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题引发的一连串感叹
你不可能永远年轻,但是永远有人年轻。 和高考挥手作别了四年,准备和大学时代分手的我,决定去思考一下今年高考作文题。原因有两个,今年是广东第一次参与全国卷,我高考的时候(2012)还是广东卷,作文题目是居里夫人的一份信,讨论的是未来与过去吧,我记得我大二的学存在主义的时候讨论过现在,过去和未来;第二个原因是, 这个假期因为实习面试败北,决定在家多看书,提高自己中英文素养。
广东作文题目虽然有点出乎意外,但是这道题目确实非常有趣。 最近重读了小王子的我,忽然想到了其中的句子了,也联想到一些在大学讨论过的问题。 所以,这篇日记,就决定写写我当下想到了一些切入点吧。比起开这份考题玩笑刷爆朋友圈,我还是觉得这个考题挺有格调,包含着对当代价值观的批判性思考啊。
“You should inivte them (the grown-ups) to make their calculations. They adore figure and would be pleased” 小王子这本书里,大人都是“神奇”的存在,就如同这幅漫画里面反复无常,捉摸不定的家长一样。这幅漫画其中一个点是说家长是看数字判断对孩子的惩罚(一巴掌)与奖励(妈妈或者爸爸或者隔壁家王叔叔的一个吻)。 看到之后,我忽然想起了小王子里面那个住着一个商人的星球,那个商人只爱数字,不顾三七二十一地算账。他既不知道自己计算的原因,也不知道计算结果与自己何关。 modernity带来了各种标准化的计算单位、衡量标准、标准规范,在日益追求“量化”,在学校追求分数,在工作追求KPI、业绩、工资、职位迁升, 在生活中忙于比较自己的一切。我们过分看重结果(数量),仿若跳过整过程和背后所有的一切。 在平日大家鼓吹的“结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程”都是在支起一个有一个FLAG,在得知结果的一刻钟大家啪啪打脸变成妥妥的结果论。
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学霸小孩和学渣小孩(姑且就这么喊着)的两次考试过程中,学霸小孩因为没有拿到满分退步了,所以被惩罚;学渣小孩却因为进步了三分得到赞许。这是多不公平的决定,虽然学霸退步了,但是青山还在,家长却担心没柴烧;学渣小孩依然勉强及格,却获得赞许。well,奖惩机制也因为过程发生了改变。我固然不知道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因为结果而生成的奖惩机制,或许也是问题所在呢。
所以学霸小孩,请允悲,你必须优秀,学渣小孩貌似比你有更多的宽容空间啊。 作为在高中时代的学渣小孩,同时拥有一对相当开明的父母亲大人(对待我的理综成绩持续低分飘过依然镇定的爸爸妈妈),我顿时觉得我是如此幸运啊哈哈哈哈。 在“进步奖励,退步惩罚”这样的严格机制下,这幅漫画似乎是合理的。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这幅画确实谬误的。 任何标准化的机制与衡量都有其谬误的地方,但是也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
之前在课堂上讨论过“现代人究竟是不是非理性的”,一个大型的社会肯定会存在其不理性的地方,乌合之众也好, Simmel对Group Dynamic 的论述也好,还是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的讨论也好,都说过人多的地方就有非理性,非人性的物质存在。就如同我们不断争取提高的分数、学历,还有我想不断丰富的经历, 在现代社会中,分数学历经历对个人而言意义远大求职升学,可惜这些经验只成为了部分人炫耀的资本, 迁升地位的敲门砖,以及放置于“社会奖惩机制”的砝码。 看似有用,但是这些人如同那个在自己星球上成日计算的商人, 在数字的大海里做着无用功。
又 今日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 其中一句是我不懂现代人对数字的敏感与执着,还有社会上硬化的奖惩机制。有位朋友提醒我作为“to-be”的广告人/营销人/公关人,对数字的敏感是应该的,因为大数据嘛。 大数据是啥,听上去水好深的样子。 好了,还是乖乖找本书,研究研究吧。记得Jim爸爸那句话,现在Digital行业还有大数据行业对于传统营销和传媒,在中国而言真得有点鱼目混珠,好坏掺杂。时刻带着脑子做事!
