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四小姐”张歆怡,弹得一手好古筝
人生的际遇有如骑马觅花,踏遍千山,片红未见;步履十丈,亦可万花如海。
豆蔻年华的张歆怡,从毫无表演经验,到结缘国内一线导演,参演多部热映影视剧;同时她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时间被演戏挤压的时候,依然能够制定出严格的学习计划,使自己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才短短几年,这位南京姑娘的演艺事业和学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时间回到2010年,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组到南京多所中学寻找既会说南京话又有较纯正英语发音的演员。
当时年仅12岁,正在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读初一的张歆怡,凭借着一双“蕴藏故事”的眼睛,被张艺谋导演慧眼相中,成为影片里唱诗班女学生孟书娟的扮演者。
整个影片就是通过她的眼睛,她的叙述展开的。
小小年纪便被称为“谋女郎”,这可以说是幸运,但幸运的背后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准备和修炼,世上从来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据称张歆怡自小学习古筝,心中藏有一个表演梦,在小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京剧社团,五六年级时还参与过英语剧社团表演,为了在社团中能有好的表现,她经常在家里对着镜子练眼神。
或许正是这一磨练的自己的方式,让她从30多位候选小演员当中脱颖而出,就连大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对张歆怡的“眼神功力”大加赞赏:
“在所有人中间我对她的眼睛印象最深,我们让所有女孩子看窗户,她看得最入神,感觉眼睛里好像有内容,当时我就定了,她就是书娟!”
因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哭戏,所以在选角时,导演的一大标准就是看其会不会哭,能不能哭。结果张歆怡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演员胚子,眼泪真是,说来就来。
被问及哭的本领,张歆怡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说:“有时候想到妈妈,就哭了,想到奶奶也会哭。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生活中的细节感动的人吧,不过这对我体悟电影中的角色也助益不少。”
张歆怡就像一块璞玉,稍经打磨便温润异常。虽然没有表演的专业学习,但是她在《金陵十三钗》中纯真自然的表演,赢得了多方好评。
这也让她接下来在2013年被另一位著名导演张黎选中,获邀在抗战历史剧《四十九日·祭》中二度出演孟书娟。
导演称是因在全国各地海选完之后发现,还是张歆怡的样子和感觉都最适合,他相信没有人比张歆怡能更好地诠释这一角色。相比于电影,电视剧的节奏相对缓慢,对演员的语言、表情、动作有更全面的展示。
所以这次的参演,对张歆怡来说是历练更是考验,张歆怡延续了电影版中的精彩表现,让书娟这一角色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从阴郁问题少女到大屠杀见证人的蜕变,演技十分具有爆发力。
接下来的参演大型史诗历史剧《少帅》看起来更像是顺理成章,张歆怡跟张黎导演再度合作,这一次她大胆挑战出演影响着张学良一生的女人——赵四小姐。
影片拍摄时张歆怡仅有16岁,对她来说在这部剧中最大的突破在于与文章的感情对手戏,没有恋爱经历,但凭借着极佳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剧中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张歆怡的表演天赋的发掘,或许跟她的古筝学习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她从4岁起便跟着专业教师学习古筝,小学阶段就达到古筝十级,曾获全国少儿古筝大赛金奖,首届中日韩国际古筝大赛专业少年组银奖。
多年的古筝弹奏学习,令张歆怡具有了一种骨子里古雅、疏慢又不失灵动、婉媚的气质。她曾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放弃音乐,这是兴趣,亦是心之所系,从最初的为了提升艺术素养,到后来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她说:
“古筝最吸引我,并让我一直坚持的原因是那清澈、明亮、似流水一样的自然、纯美音色所表达出的那种纯朴韵味与真挚情感。”
