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泰三《囚徒悖论》笔记
起始:
①“我”(亦即伊德阿尔)醒来。
②“我”与潘特拉根交流后,惊奇地得知阿却尔纳星系人与其他文明的“和平融合”。
③交代我的目的——我跨越星海是为了证明上述现象的普遍性。
辩论过程:
①从文明和平融合的可执行性转入囚徒困境的模型。
(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将两种文明代入囚徒双方,而和平融合意味着总体利益最高,但是潘特拉根表示她们星球已经实现文明一体化,而“我”对其融合表示出质疑。)
Tip:
囚徒困境:
“囚徒悖论”——警察逮捕了两个有共犯关系的嫌疑犯分别加以审问。
对双方这样说:
(一)若两人都保持沉默,则两人同样获刑一年。
(二)若两人都选择坦白,则两人同样获刑五年。
(三)若一方坦白,另外一方沉默,则坦白一方获 释,沉默的一方获刑二十年。
在这场博弈中,沉默被称为合作战略,坦白被称为背叛战略。
这个理论揭示:
一般情况下,全体最优选择与部分最优选择是不一致的。
②两人讨论得出,合作战略确实能使整体利益最大,但如果明知对方选择合作战略,己方选择背叛战略却能让自身利益最大。
结论:
第一个缺陷是,一方只能决定自己的战略,而无法左右对方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合作,而对方背叛,那自己的获刑就会最大。
另一个缺陷更加根本而致命:个人并不关心整体利益之和之类的东西,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必然会选择背叛。
③“我”的反驳:没有社会整体的繁荣,个人的幸福也不会实现。
潘特拉根的解释: 在社会整体与个人幸福正相关的时候才能这么说。在两种极端情况下——社会整体状况恶化而自己富有,或社会整体状况良好而自己贫穷——大多数人会选择优先确保个人的幸福。
由人类社会的组成转入下一个话题:
利己主义的人和利他主义的人。
④此段采用对话。
“我”:“利己者——即只会选择背叛战略的个人——组成的集体,利他者——即只会选择合作战略的个人——组成的集体,你觉得处于哪一个集体中会更加舒服?”
潘特拉根:“后者。”
“我”: “那么,哪一个社会能够走向繁荣呢?”
潘特拉根:“后者。”
“我”的解释:
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利己社会与利他社会相比,后者才能走向繁荣,因为后者更适合个体生存。
适者生存,那么利己社会就会被淘汰掉。
所有社会总有一天都会进化为利他社会。
潘特拉根的反驳:
这是将“全体成员利他、合作的社会”与“全体成员利己、背叛的社会”做比较得出的结论。
这种纯粹状态不可能会长期地持续下去。
但是,如果有利己的个人入侵“全体成员利他、合作的社会”,那又会怎么样?
合作社会中的利己者将会是适者。
最终,利己者的主义将会被继承、发扬,最后,合作社会的大部分人还是转为利己者。
换言之,少数的利己个人榨取多数的利他个人的社会是安定的社会。
⑤引入生态系统的模型——植物即利他者,动物亦即利己者。
潘特拉根:
忽略掉小范围内光照和土壤养分,可以认为植物界是没有激烈竞争的稳定环境。
然而,动物出现了。
它们不能产生聚集阳光能量的化学物质,能量利用率低下。
它们必须通过夺取植物的能量密度高的化学物质来维持生命。
*此处“我”以动物的粪便可当做植物肥料、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作为反驳。
潘特拉根:“既然动物已经存在了,反正是要被榨取,索性也利用下榨取者——植物采取的应该就是这种战略吧。假设动物并不存在,植物也能够顺利地找到替代手段吧?”
条件:
只有动物的世界——不可能存在。
只有植物的世界——稳定。
(此处的解释,上面④已经阐述过。)
少数动物和多数植物的世界——稳定。
结论:
大多数的被榨取者和少数榨取者构成的社会是稳定的,且这种关系具有阶级化的倾向。
此处布有伏笔:
①潘特拉根和她周围的少女与人类类似。
②阿却尔纳文明将这个思想渗透每个人的头脑中—— 所有的个体都采取合作行为,世界就会更加适合生存 。
⑥回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讨论。
潘特拉根:
阿却尔纳星人也是利己的,所以才选择合作战略,形成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社会。
“我”:
“利己”和“利他”只是表面相互冲突。
倘若所有人都采取利他战略,最终也会利己。
地球人的缺陷:
在向他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必须索取回报。 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地球人形成缺陷的原因:
地球人不喜欢这样的理想社会。
严格来说,他们并非追求理想的社会,
而是追求这样的社会实现后的结果——自身的幸福。
潘特拉根对原因的解说:
最终目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以实现理想社会为目的:
社会实现后,只用维持这样的社会。
以追求个人幸福为目的:
在理想社会中,如果有一个人采取背叛策略,那么他会更加幸福。
(囚徒困境模型会忽略“社会制裁”,“他人看法”等其他因素,因为利益只是以年限表示,故而上述因素不被考虑。)
⑦囚徒困境的解决。
潘特拉根:
以牙还牙——对方选择背叛,我即背叛;对方合作,我也合作。
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不会一次就解说,而会一次又一次循环下去。
如果让对方知道这个策略,那么谁也不会选择背叛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的缺陷:
1. 它没有考虑到自己不具备复仇能力的情况。如果对方很强大,自己遭到背叛之后,没有复仇的能力,就只能继续被榨取。
eg:
各国的军备竞赛——展示自己复仇的能力。
2. 它没有考虑到产生误解的情况。