再又 我特么貌似写了一篇零分作文,中文行文能力越来越水,网络用语估计会扣一堆分,错别字typo啥的也一堆,对了还有我永远在错位的标点符号。 请允悲~
广东作文题目虽然有点出乎意外,但是这道题目确实非常有趣。 最近重读了小王子的我,忽然想到了其中的句子了,也联想到一些在大学讨论过的问题。 所以,这篇日记,就决定写写我当下想到了一些切入点吧。比起开这份考题玩笑刷爆朋友圈,我还是觉得这个考题挺有格调,包含着对当代价值观的批判性思考啊。
![]() |
“You should inivte them (the grown-ups) to make their calculations. They adore figure and would be pleased” 小王子这本书里,大人都是“神奇”的存在,就如同这幅漫画里面反复无常,捉摸不定的家长一样。这幅漫画其中一个点是说家长是看数字判断对孩子的惩罚(一巴掌)与奖励(妈妈或者爸爸或者隔壁家王叔叔的一个吻)。 看到之后,我忽然想起了小王子里面那个住着一个商人的星球,那个商人只爱数字,不顾三七二十一地算账。他既不知道自己计算的原因,也不知道计算结果与自己何关。 modernity带来了各种标准化的计算单位、衡量标准、标准规范,在日益追求“量化”,在学校追求分数,在工作追求KPI、业绩、工资、职位迁升, 在生活中忙于比较自己的一切。我们过分看重结果(数量),仿若跳过整过程和背后所有的一切。 在平日大家鼓吹的“结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程”都是在支起一个有一个FLAG,在得知结果的一刻钟大家啪啪打脸变成妥妥的结果论。
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学霸小孩和学渣小孩(姑且就这么喊着)的两次考试过程中,学霸小孩因为没有拿到满分退步了,所以被惩罚;学渣小孩却因为进步了三分得到赞许。这是多不公平的决定,虽然学霸退步了,但是青山还在,家长却担心没柴烧;学渣小孩依然勉强及格,却获得赞许。well,奖惩机制也因为过程发生了改变。我固然不知道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因为结果而生成的奖惩机制,或许也是问题所在呢。
所以学霸小孩,请允悲,你必须优秀,学渣小孩貌似比你有更多的宽容空间啊。 作为在高中时代的学渣小孩,同时拥有一对相当开明的父母亲大人(对待我的理综成绩持续低分飘过依然镇定的爸爸妈妈),我顿时觉得我是如此幸运啊哈哈哈哈。 在“进步奖励,退步惩罚”这样的严格机制下,这幅漫画似乎是合理的。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这幅画确实谬误的。 任何标准化的机制与衡量都有其谬误的地方,但是也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
之前在课堂上讨论过“现代人究竟是不是非理性的”,一个大型的社会肯定会存在其不理性的地方,乌合之众也好, Simmel对Group Dynamic 的论述也好,还是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的讨论也好,都说过人多的地方就有非理性,非人性的物质存在。就如同我们不断争取提高的分数、学历,还有我想不断丰富的经历, 在现代社会中,分数学历经历对个人而言意义远大求职升学,可惜这些经验只成为了部分人炫耀的资本, 迁升地位的敲门砖,以及放置于“社会奖惩机制”的砝码。 看似有用,但是这些人如同那个在自己星球上成日计算的商人, 在数字的大海里做着无用功。
又 今日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 其中一句是我不懂现代人对数字的敏感与执着,还有社会上硬化的奖惩机制。有位朋友提醒我作为“to-be”的广告人/营销人/公关人,对数字的敏感是应该的,因为大数据嘛。 大数据是啥,听上去水好深的样子。 好了,还是乖乖找本书,研究研究吧。记得Jim爸爸那句话,现在Digital行业还有大数据行业对于传统营销和传媒,在中国而言真得有点鱼目混珠,好坏掺杂。时刻带着脑子做事!
再又 我特么貌似写了一篇零分作文,中文行文能力越来越水,网络用语估计会扣一堆分,错别字typo啥的也一堆,对了还有我永远在错位的标点符号。 请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