谈到自己的古筝考级经历,她觉得考级只是一种检验弹奏水平的方式,通过十级也只能代表掌握了这门乐器,零时抱佛脚或许能够通过级别考试,不过有时候不抱功利的学习反而更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她的切身体验是:
古筝不仅可以缓解文化学习的压力,还可以放松紧张浮躁的心情,平时不放松,考级认真准备,便能在考级当中轻松自如。
2014年拍完《少帅》后,张歆怡回到学校开了“歆山羡水”——张歆怡古筝独奏音乐会,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总结,也是对自已的一个交代。
张歆怡能够学习并爱上古筝,与她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也息息相关。我们有幸采访到张歆怡的母亲,她说:
“学习古筝对孩子培养坚强独立的个性,养成恬静、淡定、自信的气质帮助非常大,虽然并不是说孩子一学琴气质就会变好,这里面会有多重影响因素,但孩子从小克服困难,苦练琴艺,的确能够给她带来很多学琴之外的收获。”
的确,张歆怡古筝专业的学习不仅没有耽搁文化课,还让她养成了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学习习惯和性格,所以她在文化学习上一直没有感到过困难,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从初一开始拍戏到如今高三,张歆怡在整个中学阶段几乎都在接戏,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她不仅没有耽误专业学习,文化成绩在班上也遥遥领先。
去年小高考中政史地3门均获得A等,她还拿过硕士生、本科生、中学生一起参与评选的“刘海粟奖学金”,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
镁光灯下的璀璨经历并没有让张歆怡忘乎所以,演出和表演让张歆怡接触到更多的人,艺术圈子有很多精英人。
他们都是非常智慧的人,和这些人交流多了,她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眼界变得开阔,思想也变得更成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将要行走的道路。
今年她报考了多家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准备期间每天6:30起床,练习呼吸和发声,其余时间,她会去听听课,跟朋友互相练习考试要朗诵的诗歌和独白,持续的努力也让她获得的丰盛的收获。
目前已通过了3家著名艺术院校复试的她,希望大学能够学习跟影视相关的专业,最好是学表演,但也不强求,幕后也没什么不好。
无论从事什么,只要心中有兴趣、有热爱,始终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便可看到更为宽广的世界。
本文发表于《翠苑》(艺术版)2016年第3期
豆蔻年华的张歆怡,从毫无表演经验,到结缘国内一线导演,参演多部热映影视剧;同时她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时间被演戏挤压的时候,依然能够制定出严格的学习计划,使自己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才短短几年,这位南京姑娘的演艺事业和学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时间回到2010年,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组到南京多所中学寻找既会说南京话又有较纯正英语发音的演员。
当时年仅12岁,正在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读初一的张歆怡,凭借着一双“蕴藏故事”的眼睛,被张艺谋导演慧眼相中,成为影片里唱诗班女学生孟书娟的扮演者。
整个影片就是通过她的眼睛,她的叙述展开的。
小小年纪便被称为“谋女郎”,这可以说是幸运,但幸运的背后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准备和修炼,世上从来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据称张歆怡自小学习古筝,心中藏有一个表演梦,在小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京剧社团,五六年级时还参与过英语剧社团表演,为了在社团中能有好的表现,她经常在家里对着镜子练眼神。
或许正是这一磨练的自己的方式,让她从30多位候选小演员当中脱颖而出,就连大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对张歆怡的“眼神功力”大加赞赏:
“在所有人中间我对她的眼睛印象最深,我们让所有女孩子看窗户,她看得最入神,感觉眼睛里好像有内容,当时我就定了,她就是书娟!”