对方合作了,自己却误认为对方背叛了;或者,对方背叛了,自己却误以为对方合作了。
①“我”(亦即伊德阿尔)醒来。
②“我”与潘特拉根交流后,惊奇地得知阿却尔纳星系人与其他文明的“和平融合”。
③交代我的目的——我跨越星海是为了证明上述现象的普遍性。
辩论过程:
①从文明和平融合的可执行性转入囚徒困境的模型。
(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将两种文明代入囚徒双方,而和平融合意味着总体利益最高,但是潘特拉根表示她们星球已经实现文明一体化,而“我”对其融合表示出质疑。)
Tip:
囚徒困境:
“囚徒悖论”——警察逮捕了两个有共犯关系的嫌疑犯分别加以审问。
对双方这样说:
(一)若两人都保持沉默,则两人同样获刑一年。
(二)若两人都选择坦白,则两人同样获刑五年。
(三)若一方坦白,另外一方沉默,则坦白一方获 释,沉默的一方获刑二十年。
在这场博弈中,沉默被称为合作战略,坦白被称为背叛战略。
这个理论揭示:
一般情况下,全体最优选择与部分最优选择是不一致的。
②两人讨论得出,合作战略确实能使整体利益最大,但如果明知对方选择合作战略,己方选择背叛战略却能让自身利益最大。
结论:
第一个缺陷是,一方只能决定自己的战略,而无法左右对方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合作,而对方背叛,那自己的获刑就会最大。
另一个缺陷更加根本而致命:个人并不关心整体利益之和之类的东西,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必然会选择背叛。
③“我”的反驳:没有社会整体的繁荣,个人的幸福也不会实现。
潘特拉根的解释: 在社会整体与个人幸福正相关的时候才能这么说。在两种极端情况下——社会整体状况恶化而自己富有,或社会整体状况良好而自己贫穷——大多数人会选择优先确保个人的幸福。
由人类社会的组成转入下一个话题:
利己主义的人和利他主义的人。
④此段采用对话。
“我”:“利己者——即只会选择背叛战略的个人——组成的集体,利他者——即只会选择合作战略的个人——组成的集体,你觉得处于哪一个集体中会更加舒服?”
潘特拉根:“后者。”
“我”: “那么,哪一个社会能够走向繁荣呢?”
潘特拉根:“后者。”
“我”的解释:
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利己社会与利他社会相比,后者才能走向繁荣,因为后者更适合个体生存。
适者生存,那么利己社会就会被淘汰掉。
所有社会总有一天都会进化为利他社会。
潘特拉根的反驳:
这是将“全体成员利他、合作的社会”与“全体成员利己、背叛的社会”做比较得出的结论。
这种纯粹状态不可能会长期地持续下去。
但是,如果有利己的个人入侵“全体成员利他、合作的社会”,那又会怎么样?
合作社会中的利己者将会是适者。
最终,利己者的主义将会被继承、发扬,最后,合作社会的大部分人还是转为利己者。
换言之,少数的利己个人榨取多数的利他个人的社会是安定的社会。
⑤引入生态系统的模型——植物即利他者,动物亦即利己者。
潘特拉根:
忽略掉小范围内光照和土壤养分,可以认为植物界是没有激烈竞争的稳定环境。
然而,动物出现了。
它们不能产生聚集阳光能量的化学物质,能量利用率低下。
它们必须通过夺取植物的能量密度高的化学物质来维持生命。
*此处“我”以动物的粪便可当做植物肥料、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作为反驳。
潘特拉根:“既然动物已经存在了,反正是要被榨取,索性也利用下榨取者——植物采取的应该就是这种战略吧。假设动物并不存在,植物也能够顺利地找到替代手段吧?”
条件:
只有动物的世界——不可能存在。
只有植物的世界——稳定。
(此处的解释,上面④已经阐述过。)
少数动物和多数植物的世界——稳定。
结论:
大多数的被榨取者和少数榨取者构成的社会是稳定的,且这种关系具有阶级化的倾向。
此处布有伏笔:
①潘特拉根和她周围的少女与人类类似。
②阿却尔纳文明将这个思想渗透每个人的头脑中—— 所有的个体都采取合作行为,世界就会更加适合生存 。
⑥回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讨论。
潘特拉根:
阿却尔纳星人也是利己的,所以才选择合作战略,形成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社会。
“我”:
“利己”和“利他”只是表面相互冲突。
倘若所有人都采取利他战略,最终也会利己。
地球人的缺陷:
在向他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必须索取回报。 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地球人形成缺陷的原因:
地球人不喜欢这样的理想社会。
严格来说,他们并非追求理想的社会,
而是追求这样的社会实现后的结果——自身的幸福。
潘特拉根对原因的解说:
最终目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以实现理想社会为目的:
社会实现后,只用维持这样的社会。
以追求个人幸福为目的:
在理想社会中,如果有一个人采取背叛策略,那么他会更加幸福。
(囚徒困境模型会忽略“社会制裁”,“他人看法”等其他因素,因为利益只是以年限表示,故而上述因素不被考虑。)
⑦囚徒困境的解决。
潘特拉根:
以牙还牙——对方选择背叛,我即背叛;对方合作,我也合作。
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不会一次就解说,而会一次又一次循环下去。
如果让对方知道这个策略,那么谁也不会选择背叛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的缺陷:
1. 它没有考虑到自己不具备复仇能力的情况。如果对方很强大,自己遭到背叛之后,没有复仇的能力,就只能继续被榨取。
eg:
各国的军备竞赛——展示自己复仇的能力。
2. 它没有考虑到产生误解的情况。
对方合作了,自己却误认为对方背叛了;或者,对方背叛了,自己却误以为对方合作了。
来自 豆瓣App