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朋友儿童成长学园教学笔记(6)
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没用?
在园区和初来的家长谈及一些教育方法时,时常会听到一句话:”这个方法我用过了,但是没用啊。”接下来这部分家长的表述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说自己对孩子教育付出了很多,顺带还会说上一句:”我各种方法都过用了,但都没用“;另一部分则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家人和外部环境等等。
我并非要责备这部分家长,而是想通过原因分析和方法指导来告诉大家:我们怎么做,方法才有用。
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没用?
一、原因分析: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就是没用呢?
1
非理性想法
这部分家长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积极地寻找和使用各种教育方法的,但由于他们没有专业的教育指导,与此同时,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教育经验在逐步累积,这使得他们的焦虑不断加深,但在他们又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只能用“我已经尽力了”的信息暗示来宽慰自己,将自己的“付出却没有回报”的原因归因为外因,而不在继续寻找内因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自己不知道有更好方法的时候稍微减轻自己的焦虑,让自己舒服一些。而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家长忽视细节: 只关注教育结果,而不重视教育过程。随之很容易产生的非理性想法便是:这个方法之所以没用,肯定是因为方法本身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教育过程出了问题。一旦形成这样的非理性想法,那下次只要初试某种教育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便草草地将方法无效归因为外因,自然而然地放弃寻找内因的想法,再接下来甚至会打心底不愿意再接纳别人有效的教育方法了。
2
没有意识去发现孩子的变化并强化孩子行为
在我们情绪管理板块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绪表达。在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游戏环节来练习使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在跟进家长反馈中了解到:孩子在生活中,从以前生气不说话或发脾气的行为表现,到现在生气会通过“你刚刚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拿走了,我很生气”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部分家长全然不知原来这就是孩子的进步点:孩子正在使用更好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代替做情绪。这个时候有心的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的进步进行强化,比如:“你通过这种方式让我知道你生气的情绪,相比以前的方式我更能接受,这样我们还能更好地一起来面对和解决问题,你有很大的进步,我都要向你学习了!”
那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重要变化并且不回应孩子的感受,那孩子很可能会选择“重操旧业”。因为在孩子看来:在结果都是一样的情况下,与其使用还不太熟悉的新的表达方式,还不如用习惯表达来得快。但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肯定和强化,那一是我们不会因为教育“一无所获”而增加焦虑,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发现”来增加自己的成功经验;二是我们强化了孩子的正面行为,下次孩子更愿意使用这种方式与我们交流和解决问题。
3
没有持续关注
部分家长总是渴望:当我使用一种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之后,教育效果应该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有所呈现吧。这种想法并没有大错,只是在效果呈现之前,你若只是开头付出,而过程没有持续关注,孩子接受到的是虎头蛇尾的教育。那可想而知,教育效果是不会自然而然出现的。
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没用?
二、方法指导: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方法才会有用呢?
1
改变我们的想法,进行自我对话:“这个方法百分之一百是无效的吗?“
当我们在使用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无效时,不要一开始就一再给自己粗略的信息暗示:”这个方法肯定无效,就是无效。“而应该提醒自己:“这个方法百分之一百是无效的吗?“只要我们不敢肯定是百分之百无效,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可能是有效的,那我们都有理由去想想:是不是我的方法在使用过程和细节上出了差错,我可以去问问别人的使用细节。当然,咨询专业的教育指导会更有效。
2
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倘若我们总把眼光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给孩子的强化是”我总是不好的“,那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孩子进步的地方,那给孩子强化的是”我可以更好“。虽然我们的动机都是孩子能更好地成长,但带给孩子的却是消极和积极的心态差别。消极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不愿接纳自己和面对问题,而积极的心态会让孩子更相信自己和愿意尝试改变。
其实在教育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只要我们愿意去根据专业的细节指导来做,孩子总会有一些小变化,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 “审美“能力,也就是发现别人的好,这也是一种可以练习的能力。在发现孩子进步的同时给予行为正面强化,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小变化累积成为了大变化。
3
做好心理预期,持续关注和肯定自己
首先,我们在教育初期应当做好心理预期:要孩子改变之前花很长时间才养成的行为习惯,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短,但庆幸的是我们始终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其次我们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情况,结合审美能力去发现和肯定孩子的进步,同时一定要记得肯定自己的教育成果,不断累积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教育信心。
—·END·—
![]() |
在园区和初来的家长谈及一些教育方法时,时常会听到一句话:”这个方法我用过了,但是没用啊。”接下来这部分家长的表述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说自己对孩子教育付出了很多,顺带还会说上一句:”我各种方法都过用了,但都没用“;另一部分则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家人和外部环境等等。
我并非要责备这部分家长,而是想通过原因分析和方法指导来告诉大家:我们怎么做,方法才有用。
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没用?
