在人们心中,并且世代相传,陷入了“被上一代统治与统治下一代”的反复循环链条当中。幸运的是,每段独立链条的某个节点,总有一天会有人跳出来将它打破,宣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个体已经不占少数了。总的来说,社会这个“面”无非就是由这些单一的“线”和五彩缤纷的“点”构成的。赫胥黎在他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中用实据重新论证了反乌托邦世界在未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可能会走向大一统,独立的“点”将不复存在,那时候的人类只不过是可以批量化生产的工具。反乌托邦文学所构建出来的未来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专制统治都要可怕,表面上科技在不断进步,而人类文明却倒退回了被奴役的状态。当然,这类文学更多的可能只是出于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抨击,如扎米亚金的《我们》,矛头就直接指向当时的苏联极权主义。至于人类未来是否真像赫胥黎所分析的那样,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是我们这代人该去考虑的问题。我想表达的是,思想开悟才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所谓的自由也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非常实在,就好像你随手就能触摸得到。如果你对此没有任何感受,我们就把它当成先天性感官缺陷好了,有些与生俱来的基因问题,接受它可能比选择去反抗它要明智得多。所以雨薇与魏小豆这对组合,在我看来就更加难能可贵。就像上面所讲的,我身边有那么多朋友在做着这个做着内个的,却唯独只有这样一对夫妻通过融合各自的学识与技能去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生活。在认识他们之前,我一直觉得,灵魂伴侣才是世间最美好的组合。但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原来智慧与蠢货的结合也是如此有趣。蠢货是生活的调味剂,智慧则扮演舵手的角色,负责为双方的灵魂指引方向。他们既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一起相处的日子也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臭不要脸地讲我其实还是挺羡慕的。
人与人之间若要保持住长期稳定的关系,必定需要一种纽带。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总归会有某样东西把你们捆绑在一起。谈到这点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在我高中玩得特别好的那帮朋友里面,我是最另类的一个,实际上我跟他们已经不处于一个世界了。他们大多是规矩的商人,或者一心想要发点横财的侥幸者。我跟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差甚远,也基本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每次跟他们聚在一起我总能瞬间切换角色,除了头发长了点,其他都跟以前一样。不管大家回归各自生活后都是一幅怎样的面貌,起码在重新聚头的场合下,没有人会感到别扭。“一段共同的经历”就是那个维系我们感情的唯一纽带。而我和魏小豆他们两个其实也不是一类人,但有一点我们是相通的,就是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我们的步调是一致的。步调一致我们才能达到思想上的默契,很多时候,只要随便抛个信号,或者话还没讲完,对方就已经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了。我也跟步调不一致的人交谈过,那种体验就像双方隔着一层反射玻璃,我在玻璃的一头能看清楚她,她在玻璃的另一头却只能看到她自己。我和魏小豆各自分享了自己觉醒的经历,发现也是惊人地相似。我们的结论是:学识的积累,必定是每一个傻逼在探索世界的真相,在不停发问直至最后彻底醒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让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去谈论精神建设,讲出来的必定是一些极其空洞甚至带点虚伪的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你把哲学家那一套放在商人面前,在他们看来可能也是一些特别虚的概念。回到上海的第二天晚上,我在买烟的路上窃喜自己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回顾了以前的经历,对“积累”这两个字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把这段故事取名为“艺术家 商人 自由职业”。
我在大四实习期间就决定在自己老家开一间影像工作室。在那种小地方,我对自己掌握的技术十分自信,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我确实拥有了足够的胆量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去做这样一件事。那时候真叫创业,因为当时还交往着一姑娘,所以一心只想着赚钱,“为了我们的未来而打拼”成为了我脑海中的唯一信念。由于异地,我面对的是感情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当时还是个傻逼,我的不成熟与低情商让我没办法处理好这些关系,现实条件的种种不可能也让人看不到结果。分手之后我低迷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厌倦商业,我一定程度上把这些情感上的伤害怪罪于对物质的贪婪追逐。但本质上我还是一名商人,我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对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不上心。我对金钱的态度,从主观追求转变成了客观接受。平时有活就干,没活就看书,在迷失自己的焦躁情绪下不断地想通过书籍与电影寻找到生活的答案,还有所谓人生的意义,我依然记得当时启蒙我的第一本书叫《赖声川的创意学》。
“为了我成为一个艺术家吧”
她是第一个改变我的女人,在觉醒的漫长过程中,她是把我引向光明的那一个。我还记得她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为了我成为一个艺术家吧”。这句话其实主观上我并不在意,完全没放在心上,但它之后就好像一直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隔一段时间就会毫无征兆地冒出来,而我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偶尔想起”,依然没太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我内心最深层次的愿望。当我一心只想到未来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去成为一名商人,不管我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必须努力去学习商人的那一套来为自己谋利。但实践证明我确实非常反感,每个人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可能很难察觉,但对讨厌的东西反应却异常强烈。所以后来当我决定舍弃狗屁的未来,只是着眼于当下时,我发现我的内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股渴望创作的力量,并且是极其纯粹的,不被任何欲望所污染,那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所谓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感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可能一贫如洗,但我依然觉得一身轻松。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商人可言,自由职业可能是最佳的呈现方式,它既淡化了商人的属性,同时也能更加随心地掌控自己。时隔半年,当我重新转型为一个独立自由的Motion Designer,所幸还不是太糟糕,洋洋得意之余也十分肯定这几年学识积累的重要性。但不管怎样,我的性质终究是不稳定的,可能我现在还能怡然自得地敲打着文字,没准过几天就吃不上饭了。那又怎样呢对吧,反正死不了。
“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去坐一天牢”
—《卡门》
还有,知道吗,我也终将是一个要成为艺术家的人啊臭傻逼!
------------------------------------------------------------------------
[ The Hippie Trip Is Happening ]
[ 腐糜的一个. 残废的一个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