因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哭戏,所以在选角时,导演的一大标准就是看其会不会哭,能不能哭。结果张歆怡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演员胚子,眼泪真是,说来就来。
被问及哭的本领,张歆怡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她说:“有时候想到妈妈,就哭了,想到奶奶也会哭。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生活中的细节感动的人吧,不过这对我体悟电影中的角色也助益不少。”
张歆怡就像一块璞玉,稍经打磨便温润异常。虽然没有表演的专业学习,但是她在《金陵十三钗》中纯真自然的表演,赢得了多方好评。
这也让她接下来在2013年被另一位著名导演张黎选中,获邀在抗战历史剧《四十九日·祭》中二度出演孟书娟。
导演称是因在全国各地海选完之后发现,还是张歆怡的样子和感觉都最适合,他相信没有人比张歆怡能更好地诠释这一角色。相比于电影,电视剧的节奏相对缓慢,对演员的语言、表情、动作有更全面的展示。
所以这次的参演,对张歆怡来说是历练更是考验,张歆怡延续了电影版中的精彩表现,让书娟这一角色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从阴郁问题少女到大屠杀见证人的蜕变,演技十分具有爆发力。
接下来的参演大型史诗历史剧《少帅》看起来更像是顺理成章,张歆怡跟张黎导演再度合作,这一次她大胆挑战出演影响着张学良一生的女人——赵四小姐。
影片拍摄时张歆怡仅有16岁,对她来说在这部剧中最大的突破在于与文章的感情对手戏,没有恋爱经历,但凭借着极佳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剧中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张歆怡的表演天赋的发掘,或许跟她的古筝学习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她从4岁起便跟着专业教师学习古筝,小学阶段就达到古筝十级,曾获全国少儿古筝大赛金奖,首届中日韩国际古筝大赛专业少年组银奖。
多年的古筝弹奏学习,令张歆怡具有了一种骨子里古雅、疏慢又不失灵动、婉媚的气质。她曾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放弃音乐,这是兴趣,亦是心之所系,从最初的为了提升艺术素养,到后来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她说:
“古筝最吸引我,并让我一直坚持的原因是那清澈、明亮、似流水一样的自然、纯美音色所表达出的那种纯朴韵味与真挚情感。”
谈到自己的古筝考级经历,她觉得考级只是一种检验弹奏水平的方式,通过十级也只能代表掌握了这门乐器,零时抱佛脚或许能够通过级别考试,不过有时候不抱功利的学习反而更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她的切身体验是:
古筝不仅可以缓解文化学习的压力,还可以放松紧张浮躁的心情,平时不放松,考级认真准备,便能在考级当中轻松自如。
2014年拍完《少帅》后,张歆怡回到学校开了“歆山羡水”——张歆怡古筝独奏音乐会,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总结,也是对自已的一个交代。
张歆怡能够学习并爱上古筝,与她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也息息相关。我们有幸采访到张歆怡的母亲,她说:
“学习古筝对孩子培养坚强独立的个性,养成恬静、淡定、自信的气质帮助非常大,虽然并不是说孩子一学琴气质就会变好,这里面会有多重影响因素,但孩子从小克服困难,苦练琴艺,的确能够给她带来很多学琴之外的收获。”
的确,张歆怡古筝专业的学习不仅没有耽搁文化课,还让她养成了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学习习惯和性格,所以她在文化学习上一直没有感到过困难,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从初一开始拍戏到如今高三,张歆怡在整个中学阶段几乎都在接戏,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她不仅没有耽误专业学习,文化成绩在班上也遥遥领先。
去年小高考中政史地3门均获得A等,她还拿过硕士生、本科生、中学生一起参与评选的“刘海粟奖学金”,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
镁光灯下的璀璨经历并没有让张歆怡忘乎所以,演出和表演让张歆怡接触到更多的人,艺术圈子有很多精英人。
他们都是非常智慧的人,和这些人交流多了,她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眼界变得开阔,思想也变得更成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将要行走的道路。
今年她报考了多家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准备期间每天6:30起床,练习呼吸和发声,其余时间,她会去听听课,跟朋友互相练习考试要朗诵的诗歌和独白,持续的努力也让她获得的丰盛的收获。
目前已通过了3家著名艺术院校复试的她,希望大学能够学习跟影视相关的专业,最好是学表演,但也不强求,幕后也没什么不好。
无论从事什么,只要心中有兴趣、有热爱,始终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便可看到更为宽广的世界。
本文发表于《翠苑》(艺术版)2016年第3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