一、原因分析: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就是没用呢?
1
非理性想法
这部分家长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积极地寻找和使用各种教育方法的,但由于他们没有专业的教育指导,与此同时,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教育经验在逐步累积,这使得他们的焦虑不断加深,但在他们又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只能用“我已经尽力了”的信息暗示来宽慰自己,将自己的“付出却没有回报”的原因归因为外因,而不在继续寻找内因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自己不知道有更好方法的时候稍微减轻自己的焦虑,让自己舒服一些。而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家长忽视细节: 只关注教育结果,而不重视教育过程。随之很容易产生的非理性想法便是:这个方法之所以没用,肯定是因为方法本身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教育过程出了问题。一旦形成这样的非理性想法,那下次只要初试某种教育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便草草地将方法无效归因为外因,自然而然地放弃寻找内因的想法,再接下来甚至会打心底不愿意再接纳别人有效的教育方法了。
2
没有意识去发现孩子的变化并强化孩子行为
在我们情绪管理板块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绪表达。在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游戏环节来练习使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在跟进家长反馈中了解到:孩子在生活中,从以前生气不说话或发脾气的行为表现,到现在生气会通过“你刚刚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拿走了,我很生气”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部分家长全然不知原来这就是孩子的进步点:孩子正在使用更好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代替做情绪。这个时候有心的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的进步进行强化,比如:“你通过这种方式让我知道你生气的情绪,相比以前的方式我更能接受,这样我们还能更好地一起来面对和解决问题,你有很大的进步,我都要向你学习了!”
那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重要变化并且不回应孩子的感受,那孩子很可能会选择“重操旧业”。因为在孩子看来:在结果都是一样的情况下,与其使用还不太熟悉的新的表达方式,还不如用习惯表达来得快。但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肯定和强化,那一是我们不会因为教育“一无所获”而增加焦虑,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发现”来增加自己的成功经验;二是我们强化了孩子的正面行为,下次孩子更愿意使用这种方式与我们交流和解决问题。
3
没有持续关注
部分家长总是渴望:当我使用一种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之后,教育效果应该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有所呈现吧。这种想法并没有大错,只是在效果呈现之前,你若只是开头付出,而过程没有持续关注,孩子接受到的是虎头蛇尾的教育。那可想而知,教育效果是不会自然而然出现的。
为什么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我用了没用?
二、方法指导: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方法才会有用呢?
1
改变我们的想法,进行自我对话:“这个方法百分之一百是无效的吗?“
当我们在使用别人有用的教育方法无效时,不要一开始就一再给自己粗略的信息暗示:”这个方法肯定无效,就是无效。“而应该提醒自己:“这个方法百分之一百是无效的吗?“只要我们不敢肯定是百分之百无效,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可能是有效的,那我们都有理由去想想:是不是我的方法在使用过程和细节上出了差错,我可以去问问别人的使用细节。当然,咨询专业的教育指导会更有效。
2
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倘若我们总把眼光放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给孩子的强化是”我总是不好的“,那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孩子进步的地方,那给孩子强化的是”我可以更好“。虽然我们的动机都是孩子能更好地成长,但带给孩子的却是消极和积极的心态差别。消极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不愿接纳自己和面对问题,而积极的心态会让孩子更相信自己和愿意尝试改变。
其实在教育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只要我们愿意去根据专业的细节指导来做,孩子总会有一些小变化,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 “审美“能力,也就是发现别人的好,这也是一种可以练习的能力。在发现孩子进步的同时给予行为正面强化,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小变化累积成为了大变化。
3
做好心理预期,持续关注和肯定自己
首先,我们在教育初期应当做好心理预期:要孩子改变之前花很长时间才养成的行为习惯,需要的时间一定不会短,但庆幸的是我们始终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其次我们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情况,结合审美能力去发现和肯定孩子的进步,同时一定要记得肯定自己的教育成果,不断累积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教育信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