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思想与循环定义
最能体现佛教奥义的就是华严宗事事无碍境界。简单地说,就是万事万物都是以互相含容的形式存在。所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理解华严思想的关键,是要承认世间万物都只是人的认识或心里的概念,事物概念建立的过程就是“缘起”的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靠对比。每当认识到一个新事物是什么时,同时必然认识到什么不是这个事物。知道什么是好,才知道什么是坏;知道什么是彼,才知道什么是此。认识到此物和外物的界线后,还要认识到此物内部的组分是什么,和此物与外物的交互关系。比如,“房子”这个概念的建立,要认识到它的组成部分有门窗墙等以及它整体的外貌,同时也要认识到人可以住进去,也可以放东西进去。另一方面,“房子”概念建立起来的同时,“门”等概念也同时建立起来了,旧有的“人”等概念也被更新了。综合起来说,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要借助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切入一,对所有和此物有关的事物的认识都借用了对此物的认识——一入一切。如果我们想把意识完完全全只放在一个事物上,把其他事物作为杂念剔除出去,结果只能是连这个事物都见不到了,这就是佛教中讲的万物“自性”不可得。佛教中用“束芦”来比喻缘起——三束芦苇相依而立,抽掉任何一束,另外两束也随即倾倒。这就如同定义某个事物A,必须用它以外的事物BCD等去定义,而定义B时,必须借助ACD等。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循环定义的过程。正如下面的公案所体现的道理:
《正法眼藏》云,西天禁断钟鼓,谓之沙汰。经于七日。祖(注:祖指龙树弟子提婆)运神通登楼撞钟。诸外道众一时共集。至钟楼,其门封锁,乃问:撞钟者谁?祖曰:天(注:提婆意译为天)。曰:天者谁?祖曰:我。曰:我者谁?祖曰:你。曰:你者谁?祖曰:狗。曰:狗者谁?祖曰:你。曰:你是谁?祖曰:我。曰:我是谁?祖曰:天。如是往返七度。外道一众知自负堕,奏闻国王再鸣钟鼓,大兴佛法。
在对内心的省察中,我发现我感到烦恼是因为我心里想到了一个更好的状态,带着这个观念再来看当下的现实,自然觉得现实是不好的,然后内心就开始躁动,排斥现实,贪求更好的状态。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现实其实既不好也不坏,用想象中的胜境去贬低现实,这不是在作贱自己吗?于是我舍弃了对胜境的念想,顿时觉得现实圆满具足,无欠无余。从而我明白了什么叫“舍家外逃”,其实现实才是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禅师们呵佛骂祖,说诸圣是干屎橛、老骚胡、担板汉,“佛之一字,我不喜闻”。禅师们这么说,就是为了打消学人对胜境的想象,歇却驰求心,回归现实。究其原理,就是因为胜境与劣境是相反相成的,是互相定义的,要想摆脱劣境,就要忘掉胜境。这是华严缘起思想在毁灭感知方面的用处。反之,它也同样可以用在建立感知方面,如果想持续地感觉自己处于胜境中,就要把劣境也保留在心里,带着劣境的概念去看现实。现实并没有相貌,它只是反向地映衬出想象中的相貌。想着更好的去看现实,是自己吓唬自己;想着更差的去看现实,是自己安慰自己。无论现实呈现出什么相貌,它都只是想象的结果。
《正法眼藏》云,西天禁断钟鼓,谓之沙汰。经于七日。祖(注:祖指龙树弟子提婆)运神通登楼撞钟。诸外道众一时共集。至钟楼,其门封锁,乃问:撞钟者谁?祖曰:天(注:提婆意译为天)。曰:天者谁?祖曰:我。曰:我者谁?祖曰:你。曰:你者谁?祖曰:狗。曰:狗者谁?祖曰:你。曰:你是谁?祖曰:我。曰:我是谁?祖曰:天。如是往返七度。外道一众知自负堕,奏闻国王再鸣钟鼓,大兴佛法。
在对内心的省察中,我发现我感到烦恼是因为我心里想到了一个更好的状态,带着这个观念再来看当下的现实,自然觉得现实是不好的,然后内心就开始躁动,排斥现实,贪求更好的状态。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现实其实既不好也不坏,用想象中的胜境去贬低现实,这不是在作贱自己吗?于是我舍弃了对胜境的念想,顿时觉得现实圆满具足,无欠无余。从而我明白了什么叫“舍家外逃”,其实现实才是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禅师们呵佛骂祖,说诸圣是干屎橛、老骚胡、担板汉,“佛之一字,我不喜闻”。禅师们这么说,就是为了打消学人对胜境的想象,歇却驰求心,回归现实。究其原理,就是因为胜境与劣境是相反相成的,是互相定义的,要想摆脱劣境,就要忘掉胜境。这是华严缘起思想在毁灭感知方面的用处。反之,它也同样可以用在建立感知方面,如果想持续地感觉自己处于胜境中,就要把劣境也保留在心里,带着劣境的概念去看现实。现实并没有相貌,它只是反向地映衬出想象中的相貌。想着更好的去看现实,是自己吓唬自己;想着更差的去看现实,是自己安慰自己。无论现实呈现出什么相貌,它都只是想象的结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